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优质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第一课时
对是人类如何起源,历史上有各种各样的说法。
本课根据考古学家挖掘的古代人类化石研究的基础上,讲述人类由古猿逐渐进化而来。
并且对于北京人进行详细的阐述。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通过阅读“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2、 识记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人、北京人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以及北京人的特点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看图“对比一下,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通过思考和探究“北京人比古猿人有哪些进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
北京人基本概况
【教学难点】
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准备图片、史料、多媒体课件等。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小的时候,总喜欢缠着妈妈问:“我是从哪里来的?”你们小时候也问过这样的问题吗?你得到的答案是什么?
那么人类最早的妈妈是从哪里来的呢?也就是人类是从哪里来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上溯历史,揭开中华文明的第一篇,走近我们的远古祖先,探究他们的生活。
歌曲《大中国》中唱到“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与黄河……”。
长江和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和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在这里诞生了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和北京人,你想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吗?
二、进入新课: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阅读课本P2内容,完成第1题。
1、简述元谋人的生活状况:
(1)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2)生活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3)生活状况:会制作工具和知道用火;
(4)历史地位: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古人类。
(二)北京人的发现
阅读课本P3内容,完成第2题。
2、简述北京人的生活状况:
(1)生活年代:距今约70~20万年;
(2)生活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3)使用天然火;
(4)靠狩猎、采集为生。
(三)北京人的特征
阅读课本P4~5内容,完成第3题:
3、简述北京人的特征:
(1)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脊较粗、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
(2)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
(3)生活状况:使用打制石器,过群体生活,会使用天然火并保存火种,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上的里程碑。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组内交流:
(1)由组长或检查自学成果;
(2)相互质疑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交流,然后记录在导学案上,在展示完毕后可向展示者提出自己的疑问。
组内预展:
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各小组明确展示的内容。
小组内先预展,由组长分配任务给组员,确定展示的方式和成员,在组内预展;合作分工时具体明确,做到人人有事做。
展示提升:
1、简述北京人的生活状况及特征。
2、北京人用火有何意义?
三、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1、战国时期思想家韩非在描述远古自然环境时写道:“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因此古人最迫切需要的是(D)
A.学会制造工具B.住在山洞里C.懂得用火D.过群体生活
2、火的使用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步。
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已经懂得人工取火的是
(B)
A.元谋人B.山顶洞人C.北京人D.蓝田人
3、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类。
获得他们生活的第一手资料,要通过什么方式(C)
A.史书记载B.神话传说C.考古挖掘D.科学推测
四、本课小结:
同学们,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原始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我们这节课以元谋人和北京人为例共同探讨了远古人类不断进化的历史。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老师发现,同学们真是很聪明,想像力真是很丰富,那么多的问题在同学们这里都有了答案。
历史其实就是这样,只要你细心,只要你参与,你就会有收获和惊喜。
略。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识记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基本史实等。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山顶洞人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等问题,体验独立思考和归纳比较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北京人基本概况。
【教学难点】
1.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的比较。
2.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情境导入生成问题
歌曲《大中国》中唱到“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与黄河……”。
长江和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和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在这里诞生了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和北京人,你想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考古学者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发现了多处不同时期的古人类遗址。
教师展示《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
(让学生对中国古人类遗址分布有大致的了解)在我国发现了的多处古人类遗址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自主阅读课本P2内容,完成第1题。
1.简述元谋人的基本状况。
(1)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2)生活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3)生活状况:会制作工具和知道用火。
(4)历史地位:是目前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知识模块二北京人的发现
1929年,中国的青年学者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自主阅读课本P3~5内容,完成第2、3题。
2.简述北京人的基本概况。
(1)生活年代:距今约70—20万年。
(2)生活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3)使用天然火。
(4)靠狩猎、采集为生。
3.简述北京人的特征。
(1)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
(2)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
(3)生活状况:使用打制石器,过群体生活,会使用天然火并保存火种,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知识模块三山顶洞人
自主阅读课本P5~6,完成下列问题。
4.山顶洞人的基本概况。
(1)生活年代:距今约3万年。
(2)生活地点: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
(3)生产生活状况: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他们已经懂得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会缝制衣服。
山顶洞人有了爱美意识,也会埋葬死者。
山顶洞人过着集体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北京人为什么要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
北京人生存的地区有大片的森林和水域,气候温暖湿润。
他们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共同进行获取食物的劳动。
这种生活方式是由生产力极端低下,生产工具极其简陋决定的。
因为在这种条件下,依靠个人力量无法生存下去,只有过着群居的生活,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同大自然抗衡,从而获得生存的机会。
探究二: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
火的使用对北京人来说有什么作用?想象一下北京人是如何取得火的?
(1)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从而改善了生存条件。
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2)北京人取得火,可能存在以下情况:a.在下雨打雷时引发森林大火,北京人从森林里捡到烧熟的动物尺体,从而知道了熟食的味道更加鲜美,把火种保留了下来。
b.因为天气干燥,森林草木自然生火,北京人得到了火种。
c.露天煤的自然起火,为北京人提供了火种。
d.北京人在制造工具中,偶然摩擦生火。
探究三:比较山顶洞人和北京人,看看山顶洞人相比北京人,有了哪些进步?
(1)体质形态: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而山顶洞人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2)工具制造: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而山顶洞人已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
(3)火的使用: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会人工取火。
(4)社会组织:北京人过群体生活,而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
(5)山顶洞人有了审美的观念。
探究四:北京人遗址的发现在人类进化史上有何重大意义呢?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通过对北京人的研究,可以发现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演进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归纳总结整体感知
中国不仅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还是发现远古人类遗址、出土古人类遗骨最丰富的国家
之一。
我们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的文化感到自豪,同时也应珍惜古人类留下的文化遗产,积极保护历史文物古迹。
【板书设计】
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古人类遗址的分布
2.元谋人的发现以及生活时间
3.元谋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二、北京人
1.北京人遗址
2.北京人生活的年代
3.体貌特征
4.生产、生活状况
5.北京人发现的重要意义
三、山顶洞人
1.山顶洞人生活的年代。
2.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