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含解析)
一、语言基础与运用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与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脉脉.(mò)訾詈
..(zī lì)造诣.(yì)庐冢.(zhǒng)裨.补缺漏(bì)
B. 混沌.(dùn)露.脸(lù)漪.郁(yī)冶.游(yě)游目骋.怀(chěng)
C. 潭柘.寺(zhè)弭.谤(mǐ)一椽.(yuán)梵.婀玲(fàn)偃.苗助长(yà)
D. 蜷.缩(juǎn)肄.业(yì)渐.染(jiān)宛.然(wǎn)繁芜.丛杂(wú)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字音和字形的识记能力。
B项,露脸(lù)——(lòu)脸([ lù ]多用于书面语,[ lòu ]用于一些口语词语,如“露怯”、“露马脚”。
);漪郁——猗郁。
C 项,一椽(yuán)——一(chuán)、偃苗助长——揠苗;D项,蜷缩(juǎn)——(quán)缩。
2. 下面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浮图, 又叫“浮屠”或“佛图”,此处是和尚的意思。
B.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阳,山的北面。
古代称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阴”。
C. 古人的称谓办法较多, 称姓、称名、称字、称书斋名、称官职、称籍贯等等。
不少时候是“兼用”,如《游褒禅山记》文尾作者补记同游者时,称呼朋友为“庐陵萧君圭君玉”,庐陵,是指此人的出生地;萧,是姓;君圭,是名;君玉,是字。
D.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至和,是以皇帝的年号纪年。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壬戌,是以“干支”纪年,“干支”指的是:10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2个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B“阳,山的北面。
古代称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阴”。
”错,应该是:阳是山的南面,水的背面;阴是山的背面,水的南面。
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3. 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比兴艺术手法的一项是
A.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B.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C.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D.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答案】D
4. 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荷塘月色》中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一句采用比喻手法,把“满月”比喻成“酣睡”,把“朦胧的月色”比喻成“小睡”,表达了作者对朦胧月色的喜爱。
B. 所谓“文眼”,是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
《荷塘月色》一文的起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可以认为是本文的文眼。
C. 《故都的秋》一文成功地运用了衬托的写作手法,写南国之秋是为突出北国之秋的浓度与特色,表达作者对于故都秋的热爱。
D. 《囚绿记》中对“绿”的称呼的变化隐含着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其中“绿囚”一词隐含着作者对常春藤被囚禁、束缚的痛惜之情。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课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D“其中“绿囚”一词隐含着作者对常春藤被囚禁、束缚的痛惜之情”错,应该表达的是对常春藤顽强抗争精神的敬重之情。
《囚绿记》初中已学过。
5.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
..的一组是
①朱自清置身于月下荷塘,看那脉脉流水、薄薄青雾、淡淡月影,不禁如坐春风
....,心旷神怡。
②中国的目标是打造一支蓝水海军,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也希望能得到外国技术上的鼎力相
...助.。
③“最美妈妈”吴菊萍,在危急时刻责无
..地伸出手奋力托举起从10楼坠下的孩童,瞬间
..旁贷
感动全国。
④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学会见微知著
....,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⑤一些青年人做事缺乏长远眼光,刚入门便打退堂鼓,浅尝辄止
....的做法贻误了多少青春啊!
⑥获得本届奥运会女排最有价值球员称号的朱婷,面对铺天盖地的鲜花和掌声,安之若素
....,展示出了难得的冷静。
A. ①④⑤
B. ①③⑥
C. ②④⑤
D. ②③⑥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①如坐春风:好像置身于和暖的春风里,形容受到良师的教诲、熏陶。
不合语境。
②鼎力相助:敬辞,大力相助(多用于表示请托或感谢)。
使用正确。
③责无旁贷: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给旁人的意思。
不合语境。
④见微知著:指看到一点苗头,就能知道将来的发展或问题的实质。
使用正确。
⑤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
指不深入钻研。
使用正确。
⑥安之若素:指遇到不顺利的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能安然处之,毫不在意,现也指对错误言论或事物不闻不问,听之任之。
不合语境。
6.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不管是植物学、动物学,还是生态学,秦岭都是研究这些学科当之无愧的基地,而“秦岭学”也将成为一门重要的研究学科。
B. “快递实名制”实施一年多来,并未严格执行,群众对个人隐私泄露等问题和快递员怕麻烦、不过问是“实名制”遇冷的重要因素。
C. 在风景优美但交通不便的山区搞开发,最大的难处在于既要改善和解决人们当下的实际困难,又不能以牺牲未来为代价。
D. “工匠精神”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上,其含义不仅仅是让制造业由“中国制造”走向“精品创造”,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更是让国人重温中华的传统。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能力。
B项,成分残缺,“问题”后加“的担忧”。
C项,搭配不当,删去“改善和”。
D项,语序不当,“不仅仅……更……”表递进关系,所带两个分句应对调。
7. 下面的推断没有问题的一项是
A. 只要限制燃放,就能避免环境污染,让空气新鲜、环境优美。
B. 城市更名不一定会带来经济的腾飞。
C. 只有大量阅读名著,学生的思想境界才能得到提升。
D. 人工智能围棋机器人“阿尔法狗”先后战胜围棋高手李世石和柯洁后,标志着人工智能已经比人类更聪明。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句的推断能力。
A,“只要……就”将必要条件说成充分条件;C,“只有……才”将非充分非必要条件说成必要条件;D,“标志着人工智能已经比人类更聪明”将非充分非必要条件说成充分条件。
8. 下面应用文在内容和格式方面都存在不当之处,请指出其中三处错误并提出修改意见。
【答案】①启示改为启事;②删去亲们(启事不用写称呼);③删去“人民币9.9元、餐卡一张”(招领启事只要交代失物名称,不能具体);④删去“我想失主一定心急如焚”。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段的整体修改能力。
题干要求指出其中三处错误并提出修改意见即可。
①启示改为启事;②删去亲们(启事不用写称呼);③删去“人民币9.9元、餐卡一张”(招领启事只要交代失物名称,不能具体);④删去“我想失主一定心急如焚”。
9. 2017年12月15日,“盐城交警”发了一条微博,其内容是两张海报,提醒骑电动车的市民遵守交通规则,其中一张海报的文案为“像我们这个年纪,骑电动车一定要记住戴安全头盔,否则会被开奔驰宝马的同学认出来。
”请你对以上微博内容进行评论。
要求态度明确,语言简练、连贯,不超过60字。
【答案】参考示例:①这样的交通安全宣传语能让人过目不忘,印象深刻,也充满轻松调侃意味,符合大众接受心理,能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②交警是执法部门,宣传语可以有创意,但要坚守底线,要有原则,不能不顾及“三观”,否则,不是幽默,而是“下流”。
③这种交通用语无疑是在煽动社会贫富对立,这样没有价值立场的交通宣传语实在令人不敢恭维,也难以起到提醒和警示的效果。
④交警安全宣传也应注重价值观导向,该宣传价值观导向错误,是明显的嫌贫爱富,是“媚俗宣传”。
⑤该微博虽然“言者无意”,但受众的阅读重心很容易滑向道路上不同交通工具所带来的身
份贫富属性。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对以上微博内容进行评论。
要求态度明确,语言简练、连贯,不超过60字”,评价微博内容可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来分析,形式上注意用语用词的特点,如口语书面语、方言等;句式上的特点可从长句短句、整句散句角度分析;内容上可从微博的内容对人们的影响等角度展开。
本题如①这样的交通安全宣传语能让人过目不忘,印象深刻,也充满轻松调侃意味,符合大众接受心理,能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②交警是执法部门,宣传语可以有创意,但要坚守底线,要有原则,不能不顾及“三观”,否则,不是幽默,而是“下流”。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成都的春天
刘大杰
①成都天气,热的时候不过热,冷的时候不过冷,水分很多,阴晴不定,宜于养花木,不宜于养人。
因此,住在成都的人,气色没有好的,而花木无一不好。
在北平江南一带看不见的好梅花,成都有;在外面看不见的四五丈高的玉兰,二三丈高的夹竹桃,成都也有。
据外国人说,成都的兰花,在三百种以上。
外面把兰花看重得宝贝一样,这里的兰,真是遍地都是,贱得如江南一带的油菜花,三分钱买一大把,你可以插好几瓶。
从外面来的朋友,没有一个人不骂成都的天气,但没有一个不爱成都的花木。
②成都这城市,有一点京派的风味。
栽花种花,对酒品茗,在生活中占了很重要的一部分。
一个穷人家住的房子,院子里总有几十株花草,一年四季,不断地开着鲜艳的花。
他们都懂得培植,懂得衬贴。
一丛小竹的旁面,栽着几树桃,绿梅的旁面,衬着红梅,蔷薇的附近,植着橙柑,这种衬贴扶持,显出调和,显出不单调。
③成都的春天,恐怕要比北平江南早一月到两月罢。
二月半到三月半,是梅花盛开的时候,街头巷尾,院里墙间,无处不是梅花的颜色。
绿梅以清淡胜,朱砂以娇艳胜,粉梅则品不高,然在无锡梅园苏州邓尉所看见的,则全是这种粉梅也。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和靖先生的诗确是作得好,但这里的好梅花,他恐怕还没有见过。
碧绿,雪白,粉红,朱红,各种各样的颜色,配合得适宜而又自然,真配得上“香雪海”那三个字。
④现在是三月底,梅兰早已谢了,正是海棠、玉兰、桃、杏、梨、李、迎春各种花木争奇斗艳的时候。
杨柳早已拖着柔媚的长条,在百花潭浣花溪的水边悠悠地飘动。
大的鸟小的鸟,颜色很好看,不知道名字,飞来飞去地唱着歌。
薛涛林公园也充满了春意,有老诗人在
那里吊古,有青年男女在那里游春。
有的在吹箫唱曲,有的在垂钓弹筝,这种情味,比起西湖上的风光,全是两样。
⑤花朝,是成都花会开幕的日子。
地点在南门外十二桥边的青羊宫。
花会期有一个月。
这是一个成都青年男女解放的时期。
花会与上海的浴佛节有点相像,不过成都的是以卖花为主,再辅助着各种游艺与各地的出产。
平日我们在街上不容易看到艳妆的妇女,到这时候,成都人倾城而出,买花的,卖花的,看人的,被人看的,摩肩擦背,真是拥挤得不堪。
高跟鞋,花裤,桃色的衣裳,卷卷的头发,五光十色,无奇不有,与其说是花会,不如说是成都人展览会。
好像是闷居了一年的成都人,都要借这个机会来发泄一下似的,醉的大醉,闹的大闹,最高兴的,还是小孩子,手里抱着风车风筝,口里嚼着糖,唱着回城去,想着古人的“无人不道看花回”的句子,真是最妥当也没有的了。
⑥到百花潭去走走,那情境也极好。
对面就是工部草堂,一只有篷顶的渡船,时时预备在那里,你摇一摇手,他就来渡你过去。
一潭水清得怪可爱,水浅地方的游鱼,望得清清楚楚,无论你什么时候去,总有一堆人在那里钓鱼,不管有鱼无鱼,他们都能忍耐地坐在那里,谈谈笑笑,总要到黄昏时候,才一群一群地进城。
堤边十几株大杨柳,垂着新绿的长条,尖子都拂在水面上,微风过去,在水面上摇动着美丽的波纹。
⑦没有事的时候,你可以到茶馆里去坐一坐。
茶馆在成都真是遍地都是,一把竹椅,一张不成样子的木板桌,你可以泡一碗茶(只要三分钱),可以坐一个下午。
在那里你可以看到许多平日你看不见的东西。
有的卖字画,有的卖图章,有的卖旧衣服,你有时候,可以用最少的钱,买到一些很好的物品。
郊外的茶馆,有的临江,有的在花木下面,你坐在那里,喝茶,吃花生米,可以悠悠地欣赏自然,或是读书,或是睡觉,你都很舒服。
高起兴来,还可以叫来一两样菜,半斤酒,可以喝得醺醺大醉,坐着车子进城。
你所感到的,只是轻松与悠闲,如外面都市中的那种紧张的空气,你会一点也感不到。
我时常想,一个人在成都住得太久了,会变成一个懒人,一个得过且过的懒人。
三月末日于成都
(原载一九三六年五月一日《宇宙风》第十六期)
10.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本文从总写成都的天气宜于养花木开始,到方寸之地的茶馆结束,叙述层次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读来有一气呵成之感。
B. 第④段写薛涛林公园的春意时,不仅着重突出此公园的风景特色,还用西湖上的风光来反衬薛涛林公园的风光。
C. 第⑥段写百花潭的钓鱼人,用“无论”“总有”“不管”“总要”“才”等一组词语,写出了成都人爱谈笑、喜热闹的特点。
D. 本文以华丽的语言、轻松悠闲的笔调,把成都春天的景象和风俗娓娓道来,给人以亲切感,表达出对成都春天的喜爱之情。
11. 文章是抓住成都的春天的哪些特点来描绘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12. 文章最后一句“我时常想,一个人在成都住得太久了,会变成一个懒人,一个得过且过的懒人”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答案】10. A 11. ①成都的春天来得比江南早。
②各种花木层出不穷,争奇斗艳。
③成都人春天生活的闲适与情趣。
12. (示例一)情感:对成都的喜爱之情。
从文章内容看,成都的花木惹人爱,作者喜爱成都的春天,成都人的生活闲适、轻松、悠闲,文章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成都的喜爱。
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对成都和在成都生活的由衷的喜爱之情。
(示例二)情感:既有对成都的喜爱,也有对成都轻松、悠闲生活的担忧。
从文章内容看,作者对成都是喜爱的,但这篇文章写于抗战爆发前一年,外面都市中已透着“紧张的空气”,因此“懒人”“得过且过的懒人”是一语双关,作者担忧因此消磨了斗志,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意。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B项,不是突出“风景特色”,而是人文特点;不是反衬,是比较或对比。
C项,“写出了成都人爱谈笑、喜热闹的特点”错误,从语境看,应是表现成都人的轻松、悠闲。
D项,本文的语言特点平实,不是华丽。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
从题干可知,本题要求概括成都春天的特点,文章前四段是对“成都的春天”特点的阐述,找出这四段中表明成都特点的主要信息便可。
如:(1)成都天气,热的时候不过热,冷的时候不过冷,水分很多,阴晴不定,宜于养花木,不宜于养人。
因此,住在成都的人,气色没有好的,而花木无一不好。
(2)成都这城市,有一点京派的风味。
栽花种花,对酒品茗,在生活中占了很重要的一部分。
(3)成都的春天,恐怕要比北平江南早一月到两月罢。
二月半到三月半,是梅花盛开的时候,街头巷尾,院里墙间,无处不是梅花的颜色。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能力,题干要求“文章最后一句“我时常想,一个人在成都住得太久了,会变成一个懒人,一个得过且过的懒人”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可从喜欢、喜爱、赞赏、批判等角度来分析。
从文章的第五段到最后一段,作者
写了成都人生活的一个个特写镜头,由这些镜头可看出成都人的日常生活特点,并由此总结出“一个人在成都住得太久了,会变成一个懒人,一个得过且过的懒人”。
可见,答案信息可主要在这几个段落中筛选。
如文章描写了成都的花木惹人爱,作者喜爱成都的春天,成都人的生活闲适、轻松、悠闲,文章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成都的喜爱。
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对成都和在成都生活的由衷的喜爱之情。
再结合写作时间可知,这篇文章写于抗战爆发前一年,外面都市中已透着“紧张的空气”,因此“懒人”“得过且过的懒人”是一语双关,作者担忧因此消磨了斗志,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意。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①,将归于.临皋②。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③。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
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
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④,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梦一道士,羽衣翩仙⑤,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俛⑥而不答。
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注释:①雪堂,苏轼在黄州所建的新居。
②临皋,亭名。
③黄泥之坂(bǎn),黄冈东面东坡附近的山坡。
坂,斜坡,山坡。
④登虬(qiú)龙,虬,龙的一种,游于枝柯弯曲形似虬龙的树木之丛林。
⑤羽衣翩(piān)仙,穿着用鸟羽所制的衣服,轻快飘逸。
翩仙,一作“蹁(pián) 跹(xiān)”。
⑥俛(fǔ),同“俯”。
13. 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B. 今者薄.暮攀儿已薄.禄相
C. 栖鹘之危.巢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D.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4.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①将归于.临皋②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B. ①于是携酒与.鱼。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C. ①凛乎.其不可留也②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D. ①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②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15.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悟言一室之内
B. 履巉岩,披蒙茸
C.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D. 长乐王回深父
16. 下列省略句中补出的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于)道
B. 列坐(于)其次
C.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
D. (鹘)划然长啸
17.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呜呼噫噫/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B. 呜呼噫噫/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C. 呜呼噫噫/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D. 呜呼噫噫/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18. 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赋是中国古代一种文体,兴盛于唐宋时期,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可入乐歌唱,通常用来写景叙事,也有以较短篇幅抒情说理的。
B. 唐代“古文运动”是由韩愈、柳宗元等人倡导的文体改革运动,宋代继续提倡这种改革,出现了被世人称颂的“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C. “望”即“望日”,指农历每月十五日,“既望”是农历每月十六日,“晦”是指农历每月的末一天,“朔”是指农历每月初一。
D. 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它跟仙、道、人的精神品格有着密切关系。
古人多用翩翩然有君子之风的白鹤,比喻具有高尚品德的贤达之士,把修身洁行而有时誉的人称为“鹤鸣之士”。
1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一行人带着酒和鱼从雪堂出发来到赤壁,先是泛舟赤壁;后又舍舟登山,山游后又复舟游,过程曲折,景色也因而繁富。
B.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写的是初冬之景,而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写的则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新秋之景。
C. “履”、“披”、“踞”、“登”等一连串动词写出作者欲一览冬夜赤壁景象的迫不及待的冲动感和兴奋劲,表现出“老夫聊发少年狂”的率真与执著。
D. 文中作者以空灵的文字塑造了一只孤鹤的卓拔不群的形象,寄托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
又以浪漫的想象写梦中与道士的邂逅、对话,流露出与世无争的豁达态度。
2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答案】13. A 14. C 15. B 16. D 17. D 18. A 19. A
20. 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哪里停泊。
【解析】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推断能力。
A项,都是“已经”。
B项,接近、迫近;微薄、稀少或缺少。
C项,高;端正。
B项,刚好、恰好;享有。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的推断能力。
A项,介词,到;介词,对于。
B项,连词,和;动词,结交。
C项,都是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
D项,陈述语气词;判断语气词。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推断能力。
A悟:晤,交谈;C缪:缭,盘绕;D父:甫。
16. 试题分析:本题是对文言文省略句句式的考查。
D项,“划然长啸”的主语应是“我”。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
这种题型可用排除法,本题难度不大,只有两处断句不同,容易判断。
“畴昔之夜”指“昨晚”的意思,所以不应分开,排除AB。
“道士顾笑予亦惊寤”这句话中有两个主语,分别是“道士”和“予”,所以按照主谓式句式来判断,应该是“道士顾笑/予亦惊寤”,故选D。
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对称、反复、辨句式。
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
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
(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
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
)“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
或句(。
)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能力。
A“兴盛于唐宋时期”错,赋兴盛于汉代,汉代到唐初赋重于诗;赋不能入乐歌唱。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A项,作者是在回家途中为“月白风清”的良夜吸引,陡起游兴,游赤壁没有计划;酒是作者回家取来的。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
要字字落实,直译为主。
注意关键字词,反:同“返”,返回;中流:水流的中间、江心;听:听任、任凭;而:承接;乎:于;放:纵,遣,这里有任船飘荡的意思;焉:于之。
参考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