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特级教师成长之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特级教师成长之路
自一九八四年参加工作以来,我先后荣幸获得了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特级教师、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等荣誉称号。

回想从教二十多年经历,我的专业成长是同伴互助的结果,是公开课历练的结果,是学生撞击的结果,是我“要么不做,做就要做好”的自我准则“逼”出来的结果。

一、同伴互助是我成长的催化剂
我很幸运,1984年从师专化学系毕业分配到重点中学——XXX,XXX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积淀的百年老校,这里名师云集,尤其是化学科高手如林,有许多有名气的老师,如省劳模、全国优秀教师XXX、省五一奖章获得者XXX、省优秀教师XXX校长。

我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诚惶诚恐,真是有些无所适从,只知道仰着头看身边的名师。

刚毕业那年,学校安排我和XXX老师搭档教初三化学,试想一个刚毕业的青年教师的教学成绩哪能和一个全国优秀教师相比?但我有不服输的勇气和敢于吃苦的精神,我采取跟班听课办法,听老教师上完课后我再学着上,一个学年坚持下来不知不觉听了150多节课。

刚刚当老师,我把师傅说的话当着金科玉律,师傅说的每一句话都记下来,生怕落下什么,甚至于学着师傅的神态、语气上课。

后来我觉得全盘照搬很别扭,不符合我的语言惯,
我试着她的方法不照搬照抄讲课倒是更自然。

在听课的过程我经常自问,为什么她会这样处理教材?为什么我没有想到?轮到我上公开课,我征求了很多老师的意见,他们的意见都很好,恨不得都采纳,但课堂45分钟时间不容许全部采纳,我不得不取舍大家的意见。

在取舍过程中我知道了“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在师傅手把手的教导下,我很快掌握了教学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成功地上了一系列公开课,教学成绩和教学效果得到学校的肯定,本人被评为市、县教坛新秀等荣誉。

但那个阶段,我没有自己的思想,只顾复制师傅的东西,不知所以然,不会自己思考,不会理性分析,更不会自己创造。

二、课题研究是我专业成长起点
很快,我的讲授就得到学生的欢迎,家长的赞誉,学校的肯定。

此后近六年的时间,虽然不断地开公开课,但始终是在老教师们的扶持下一路走过来的,平时简直不看教育类的书籍,最多查看一点讲授设想、解题方法、解题技巧等材料。

其时我也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这样做有甚么不妥,因为频频得到表扬。

直到1993年,其时县教研员找我,动员我参加地区普教室负责的“目标与评价”掌握研究法教改,希望我在重点中学带头搞“掌握研究法”教改,领了任务我并没有当作一回事,但真正教改搞起来有许多事要做。

如,为甚么要教改?甚么是“掌握研
究法”教改?它有哪些特点?如何把“掌握研究法”实际转化为实践?教改我遇到了这些问题,而不克不及不广泛阅读,我找来了有关的讲授杂志和实际书籍,潜心研究。

突然我发觉化学讲授还有那么多的讲究,化学讲授还有那么多的纪律,做一个教师还需要那么多的底蕴。

XXX“掌握研究法”教改实际依据是:相信95%学生都能够研究好,只是大家所需的研究时间不同,它把讲授目标分解为多少个小目标,强调采取多次反馈到达目标要求。

该教改对知识的掌握十分有效,因为目标明白针对性强。

通过三年的教改,我由本来的只重视讲授技能转变为重视自身文化素养的进步,从重视讲授知识点的传授转变为重视学生人格的发展,教育视野得到了开阔,讲授方式得到了改变,改变了以往只看讲授设想、题解法的惯。

教改实验过程我撰写了《“反馈与矫正”在课堂讲授过程中的施行》、《高三总复“反馈与矫正”》等论文在CN刊物发表,教改成果也被XXX评为一等奖,并在全县推广,教改班96年参加高考地点班级化学平均成绩获得福建省第三名。

通过教改,我的课堂设想思绪清晰许多,有了一定实际高度和自己的见解,我很快成为骨干教师。

1995年9月我被XXX和国家人事部授予“全国优良教师”称号。

三、专家的引领让我登高而望远
XXX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那么,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教研教改提高了我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但她仅是局限于如何应用理论指导实践。

要想成为名师,不仅能教好书而且要善于从实践中总结出理论的能力,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

2001年,我有幸到XXX参加了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半年的期间,我沉下心静静地读书、做实验、听讲座,在那里我听了许多讲座,如:纳米的应用、化学与生活、生物石油的制取、煤转化为石油等系列专题讲座,还帮助化学系研究生做了生命有机磷蛋白质测定实验。

半年的大学生生活让我重新回到学生时代,同时也让我重新思考目前中学的教学方式是否符合学生的发展?中学的课堂文化与大学课堂文化有何不同?为什么我国至今还没有诺贝尔科学奖?学生在中学时代需要的是哪些素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如何培养?什么是素质教育?面对诸如此类问题,我在反省,我们是否还是为了使学生取得高分继续采取题海战术?回来后我开始重新,寻找和发现了自己身上的长处和短处。

此时,我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课堂教学应该采用什么策略?如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让学生构建知识?如何体现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文化?此时我
更多是考虑到的是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

为了推动全校教师积极参与高中新课程改革,我在2002年在全校范围内开了《气体摩尔体积》、《二氧化硫》这两节高中新课程研讨课,为了能上好这两节公开课,我查阅大量资料,研究了大量有关高中新课程改革文章,我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课堂设计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研讨课受到龙岩市特级教师XXX老师的高度评价,认为是一堂真正体现课改精神,能以学生为本的公开课。

四、学会反思形成自己的思念
XXX教授曾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

”作为教师,如只是读书、教书,不写作、不反思、不梳理自己的成败得失,又怎么可能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呢?充其量只能当一辈子的教书匠而已。

为了能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我坚持每天研究教育教学理论、化学教学等相关理论知识,读书已经是我每天不可少的生活惯,也是我生活的一大乐趣,我时常会被书中精辟的见解所感动。

“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总结经验,研究困惑,不断改进。

深思它让我们学会回过头来看过去,看自己本来所走过的路,所做过的事。

如何使自己的观念不断地体现于自己的
讲授行为中,那就需要学会自省,学会深思。

如:是否尊重每个学生,平等对待每个学生;是否及时发觉并发扬学生的进步或优点;是否在乎识到学生有困难时给予及时耐心的帮助;备课前,上课时是不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把自己作为学生来深思自己的讲授。

正是这课后小记,能使我经常梳理自己的课堂,调整自己的讲授心态,改进自己的讲授方法,促使自己从经验型向科研型方向发展,进步自己驾驭课堂讲授的能力。

教书尽管很累、很辛苦,但我觉得,也很快乐,有时有一种神圣的幸福感,感到教师这个职业有无穷的乐趣。

我要想成为名师,只有走专业化发展之路,在实践中,我觉得同伴互助、校本教研、专家引领、个人反思、正是教师成长的有效路径。

追求极善勇为最先——我的专业成长
XXX追求极善勇为最先
——
我的专业发展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我热爱教育事业,已经为此奉献了二十二个春秋,奋斗了二十二个春秋。

自1984年从XXX化学系毕业,分配到XXX工作以来,我有幸遇到了许多十分优秀的同行,得益于良好的工作环境、老教师的无私帮助,继承了XXX优良的传统,加上自身的虚心研究和不断努力,我的业务水平得到迅速提高。

91年6月就通过中学一级教师资格,同年被评为市属中学教坛新秀,93年获市教育系统优秀教师称号,94年被评为厦门市百名优秀教师,96年获市教委颁发的教育科研创优奖,98年2月起任中学高级教师,99年起任校化学教研组组长。

2000年起任XXX 常务理事。

2001年再次获厦门市教育系统优秀教师称号。

多次任市高三化学中心组成员。

2002年5月被正式确认为厦门市学科带头人。

2001、7~2002、7参加中学化学学科骨干教师省
级培训班研究。

2004、7~2006、10参加福建省中小学中
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研修班研究。

2006年5月被正式确
认为学者型专家型教师培养对象。

2006年9月被XXX授予特
级教师称号。

在这二十二年间,我的专业成长经历了从好读书
到好教书、从好教书到
好教研、从好教研到好创新三个逐步提升的阶段。

一、好读书到好教书
20世纪80年代的第一个夏天我从XXX高中毕业,由于高考发挥不佳,以2分之差与重点大学失之交臂,凡事随缘的我放弃了来年再考的机会,多少带点无奈地进了XXX的我,再次把中学时代那种“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充分地展现了出来,研究成绩一直名列年段前茅。

1984年我以优异的成绩从XXX化学系毕业,被当时XXX到大学选拔教师的校长选中,直接分配到XXX任教。

刚毕业的我,自我感觉特好,可是一踏入双十校门,我的优越感很快就消失殆尽。

1984年的XXX已经是一所蜚声全国乃至港澳东南亚的名校,用当时的话说是全国教育战线的一面红旗。

双十校园藏龙卧虎,众多名师熠熠生辉。

化学组更是强手如林:特级教师XXX、反馈快手XXX、XXX、XXX、XXX……,10人中就有5人在第一次职称评审中被确认为特、高级教师。

在众多高手的陪衬下,学生和家长投向我这个刚毕业的青年教师的目光多了几分怀疑、几分不信任,我别无选择,只有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于是,我进入了“备课→听课→再备课→上课→反思”的循环,XXX老师的课象极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XXX老师的课特象说明文,严谨而简洁;
XXX、XXX、XXX的课则象记叙文,优美而抒情……,我博采众长、我受益匪浅、我茁壮成长,我的课开始受到学生的欢迎,我有点点满足了。

我感谢双十,感谢她带给我这么多良师益友。

但是,在“追求极善、勇为最先”的双十精神的鼓舞下,我周围的一些年轻教师相继脱颖而出,有的担任备课组组长、有的成了高三毕业班的教学骨干……,当时的XXX有这么一个潜规则“如果你没有教过高三毕业班,你就还没有完全被学校认可”,有些教师因此而离开了双十。

我请求教高三毕业班,校长给我一句话:“你得先把初三到高三的每一节化学课都备出来,把中学阶段的化学题都解出来”。

为此,我把铺盖搬到了学校,我找来了中学化学全套的教材与教辅,天天挑灯夜战,大纲上、教材上留下了各种记号,密密麻麻地将所有的空白都填满了;资料卡片做了一摞又一摞;题解了一本又一本……。

我的功夫没有白费,我上起课来越来越得心应手、越来越游刃有余,课堂上精彩的片断越来越多,在我进入双十的第六个年头,我终于成了高三毕业班的教学骨干,而且当年所教班级化学科高考成绩省、市名列前茅,甚至超过了同年段的老教师。

这时的我才真正体会到校长的良苦用心,我感谢双十,感谢她教会我厚积而勃发。

我渐渐进入“好教书、教好书、教书好”的佳境。

“追求极善、勇为最先”的双十精神也渐渐渗透到我的骨髓中去。

XXX、从好教书到好教研
1990年教完第一届高三毕业班后,我成了“年轻的老教师”,学校除了分配我教高一年段两个班外,还给了我另外三项任务—理科实验班班主任、备课组组长、带教老师(当时的我职称还是二级,不能被称为指导老师,而且确实年轻,因为化学组除了我的徒弟外,再没有比我年轻的老师了)。

从普通教师到年段一个学科的把关人,很快我就发现,要做到“最先”就必须超越“自我”,要超越“自我”就必须“教改”,要“教改”就必须“教研”。

首先,理科实验班的任务之一是培养特优生、培养各科竞赛的苗子。

学校之所以把这个班交给我,是因为我在教90届时出人意料地把一个年段最弱的班级带成了一个在同年段数、理、化、电脑、作文、棋类等竞赛得奖级别最高、人数最多的班级。

反思90届的种种,我觉得自己的成功秘诀只是:“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拼搏意识,不断鼓励学生大胆超越”;反思让我意识到还有许多积极因素没有被调动,假如我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假如我能够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为他们制定合适的目标、假如我为他们创造更多有利的条件……,他们就不会停留在学
校的“最先”,而一定能够达到省、市的“最先”。

不满足学校的“最先”,我再次走进图书馆,找来了培养发明与创造能力的书籍、培养成功学生的书籍、培养竞赛选手的书籍……,这时的我不仅研读化学专业的书,数学、物理、心理学、教育学、自然辩证法,甚至是智力测验的书,只要是对我的工作有启发作用的都涉猎,为工作而教研,为教研而读书;我敲开老教师的家门;我到XXX化学系拜师;我主动请教育学院老师指导;我找机会与兄弟学校老师进行交流……。

苦心人天不负,这个班到了高三时,数、理、化、电脑、作文、棋类等竞赛中,均有多人获得省级、市级的一、二、三等奖,得奖级别之高、人数之多均名列省、市前茅。

尤其是化学竞赛所获省、市级奖是XXX有史以来最高也是最多的。

其次,在学科讲授方面,我侧重研究如何将其时流行的XXX目标讲授实际、发觉法讲授与XXX老师的经验“及时反馈、全面落实”结合起来,带领XXX老师,师徒两人一同编写、使用了两个系列的提纲:一是“研究提纲”,其形式与内容就象时下流行的学案,目的是使学生明白每一节的研究目标与主要知识点,用一个个精心设置的问题带动预、启迪思维、教会自学、提升能力;另一系列是“达标检测”,每教完一节就有一份10~15分钟的检测题,通过检查,督促学生告竣研究目标,
及时补缺补漏;帮助教师了解讲授目标的告竣情况,以便及时改进讲授,并在以后的单元考、半期考、期考中再检查、再落实。

三年后的高考据明了这一做法是成功的,93届高考,在我校生源较差的情况下,化学科保住了全市第一,在省里再次名列前茅。

那几年教研、教改的成功跟市教育学院化学科的指导与帮助是分不开的。

那几年学院请来了各地的专家讲XXX、讲发现法教学、讲高考复……,那几年我们一上公开课,学院老师就亲临指导、就请来各校的老师听课、评课、交流、研讨;那几年我们缺少资料,学院老师无偿地为我们提供,甚至为我们借来整套的各地高考模拟题……。

那几年的经验告诉我,不能关起门来教研,应该多与兄弟学校交流、多吸收他人的经验、多取得专家的指导。

从此,我养成了经常向学院老师请教的惯,为了一节公开课,我曾反复请教XXX老师;为了一次高中学生化学竞赛,我曾与XXX老师通了无数次电话;初三毕业班教学有疑难,请教XXX老师;高中教学有问题,请教XXX 老师。

我感谢学院老师,感谢他们及时的指导与无私的帮助。

三、教研到好创新
93届是成功的,但我心里仍然存有遗憾。

遗憾之一是化
学竞赛没有获得国家级的奖励,离国际金牌还很远;遗憾之二
是高考总复阶段,学生的求知欲远不如高一、高二,毕业后,
有些学生告诉我,他们的化学知识主要是在高一、高二学的,
这意味着,我们总复阶段的教学不能吸引学生。

不仅如此,96
届的情况也没有改观,难道我的专业成长不能“更上一层楼”?我在心里问自己千千万万遍“为什么”与“怎么办”。

正当我困惑、苦恼、彷徨时,北京22中的XXX老师来到了XXX,他的一节“换个角度看问题”的课使我深受启发,唤醒了我的创新意识。

正是“换个角度看问题”,促使我不断用新的视角来审视自己的
教育、教学与教研工作,导致我开始自觉地追求创新,自然地
找到了“更上一层楼”的方法。

“换个角度看奥赛”让我看到:“我在竞赛指导方面的教学一直没有达到‘不教’的境界”。

我意识到,如果参赛学生的化学知识都要依靠教师授予的话,那么他或她就不能超越老师,不能超越老师的学生,势必难于达到国际奥赛的层次。

为追求更高层次的“最先”,我的创新是从“三变”入手的。

一变“教师讲座为主”为“学生自主研究为主”,即“教师布置任务→学生自学→学生自由提问,互相答疑→教师指导、
总结”。

二变“大班上课”为“小班合作研究”,分层指导。

三变“齐头并进”为“你追我赶”,鼓励学生不断比速度、比能力,强者优先,优先得到教师的指导、优先参加各种培训……。

这一创新在2001年夏终于开花结果,01届的XXX同学获得了第33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实现了XXX奥赛金牌零的突破。

“换个角度看问题”启发我开始了引导高三学生“换个角度来探究”的尝试。

在化学总复讲授中,通过精心设想的案例,
设法让高三学生看到有疑,再度把学生置于“发觉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把双基复镶嵌在一个个探究的案例之中,使学
生的研究由接受研究变为探究研究。

把引导探究渗透到复讲授
的每一个环节,贯穿于高三化学总复的始终,如:课堂引导探究、辅导引导探究、出题引导探究、说题引导探究……自从“引导探究”应用到高考化学总复中后,我不再为复课上不出新意而苦恼,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水平显著进步,复效果越来
越佳,我从2000年至2006年所带的连续六届毕业班省质检和高考化学科成绩一向名列福建省前茅。

我认为,这些成绩的取
得不是偶然的,因为探究可以启动学生思维,可以激发研究兴趣,可以将知识转化成能力,可以培养创新意识。

这一切让我
强烈感受到创新的魅力。

创新不该该是“任意的新”,而必须是“有效的新”、“更优的新”。

创新对教师的知识与能力是一种挑战,它迫使我们更新知识、提升能力、完善自我。

创新再次激起我的研究热情,当我到XXX参加中学化学学科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班研究,当我参加福建省化学学科带头
人培养对象研修班在XXX教授的指导下“充电”,我是那么的如饥似渴。

一场场热情洋溢
的讲座、一次次理念上的冲击,教会我如何作研究的先行者和示范者、作校本教研的引领者、作学科教学的示范者、作课程改革的探索者、作青年教师的培养者、作校本课程的开发者。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感谢教授们、专家们教我开辟了新的思维之渠,为我的创新引入了清亮如许的活水。

现在,我已经处在新课程的第一线,成为深化教育讲授改革的排头兵,唯有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如教授们、专家们所说的,不要满足于做一名优良教师,而要努力做新课程的领头羊,做科学讲授的领军人,力争成为真正的教育家,才能到达新的“最先”。

在研究中发展在实践中进步在研究中发展在实践中进步
我出生在一个教师的家庭。

我的父母是大学教师,从小我就跟着父母在教室、食堂和学生宿舍打转转。

我特别崇拜父亲上课的神态,欣赏母亲给学生辅导时的表情。

所以,在高中毕业报考大学时,我一无反顾的选择了XXX。

81年我由XXX 毕业后分配到XXX任教,至今已有二十五年了,回想起这一段的教学生涯,我确实有着说不尽感受:
XXX是一所誉满八闽的百年老校,学校的文化积淀很深,在我周围有不少在福州市颇有声望的老教师。

他们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感动我,教育我,也培养了我。

刚入校的几年我凭着自己年轻易和学生打成一片,努力钻研教材、虚心向同行的教师求教、跟班听课,很快我就成为年轻教师中的佼佼者,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好评。

但从教几年后,不知为什么我的心里时常有一种空捞捞的感觉,面对着一双求知的眼睛我感到有些心虚,或者说有点被掏空的感觉。

这时XXX生化系开始招收“专升本”的学生。

我克服了孩子小、家庭负担重的困难勇敢报考。

87年我来到了省教育学院生化系本科班的学生。

我非常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研究机会,经过两年的研究,89年我本科毕业,这一年我三十岁,真可谓是“三十而立”啊!
回到学校后我继续从事化学教学工作。

这时我觉得自己无论从班主任工作还是教学工作都相应的得更心应手一些。

对于学生我多了一份母爱、对于教学我多了一份人到中年的沉稳和耐心、对于事业我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追求。

我向亲人和朋友们说,我喜欢当老师,我喜欢我的学生,当一个好老师是我的努力方向。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很快的又出现了上述的感觉,我清楚的知道这是因为时代发展的太快造成的。

不注意解决这个矛盾,我与学生的思维就难以合拍,就会影响我的教学工作。

在这个时候XXX教授97年9月在《人民教育》发表的一篇文章《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给了我莫大的启发。

她提倡用生命的意义来看待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她认为:它是教师和学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

课堂教学的质量,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而且也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态度与专业水平的发展。


[1]此,师生双方在课堂教学中的交往不仅具有知识价值,而且具有个体生命价值。

我爱教师这个职业,做为教师我明白,书,是永远也教不完的,教书的目的是为教人做人,同样研究也是无止境的,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了解自己,只有了解了自己,才可能在教学中与学生以心换心,彼此倾听;只有自己有了生命的力量,才有可能给学生以希望和力量。

为此,我反复追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