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语文文学类(散文)阅读训练(教师版)(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高考语文文学类(散文)阅读训练(教师版)(下)2015年高考语文文学类(散文)阅读训练(教师版)(下)
6.(2012·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被时间决定的讲述
张锐锋
①我来到一个古老的村庄,帝舜耕作过的地方。
从早上开始,我亲眼目睹了村民们一天的生活。
②鸡叫声是一天生活的起点。
不到早上六点钟,鸡鸣响起,几千年来,这样的永不毁坏的大自然的钟表,精确无比。
它总是将人的生活正点代入一个不朽的方程式,只是得出的答案日日常新。
林一家人开始起床,林的老父亲年过古稀,照常起来做第一件事情:劈柴。
锋利的斧头,在暗淡的天光里发出黑蓝的光,一个还未来得及被完全照亮的人的轮廓,用有点笨拙的姿势,预备一天的炊火之薪。
斧头上下挥动,从高过头顶的地方,借取了这一高度上的自然能量,猛烈地越过空间。
这一动作,这一被压缩了的短暂时间,以及啪的一声闷响,劈木开裂,舜的以前或舜的以后,从未改变。
③林的妻子早晨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鸡栅,一群鸡涌到院子里。
她撒一把米,鸡们怀着感激之情扑动翅膀,争夺地上的米粒。
然后她开始拿起扫帚打扫庭院,就像每天洗脸一样,对生活的敬畏含于其中。
村庄的独特声息渐渐大了起来,那种类似于琴瑟的音乐之声,优雅,古老,节奏鲜明。
这与城市庞大、庞杂的噪音能量不同,它代表着清淡、恬淡、恬静的基本秩序。
林和大儿子一起,到院外的柿树上采摘柿子。
邻居们做各自的事情,狭窄街道旁边的一块空地上,古老的笨重石磨转动起来,金黄的玉米被缓缓磨成面粉。
一切劳动几乎没有语言的参与,似乎没有什么事情值得交谈。
然而,这一点儿也没有损害劳作中的默契,仿佛一出戏剧的出演,已经经过了预先的排练。
④秋天就要过去,天气仍很暖和。
地里的活儿已经做完,再有一场雨,就可以把冬小麦种好,那时的庄稼人就可以享受一年中最安逸
的季节了。
林这些天的习惯性动作,就是仰望天空,蓝,蓝,白云停留一会儿,就又很快散尽,剩下的,仍然是蓝。
趁着这样的间隙,邻居开始盖房,林和妻儿前去帮工。
他的老父亲则挑着柿子到河边的石头上晾晒,顺手用小刀将柿子皮削掉,以利于它的水分很快蒸发,以便在冬天贮存。
河边的大石头献出了自己的平面,供老人坐下,他眯起眼睛发呆地望着远方。
他在想什么?我们谁也不可能猜到。
也许他所想的仅仅是眼前的一片蓝,天边的蓝。
⑤天很快就黑了下来。
一天的光阴就像几千年的光阴,简单而迅忽。
林的一家人陆续回到家中,林对着墙壁上挂着的日历,沉思了好久,好像想起了什么,又好像忘掉了什么,总之,他犹豫了一会儿,然后用老茧坚硬的大手,粗暴地撕下了一页。
用大大的黑体字标着阿拉伯数字的日历,和造币厂刚刚印制的崭新纸币一样,挺括,坚韧,在黑夜到来前的最后时刻闪着光,它用每一个唯一的日子作为自己的防伪标志,一个日子根本不会与另一个日子混淆,只是在撕下它的一瞬,发出嗤的一声,尖锐,迅疾,刺激,不容置疑。
一天的终结,多少年的终结,嗤的一声撕裂。
⑥晚饭后才开了灯,一盏15瓦的灯泡,将并不明亮的光射向每一个角落,人们的脸庞现出明暗的分界,夸张的塑像都坐在小板凳上,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屏幕,在一片雪花斑点里推出了清晰度很差的人影,繁忙喧嚣的城市场景,豪华汽车和别墅,高架公路和人行天桥……奢华的生活只露出冰山一角,已经足够让人震惊。
对于林一家人来说,电视剧中讲述的不过是一个传说,一个神话,和远去的舜的故事几无区别,甚至他们更相信后者。
⑦这个古老村落里的人们,几千年来恪守自己的寂静生活,按部就班,连步履也是那样从容、谨慎、不慌不忙,完全符合自然地悠悠节奏。
但是其中仍然藏着神奇,平凡比非平凡可能更有价值,或者说,平凡乃是非平凡的极限。
(节选自《被时间决定的讲述》,有删改)
(1)本文采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有何好处?
答案:顺叙(以时间为线索)。
与标题相呼应,能更好地展现农村一
天的生活场景,暗示了千百年来农村的生活节奏。
(2)如何理解文中画线部分的含意?
答案:从劈柴的细节可以看出,农村劳动简单自然、平凡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这种生活千百年来一直不变。
(3)以③④段为例,简要分析本文语言的两个主要特点。
答案:①形象生动。
如“她撒一把米,鸡们怀着感激之情扑动翅膀,争夺地上的米粒”,在精致的细节描写中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鲜明生动。
②优美抒情。
如“古老的笨重石磨转动起来,金黄的玉米被缓缓磨成面粉”,运用多个抒情性意象,给人诗情画意之感。
③含蓄蕴藉。
如“这一点儿也没有损害劳作中的默契,仿佛一出戏剧的出演,已经经过了预先的排练”,语言含意丰富,从而具有了多重思想情感。
④简洁而细腻。
如“蓝,蓝,白云停留一会儿,就又很快散尽,剩下的,仍然是蓝”,语言简洁凝练,描写细腻。
(答出两点即可)
(4)你认为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答案:①对生生不息的乡土文明和从容恬淡的劳作生活的敬重。
②对奢华、喧嚣的城市文明的排斥和反感。
③对城市文明冲击乡村生活的现状深表担忧。
④对贫困落后的农村生活的同情。
(答出其中一点,且分析得当即可)
7.(2014·上海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题。
宁静
[美]西格德·F.奥尔森
①时值拂晓之前,那是众鸟还没有开始啼鸣的一段沉静。
湖泊轻轻地喘息着,像是还在睡梦之中,一起一落;依我看,它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将大地上所有的声音都吸了进去。
那是宁静的时光——没有吹动树叶的风,没有泛起波浪的水,没有兽叫和鸟鸣。
然而,我还是一如既往地倾听,绷紧了所有的神经去听——我也不知道听什么——
只是试图捕捉到当黑暗离去时那一瞬间的意义。
②孤身站在那里,我感到充满活力,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为机警敏悟。
一声喊叫或一个举动都会打破这短暂的静谧。
这是一段宁静的时光,是与古老的节奏和时光的永恒、与湖泊的呼吸、与万物缓慢的生长保持同步的时刻。
在这里能够感受到宇宙,领悟到人与自然一体的真实含义。
③我曾经攀登过鲁滨逊山的一座高峰,在那里观看日落,俯瞰山下奎蒂科-苏必利尔荒原的湖泊河流、起伏的山丘和溪谷。
当我到达光秃的山顶时,太阳正悬在地平线上,像一个燃烧的火球,准备落入山下的黄昏。
山下更遥远的地方,在伸向湖面的一片松林里,是我那个倒写的V字形白帐篷。
当夜色来临之际,它显得十分渺小。
④当我观望和倾听时,渐渐地意识到昆虫缓慢沉稳的低鸣,透过虫鸣可以听到白喉带鹀的啼叫和隐身鸫悦耳的歌声。
但是站在高山之巅,这一切都显得遥远而模糊,渐渐地它们相互交汇,形成了一种巨大的、温柔的声音环绕于四周,那声音是如此轻柔,仿佛还不及我的呼吸声。
⑤眼下,太阳在山脊边颤动。
它充满了活力,几近流动,当我望着它落下时,我想我能感到地球在转离它,我真切地感到了地球的旋转。
总而言之,那是一种荒野的宁静,是一种人与自然一体的感觉,只有当没有任何视觉和声音的干扰时,只有当我们用内心之耳去听、用内心之眼去看时,当我们用全身心而不仅仅是用感官去感受和领悟时,才能够有这种感觉。
我认识到,没有宁静,就不可能领悟;不从外界影响中解脱出来,人就不可能理解精神的意义。
⑥一个寒冬的夜晚,我站在星空下倾听。
天气很冷,大约零下二十摄氏度,而我是在荒野中的一个湖泊的岸边。
那天夜里,繁星低垂,明亮得像是要燃烧起来似的。
银河耀眼夺目,飞溅于苍穹之上。
湖畔幽暗的林中传来一只猫头鹰阴森忧郁的叫声,那叫声突显出湖面的幽静。
宁静再度降临于此地,令我想到体验宁静的机遇是多么少见,要想达到真正的宁静和随之而来的内心平和又是多么难得,“宁静无价”的说法是多么真实贴切。
⑦我们日益意识到宁静之于我们的欢乐有多么重要。
在我们的城市里,不停地萦绕于我们原始感官的那些奇异的声浪将我们驱向精神崩溃的边缘,将我们从曾经体验过宁静的人变成了焦虑不安、喜怒无常的人,陷于摧毁了健全心智和心理平衡的刺耳杂音之中。
⑧宁静属于原始的景物。
没有它,不变的风景无非是一些岩石、树木和山脉。
但有了它,风景便充满含义,意味深长。
试想,当一架轰鸣的直升飞机在大峡谷上空盘旋时,它的那片蓝天,它的幽深和永恒的感觉会是什么样子?
⑨约翰·缪尔曾说:“红杉属于千年的沉静。
”那些古老的树,其中有些早在公元前就存在,在新大陆被发现很久以前就已经成熟,具有历经沧海的宁静。
从这层含义上而言,它们不仅仅是树:它们的存在使得作为世间匆匆过客的人类清醒镇静。
⑩当奎蒂科-苏必利尔湖区的荒原被飞机的轰鸣声和大功率运输工具的声浪所淹没时会是什么情景?划独木舟旅行的魅力就在于它的那份宁静,当你沿着湖畔漂荡时,便与岩石、树木和所有生物融为一体。
倘若所有自然之声被发动机和变速器激烈狂暴的喧闹声所取代,情况将会发生怎样急速的变化?在平静的水域中,人们通常都不会高声说话,而是低声细语,因为那时任何噪声都是一种亵渎。
当一个人徒步走过一片原野时,他心中是多么惬意!然而,为了享受宁静,一个人其实也不必独处。
人们常说,能与他人分享宁静是相互理解、亲善友爱的标志。
只有当陌生人聚在一起时,人们才感到必须去寻欢作乐。
只要兴趣相投,品味一致,就没有障碍去阻止人们共享宁静。
当我孤身一人在宁静的地方时,常常希望有人与我共享那份宁静,从而使这种经历更为丰富完美。
我们是多么频繁地谈起荒野广漠的宁静,保持荒野宁静的重要性及在宁静中所能找到的奇妙与安宁。
当我想到宁静时,我便看到了北方的河流湖泊、泥炭沼泽地和延伸的冻原以及无路的荒凉之地。
我看到了西部的山脉和阿巴拉契亚山脉那高耸起伏的山岭。
我想象着西南部的沙漠及其色彩斑斓的全景,还有南部难以穿过的沼泽地。
它们总是在那里,它们的美丽不会改变。
然而,一旦它们的宁静被打破,就
再也不会恢复。
(1)第①段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而生动,请对此加以分析。
答案:该句将湖泊比喻为“一块巨大的海绵”,用海绵吸水来喻湖泊吸音,海绵的“巨大”突出了湖泊吸音能力强,把作者微妙的主观感受用常见物品传递给读者,形象而生动。
(2)自选一个角度赏析第③段的景物描写。
答案:本段采用由上及下,由远及近的手法描写日落的美景,采用比喻的手法把黄昏的落日描写的生动形象。
(3)赏析第⑥段中加点词“飞溅”的精妙之处。
答案:“飞溅”一词化静为动,表现了银河耀眼夺目、闪烁生辉的美感。
(4)第⑨段中,作者为什么说红杉“不仅仅是树”?
答案:红杉具有历经沧海的宁静,它的存在使人类清醒镇静,因此,作者认为红杉是一种具有特别含义的树木。
(5)对第段的内容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置身于寂静的荒野可以获得更多的欢乐。
B.心灵互相阻隔的人在一起,无法分享宁静。
C.一个人的宁静若不与人分享,是不完美的。
D.一个人独处时更能感受到宁静的欢乐。
答案:B
(6)分析作者描写多种声音的意图。
答案:自然界的声音增加了宁静感,也是宁静的一部分,作者写这类声音是为了表现宁静之美;工业文明的喧闹破坏了宁静,作者描写这类声音来表达批评和担忧。
作者通过描写这两大类声音,表达了
宁静无价的主旨,和作者对宁静的赞美与向往。
8.(2014·佛山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废墟上的生命
程相崧
①机器轰鸣着,那些房子转眼间便成了废墟。
②它们太脆弱了,有一些仅仅被铲车的巨大手臂轻轻一碰,便轰然倒了。
伴着摧枯拉朽之声,在大地上腾起一团浓浓的白烟,继而满目疮痍。
以后的几天,便有几个或男或女的工人,把废墟里的钢筋、木料、完整的砖块挑拣出来。
那些工人在巨大的废墟上如移动的尘埃,灰得像几只蚂蚁。
③谁还能相信,这里曾经是一个个家,这里曾经有老人,有孩子,有女人,有锅灶,有饭菜,有热炕头和炕头上的梦。
这里曾经让一个个外出上学和打工的年轻人魂牵梦绕;这里曾经让一个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守候一生……而现在,这里只有风。
风穿过这片废墟,发出像穿过荒原一样的尖利呼啸。
④在更大的装卸车到来铲除最后的印记之前,站在这些废墟上的生命,只有那些树。
枣树、香椿、石榴、柿子……几天前,它们中的一些因为挡住了铲车的去路,那巨大的金属手臂,便粗暴地落下来;打在那些叶子上,枝干上。
这些树并不稀奇,亦不珍贵,几乎每家都有,而且成了每个家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就像每家都要有厕所、厨房、压水井、影门照壁一样,每家都要栽些这一类的树。
⑤叶落归根,这些树是不会离开了,它们还在用自己一身的碧绿守候着脚下的土地。
而有一些白发苍苍的老人,就没有这么幸运。
他们要离开这样安静的小院,搬到楼房上去了。
想想多可怕啊:那鸽子笼一般的楼房,一层层的楼梯,上去之后,便可能一辈子都下不来了。
纵使下来,也是被年轻人背着,丧失了尊严,像一个被人抱在怀里的婴孩。
想到这里,老人们便哭了。
这些树们,一定还记得老人临走之前每个晚上的啜泣吧?他们真想死也死在这里,死了就埋在这些树下。
但无奈的是年轻人并不这样想,他们说“树挪死,人挪活”。
他们没有老人那份对故土的眷恋,所以他们不会管这些树的感受,不会费事地挖出一个大大的泥坨子,把它们小心翼翼地移走。
⑥其实,站在这里的每一棵树,都能讲出一段感人的故事;每一片叶子、每一条纹路上都印满了对于家的记忆。
是的,每一棵树都记得当年把他们从外面扛来,又用铁锨一下下挖开坚实的黄土,再将它们栽种在地下的那个人。
每一棵树也都记得这个家里的一个个年轻媳妇进门之后,倚在它们身上说话时候的羞涩模样。
尤其是那些枣树、石榴。
枣树包含着早生贵子的福梦,石榴则寄托了中国人多子多福的梦想。
在媳妇们老去的时光里,孩子们也正像一茬一茬的庄稼。
他们一开始总是在树下玩耍,撒了尿和泥垒屋;后来背着书包去上学,回来之后便在树下喝水,吃瓜,写作业。
……从前那些外出上学或者打工的游子,上了火车,翻开背包,便会看见娘塞进包里的红枣和石榴。
于是家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寸记忆,便都如同放电影一样,伴着咔嚓咔嚓的铁轨声,一帧一帧地慢慢放映着了……
⑦除了枣树和石榴,还有那些椿树。
那些年的春天,那些像火苗一样的叶芽总是唤醒了人们惫懒了一个冬天的肠胃,无疑是餐桌上的美食。
跟其他几种树相比,椿树几乎要算是家园里最丑陋,最不修边幅的树了。
但就是这样的丑陋,却并不影响它最后跟其他的树木一样对于院落忠诚的守候。
⑧当然,除了这些树,我相信跟人们一块儿生活在这些院落的,还有其他的生命,像老鼠。
老鼠跟人类一起共处了几千年,可以说是人类最熟悉的邻居。
但它们见异思迁,重利轻义,在人们陆续搬出这片房子之后,它们便仓皇而去。
废墟上的那些树啊,真是寂寞极了,但连这寂寞,也在一分一秒地慢`漫损减着了……
⑨这些树仍旧站在那里,朝废墟上望着,望着……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
(1)请简要分析第⑤段画线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画线句子起对比反衬的作用。
树可以守候废墟,反衬老人被迫离开故土的悲哀及对故土的眷恋之情。
(2)请结合⑥⑦段内容,概括废墟上的树能讲出哪些感人的故事。
答案:①辛勤劳动;②儿孙满堂的梦想;③生命的成长;④游子的思念;⑤特殊年代里的艰辛。
(3)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为何以《废墟上的生命》为题?
答案:废墟是指已经遭到粗暴破坏的家园,生命是指树、人、老鼠等其他的生命。
面对家园变成废墟,这些生命有着不同的境遇和选择。
树扎根于家园,即使家园变成了废墟,但依然忠诚地守候着;老人生于斯,长于斯,也想死于斯,但最终被迫离开变成了废墟的家园;年轻人没有对故土的眷恋,但为了更好地发展离开了己经变成废墟的家园;老鼠见异思迁,重利轻义,家园一旦变成废墟它们就仓皇地离开了。
作者以此为题,表达了对坚守家园的生命的赞美,对家园变成废墟的痛心和不满。
9.(2014·茂名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筑巢者
赵本夫
院子前头有一个很大的苗圃场,一年四季都有绿色。
里头有松、竹、水杉、香樟、枇杷、银杏、白腊等几十个品种,有乔木,也有灌木,高低错落,繁茂葱茏,充满野趣。
闲时,我常走进去散步。
林子里有很多鸟:花喜鹊、蓝喜鹊、乌鸦、麻雀、山雀、黄鹂、竹鸡、斑鸠、野鸡、啄木鸟,还有些叫不上名的鸟,真叫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傍晚时,宿鸟归林,鸟就更多,仅在一片柳树林里,就会有数千只鸟来此栖息。
前几年,这片苗圃曾被规划为一个小区,要建楼房,附近的居民都反对,我也曾写信给有关部门。
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开发计划暂时被搁置了,但大家还是忐忑,不知哪一天,这片林子还会被砍掉,那将是非常可惜的事。
人要筑巢,鸟也要有家。
南京以山水自然人文闻名于世,但这些年因为道路扩建,一些行道树被砍掉了,市民很有意见。
随着城市扩建,如今紫金山已成城中山,我住的地方,远处可以看到紫金山全景,无遮无拦,近处就是这片苗圃,中间夹着一条国道和沪宁铁路,从上海方向来南京,这里就成了东南门户,左有紫金山,右有苗圃林场,林木蓊郁,百鸟飞翔,实在给南京增添了无限风光和生机。
城市建设,应当讲究疏密有致,不能一见有空地,就忙着盖楼房,最后把城市盖得密不透风,连喘气都困难。
有山,有水,有树林,有鸟,有鸟巢,有蝴蝶,有蜜蜂,有空地,这样的城市才称得上山水自然人文城市。
鸟儿们并不知道这片苗圃差点被毁掉,依然每天快乐地在此觅食玩耍,栖息繁衍。
今年春节刚过,天还很冷,一天临高而望,忽然发现楼下的一棵杨树上,两只花喜鹊在筑巢,已经衔了些树枝来,放在一处杨树枝杈上。
这是一排杨树,在苗圃边缘,已有五处鸟巢,现在筑的这个巢是第六个,距我书房直线距离至多二十米。
因为我住在高层楼上,可以居高临下看它筑巢的全过程,这让我十分高兴,全家人也都很兴奋。
为了看得更清楚,我时常拿起一只单筒望远镜,观察它如何从别处衔来一根小树棒,如何放在枝杈上,如何不断用嘴叼着调整位置,如何放好又飞到一旁观察是否合适。
真是有趣极了。
看来,两只花喜鹊是去年刚分窝的小喜鹊,今年已经可以生儿育女了。
母喜鹊稍微大一些,也显得特别勤快,不停地叼来小树枝,放好位置,又很快飞走,寻找新的树棒。
那只公喜鹊也没闲着,但它似乎更贪玩,效率也低一些,叼来一根树棒要摆弄半天,显然不如母喜鹊能干。
有时公喜鹊叼来树枝,干脆交给母喜鹊编织窝巢,自己站到一旁观看。
这有点像人类,经营家庭主要靠女人。
它们筑巢很有讲究,底部尽量铺得很大,以便更牢靠地架在杨树枝杈上,然后呈圆形往上垒窝,一圈圈加高,到一定高度时,窝巢开始往内收拢成三角形。
我每天看很多次,当时还有些奇怪,怎么成了这个样子?但后来渐渐明白了,窝巢高度够了,上部垒成三角形,便于它们架构窝顶,就是用衔来的小棍棒搭在上头,从边沿搭起,一点点往里收口,最后,搭成一个顶篷。
顶篷是拱形的,中间高,周围低,
而且搭得很厚,密密麻麻,这样就可以防止雨水流进窝巢。
进出口留在侧旁,完全没有破坏顶篷的防雨功能。
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人也不过这样聪明了。
如此大概二十多天,一个很大的窝巢,终于筑成了。
最后几天,它们不再衔干树枝,而是衔来一些软草钻进巢里,大概是要下蛋了。
我相信要不了多少天,会有一对小生命诞生,那将是一个神圣而动人的时刻。
说真的,我都有点迫不及待了。
我会守候着它们,等待那一天的来临。
多年前去美国访问时,曾听到一个故事,说有个富翁花巨资买下一块地,准备建一栋别墅,那块地上只有一棵树。
但临要动工时,却发现唯一的那棵树上,有两只鸟在筑巢。
富翁立刻决定,暂时不建别墅了。
他想它们也许不定哪天就会飞走,等它们飞走了再建别墅。
可是这一等就等了十几年,鸟儿在树上生生不息,永久定居了。
富翁直到死去,也没有建成别墅。
临终前,他给儿子留下的唯一遗嘱是:别动那个鸟巢。
(选自2012年7月2日《解放日报》)
(1)文章首段对苗圃场的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写出开发商与城市居民的不同追求,为下文写喜鹊筑巢作铺垫;②以苗圃场的遭遇暗示城市绿地不易生存的现状,表现作者对山水自然人文城市的向往。
③激发读者对城市绿地命运的关注。
(2)文章写的是城市的鸟儿,却以“筑巢者”为题目,有什么用意?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答案:①与文中喜鹊筑巢的内容对应;②鸟儿象征着城市的居民,需要安逸的家,表达了作者对山水自然人文城市的追求;③发展商要有“别动那个鸟巢”的人文发展理念,当真正的“筑巢者”,引人深思。
(3)文章最后一段可否删去?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一)不可以删去。
①用美国的富翁与国内城市开发商进行对比,表达城市要向山水自然人文城市。
②含蓄地表现作者对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