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方言修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方言修辞
作者:杨书芳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第30期
【摘要】一个简单的方言词中不仅含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还蕴藏着奇妙的修辞现象,这样的例子在方言中是大量存在的。
我们应该重视方言的研究价值,以推动我国的修辞研究。
【关键词】方言方言修辞修辞研究
一提到修辞研究,有些人总认为应该去研究修辞理论,去研究书面语言,而很少想到要去研究方言,因为在他们心目中,方言是一方之言,是庸俗的,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是不值得研究的。
其实,这种观点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理论和书面研究的确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然而,方言中异彩纷呈的修辞现象也同样值得去关注,去探讨。
一、方言中蕴涵着丰厚的文化底蕴
我们先从四川话中的一个方言词“刀头”谈起。
“刀头”一词在四川许多地方的方言中都用,指的是还愿祭祀用的整块熟猪肉。
“还愿”为什么用“刀头”呢?这里面是有很深内涵的。
据四川《灌县志·礼记》载:刀头是还愿祭祀用的肉。
古有“何当大刀头”的诗句。
“刀头”指“环”义的隐语。
县志中提到的“何当大刀头”诗句出自《玉台新咏·古绝句四首》之一:“稿砧今何在?山上复有山。
何当大头山?破镜飞上天。
”在古代,大刀头上有环状的圆圈。
“环”与“还”谐音,“环圆”与“还愿”谐音。
由此可知,用“刀头”来“还愿”是取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
此外,古人还有用“刀头”指“还乡”隐语之习。
据《汉书·李陵传》载:“昭帝立,大将军霍光……谴陵故人陇西任立政等三人,俱至匈奴招陵……立政等见陵,未得私语,即目视陵,而数数自循其刀环,握其足,阴谕之,言可还归汉也。
”“刀头”指“还乡”也是取“环”与“还”皆音的修辞手法。
上海方言把“红豆”称为“相思子”,是沿用了唐代的叫法。
唐李匡义《资暇集》中载:“红豆有圆币红其首乌者,举世呼为相思子,即红豆之异名也。
”唐代诗人王维《相思》诗云:“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方言中引用这样古雅的词,多么具有诗情画意!梅县客家话中出现了一些带“唇”字的词:桌唇、河唇、碗唇等。
据《释名·释形体》中解释:唇,口之缘也。
印用为边缘,边沿。
《诗经·伐檀》中也早有此用法:“看看伐轮兮,置之河之溽兮。
”“溽”既边缘,边沿之义。
“溽”即“唇”之同意。
客家话中保留了几千年前《诗经》时代的用词,显得典雅而古香古色。
这是修辞在语体风格色彩上的不同体现。
北京土语中用“饿狼掏(饕)“来比喻贪食而不顾礼节,急吞快咽之人。
”饕餮是古代鼎彝器上的图形,呈恶兽之状,竖双耳,睁圆眼《神异经》写》“饕餮”之状曰“贪如狼恶”,可见“饕如恶狼”于古有据。
“饕”单用,苏轼有《老饕》以“老饕”指贪食之人。
口语中用这个词作比喻,就把贪食者狼吞虎咽的形态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了。
二、方言中蕴藏着奇妙的修辞现象
方言中丰厚的文化底蕴使之有“语言活化石”的美称,生动有趣的修辞现象也使之增光添彩。
可以说,方言是修辞现象的一大宝藏,异彩纷呈,使人应接不暇;巧妙风趣,让人忍俊不禁。
试看方言中的借代。
福州人称长乐人为“长乐我”,因为长乐县人发“我”这个音很特殊,故以之称呼。
广西人称客家话为“麻介话”和“话”,因这客家话中把“什么”读为[ma31k-53],把第一人称“我”读为[ηai31]故称之。
四川人称开江人为“开江么子”,因为开江人把“什么”读为
[ mo53tsi53],故称之。
这些称呼的由来是建立在长期交往的基础之上的,人们发现,对方语音上很有特点,就以这个特点来代这种话或代说这种话的人。
从修辞角度来看,是以特征代本体。
方言中的比喻很具乡土气息。
梅县客家话用“天”来比喻“彩虹”,福州活用“韭菜命”来比喻“命运多桀”,用“眉毛月”来称呼“上下弦月”。
都是利用人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作比。
以“弓”喻“虹”,是以二者都有弧度为喻点;“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喻人的命运多灾多难;“眉毛”和“上下玄月”都是“弯而细长”。
这些比喻虽然都是司空见惯的,然而就是这种朴素之中显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神韵。
方言中存在的谐音,也令人叫绝。
北京土语“吃葱吃蒜不吃将”意为坚定不移,不因别人言语而动摇,不愿做的事,坚决不做。
“将”读[ jiang ],是设辞激怒。
“将”与“姜”谐音。
“葱蒜姜”比辛辣,姜味尤甚,比喻刺激力尤强。
“姜”与“将”谐音双关。
昆明人祭祖有中必须有“青菜白菜芹菜和鱼”,方言中谐“清白勤余”以告慰祖先,警醒家人。
方言中存在的藏词也是妙处横生。
成都人下馆子吃红油面,嫌辣味不够,要加点辣子,就会说:“师兄,拿点毛焦火(辣)来!”诸如此类还有“太了登(基鸡)”、“大年初(一)”、“细皮嫩(肉)”、“杨柳细(腰)”,等等,充满了幽默感和生活味。
生活中,人们为了使语言顺口,自觉不自觉地运用押韵来达到交果。
成都客家话中、河南光山话中都有“小儿夜哭咒”:“天黄黄,地黄黄。
我家有个哭儿郎。
过路君子读一遍,一觉睡到大天光。
”“黄、郎、光”押韵。
人们使用押韵时,不会用诗词格律来检验平仄对仗,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学得这样顺口、流畅,有节奏感,好念易记。
方言中,人们多采用简单的字词来达到交际的目的。
如河南人用“谁?”“去!”“杂?”“尿!”四个词就是能很清晰地表出在“特定的题旨情境”下的双方的意旨,可谓是简约风格的代表。
除此之外,方言中还有仿词,如上海方言仿“阿姨”而有“阿叔”之说;有析字称“假货”为“西贝货”,即“西贝”为“贾”,“贾”与“假”诰音。
有示现,成都戏曲行话“唱水见水流,唱山现奇峰。
唱花香扑鼻,唱鸟鸟凌空”。
有摹形,宁波话把现在通行的手铐称为“808”,因开奖似“8”,故称。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方言中的修辞现象,是由日常生活这个“特定的题旨情境”决定的,不会象作家们那样经过思索、推敲和选择,基本上是无意识地运用。
这些无意识地运用,大都建立在长期实践和丰富的经验基础之上,经过“真实的生活体验”
和“犀利的观察”而得出。
三、结语
方言作为活的语言,是丰富多彩的,凝聚着当地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追求,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而且还有如此生动风趣的修辞现象,使其更具有研究价值,怎么能认为它是一方之言,是庸俗的,不能登大雅之堂呢?又怎么能认为不值得语言学界去研究呢?
方言,给人们提供了许许多的活生生的素材。
我们不能只注意到书面语言而忽略口语修辞,更不能有轻视方言的想法,而应该本着多角度、全方位的原则,动态研究与静态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在大力加强理论建设和书面语言研究的同时,也把目光投向方言这片广阔的领域,以使更好地推动我们的修辞研究。
参考文献:
[1]灌县志·礼记.
[2]唐·李匡义.资暇集.
[3]曾毅平.略论方言与共同语的关系.学术研究,1997,(4).
[4]郑远汉.口才训练教程·序.修辞学习,1998,(6).
(作者单位:河南新乡市长垣县方里乡第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