第5课《黄河颂》阅读训练-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颂》阅读训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黄河颂》(节选)
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1.歌颂黄河之前,诗人对黄河作了一番描绘,统领描绘句的是哪一个字?这些语句写出了黄河的什么特点?2.诗歌可以直接抒情,也可以间接抒情。

你认为上面的诗主要采用的是哪种抒情方式?
3.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4.这首歌词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①小时候,每天要走很长的路上学。

傍晚放学时,街灯未亮,天幕像被戳了一个窟窿,浑浑浊浊的暮色悠悠忽忽地掉了出来。

我背着沉重的书包,慢腾腾地走着,眼前的路,忽然变得很长,长得无止境。

我低着头,拖着宛如上了脚镣的腿,走啊走。

突然,我闻到空气里飘来的一股香味,抬眼处,街灯已亮,浓汤飘香。

啊,家近在眼前,我的心情立刻亢奋了。

②父亲是广东人,广东人特别喜欢喝汤,因为他们相信,煲得久、熬得够的汤水,能润喉、润肺、润心、润肠,因此,煲汤便成了我家的日常作业。

一个人在生活中纵使拼得焦头烂额,一回到家,只要能喝上一碗好汤,所有透支的精力都得到了弥补,五脏六腑也美美地得到了滋补。

③曾经,母亲用炭炉煲汤。

朱褐色的圆肚瓦锅,稳稳地坐在小小的炭炉上,烧得通红的炭块,像是守护神的眼睛,忠心耿耿地守着那一锅“水的精华”。

母亲坐在小凳子上,拿着蒲葵扇,耐心地扇。

那炭,愈烧愈红,愈红愈旺,有时烟灰飞出来,便沾了母亲一头一脸。

可是,好整洁的母亲,竟然一点儿也不嫌脏。

她的心思,全都缠在那一锅好汤里。

A汤的香味,是一点一点慢慢地溢出来的。

初而朦朦胧胧、缥缥缈缈,好像从很远很远的地方传来的断断续续的笛子声,笛声清越悠扬,但又带着些许隐晦的神秘感。

渐渐地,笛子声隐没了,取而代之的,是类似锣鼓的喧闹声,大鸣大放。

那种香味,浓郁醇厚,非常跋扈、嚣张,带有很强的侵略性。

④母亲把瓦锅小心翼翼地捧到桌子上,瓦盖一掀,一阵一阵白白的烟雾,便像久别重逢的亲人,热情万分地扑了过来。

母亲常说:“水,原是没生命的,煮成汤后,才有了生命力,才有了灵魂。

”因此,我们是以近乎虔诚的心,一口一口地捧喝手里那一碗汤的。

我们相信,汤喝下肚,便能像魔术豌豆一般飞快地向上蹿长。

也许,有一天,当碰上成人世界种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烦恼,又会后悔童年喝汤太多,长得太快吧。

⑤母亲熬煮的汤,有着截然不同的“内容”。

绿幽幽像液状森林的,是西洋菜蜜枣猪肺汤;红艳艳像液体宝石的,是莲藕鸡爪花生汤;红白分明像调色板的,是番茄萝卜牛肉汤;温柔敦厚暖心暖肺的,是老黄瓜红枣八爪鱼汤;悬壶济世普度众生的,是党参枸杞龙眼炖鸡汤;风采迷人腴香诱人的,是冬瓜火腿干贝汤……我们兄弟姐妹就在一锅锅好汤的滋润下,慢慢地长大成人。

各自成家后,我们也欢欢喜喜地为各自的孩子炖汤。

⑥汤的文化,就这样一代接一代地传下去了。

⑦我的丈夫是琼州人,婆母的汤,和我家有着完全不同的风味。

婆母会把碎肉镶在鱼鳔里,和海参冬菇一起煮,这样的汤,在我来看,实在是豪华得近乎奢侈了。

婆母最拿手的,是熬煮高汤。

几只老母鸡,去皮、去油,加上几个大洋葱,慢火在瓦锅里浮浮沉沉三四个小时,之后,将所有的杂质过滤掉,那一锅澄清明净的汤,甘美鲜甜,达于极致,是天下之最。

婆母把它搁在冰箱,煮粥、炒菜,都用它。

我家孩子常吵着要吃奶奶熬的那种白白的粥,他不知道,那粥其实是用千锤百炼的高汤熬成的。

表面上云淡风轻,实际上功夫盖世,我想,这才是人生最高的境界吧!
⑧有一个时期,慢锅成为主妇的新宠。

把食材一股脑儿地丢进去,煮它一个天翻地覆,完全不用守候看火,非常省事。

对职场女性来说,慢锅当然是“时代的恩物”,试想,上班之前,锅子里,肉是肉、菜是菜,泾渭分明;下班回来,掀开锅盖,肉和菜,早已“你侬我侬”地融进汤里了,这不正是“守株待兔,不劳而获”吗?想到不必像母亲那样蓬头垢面,心里对现代科技充满了感谢。

⑨然而,我错了。

⑩B在慢锅里“自生自灭”的汤和水,并没有“患难与共”地融合在一起,反之,两者像是君子之交,淡淡地保持着距离。

当机立断,弃用慢锅。

然而,我又没耐心和那灰烬四飞的炭炉耳鬓厮磨,就改用中庸的煤气炉。

把汤放进瓦钵里,在煤气炉上“咕嘟咕嘟”地熬上三四个小时,其间不时去看看、搅搅,那一钵汤,充分地感受到煮汤人的诚意,总会“投桃报李”地显示出一个汤的样子和味道。

⑪我家孩子百喝不厌的是鱼翅瓜熬汤。

鱼翅瓜,看起来活脱脱就像是冬瓜的雏形,然而让人啧啧称奇的是,这瓜在汤里煮熟后,用汤匙压它,它竟散成千丝万缕的细条状,像极了鱼翅,却又具有鱼翅所没有的清甜,十分可口。

我常用老母鸡、干贝、红枣、枸杞、墨鱼干和鱼翅瓜同煮,熬好的汤,那种鲜味啊,会化成千万只馋虫,直往你心里钻!
⑫女儿负笈①英伦之后,对鱼翅瓜汤魂牵梦萦。

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她竟然拨来长途电话,苦苦央求我给
她寄一钵好汤,我漫应②着:“好,明天就快邮寄出。

”过了几个月后,她又在电子邮件里写道:“妈,春天都来了,我苦等这么久,怎么您的汤还没寄到?”
⑬我以汤的味道去装饰孩子的成长岁月,孩子长大后,离家万里,汤的浓香,依然是一根细细长长、坚坚韧韧的线,一生一世牵动着游子的心。

注:①负笈原指背着书箱,形容读书之多,这里指游学外地。

①漫应:随便答应。

5.阅读全文,根据提示补写相关的内容。

童年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家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来“我”用煤气炉煮的汤让远在国外的女儿想念不已。

6.结合上下文,从文中画线的A和B中任选一句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7.请从“家的味道”和“浓香的汤”中选择一个作为本文的题目,并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三、课外精选美文阅读。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
①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名川。

她从巴颜喀拉山北麓起步,接纳千澳百川,一路浩浩荡荡,奔腾东流。

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注入浩瀚的大海。

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万多平方公里,像一条金色的巨龙,昂首横卧在我国北部辽阔的大地上。

②在古代,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是很优越的。

那时,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到处是青山绿野,植物种类繁多,为原始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殷代以后黄河中下游流域成为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经济发展、人口繁衍较快,政治、文化也比较先进。

因此,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

③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出生在黄河中游,他和他的族系主要活动的区域也在黄河中游口后来建立夏、商、周王朝的都是他的后裔。

他们自称“华”(或“夏”),聚居在中原地区,人们认为“中原”位居四方之中,所以后世又称其为“中华”。

后来,“中华”又成了整个中国的代称。

④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创建基业的地方)之一。

在新石器时代中期,黄帝族就已开始使用彩陶。

从河南泥池仰韶村、西安半坡村等地发掘的古文化遗址中,可以见到大约5500年前即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人们使用的简陋的木、石农具,木结构房屋,储根的窑穴,还有各式各样的陶器,其中带有人面、鱼、鹿等图案的彩陶相当精美,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和艺术才能的高超。

这种文化被称为“仰韶文化”或“彩陶文化”。

⑤我国历史上七大古都中的安阳、西妥、洛阳和开封,都在黄河流域。

以古都长安为中心的唐代文化,曾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影响着世界各国,尤其是亚洲邻国的文化。

⑥黄河,以丰富的乳汁,哺育了中华民族,而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她的身旁辛勤劳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

黄河,不愧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文化的发源地。

8.本文第①段说明了黄河的哪些特点?
9.对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的原因,概括全面的一项是()
A.气候温暖湿润。

冬暖夏凉。

B.土地肥沃,到处是青山绿野。

C.自然环境优越,有利人类生存。

D.植物种类繁多,食物丰富。

10.读了本文后,你对“中华”这个名称的由来是怎样理解的?
11.本文第①段举“仰韶文化”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请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12.本文第①段开头的“相传”和第①段第一句中的“之一”能否省略?为什么?请分别说明。

四、拓展阅读
啊,黄河母亲
孩提时代,就听大人们唱“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那气势壮怀激烈,铿锵雄浑,耳边犹如响起黄河澎湃的浪涛。

后来又听老人们常说“不到黄河不死心”,心中窃想,黄河一定是一条非常大的河流,一定比我邻近的运河还要长,还要宽,如若不然,怎么不唱运河在咆哮呢?黄河也一定离我家很远,不然为什么说不到黄河不死心呢?
偶然的一个机会,我到了山西吉县。

朋友告诉我,这里离壶口瀑布不远了,劝我去看看。

我想,不就是瀑布么,有什么好看的?庐山瀑布,“疑是银河落九天”;诺日朗瀑布,千溪万壑争风流;云台山瀑布,水落银丝绣碧潭。

黄河,以它那浑浊的面目,难道瀑流还能比得上这些地方的壮观和神奇么!
怀着这种疑问和不屑,我来到了壶口。

一下车,便触到了黄河的气息。

静静的鹅卵石,静静的大山,不规则地排列在河床上,排列在蓝空中,像是守卫着黄河母亲,又像是时刻准备接受母亲的洗礼。

黄河,我们的母亲河,一路风尘从青海高原走来,经过九九八十一曲,磨过九九八十一难,终于来到了陕晋相交的一处峡谷。

但见两岸苍山竞秀,巍峨峥嵘,在两山夹持下,黄河那宽大的臂膀突然被聚拢起来,收束为一个拳头,仿佛砸开一个豁口,汹涌的洪流,像一条庞大的黄龙,鼓舞澎湃,奔腾呼啸,一头扎进深潭!那气势,那声色,真有万夫莫挡、千军难阻之雄,吞星衔月、遮天蔽日之概!
我沿着新修的扶梯下到谷底,只见河道至此形成30多米的落差,向上仰望,一线蓝天,人如在一个巨大的壶中,显得格外渺小,飕飕凉风不寒而栗。

黄河巨浪凌空而落,撞击在石床上,又飞溅在半空中,激起一团团云雾,霏微霞雯,红黄蓝绿,斑斑驳驳,恍惚中,晴空现出道道彩虹。

水珠迸在脸上,清凉如洗,让人
怀疑:这就是那浑浊的黄河水么?谷底如飞壶倒悬,真不知天公什么时候煮开了一壶沸汤,热浪冲腾,未曾饮,每个人的心扉已然升腾了,飘飘欲仙。

唯有此时,你才能真正懂得“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神来之笔!冲浪发出隆隆巨响,像晴天霹雳,像隆隆战鼓,又把人从梦幻中唤回人间,催人奋进,催人猛醒,如饮醍醐,一切都变得那么高昂、那么振奋、那么热烈。

此时此刻,我想,每个游人的耳旁都会无一例外地响起那首威武雄壮、荡气回肠、响遏行云的战歌:“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就在那一刻,我眼前突然冒出了一幅幅幻影:当年的勇士们为了中华民族的最后解放,乘着一艘艘木舟,在红旗的指引下,奋臂击波,冒着枪林弹雨,胜利登上了彼岸。

那一朵一朵闪亮的浪花,不就是流淌着的烈士们的碧血么?
从谷底上来,站在高处远看河流的气势,用“势如破竹”“势不可挡”“势贯长虹”“气势磅礴”“雷霆万钧之势”等名词来形容只有逊之而无不及。

这时,我才觉得,平时看上去温驯的黄河,竟是如此的粗犷,如此的奔放,如此的壮观!它似怒发冲冠,一泻千里,冲刷尽民族的耻辱,洗涤尽民族的泪水,载着中华民族的豪情,载着中华民族的希望,滚滚向前!向前!
啊,我此时才感悟到,为什么老百姓说“不到黄河不死心”!
我爱黄河,我爱母亲!“黄河之畔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

“不到黄河不死心”,是老百姓的壮语;“不到长城非好汉”,是哲人的豪言。

滚滚黄河,确是中华民族豪迈性格的浓缩和精括,确是中华儿女英勇气势的体现和表达。

试问,有了这种万险不辞、一往无前的气势,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还会远么?
13.结合具体内容说说文章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14.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就在那一刻,我眼前突然冒.出了一幅幅幻影。

15.选文中画横线的语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16.选文以“啊,黄河母亲”为题有什么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1.望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2.直接抒情3.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4.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朗读起来铿锵有力、节奏鲜明,准确地表达了诗人激越的感情。

【解析】1.本题考查炼字。

根据“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其中“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是诗人“望”到的景象,因此,统领描绘句的是“望”字。

“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写出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2.本题考查表达方式。

直接抒情即人们常说的直抒胸臆。

作者或作品中人物将心中的感情赤裸裸地倾吐出来,而不寄寓于景、物、事等,一般不讲究含蓄委婉,多为毫无遮掩的倾诉。

间接抒情即为间接抒发感情,包括缘事抒情、借景抒情、咏物抒情、托物言志等方式。

根据“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在你的身边扮演!”“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可看出,作者是直接抒发对黄河的赞颂,赞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赞颂黄河的历史贡献,像一道天然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赞颂黄河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滋润。

因此,《黄河颂》主要采用的是直接抒情的抒情方式。

3.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望黄河滚滚……劈成南北两面”是写黄河的自然特点;“你是伟大坚强……在你的身边扮演”是写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你是伟大坚强……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写黄河地理位置特征。

“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赞颂黄河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滋润。

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了我们的民族,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4.本题考查诗歌的语言特点。

诗歌音韵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

全诗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长短结合,自由奔放,并且错落有致。

在韵脚上,隔二三句韵,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韵律。

如三个“啊!黄河!”反复出现,与后面的比喻句结合体现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黄河颂》全篇文采横溢,古风犹存,显示着一种独特的语体风格。

诗人适当吸收了一些富于色彩、十分凝练的文言词语,造成语言的丰高多变,生动涵厚,从而形成宏伟、壮丽的艺术特色。

全篇的句式长度悬殊甚大
短则三字,长则十七字。

这种自由诗体的句式所产生的语言节奏,强烈而富于变化,自由而充分地表现了特定的感情内容,全篇语言韵律响亮、节奏铿锵,读起来朗朗上口。

尤其独特的是巧妙地运用了双声叠韵词,由声母相同的两个音节构成的双声和由韵母相同的两个音节构成的叠韵,两者的使用,能大大增强语言的表现能力。

本诗中,诸如澎湃、周遭、宛转、连环等双声叠韵词多达十来个。

它们均匀流贯于全诗之中,遥遥相对,配合使用,造成了绘声绘形、美妙动听的特殊艺术效果。

5.示例:童年时,“我”对母亲用炭炉煲的汤极为喜爱痴迷。

成家后,“我”对婆母煮的“白粥”极为推崇赞美。

6.示例:A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煮的汤的香味渐浓的过程,采用拟人的修辞突出了汤的香味的浓郁醇厚吸引人的特点,表达了对母亲手艺的赞叹和对家的依恋。

B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锅里的汤和水比喻成君子之交,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两者有距离,不能融合的特点,使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我”不用炭炉煮汤的原因,通过汤具的选择表达了“我”认真做汤的态度对家的重视。

7.示例:选择“家的味道”作为本文的题目,本文写了我的母亲煮汤滋养了一家人,我的婆母煮汤受到了孩子的喜爱,得到了“我”的称颂,“我”精心煮汤使得孩子身在国外惦念不已,文章明着写汤,实际表现的是人们对家的喜爱留恋和惦念,本文以“家的味道”为题,点明了文章主旨。

选择“浓香的汤”作为本文的题目,本文以“汤”为线索贯穿全文,“我”母亲、“我”的婆母和“我”都是煮汤的高手,以一手好汤滋养了家人,汤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本文以“浓香的汤”为题,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

【解析】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概括。

第一空,给出的时间提示是“童年时”,第①-①段写的是童年时,母亲煲汤的情景,根据第①段“我闻到空气里飘来的一股香味,抬眼处,街灯已亮,浓汤飘香。

啊,家近在眼前,我的心情立刻亢奋了”,第①段“只要能喝上一碗好汤,所有透支的精力都得到了弥补,五脏六腑也美美地得到了滋补”,第①段“曾经,母亲用炭炉煲汤……汤的香味,是一点一点慢慢地溢出来的。

初而朦朦胧胧、缥缥缈缈,好像从很远很远的地方传来的断断续续的笛子声,笛声清越悠扬,但又带着些许隐晦的神秘感。

渐渐地,笛子声隐没了,取而代之的,是类似锣鼓的喧闹声,大鸣大放。

那种香味,浓郁醇厚,非常跋扈、嚣张,带有很强的侵略性”可知,写出了“我”对母亲用炭炉煲的浓郁醇厚的汤极为喜爱痴迷。

第二空,给出的时间提示是“成家后”,第①段是描写成家后婆母煮粥的情景,根据“婆母最拿手的,是熬煮高汤……婆母把它搁在冰箱,煮粥、炒菜,都用它。

我家孩子常吵着要吃奶奶熬的那种白白的粥,他不知道,那粥其实是用千锤百炼的高汤熬成的。

表面上云淡风轻,实际上功夫盖世,我想,这才是人生最高的境界吧”可知,写出“我”对婆母用高汤煮的“白粥”极为推崇赞美。

6.本题考查从修辞角度品析句子。

指出修辞手法,分析修辞的用法,然后分析表达效果,最后看表达感情。

A句,“好像从很远很远的地方传来的断断续续的笛子声”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也是运用通感,将嗅觉与听觉相互沟通,使对气味的形容更活泼、新奇,表现出香味给作者留下的印象深刻。

结合“朦朦胧胧、缥缥缈缈”“朦朦胧胧、缥缥缈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用炭炉煲的汤香味浓郁醇厚。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跋扈、嚣张”形容浓郁稠厚的汤的香味,赋予汤人的情态,富有情趣,突出汤的香味之浓,对“我”的吸引力之大,表达了“我”对母亲做的汤极为喜爱赞美,表达对母亲、对家的依恋。

B句,由“‘自生自灭’”和‘患难与共’”可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汤和水人格化,赋予汤和水以人的情态,在慢锅里的汤和水不能融合,才有了“我”当机立断,弃用慢锅,就改用中庸的煤气炉,写出了“我”不用炭炉煮汤的原因,慢锅炖出来的汤寡淡无味,里面缺少精心为家人熬汤的真诚和对家人的爱。

可见“我”在选择煮汤的锅具上是挑剔的,做汤的认真态度。

“两者像是君子之交”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锅里的汤和水比喻成君子之交,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汤和水保持着距离,互不融合的样子。

7.本题考查对文章题目的选择。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般情况下,标题是文章内容、作品风格、写作意图直接或间接的表现,不少文章的题目与中心思想、作者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

示例:选择“家的味道”为题目。

文章讲述了“我”的母亲、“我”的婆母和“我”煲的汤和喝汤的人感受家的温暖。

母亲用炭炉煲出的汤浓稠,“我们”很喜爱喝,表现出母亲煲汤的诚意,凝聚着对家人的无私付出和真心呵护与关爱。

婆母用高汤煮的“白粥”,孩子爱喝,“我”也极为推崇赞美;“我”煲的汤令女儿魂牵梦萦,是对家的思念,表达的是对母亲、对家的依恋。

此题目点明中心:文章明写“汤”的味道之所以让人期待,是因为它包含家的味道,是身在异国他乡仍割舍不下的家乡味。

选择“浓香的汤”为题目。

这个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本文以“汤”为线索,结构全文,先后记叙了煲汤是“我”家的习惯,学习结束后或工作结束后回家,汤的味道扫除了所有疲惫。

母亲用炭炉煲出浓稠的汤,我们在汤的滋润下快乐成长。

“我”用慢锅煮汤,但汤的味道过于清淡,而后弃用慢锅。

“我”用瓦钵煮汤,汤的味道鲜美,受孩子喜爱。

“我”煮的汤让远在国外的女儿想念不已。

“汤”一线贯之,层次井然,结构完整严谨。

8.①黄河流程漫长;①黄河流域广大;①黄河气势雄伟9.C10.因为华族聚居在中原地区,人们认为“中原”位居四方之中,所以后世又称其为“中华”。

11.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12.不能。

“相传”表明只是一个传说,并不是确切的,用“相传”语言更准确。

“之一”表明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不止这一处,用“之一”表述更严密。

【解析】8.考查筛选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