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研究
作者:王晓艳
来源:《新课程》2022年第24期
数学课程具有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应用能力的作用,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媒介。小学数学教师在新时期教学实践中,要加大探索力度,不断创新指导策略,且要关注学生的认知规律,力求以他们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多启发,储备丰富的知识,然后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通过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课内课外都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以此为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一、小学数学教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
(一)重视度不足
要想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端正个人态度,然后调整教学方案与方法,以便给予学生针对性指导。然而,从目前来看,仍有一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将焦点放在理论知识教育环节,较少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情况,也并未分出較多的时间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因此很难达到高质量的教学目标。
(二)方法缺乏实效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时,数学教师需要制订科学的计划,并按照拟定好的方案有序地实施,同时采用多元方法,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训练。但是,部分教师在培养学生时所用的方法比较单一,容易导致学生审美疲劳,且由于经验不足、缺少趣味,学生的参与兴趣也较低,所以阻碍了其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实践环节少
学生在创新之前不仅要拥有数学知识,而要具有创新的实践技能,这样才可以在思考、探索中迸发灵感,实现创新学习的目标。然而,很多教师为了追赶教学进度,在数学课堂中设计的实践活动少之又少,即便开展了对应活动,也很少为学生提供自主操作、思考和推理的机会,以至于最终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无法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进入新时期以后,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各级教师的主要目标。具体来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采取多种手段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从而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形成。对此,笔者现以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本为例,探讨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
(一)以问题情境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问题是数学的核心,也是调动学生求知欲、引导他们建构和应用知识的重要媒介,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工作时,要善于根据所讲内容创设多元化问题情境,确保迅速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并使之在分析过程中推导出相关结论,同时挖掘更多新问题,从而为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助力。例如,在讲授“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节内容之前,教师要运用电教技术创设情境,即展示一幅超市的货架图,放大货架上各种商品的价格标签,然后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这些价格标签上的数字有什么特点?分别表示什么?”学生则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之前学过的知识给出答案:这些数字都是小数,主要表示的是不同商品的价格,如2.45元就是“2元4角5分”的意思。之后,数学教师可以继续提问:“请问大家,‘2.40’和
‘2.4’有什么区别?如果你买的铅笔是一块五一支,用小数怎么表示?要是让你模拟商场中标记价格的方式,又应该怎么表示呢?”由此一来,可以使学生先结合旧知回顾小数的含义,同时与现实生活挂钩,然后可借助针对性问题引导学生比较小数的大小,从而逐渐推导出小数的性质,提升其学习效率,这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也有促进作用。
(二)指导合作学习,促使学生积极创新
小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但必须加以科学引导,使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发散思考,这样才能促使他们创新和创造。为此,数学教师要精心组织,营造氛围,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活动,从而在合作交流中使之分享、互动,获得更多启发,及时发现新问题、新知识,并掌握新方法,继而提升其创新能力。例如,教师可要求学生合作探究“小数除法”的内容,同时设计以下任务:(1)回顾“整数除法”以及“小数性质”部分的知识,复述相关的法则与概念;(2)以课本中的小数除法算式为例,尝试根据学过的知识进行计算,必要时可以列竖式作为辅助,最后再用小数乘法来验算,检验整个运算过程以及所用方法是否正确;(3)归纳和梳理小数除法的运算法则。据此,各小组学生会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也会及时分享各自的观点与看法,在交流中发现关键信息,并针对存在差异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索,然后提取所有要点,将其整合起来得出准确的结论。在此期间,学生的思维会不断发散,也会在他人启发下不断突破固有的认知,从更加多元的角度探究问题,进而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设计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创新能力
结合数学课程的特点,教师在讲课期间还应设计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实践中增强,使学生在探索中明白理论知识与实践联系的重要性,数学学习要从理性知识转化为感性知识,然后在融合应用中顺利解决问题,并从中提取新的知识,辅助强化其创
新能力。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数学广角——优化”时,数学教师可以先讲解教材中的例题,让学生把握“优化”的概念,理解该种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意义,然后可以给出实践任务,要求他们自主探索,即周末时几个家长想带着孩子去海洋馆玩,在购买门票时遇到了难题,这是因为成人票价是每人80元,儿童票价是每人40元,此外还有个团购票,为每人60元,且必须是10人以上才能购买,假如现在总共有6名家长和5名学生,如何以最少的钱买票呢?据此,学生可以独立探索,也可以和同桌一起实践,即可以先画出对应图形,分别使用圆形和方形代表成人与儿童,计算他们单独购票时总共要花费的钱,然后将所有人放在一起,以“团购+单独购买”的方式计算要花多少钱再进行对比,从而得出最优方案。通过实践,可以增强学生的“优化”意识,也能提升其活学活用的能力,同时可以为他们的生活实际提供参考,有助于促进他们创新意识的发展。
(四)鼓励质疑提问,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作为学习的主体,小学生在课堂中不能只扮演被提问的角色,还要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学会发现和提出更多新问题。因此,数学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探究精神,并鼓励他们积极提问,从而锻炼其表达能力、创新能力。例如,在讲授“长方体和正方体”时,就可以预留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提出各自在探索过程中不懂的问题与获得的解题经验。如讲解“长方体的面积计算方法”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如有的学生会问:“长方体体积计算方法同正方体的相同,那么它们的表面积计算方法相同吗?”对此,教师就要趁机引导,提供對应的例题,让学生套用、计算,并要求他们将数字转化为字母,发现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
a×b×c,正方体是a×a×a,由此可以让学生自主回答个人的疑问,并在验证中增强他们的成就感,使之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继而提高其学习质量,推动其创新能力的发展。
(五)坚持一题多解,提升学生创新素养
在讲题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将一些题进行变通,以多解题的形式出现,让学生探索解题方法,从多元角度对学生进行训练,从而为其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助力。例如,讲授“相遇问题”时,教师可以精心挑选和设计问题,即:甲、乙两车从相对的两地同时开出,经过3小时后相遇了。其中,甲车的平均时速是55千米,乙车的平均时速是45千米,那么两车出发地之间的总距离是多少?此时,学生可以按照常规思维,分别计算甲、乙两车相遇后各自走了多少路,共同行驶了多少路?引导学生解答。还可以利用方程法解题,将总路程设为x,然后用其除以两车行驶的时间,得出“x÷3=55+45”这一算式,进而算出对应结果。在此期间,学生会不断发散思维,尝试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然后以不同的方式解答,也会在探究中将知识综合起来,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提高解题素养。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师的职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提升授课水平,让学生以良好的学习态度参与思维创新活动,不断强化其探究、钻研意识,从全方位提升他们吸收知识、运用知识的成效,顺利提升学科教学效果。为此,相关教师应当坚持立德树人理念、素质教育理念和新课改理念,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以便促使他们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