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习水自然保护区丹霞地貌的发育及生态旅游开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习水自然保护区丹霞地貌的发育及生态旅游开发
提要
该文探讨了贵州习水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大面积分布的白垩系红层、丹霞地貌发育的构造岩性和外营力作用,以及独特的丹霞景观和成因。
并论述了丹霞地貌背景下保存完好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自然生态环境。
丹崖绿海成为保护区自然风光的鲜明特色,是人们回归大自然,开发生态旅游的理想场所。
文章还对习水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提出初步构想。
关键词丹霞地貌生态旅游贵州习水自然保护区
1 前言
习水自然保护区位于黔北习水县的西北部,与四川江津、合江、古蔺及贵州赤水市交界。
经纬度位置为:105°50′E~106°23′E,28°07′N~28°34′N。
政区上包括大坡、三岔河、程寨、东皇、土城及同明等六个乡镇的部份地区,总面积48666ha,划分为三岔河、大白塘、长嵌及小坝四个片区(图1)。
图1 习水自然保护区分布图
习水自然保护区广泛分布的白垩系中上统厚层块状长石石英砂岩为主的红色岩系,在流水作用下形成坡陡谷深的中山峡谷地貌,在相应的水热条件下,森林覆盖率达89.16%,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保存完好。
1991—1992年省林业厅组织了对该地区的综合考察,1994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1997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丹崖赤峰林海是习水保护区最鲜明的特色和自然生态景观,它不仅有保存完好的众多的生物种群,是十分珍贵的生物基因库和自然遗产,也是人们回归大自然开展生态旅游的理想场所。
本文着重研究保护区丹霞地貌的发育和特点,以及生态旅游的开发,以期对保护区的建设、管理和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
2
地质背景
习水自然保护区大地构造处于扬子地台的两个不同构造单元,即黔北台隆与四川台坳的交接处。
中生代末的燕山运动使黔北台隆大幅度褶皱上升,但受到四川台坳硬性地块的影响,使之围绕盆地的构造呈北东向和北北东向的S形弯曲,东南侧相继有习水背斜和桑木场背斜,出露三迭系至震旦系各时代地层(缺失D,C),四川台坳以大面积出露的白垩系嘉定群南缘为界与黔北台隆分开。
四川台坳在晚三迭世至晚白垩世期间一直处于大型内陆盆地环境,沉积了上千米厚的含煤组合及红层组合,至老第三纪始新世晚期,省内四川台坳发生轻微褶皱,岩层产状平缓。
保护区内主要出露侏罗系和白垩系地层。
侏罗系中上统分布于三岔、程寨、长坝与土
城一带。
据铜鼓溪剖面,岩性中以长石砂岩为主的地层厚236.9m,占总地层厚度的16.7%,砂、泥、页岩互层厚452.3m,占总地层厚的32%,而以泥页岩为主的地层厚722.0m,占总地层厚的51.30%。
总的来看,区内出露的侏罗系地层,泥页岩所占比重大岩性松软,抗风化力弱,地貌上表现为低缓丘陵。
而上白垩嘉定群主要为砖红色砂岩,间夹紫红色粉砂岩、泥岩
组成数十个大小不等的间断性旋回,岩性比较单一与下伏蓬莱镇组(J3P)呈假整合接触( 图2),残留厚度520-900m,兹引保护区内小桥林场剖面(贵州区,
调队1∶20万桐梓幅资料):
图2
习水小桥林场嘉定群剖面略图
嘉定群
894m
第二段
659m
17.砖红色中—厚层中粒岩屑长石石英(1∶7)砂岩,夹泥质团块和透镜状泥岩。
>45m
16.紫红—砖红色粉—细粒含岩屑长石石英(1∶2∶7)砂岩,及泥质粉砂岩。
73m
15.砖红色厚层、中薄层细—中粒具波痕、龟裂纹铁质钙质长石石英(约2∶7)砂岩。
85m
14.砖红色块状细粒长石石英(1∶7)砂岩
256m
13.砖红—鲜红色泥岩与细粒长石石英(1∶4)砂岩互层。
41m
12.砖红—鲜红色块状细粒钙质长石石英砂岩。
36m
11.砖红—鲜红色粉砂泥岩与钙质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互层。
41m
10.砖红色块状细—中粒长石石英砂岩。
15m
9.砖红色含粉砂质泥岩。
3m
8.紫红、砖红色块状细粒钙质岩屑石英砂岩。
62m
第一段
235m
7.紫红色中—厚层细粒钙质岩屑石英砂岩,夹钙质粉砂质泥岩,底部为泥灰岩。
37m
6.暗紫红色厚层块状钙质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夹透镜状泥岩。
103m
5.紫红色细粒钙质长石石英砂岩(1∶8)夹粉砂质泥岩。
8m
4.紫红、灰绿色厚层至块状钙质粉砂岩其中夹含钙粉砂质泥岩。
56m
3.暗紫红色钙质粉砂岩,夹透镜状砂岩,斜层理发育。
12m
2.暗紫红色钙质泥岩粉砂岩夹砂岩及数层砂岩。
13.7m
1.暗紫红色厚层至块状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底部为厚0.1—1.5m的砾岩。
5.3m
总的来看,嘉定群第一段,岩石颜色较暗,粉砂岩、泥岩较发育,含钙质较多。
第二段色调鲜红,以块状长石石英砂岩为主。
小桥林场剖面厚层块状砂岩厚达504.3m,占本组总地层厚的67.6%。
砂泥岩互层厚227.7m,占本组总地层厚的25%,而泥页岩厚162m,占本组总地层厚的18%。
从上可以看出,产状平缓的鲜红色厚层块状长石石英砂岩是区内丹霞地貌发育的物质基础。
3
丹霞地貌的发育与特征
3.1 丹霞地貌发育的基本因素
习水保护区所处的区域构造位置是四川台坳向黔北台隆的过渡地带,区内第四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具有明显的继承性特点,娄山孤形构造带再度大幅度上升,地势拔起并带动整个高原地块抬升。
而相邻的四川台坳,上升幅度小,地势低缓,总的地势表现为由东南向西北倾斜。
东南部高原边缘海拔1200m以上,多有海拔1600-1700m的山峰拔起。
而作为流域排水基准的习水河口,海拔仅210.4m,相对高差达1500m以上。
从小桥后山红岩至官渡石堡的10多km的距离,海拔从1756m降至325m,相对高差达1431m。
这就必然造成流水作用和重力作用极强的势能梯度,也是区域丹霞地貌发育的基本条件。
岩性差异和岩层产状对丹霞地貌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前文中已提及的白垩系嘉定群长石石英砂岩,总厚度达504.3m,占该组地层厚的67.6%,而且呈连续分布,粉砂、泥页岩夹层不多,尤其是第二段。
长石石英砂岩极富刚性,抗风化力强,而且岩层产状仅5°-15°,在分水岭一带甚至近于水平,在地势上明显突出高起,形成脊状山梁和单斜平顶山。
经流水的侵蚀切割和沿沟头谷坡的崩塌,形成很深的峡谷和嶂谷,相对高差达400-500m以上。
这一岩体构成保护区丹霞地貌的基本骨架,即深切割的红岩中山、低中山。
而含粉砂,泥质较多的侏罗系地层,构造上多为短轴背斜,地表风化土层较厚,地势低缓,坡度一般为15°25°,地貌表现为红岩丘陵,分布于保护区外围,这里耕地垦殖率高,人口密集。
与白垩系高峻陡峭的长石石英砂岩中山形成鲜明的对比。
岩性差异对区域水文环境的影响和丹霞微地貌的塑造也有明显的作用。
习水自然保护区处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热量充足,降水丰富,年降水量900~
1300mm,在迎风坡暖湿气流被抬升,降水量更多,年降水量可达1500mm,而且大面积出露的红色砂、泥、页岩地层透水性差,使之地表水系发育,泉水四溢,沟谷交织,流水冲刷、侵蚀作用十分强烈,河网密度普遍大于0.49km/km2-0.77km/km2,最大可达1.37km/km2。
河床纵剖面普
遍具有大比降阶梯状特点(图3)。
如图所示:河床纵比降长嵌沟为32‰,同仙溪为54‰。
而且河流水量较大,如贯穿保护区的习水河,流域面积1513km2,干流长86km,多年平均流量21~24.2m3/s,尤其在雨季4-9月降水集中,河水暴涨,侵蚀切割强度很大。
图3 长嵌沟及其支流纵剖面图。
3.2 独特的丹霞地貌景观
在风化、流水和重力等内外营力和构造、岩性作用下,不仅形成挺拔高峭的中山谷峡地貌格架,而且塑造了若干独特的丹霞微地貌景观,具有极高的观赏旅游价值。
缓倾斜高台地
保护区内产状平缓的厚块状长石石英砂岩地层,随着整个地块大幅度抬升,地势很高,在流水的侵蚀切割及边缘重力崩塌作用下,或是与侏罗系较软岩层的交界处,因差别侵蚀,往往形成相对高差数百米的陡崖,出现大面积分布的高台地和平顶山。
最典型的是程寨乡以北3km的大平山台地,东西长3.7km,南北宽1.8km,面积约4.5km2,台面坡度仅2°-4°。
台地海拔1498.3-1512.1m,台缘均为陡崖,相对高差达550m,故称大平山。
类似大平山的缓倾斜台地沿保护区东南与侏罗系地层交界处呈连续片状分布,有的被分割孤立突起,构成不对称的脊状山梁和平顶山,如桥坝的红岩(1756m),天鹅池附近的葫芦坪(1730m),楠木坪(1677.8m)、大顶(1672m)。
峡谷飞瀑
由于地块大幅度掀斜抬升和侵蚀基面的相对下降,以及地层产状和岩性的影响,保护区内地表水系发育,侵蚀切割作用十分强烈,多形成两岸陡直相对高差达500-1000m,坡度60-70°以上的峡谷或嶂
谷。
在大白塘、长嵌、三岔河及小坝几个管理站范围内,干支流峡谷总长度达300
多km。
峡谷中水流湍急、谷底深狭,两岸山势矗立,林木蓊翳。
在局部水流作用下,岩体崩塌,形成围椅状谷壁。
由于各支流的下切作用滞后于干流,出现不协调现象,峡谷两侧多有瀑布飞泻,尤其在雨季,银链珠帘悬挂丹崖峡谷之中,蔚为壮观。
当
从岩腔上方下跌时,形成水帘洞奇观。
悬崖赤壁
保护区内由于峡谷深切两岸陡直,厚层块状的长石石英砂岩垂直节理发育,岩体沿节理整体崩塌,多形成高宽数十米的绝壁,十分醒目。
如长嵌沟的粉壁岩,壁面因水流浸润,留下变换多姿
图4 小桥坝赤壁丹崖
的图案,又名幻影岩。
在天鹅池至同仙溪的崖壁上有多处高悬的陡崖赤壁,似一幅幅悬挂的中国地图,取名为“赤壁神州”。
悬崖赤壁在峡谷两岸及台地边坡分布极为普遍,尤其是在朝阳初升或夕阳下落之时,赤壁照映得红光闪灼,流光溢彩,十分迷人(图4)。
圆洞胜景
在小桥林场至桥坝村之间有一条沟谷叫圆洞沟,十多条小溪从平缓高台地上下跌汇集于干流,构成扇状水系,数公里之内沟谷河床纵比降很大,各支沟的溯源侵蚀十分强烈,沟头的厚块状红色砂岩大量崩塌,形成一个似圆形的深坑,垂直高差达400—500m,故称圆洞。
圆洞四周多是悬崖峭壁,沟缘谷底古木荫森。
由于环境阴湿,多蛇蟒盘踞,兽鸟云集,至今人迹罕至,是保护区内保存最好的原始森林生态环境。
丹霞奇峰
由于山体被沟谷流水切割,岩体垂直节理发育,在沟谷及台地边缘,多有残留孤峰,造型别致。
如圆洞沟的石笋山,高数百米,峰顶有梦笔插天,浓荫相映,构成一景。
距小桥坝不远的五仙山(图5),红色砂岩被分割成五指形的孤峰,相对高度数十米,山势俊秀,山脚有一小庙——五仙庙为小桥胜景之一。
在天鹅池出口处的峡谷边缘有正在发育中的砂岩峰林。
岩腔即砂岩洞穴,是保护区
图5
小桥坝五仙石
丹霞地貌中很有特色的一种微地貌形态,分布普遍。
如同仙溪大岩洞,长160多米,径深20m-25m,有几层厚7-8m的砂岩构成岩腔的顶板,顶盖之上的山体崖壁高数百米,山顶有瀑水下落,十分奇特,这里曾建有十多间房屋,现在还有人居住。
长嵌沟岩腔长80多米,径深7m-8m,洞高30m-50m,洞底平,曾经是长嵌乡政府所在地和小小的集贸市场。
大白塘小雷坡沟谷中有不少岩腔,当地居民依腔建房,很有特色(图6)。
图6 小雷坡岩腔及洞内民居在小坝管理区,还有一种岩腔飞瀑
相映成趣的自然景观——漏仓,十分奇特。
岩腔的形成是白垩系厚层块状的长石石英砂岩与泥页岩夹层差别侵蚀和风化剥蚀的结果,此外也有含钙质的砂岩和泥页岩的溶蚀作用,使洞腔不断扩大。
丹霞湖泊——天鹅池
位于同仙溪上游12km处,是一个藏匿于红岩深山的天然湖泊,原湖面很大,水草丰盛,常有天鹅来觅食,故名天鹅池。
天鹅湖盆海拔952m,南北长约800m,东西宽250-300m,由于人为排水造田,现有湖水面积已大大缩小,仅有0.4km2。
青山环抱之中的天鹅湖,湖水碧蓝清沏,湖边水草丰盛,常有白鹭、野鸭等水鸟飞翔觅食,湖中鱼类很多,是一个至今没有受人为干扰和污染的天然水生生态环境。
天鹅池的形成是白垩系较软的泥页岩夹层被流水侵蚀形成宽谷,并有数条小溪汇入,在河流出口处被硬砂岩岩体所阻,排水不畅而形成的。
4
保存完好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自然生态环境
4.1 生态环境的特殊性
保护区处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范围内,由于地表切割强烈,起伏较大,各地海拔高度、坡向及山体部位不同,局部生物气候环境有很大差别。
大部份地区湿润多雨,年降水量
900mm~1300mm,相对湿度多年平均在82%~91%,尤其是沟谷中下部,日照较少,阴湿程度更高。
各地年平均气温11.3℃~18.1℃,1月平均气温0.7℃~7.9℃,7月平均气温21.8℃~28.0℃,气温年较差20.0℃~20.7℃,沟谷底部与山顶部位温度及热量差别较大。
总的来看,保护区气候温热、降水充沛,云雾雨日多,光、热、水配合较好,为植物生长繁衍提供了有利的气候环境。
保护区出露的紫红色岩系,产状平缓,并多有泥页岩夹层,透水性差,加上森林植被的阻滞,产生丰富、稳定的地表径流。
尤其是降雨之后,山坡沟谷泉水四溢,逐渐汇集成较大溪流,从而增加了整个环境的湿润性。
在上述自然背景下,保护区内人口密度很小,全保护区人口密度仅12.3人/km2。
大白塘管理区115km2的土地面积,仅有600多人,近年来还在呈递减趋势,在大、小雷坡有7-8km2的无人区,故受人类活动干扰很小,基本上保持一种原生性森林生态环境。
4.2
生物种群的复杂性和原生性
保护区以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体,
森林覆盖率高达89.1%,森林植被以壳斗科
(Faqaceae),樟科(Lauraceae),山茶科
(Theaceae),蔷薇科(Rosaceae),忍冬科
(Caprifoli-aceae),桑科(Moraceae)等植
物为多,种类十分丰富,据初步调查有种
子植物128科411属805种,分别占贵州种子
植物科、属、种的58.98%、32.98%和17.01%。
植物区系成份复杂多样,处于东亚植物区
系的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华中植物省
向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云南植物
省的过渡过带,以温带种的地理分布占优
势,计有623种,占区内总种数的77.5%,
热带种有162种,占区内总种数的20.12%。
由于生物生态环境的特殊性,许多珍
稀树种被保存下来,如桫椤(A.spinulosa)、
图7
保护区内的珍稀树种—红豆杉
南方红豆杉(Taxus mairei)、香果树(Emmenopterys henryi)、银杏(原生种)(Ginkuo
biloba)、珙桐(Dayidia involucrata)、福建柏(Fokiemia
hodginsii)、鹅掌楸(Liriodendron)(chinese)等,属国家重点保护树种、保护植物15种。
其中桫椤和福建柏形成单优势群落,这在我国实属罕见。
此外,在林下阴湿处还有大量的蕨类植物、苔藓植物和大型真菌。
①
各类动物种群亦十分丰富,查明的兽类有72种2亚种,分属8目24科,占贵州总兽类的52%。
鸟类142种,隶属15目25科。
爬行类34种,隶属3目10科21属,占贵州爬行动物总数的33%。
两栖类31种,隶属2目9科17属,占贵州两栖动物总数的48.4%。
鱼
类57种,分51目11科43属。
此外还有经鉴定的昆虫类175种,隶属9目49种,各类动物中许多均属国家一类、二类、三类重点保护动物。
①
5
开发生态旅游的构想
5.1 生态旅游的概念和意义
生态旅游是以人地关系和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为取向,所展开的一种既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高品位旅游活动。
它能帮助游客实现“回归大自然”“返朴归真”的愿望,即到自然界和生态环境中去观赏、旅行、探险、狩猎、登山,以及开展科普活动和其它健身活动。
目的在于享受和领略清新、谧静、轻松、舒畅的自然与人的和谐氛围,探索和认识自然的奥秘,增进健康,陶冶情操,接受环境教育,享受自然与文化遗产,并自觉地有意识地保护旅游环境。
5.2 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
丹崖绿海是习水保护区最具特色的生态旅游资源。
大面积分布的厚块状鲜红色砂岩发育的种种奇特的丹霞地貌景观,如,平顶山和脊状山梁,峡谷飞瀑,悬崖峭壁,奇峰异石和圆洞岩腔等,构成生态环境的基本骨架,覆盖在红岩之上的绿色林海又成为生态环境的主体。
保护区以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的森林植被,不仅面积大分布连片,而且种群复杂多样,具有古老性和原生性。
由于自然环境的特殊,受人类的干扰破坏很轻,可以说是一片保存完好的纯自然的净土。
由于自然条件复杂,生态环境类型亦多种多样。
在自然环境中,从低海拔的沟谷到山体中上部呈现垂直分带的特点。
湿热河谷中的植被以野巴蕉、华山姜、黄姜花、桫椤及各种蕨类为主,山体中下部为壳斗科,樟科、木兰科等为主的常绿阔叶林,中上部逐渐过渡到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山脊部位出现针叶林和灌丛。
在核心区以原生常绿阔叶林为主,在缓冲区多为人工林和次生林,形成生态旅游的自然本底。
此外,还有水域生态环境,包括天然湖、水库、急流、瀑布、山泉等均具有多种生态旅游功能。
例如天鹅池,湖水清沏、水草丰盛、环境幽静,水鸟云集,是十分珍贵的旅游胜景。
保护区邻近农耕文化发达的四川盆地,各种文物古迹和人文景观很多,如:三岔河景区的望乡台石窟,清代实业家袁锦道留下的祠、碑、路等大量文物石迹。
此外还有三岔河的蜀汉岩墓,太平乡的杉王庙,二郎、土城的红军四渡赤水纪念碑。
保护区内的山民民风古朴,热情好客,尤其是不少人依岩腔而居,很有特色,大量的人文景观为生态旅游增添了情趣。
②
根据区位优势和景点的集中性可以设计出多条生态旅游路线。
如长嵌沟—同仙溪旅游线,可观赏长嵌峡谷两岸的森林,石坎河风光、幻影岩,长嵌岩腔、同仙溪大岩洞及桫椤树等自然风光。
同仙溪—天鹅池旅游线,可观赏同仙溪峡谷原始森林,穿越溪流、瀑布,欣赏高处的“赤壁神州”,天鹅湖水上旅游等,小桥林场—大白塘旅游线,可以避暑,狩猎,观看神奇的圆洞原始森林和珍稀树种红豆杉,欣赏造型奇特的五仙山、圆
①贵州省林业厅“贵州习水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报告”,1996。
②习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习水县旅游发展规划”,1993。
洞石笋等,然后至大白塘。
三岔河风光和蔺江景区生态旅游的潜力很大,可逐步开发。
5.3 正确处理生态旅游与自然保护的关系
在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存在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可能相互转化,如果处理得好,就能促进保护区和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从封闭走向开放,提高山民的文化素养,对保护区生态建设,环境质量的提高和持续发展十分有利。
反之,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对保护区带来损害。
因此开展生态旅游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作好功能分区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划分出核心区、缓冲区和外围区,核心区是精髓,不能进入,只能作科学考察。
生态旅游只能安排在缓冲区和外围区。
(2)规定合理的旅游环境容量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有一定的“承载容量”,当承载容量超过一定限度,该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甚至遭受破坏。
因此,要严格控制进入保护区的游客数量,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到最大客量和瞬时容量。
(3)制定管理条例
包括旅游者进入保护区必须遵守的事项,以及对环境和资源造成损坏的惩罚办法。
(4)培训旅游和环境保护的管理人员,提高保护区内所有经营者、环保人员、导游人员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1]贵州地质矿产局,贵州省区域地质志,北京:地质出版社,1982
[2]陈建庚,贵州赤水丹霞地貌与旅游评价,第四届丹霞地貌旅游开发论文集,经济地理,1998.18(增刊)
[3]张延毅、董观志,生态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经济地理,1997.17(2)
[4]郭豪,肇庆市生态文化旅游开发构想,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7
[5]崔庠、秦丽生、吕康银等,松花江三湖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研究,经济地理,1997,17(4)
[6]明庆忠、武发德、李宏,论生态旅游促进云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经济地理,1998,18(1)
[7]杨龙,贵州旅游地理,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
THE DEVELOPMENT OF DANXIA LANDFORM OF XISHUI NATURE RESERVE AND ITS ECOLOGICAL TOURIST EXPLOITATION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property of Red bed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velopment of Danxia landform influenced by structural rock and exogenic process in Xishui nature reserve of Guizhou province, and the special landscape of Danxia landform and its cause of formation is discussed the Danxia landform enviroment reserve the broad-leaved forest of nalure ecological eniviroment in the subtropic, The green-ocean and red-rock is the nature reserve regionalism landscape of peculiarity and is ideal
region that the people return the nature and develop ecological tourist.It offers a primary plan about developing ecological tourist of the nature reserve regionalism.
Key Words
Danxia landform, ecological tourist, Xishui, Guizhou the nature reserve region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