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存千年的12个古老民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存千年的12个古老民族:中国独占四席
发帖时间:2015-07-20
12.犹太人民族历史:3500年
犹太人(Jewish),或称“尤太人”,是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的一个族群。
希伯来(犹太)语:乃是指犹太教民,或者更笼统意义上所有犹太族人(也被称为犹太民族),是族群体既包括自古代沿传下来的以色列种族,也包括了后来在各时期和世界各地皈依犹太宗教的人群。
从广泛的角度,犹太人可以是也可以不是严格的宗教奉行者。
根据有关犹太人组织的统计,2007年全球犹太人总数约在1320万人左右,其中540万人定居在以色列,530万人居住在美国,其余则散居在世界各地。
犹太人口总数仅占全球总人口的0.2% ,上述数据也包含了自认为是犹太人但没有归属于任何犹太社团组织的人群。
犹太人
但事实上,全球犹太人的总人口很难得到准确统计,因为犹太人的定义存在多种标准和界定方式,导致统计的准确性受到了影响。
犹
太人的祖先名字叫雅各(阿拉伯发音为叶尔孤白),雅各是以撒的儿子、亚伯拉罕(阿拉伯发音为易卜拉欣)的孙子,后来改名叫以色列,意思是“与神角力者”,而且因为他在和神搏斗的时候伤了腿筋,所以犹太人在宰杀动物时都要把腿筋挑出来丢弃。
雅各生有12个儿子,由于约瑟的关系,在七个荒年的第二年迁移到埃及,受到当时统治埃及的西克索斯人建立的埃及第十五和十六王朝的优待(约公元前15世纪),居住在尼罗河下游,转变为农业民族。
犹太人
西克索人被努比亚人暴动赶出埃及后,以色列人的地位急剧下降,沦为埃及人的奴隶,他们在摩西(阿拉伯发音为穆萨)的带领下逃
出埃及,逃回巴勒斯坦定居,雅各的12个儿子的后代形成十二个支派,原来在巴勒斯坦分居,后来统一成一个国家,先由便雅悯支派中的扫罗作王四十年。
之后由犹大支派中的大卫担任国王。
大卫(David)名字的意思是“被蒙爱者”,以色列国家在大卫的儿子所罗门(阿拉伯称为苏莱曼大帝)担任国王期间达到鼎盛。
所罗门死后,他的儿子罗波安继承王位。
由于他及一班年青的大臣所施行的苛刻政策,北部10个支族的人分离出去,单独成立以色列王国,并推举尼八的儿子耶罗波安为王,犹大支族和便雅悯支族联合成立了犹太王国。
以色列王国不久即被亚述人消灭,犹太王国尚坚持了几百年,后来也终于被巴比伦帝国攻占,人民被虏到巴比伦成为奴隶。
波斯帝国消灭巴比伦后。
犹太人被允许回犹太区,重建耶路撒冷圣殿,后来相继沦为希腊和罗马帝国的属民。
到了公元1世纪,撒马利亚人和犹太人是没有来往的。
耶稣死后不久,犹太人起义反对罗马人,耶路撒冷被罗马大军攻破,圣殿被拆毁,犹太人被迫流落到世界各地,自称为犹太人。
11.阿拉伯民族历史:3500年
阿拉伯人,泛指西亚和北非讲阿拉伯语的居民。
“阿拉伯”一词最早出现于公元前9世纪。
欧洲人称之为“萨拉森人”。
主要分布在西亚,占这些国家居民的大多数,还有一小部分分布在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印度尼西亚、埃塞俄比亚、索马里、乍得、坦桑尼亚等国,估计约2.3亿人。
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北非和南阿拉伯的一部
分人混有尼格罗人种特征。
在蒙昧时代,只有阿拉比亚的游牧民族贝都因人被称为阿拉伯人。
大扩张之后倭马亚王朝建立,只有源出阿拉伯半岛、血统纯正的人才有资格自称阿拉伯人,拥有高贵的身份;而到了阿拔斯王朝,文明的融合进一步加强。
阿拉伯人这个概念,逐渐包括了帝国属下所有使用阿拉伯语、信仰伊斯兰的各族人民。
阿拉伯民族
以上是简便的说法,民族的斗争与融合要复杂得多。
很多人可以承受异族的统治,甚至皈依他们的宗教(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为了避税),但他们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语言。
直到阿拔斯王朝的末期,阿拉伯语才成为整个帝国的通用语言。
和犹太人一样,同属闪族的分支。
根据伊斯兰传统的说法,阿拉伯人的祖先是易斯马仪(以实玛利),而易斯马仪则是易斯哈格(以撒)
的同父异母兄弟,是易卜拉欣(亚伯拉罕)的长子。
因此,犹太人和阿拉伯人是兄弟民族。
阿拉伯民族
阿拉伯人的民族来源可以上溯到远古的闪米特人部落,他们认为自己是以实玛利的后代。
在历史上与亚述人、阿拉米人、迦南人、腓尼基人、希伯来人(犹太人)等有亲缘关系。
7世纪初,伊斯兰教兴起后,各阿拉伯部落在伊斯兰教旗帜下完成统一后,迅速向外扩张。
8世纪中叶建立起东自印度河,西至大西洋,横跨亚、非、欧三洲的阿拉伯帝国(中国史称“大食”)。
四大哈里发时期(632~661)建都麦地那,后移至库法。
倭马亚王朝(661~750)迁都大马士革;阿拔斯王朝(750~1055)迁都巴格达。
10世纪起,国势渐衰,并分裂为许多独立的哈里发政权。
1055年塞尔柱突厥人攻占巴格达,东部哈里发国遂亡。
西部各哈里发国也随之先后覆灭。
10.阿伊努民族历史:3000~4000年
阿伊努人(阿伊努语:Ainu),或翻译成爱努人、爱奴人、阿衣奴人,居住在俄罗斯库页岛和日本北海道。
有人认为,他们的祖先是新石器时期早期(约六、七千年以前)就从通古斯北部和东南亚迁居到日本。
阿依努是他们混血产生的民族。
某些学者认为,阿伊努族人是阿拉伯移民,他们在某个时期控制了远东广大地区后分布在本州诸岛。
随着日本的一些部族逐渐向北方移民,他们的地盘日益缩小。
从公元七世纪后半期起阿伊努人被称为“虾夷”,系夷狄之意,这是日本人对占据日本外族或土著的称呼。
大约从公元十四世纪中叶起逐渐地改称为阿伊努人。
也有人说他们是绳文人(绳纹族)后人。
阿伊努民族
三千年前阿伊努人的北海道和东北家园被日本大和民族收复了。
阿伊努人被赶出了他们生活的土地……最后他们在北海道的北部地区找到了避难所。
阿伊努妇女会在嘴上和手臂上刺青,阿伊努人最主要的宗教仪式是杀死一头被当作宠物的熊。
他们歌唱、演奏乐器,并通过舞蹈和饮用米酒的方式来庆祝熊神之灵的离去。
阿伊努民族
阿伊努人自明治时期结束后,几乎不为日本人所记起,他们为生存而呼吁的微弱呼声更是被置若罔闻。
1993年,是联合国的“国际先住民年”。
有关的研究、调查才纷纷公诸于众。
阿伊努人有着和大和族祖先新绳文人、旧弥生人一样悠久的历史。
他们是日本列岛较早的居民和主人。
绳文人的最早的历史可追溯至日本擦文化时期,也就是旧石器时期或新石器时代。
而阿依努祖先之一的北方通古斯人则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移民到日本北海道和日本东北的。
由于生存环境恶劣等种种原因,1980年阿伊努人人口竟减少到2.4万人。
而古代阿伊努人曾是一个渔猎民族,驾着独木舟在海上游弋,持枪在林中逐
鹿奔跑,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有自己的语言,文化,属通古斯人种和绳文人种的混合类型。
他们不高的身材、淡褐色的皮肤及波状翻卷的黑发,都显示出其与大和民族稍不同的特点。
他们信仰万物有灵和多神(和大和祖先的绳文人相似),每年都举行隆重的“熊祭”和“鲑祭”仪式。
广袤的北海道森林和原野、蔚蓝的大海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故乡。
9.印度斯坦民族历史:3500~4000年
印度斯坦族,南亚印度民族集团之一,又译“兴都斯坦人”。
中国史籍中称其居住地为“身毒”、“贤豆”、“天竺”、“印度”等。
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混有澳大利亚人种成分。
历史悠久,与其他民族一起共同创造了辉煌的印度文化,盛行父系大家族制,常由三、四代人组成,历史上长期遭受殖民统治,1947年与国内其他民族一起获得独立。
印度斯坦人主要从事农业。
印度斯坦族(HINDUSTANI)主要分布在印度北方邦、中央邦、哈利亚纳邦、比哈尔邦和拉贾斯坦邦等地。
多数人信奉印度教,部分人信奉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和耆那教等。
印度斯坦民族
根据印度官方2001年人口普查统计数据计算,印度斯坦族人口约为3亿,约占印度人口总数的30%,系印度人数最多的民族。
该民族主要分布于恒河中上游的印地语地区和印度斯坦语地区,主要操印地语,大体可以分为雅利安人和达罗毗荼人两大类。
前者主要包括阿里尔人、查特人、洛蒂人、马利人、卡狄贡比人、拉其普特人、查米达尔人等。
后者有邦多人、科尔巴人、白伽人、莫特拉人、恰布阿人、沙哈利埃人和高尔人等。
高尔人又有不少支派,如帕特人、牟利亚人、高亚人、波尔伽人、波罗坦人、波尔海亚人、拉吉衮德人、拉吉牟利亚人等。
可见,印度斯坦族是一个总的称谓。
上述各色人等的存在,保留了远古时代部落生活的信息,说明印度斯坦民族的融合还没有达到高度统一的程度。
印度斯坦民族
属高加索人种地中海类型,混有澳大利亚人种成分。
一般认为印度斯坦人主要是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500年左右从中亚草原地区经帕米尔—兴都库什山诸山迁往印度次大陆西北部的古代印欧人种雅利安游牧部落与当地的棕肤色人种达罗毗荼人的混血后裔,故有人称之为“雅利安—达罗毗荼人”。
印度斯坦人历史悠久,与其他民族一起共同创造了辉煌的印度文化。
公元前2000年至前1000年间写成《吠陀》,成为婆罗门教以及印度教最古老的经典。
后来成书的还有《奥义书》、《往世书》、《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摩奴法典》以及大量佛经,流传至今,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
在天文、历算、医学、音韵学、绘画、音乐、舞蹈、建筑、雕刻等方面也有很高成就。
印度斯坦人与中国人民早有友好交往。
公元前117年,张骞
出使西域曾派副使前往。
5世纪及以后,中国高僧法显、玄奘曾游学其地,许多印度僧人也曾前来中国讲经。
8.波斯民族历史:4000年
波斯帝国兴起于伊朗高原的古国。
波斯人属印欧语系的一支,约公元前二千年代末叶从中亚一带迁至伊朗高原西南部(法尔斯地区—),有十个部落(六个农耕,四个畜牧)。
曾一度处于米堤亚统治之下。
后经过数十年扩充疆土,公元前550年,居鲁士二世大帝推翻米底部落的统治,建立了波斯帝国。
在国王大流士一世(公元前522年至公元前486年)统治时期,波斯帝国达到鼎盛时期,其疆土东起印度河流域,西至巴尔干半岛,北起亚美尼亚,南至埃塞俄比亚,境内包括70个民族,约1800万人口,近700万平方公里土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
波斯帝国在公元前492年希波战争后逐渐由鼎盛走向衰落。
波斯民族
公元前334年,兴起于欧洲巴尔干地区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三世东侵,征服波斯全境。
波斯人过征服及同化当地的伊朗人及非伊朗人族群来向伊朗高原散播他们的语言及文化。
即使面对马其顿、阿拉伯、蒙古、突厥等势力的入侵,同化依旧持续进行,直至伊朗伊斯兰化。
随着时日的推移,大量的方言及区域性特性涌现,二十世纪的伊朗及阿富汗以波斯人自居,反映出后奥斯曼土耳其、欧洲、高加索及阿拉伯世界的演化。
最后的波斯帝国阿夫沙尔王朝、赞德王朝及卡札尔王朝瓦解后,高加索地区及中亚或独立,或并入俄罗斯帝国。
波斯民族
波斯人是不拘一格的民族,以波斯语为共同的传统。
中亚的许多人种如哈扎拉族仍残留下其蒙古祖先的影子。
波斯语是伊朗高原的通用语言,因此被许多民族视为第二语言,如突厥人及阿拉伯人。
伊朗的大部分波斯人信奉什叶派[32],东部则有逊尼派的追随者(除了法尔西万人(Farsiwans)及大部分哈扎拉族人),另有少数波斯人信奉巴哈伊
信仰、琐罗亚斯德教、基督教及犹太教。
西方坚称波斯人是一个种族分类,但波斯人在大体上是泛民族族群,包括那里很少自称为“波斯人”、有时以“伊朗人”自居的人们。
波斯人及伊朗人二词共通的用法已延续了多个世纪,纵使伊朗人实际上带有不同的意思,伊朗人包括了那些使用不同语言但带有关系的族群。
作为泛民族族群,将波斯人定位为一个民族可带来问题,因波斯人实际上是多样性的族群。
7.希腊民族历史:4000~年
希腊、南塞浦路斯的主体民族。
另有部分分布在美国、俄罗斯、乌克兰、澳大利亚和土耳其。
多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部分属阿尔卑斯类型。
使用希腊语,属印欧语系希腊语族。
文字有古希腊文与新希腊文之分。
多信东正教,少数信天主教和伊斯兰教。
由古希腊人与其他民族混合而成希。
分布在美国、俄罗斯、乌克兰、澳大利亚和土耳其。
是一个世居于希腊及爱琴海一带的民族,已有超过四千年的历史。
目前希腊人主要居住于欧洲东南部的巴尔干半岛、希腊诸岛及塞浦路斯,以至世界各地,总人口约1.7千万。
希腊民族
公元前2000年亚该亚人、爱奥尼亚人、伊奥利亚人、多利安人等希腊部落从巴尔干半岛北部进入后,同化了佩拉斯吉等土著居民,在前8~前6世纪,建立雅典、斯巴达等奴隶制城邦国家。
同时,相互间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和共同的称谓——海伦人,即古希腊人。
希腊民族
前5世纪建立起高度的古代文明。
前8世纪起,在地中海和黑海沿岸殖民,使古希腊语和古希腊文明得以广泛传播,对欧洲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后受罗马、东罗马、奥斯曼等帝国的统治。
历史上曾有瓦拉赫人、斯拉夫人、阿尔巴尼亚人、土耳其人相继迁入,但均被同化,同时亦使希腊的语言、文化、风俗等增添新因素。
18~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反对奥斯曼帝国的斗争的开展,各种民族和文化因素进一步融合,最终形成现代民族,1832年建立希腊王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参加协约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德军占领。
政府与
王室流亡国外。
在“民族解放阵线”领导下进行了反法西斯侵略的武装斗争。
1967年军人发动政变,实行军人专政。
1974年确立共和制政体。
6.瑶族民族历史:4500~年
瑶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为2637421人,主要从事山地农业。
自称“勉”、“金门”、“布努”、“炳多优”、“黑尤蒙”、“拉珈”等。
瑶族祖先为盘古,居住地区多为亚热带,海拔一般多在1000至2000米之间,村寨坐落周围,竹木叠翠,风景秀丽。
因其生产方式、居住、服饰和经济生活、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又有“盘瑶”、“山子瑶”、“顶板瑶”、“花篮瑶”、“过山瑶”、“白裤瑶”、“红瑶”、“蓝靛瑶”、“八排瑶”、“平地瑶”、“坳瑶”等称谓之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湖南、云南、广东、贵州等省。
瑶族民族
关于瑶族的瑶字来源,有很多种说法。
其中以历史学家何光岳先
生所著《南蛮源流史》中所理线索较为可信:瑶族先民在新石器时代擅长制作瓦器、陶罐,故最早的瑶族先民称为“窑民”;后来陶罐坯料制作由手工发展为旋转摇动制坯,窑民改称“摇民”;
瑶族民族
瑶族先民中四大姓之一雷氏,来源于发明养蚕缫丝的黄帝之妃方雷氏(嫘祖),故瑶民善养蚕,又衍生出“繇民”一称;后蚩尤率领三苗和摇民与炎黄大战失败,摇人历经夏、商、周征伐,一部分被当成劳役奴隶,称之为“徭役”或“傜役”,即“傜人”(周去非《岭外代答》曰:徭人者,言其持徭役与中国也);此后历代傜人不断反抗封建统治压迫,啸聚山林、不缴赋税,至宋代又有“莫徭”之称,意即不缴税赋、不赋劳役之人;到了元代,统治者认为这种不赋徭役、刀耕火种的人群是野人,故将徭人的徭字改为具有侮辱性的犬旁的猺字,谓之“猺民”;至新中国成立之后,采纳了民主人士的提议,广泛征得本民族同意,将美玉旁的”瑶“字作为该名族统一名称:瑶族。
5.亚述民族历史:4500~5000年
公元前3000年代末期,在两河流域的北部,亚述人的部落兴起。
到了公元前8世纪后期,亚述国已经成为两河流域最强大的国家。
亚述人在人种上有着许多闪族的特点:长脸钩鼻、黑头发、多胡须、皮肤黝黑。
他们最大的特点是比其他游牧民族更崇尚武力,更喜好穷兵黩武。
亚述人可以说是恐怖主义的始作俑者。
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亚述君王阿述纳西帕二世的碑刻铭文,这样讲到他对美索不达米亚和叙利亚的洗劫:“我用敌人的尸体堆满了山谷,直达顶峰;我砍去他们的头颅,用来妆饰城墙。
我把他们的房屋付之一炬,我把他们的皮剥下来,包住城门映墙;我把人活活砌在墙里,我把人用木桩钉在墙上。
并且斩首。
”。
亚述民族
在历史记载中,仗着铁器的应用和推广穷兵黩武的亚述士兵,被
描述为凶猛残暴、杀人如麻的魔鬼。
他们的劣行甚至纪录在《圣经》里。
他们所过之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一片哀鸣。
亚述将士功劳的大小,以所斩敌人的首级的多少为标准。
因此,所掳战俘,大多斩首。
对战败一方的贵族,处置更为残忍:有割耳割鼻的,有断手断脚的,有五马分尸的,还有剥皮剐肉的。
令人触目惊心。
亚述民族
而且,这些酷刑的记载并不是来自敌方骇人听闻的传说,而是亚述人自己史官的记载。
这说明在亚述人看来,这不是残暴,而是体现了亚述士兵的英勇,是一种荣耀。
后来由于军中流行瘟疫,亚述军队在圣城耶路撒冷遭到惨败。
当新巴比伦王国的缔造者那波帕拉萨尔王与米底王国结盟,向亚述都城尼尼微进发后,在熊熊的宫廷烈火中,亚述都城陷落。
持续了300年的亚述功业,与末代王萨拉克一起消失在无情的大火中。
在中世纪阿拉伯人侵占美索不达米亚北部以后,亚述人由于没有全民改信伊斯兰教而成为受压迫的对象。
在近代的土耳其奥斯曼帝国
统治末期,居住在其疆域内的亚述人由于信奉基督教,同亚美尼亚人一样,也遭到了土耳其奥斯曼当局的大规模屠杀,许多亚述人被迫离开故土开始流亡,其中小亚细亚地区(现在的土耳其)的亚述人数量锐减。
亚述人由于迫害和战乱,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开始了世界范围的大离散。
目前,全世界约有300多万亚述人。
亚述人在西亚地区的伊拉克北部、叙利亚、伊朗西部和黎巴嫩以及约旦仍有大量人口。
而在土耳其东南部仍有少量亚述人。
伊拉克是亚述人的祖居地,也一直是全世界亚述人最多最集中的区域。
但是由于2003年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和随之而来的动荡,许多亚述人被迫离开伊拉克,迁到邻国或西方国家,伊拉克的亚述人数量已减少了一半,而叙利亚、约旦、美国和瑞典等国的亚述人数量近几年来明显增多。
美国的底特律和瑞典的南泰利耶等地有来自中东的亚述人的大型聚居区,他们在那里建有自己的教堂、商店、俱乐部等。
4.苗族民族历史:5000年
苗族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民族,在2010年人口普查中,苗族总人口为942.6万人,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重庆、广西等省(区)。
苗族聚居的苗岭山脉和武陵山脉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其间。
苗族人主要种植水稻、玉米、谷子、小麦、棉花、烤烟、油菜、油桐等。
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
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
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
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1]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
苗族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原先苗族有自己民族文字,《苗族古歌》记载了苗族先民因逃避战争和朝廷的追杀与民族文化迁徙秘密等易暴露予敌人,不得不将文字焚烧,抹去,当仅有的那些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去世后,文字也随之丢失,留下的只有那写在衣服上的文字。
苗族
后20世纪50年代后期苗族又开始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
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
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银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过“召龙节”、“苗年节”、“牯藏节”等。
3.爱斯基摩人民族历史:5000~年
爱斯基摩人(Eskimo)北极地区的土著民族,自称因纽特人分布在从西伯利亚、阿拉斯加到格陵兰的北极圈内外。
总人口约13万(2000),分别居住在格陵兰(5.3万)、美国的阿拉斯加(4.1万)、加拿大北部(3.4万)和俄罗斯白令海峡一侧(约2千)。
属蒙古人种北极类型。
先后创制了用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拼写的文字。
多信万物有灵和萨满教,部分信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
住房有石屋、木屋和雪屋,房屋一半陷入地下,门道极低。
一般养狗,用以拉雪橇。
主要从事陆地或海上狩猎,辅以捕鱼和驯鹿。
以猎物为主要生活来源:以肉为食,毛皮做衣物,油脂用于照明和烹饪,骨牙作工具和武器。
爱斯基摩人民族
爱斯基摩”一词是由印第安人首先叫起来的,即“吃生肉的人”因为历史上印第安人与爱斯基摩人有矛盾,所以这一名字显然含有贬意。
因此,爱斯基摩人并不喜欢这名字,而将自己称为“因纽特(Inuit)”或“因纽皮特(Inupiat)”人,在爱斯基摩语中即“真正的人”之意。
爱斯基摩人的祖先来自中国北方,大约是在一万年前从亚洲渡过白令海峡到达美洲的,或者是通过冰封的海峡陆桥过去的。
五千年前被印第安人驱赶到北极地区。
由于气候恶劣,环境严酷,他们基本上是在死亡线上挣扎,能生存繁衍至今,实在是一大奇迹。
他们必须面对长达数月乃至半年的黑夜,抵御零下几十摄氏度的严寒和暴风雪,夏天奔忙于汹涌澎湃的大海之中,冬天挣扎于漂移不定的浮冰之上,仅凭一叶轻舟和简单的工具去和地球上最庞大的鲸鱼拼搏,用一根梭标甚至赤手空拳去和陆地上最凶猛的动物之一北极熊较量,一旦打不到猎物,全家人,整个村子,乃至整个部落就会饿死。
因此,应该说,在世界民族大家庭中,爱斯基摩人无疑是最强悍、最顽强、最勇敢和最为坚韧不拔的民族。
很久以来,爱斯基摩人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