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主义建筑思潮对现代中国建筑的影响李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构主义建筑思潮对现代中国建筑的影响李萍
发布时间:2023-06-17T10:15:22.314Z 来源:《小城镇建设》2023年4期作者:李萍[导读]
天津天保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天津市空港经济区 300000
一、解构主义建筑思潮
(一)解构主义背景
以人文哲学为背景的解构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在二战后,理性主义和非理性思潮平分秋色,欧美哲学即是在此情况下逐渐发展起来的。

以结构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和存在主义为主要代表流派的“人本主义”哲学,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拥有了发展空间。

其中,结构主义在发展的过程中,吸取了语言符号学的方法,成为了比较有影响力的一个派别,从而创始了建筑学中的符号学理论。

综合解构主义代表人物德里达(法国哲学家)和罗兰巴特的观点,可以把反二元对抗、反权威、反中心、反“非黑即白”概括为解构主义的特点。

一些建筑师受此影响,将解构主义建筑不断往前推进,涌现出了大批的解构主义建筑大师及划时代的建筑作品,为世界建筑发展史增添了强有力的一笔。

(二)解构主义建筑的概念界定
建筑中的解构主义,它的哲学基础是法国哲学家德里达所提倡的解构主义哲学。

此前德里达在这之前被人们认为是结构主义者,后来他全面攻击结构主义的理论基础,将自己的哲学思想转为解构主义哲学,解构理论刚刚提出的那段时间,西方文化界掀起了一阵解构风。

文学、社会学、心理学以至于神学都在德里达的启蒙下,尝试进行各种分解、颠倒、变构、重建似的研究。

最终这阵风也吹进了建筑界学子们的头脑与创作中了。

运用解构哲学在建筑中表现“无”、“不在”、“不在的在”等等,在建筑创作中采用“编造”、“解图”、“解位”、“虚构基地”“编造出比现有基地更多的东西”,“对地的解剖”还有“解位是同时又在基地上又不在基地上”。

解构建筑的形象特征可以总结为“散乱、残缺、突变、动势和奇绝”,解构建筑的形状、色彩、比例、尺度和方向的处理都打破原来建筑的条条框框,建筑手法极度自由,给人一种支离破碎、疏散凌乱感。

以其不完整来取代完整的形象,有的地方处理故意做出一种残缺、破碎状。

建筑中的各个元素与其他部分的链接之间没有过度,直接连接在一起,令人愕然。

(三)解构主义建筑的发展现状
自从 1988 年的“解构主义建筑展”之后,解构主义建筑算是正式获得了社会的接受与认可。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许多建筑设计师开始探索解构主义理论对建筑设计的指导形式。

当然,德里达本人对建筑也很感兴趣,建筑设计师屈米、艾森曼等人甚至也与德里达本人进行沟通,并期望通过某些实践的合作来探索解构主义建筑的语言形式。

而伯纳德•屈米则率先把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引入其建筑设计中,彼得•艾森曼在理论和建筑设计实践上,也都对解构主义做了大量的研究。

在此过程中,他一直保持与德里达的联系,并不断将其对解构主义的理解运用在建筑中。

自解构主义建筑诞生起,相关的学术理论研究已有很多,而且至今已经有大量的体现出解构主义理念的建筑伫立在世界各地。

二、解构主义对现代中国建筑的影响(一)对现在中国建筑整体影响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建筑师开始打破了之前的对非一般的建筑形式心存芥蒂的思想,不再一味的受传统建筑形式的制约。

思想的开放也使得我们对外来事物感到好奇,也愈能接受解构主义这种反常规性的建筑形象。

纵观当代中国城市中的建筑形象,北京、广州、上海地区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解构建筑作品的气息。

如 1999 年以法国建筑师安德鲁为领导的巴黎机场公司与清华大学合作设计的“国家大剧院”、雷姆•库哈斯设计的北京的“央视新大楼”、2003 年扎哈•哈迪德设计的“广州歌剧院”,此剧院被认为是继北京国家大剧院和上海大剧院之后的第三大歌剧院,这些建筑仿佛在用不同的形式和造型来弥补现代城市中普遍出现的“直线”与“单调”的非文化、反文化、无文化的建筑造型给人们带来的视觉疲劳感。

随着21世纪这几年中国建筑形式的出现,可以看到解构主义对21世纪中国建筑正逐渐深入。

众所周知作为中国主要建筑形式的构成主义讲究纵横直线的排列,讲究简单几何形体的组合,也讲究没有装饰的朴素。

在2000年法国人安德鲁在长安街上设计与“周围环境相异性”的国家大剧院被采用时,建筑界也曾经有人担忧中国会不会沦为国际设计师的实验场,而北京奥运会期间,CCTV大楼、鸟巢和水立方的实际明显地体现了这种趋势。

(二)解构主义建筑——新央视大楼
CCTV新总部大楼由雷姆•库哈斯设计,总高234米,外形犹如一个“三维曲柄环”。

大楼由两座倾斜的塔楼组成,其首尾两端弯曲90度后合拢,形成一段连通管。

楼的主体支撑是由楼体表面的不规则网格来实现—这也是支撑力在管状楼宇中穿梭的视觉化表现。

对角线图案越小,其实际荷载便越大,所提供的支撑力也越强。

支撑管状结构同样赋予了大楼必要的强度,以抵御该地区可能发生的地震活动,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安全等级。

在合拢之前,两座塔楼易于受风力和阳光直射下表面温度被动的影响而各有所偏移。

因此施工方法是设计过程的关键一环。

就设计而言,至关重要的一点是要考虑大楼在部分完工状态下的表现。

该大楼不仅聚集了行政管理部门,而且集新闻、广播、演播室和节目制作于一体,把国营广播电视台提升到向全球转播的新高度,将原有13个频道的运营规模扩展到200多个。

CCTV大楼还有一些技术难点。

大楼违背重力法则的独特造型不仅赋予了摩天大楼全新的含义,也对奥雅纳的工程师提出了空前的结构设计挑战,尤其是两座塔的合拢问题。

北京极端的冷热天气会使结构发生一定程度的热胀冷缩。

因此,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考虑大楼在部分完工状态的表现,这一点至关重要。

CCTV大楼的设计方案曾经备受争议,主要问题就在于:向内倾斜达到了六度的两座塔楼,它们隶属于主楼,高度位于一百六十三米以上,这两座塔楼由“L”形悬臂结构连为一体,该连接部分的结构借鉴了桥梁建筑技术,这个桥的某些部分有整整11层楼高,其结构新颖、造型独特、高新技术含量大。

虽然视觉冲击力极为震撼,但是人们对安全系数仍然有顾虑。

经过多次的方案修改和抗震实验,最后大楼的设计方案通过,大楼建成并投入使用。

新央视大楼的另一个特色是,建筑的外表面是大面积的菱形钢网格和玻璃窗,为了适应北京的空气质量环境,大楼的外表面更是采用了一种特殊的玻璃:表面被烧制成灰色瓷釉的特种玻璃,这种玻璃对日晒能起到有效的阻挡作用。

在雾霾污染严重的情况下,玻璃与空气融为一体,人们就只能看到大楼的网状结构。

如此标新立异的设计极具视觉冲击力。

同时,雷姆•库哈斯的新央视大楼还充满了对城市文脉的思考,这也是最可贵的。

雷姆•库哈斯还认为:建筑设计不能是想当然的设计,不能脱离实际,应当在考虑城市的总体面貌的前提下进行建筑设计。

这种理念也正是中国传统建筑理念天人合一的传承。

CCTV大楼不论是在尺度上还是在比例上都与周围的环境都有一种不协调感,好像削弱它们之间的匀称性和一致性,但正是这种强烈的对比,反而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协调性和整体感。

毫无疑问,雷姆•库哈斯的大胆尝试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并树立了解构主义建筑的新典范。

三、结语
综上所述,解构主义建筑理论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现代建筑设计的手段和设计语汇,拓宽了中国建筑师的视野,解放了中国建筑师的思想,符合人民的审美要求和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实质上是对当代艺术审美价值观的一种全新诠释,是对这个时代的真实写照,更是建筑创作发展的真实写照。

我们作为中国建筑师不仅要提高自身的认识,更要加强实践,本着以人为本和大胆创新的原则,为创造一个新思想、新方法而不断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