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虚词练习及解说(50例)
文言18个虚词(例释与练习)
(3)天下之父母归之,其子焉往 ( 哪里 )
(4)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
( 于之 )
也
1.句末语气助词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判断
何以能鼓乐也?
疑问或反诘,呢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感叹,呀
屈平疾王之不聪也。
陈述
2.句中语气助词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停顿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 连举停顿
(它的(真相) )
且
1.副词
存者且偷生,死者常已矣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暂且 姑且 将近 将要
且
2.连词 表并列、递进、选择
河水清且直猗 先生且喜且愕 仓促以手搏之,且搏且却 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又 又……又 一面…一面 而且 况且 表让步,尚且
( 如,动词 )
所
1.所+动词 “表……的人(事、物、地方)”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为+所 表被动
行将为人所并
所 3.所以
①表示“……的原因”
②表示“用来……的东西(人、 手段、方式、方法、凭借等)”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用此,用来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原因
递进:并且,而且
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 假设:如果,假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因果:因而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修饰:地或不译
而
(2)第二人称代词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你,你的)
(3)助词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与“已”组合,而已:罢了
18个虚词及例句翻译
——君子广泛的学习,而且天天对照检查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③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接着”或不翻译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把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击打它,把它打破了。
④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
——老年人穿上丝织品的衣服,吃上肉食,一般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却不能实现王道的,没有听说过。
6.所,suǒ
(1)助词
①“所”作助词,只能与动词结合,构成一个名词性的“所”字结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字结构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3)助词,放在句尾,表示疑问、感叹、反诘等语气,可译为“呢”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为什么要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志向使自己被放逐呢?
读音二:wèi
(1)介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给,替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于是替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送到齐国做人质。
⑥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五人墓碑记》)
——所以如今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个人了。
(2)介词。相当于“于”
①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在,从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
②表示动作涉及的对象,对,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君子广泛的学习,而且天天对照检查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初中最全文言文虚词用法 例句含翻译
文言文常用虚词1.之(一)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胜帮助他一同杀死了两个军官。
《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
(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
《曹刿论战》)2.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①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假如太尉认为我是个可教之才而不吝赐教,那就是我的福气了。
《上枢密韩太尉书》)(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
《岳阳楼记》)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根据实情去处理。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我认为大王手下的官吏攻打宋国,是和这种做法一样。
《公输》)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①公将鼓之(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过了很久,狼好像闭上了眼,神情十分悠闲《狼》)③怅恨久之(因失望而叹息了许久《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何陋之有(这有什么简陋呢《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呢《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但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罢了《满井游记》)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
《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
(《上枢密韩太尉书》)(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文言虚词练习100题(含答案解析)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文言虚词练习100题(含答案解析)一、单选题1.【焉】未知生,焉死?A、【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B、【兼词】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C、【代词】相当于“之”D、【代词】哪里、怎么E、【句末语气词】“了”、“啊”、“呢”F、表停顿语气G、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答案:D解析:还不知道活着的道理,怎么能知道死呢?2.【而】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A、【表顺接】即连接的两部分在意义上是并列、承接或递进关系,可译作“就”“接着”“并且”,有时也可不译B、【表转折】“却”“但是”C、【表假设】“如果”“假如”D、【表修饰】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E、【表因果】“因而”“所以”F、【表目的】G、【通假字】通“尔”,译为“你”“你的”H、【通假字】通“如”,译为“如同”“好像”答案:A解析:(表并列)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3.【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A、【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B、【兼词】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C、【代词】相当于“之”D、【代词】哪里、怎么E、【句末语气词】“了”、“啊”、“呢”F、表停顿语气G、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答案:F解析:不知道文句,不能解决疑惑,有的人向老师学习,有的人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
4.【而已】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
A、【表限止】相当于“罢了”B、“才”“方才”C、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D、“不久”“一会儿”答案:A解析:过了会儿摇头、跺脚的人,就有了数十个。
5.【而】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A、【表顺接】即连接的两部分在意义上是并列、承接或递进关系,可译作“就”“接着”“并且”,有时也可不译B、【表转折】“却”“但是”C、【表假设】“如果”“假如”D、【表修饰】即连接状语。
初中文言文常考虚词归纳含练习
【常考虚词归纳】(一)【之】1.代词,(用在动词后面)可代人、事、物,译为“它、她、他(们)、这件事”例:操蛇之神闻之执策而临之公与之乘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2.助词1)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也可不译。
例:予尝求古仁仁之心。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水路草木之花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甚矣,汝之不惠。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3)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
(附着在一个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动词的后边)例: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公将鼓之怅恨久之4)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宾语+之+谓语)例:②何陋之有?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5)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马之千里者3.动词,(前面是人名或人称代词,后面是一个地名)“往”,“到......去”例:辍耕之垄上4. 表示时间、空间的界限,不译。
例:①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实战演练: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③何陋之有?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⑤公将鼓之。
⑥辍耕之垄上。
⑦怅恨久之。
⑧具答之。
⑨亲戚畔之。
⑩马之千里者。
中考链接: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已而之细柳军B.不闻天子之诏C.介冑之士不拜D.乏绝之处见水2.下列选项中“之”字的用法和例句加点字相同的是哪一项()例句:即焚之,又钞A.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B.送孟浩然之广陵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D.春冬之时(二)【而】1. 连词1)表并列,可译为“而且”“又”或不译(连接的两项无主次、前后之分,可互换位置)例:溪深而鱼肥。
蔚然而深秀者2)表顺承,可译为“然后”“接着”“就”例: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水落而石出者3)表转折,可译为“可是”“却”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常见虚词练习及解说(50例).doc
常见虚词练习及解说(50例)1、按照依照遵照你就原样复制一件,好吗?我们上级的指示,马上处理好这件事。
我们将预定的计划进行。
(依照、遵照、按照)2、本来原来做学生的当天的作业就应当天完成。
啊,我认出来了,是你啊?(本来、原来)3、必定必然缺乏幻想的人,缺乏创造力。
我们会取得胜利。
(必然、必定)4、到底毕竟旧历年底最像年底。
这种新方法,试验成功了。
(毕竟、到底)5、到处处处教师应该关心学生。
这家伙哪儿去了,我都找不到他。
(处处、到处)6、赶紧赶快赶忙时间太晚了,我们走啊。
天要下雨了,走吧。
他把作业作完。
(赶快、赶紧、赶忙)7、何曾何尝我忘记过家乡的一草一木。
我不想去,只是没有时间罢了。
(何曾、何尝)8、何苦何必既然不会下雨,带伞?冒着这么大的雨去看电影,呢?(何必、何苦)9、几乎简直不是你提醒,我不相信。
教室里热得我们呆不住。
(几乎、简直)10、基于鉴于我们上述理由,不赞成他的意见。
(基于、鉴于)党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领导地位,更需要向党的一切组织和党员提出严格的要求。
11、继而既而雨停了,我们欣然登山。
(既而、继而)众人先是一惊,哄堂大笑。
12、另外此外他家新买了一台拖拉机,还买了脱粒机。
院子里种了两棵玉兰和两棵海棠,还有几丛月季。
(另外、此外)13、曾经已经他去过北京。
他来这里住了几天了。
(曾经、已经)14、屡次一再他表示,要来参加我们的会议。
他们创造新记录。
(一再、屡次)15、恰好恰巧他正愁没人帮忙,这时候老师来了。
你来得,我正要找你呢!(恰巧、恰好)16、索性干脆那人不讲道理,别理他。
既然已经做了,把它做完。
(干脆、索性)17、通过经过这个问题要群众,才能做出决定。
屋子打扫,干净多了。
(通过、经过)18、往往常常他工作到深夜。
他工作积极,受到老师的表扬。
(往往、常常)19、必定一定有了大家的齐心协力,我们球赛会胜利。
海峡两岸要统一,台湾要回归祖国。
(一定、必定)20、一齐一起他明天到武汉,你去吧。
文言虚词整理
文言虚词整理【而】1. 连词①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成“又”。
例: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②表递进,可翻译为“并且”过“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③表承接,可翻译为“就”、“接着”、“然后”、“于是”。
例1:置于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例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感。
(《师说》)④表转折,“但是”、“却”。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⑤表假设,可翻译为“如果”、“假如”。
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⑥表修饰,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例: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劝学》)⑦表因果,“因而”。
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⑧表目的。
例1: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例2: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2. 代词①第二人称,你,你的。
例:余知而无罪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3. 助词①相当于“以”,表范围。
如: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易经·系辞》)②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岂”。
如: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③用于句末,相当于“耳”。
如: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论语·微子》)4. 动词①如,好像。
例: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吕氏春秋》)【何】1. 疑问代词①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
例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②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例1: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例2: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例1: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例2: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2. 副词①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岂”“怎”。
18个文言虚词练习集锦[含参答]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练习集锦文言虚词练习(一)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3、图穷而匕见4、余闻而愈悲5、庄宗受而藏诸庙6、温故而知新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18、徐而察之19、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2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2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24、既而儿醒,大啼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三、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
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
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
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
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文言虚词练习(二)一、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3.豫州今欲何至?4.然则何时而乐耶?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6.徐公何能及君也?7.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9.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10.今日之事何如?11、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12何以战?13.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15个虚词用法分类练习
15个虚词用法分类练习(一)代词(而,其,焉,之)(一)第一人称:其,之1、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鲁肃曰:“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3、蒋氏大泣,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4、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
5、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二)第二人称:而,其,之6、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7、妪每谓予曰:“其所,而母立于兹。
”8、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9、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10、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三)第三人称:其,焉,之11、秦王恐其破壁。
1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13、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14、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15、一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16、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17、作《师说》以贻之。
18、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四)指示代词:其,之19、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20、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21、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这个)22、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其中)23、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24、之二虫又何知!25、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26、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五)疑问代词:焉27、未知生,焉知死?28、割鸡焉用牛刀!(二)副词(其、且,以,则)1、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还是)2、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可要)3、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一定)4、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大概)5、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难道)6、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7、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8、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9、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10、固以怪之矣。
(已经)11、日以尽矣。
(已经)1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就是)13、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文言虚词归纳总结精选全文完整版
1.句末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译为“吗、呢”。 例:壮士,能复饮乎?
(三)乎
(2)反问语气,答案明确在句中,译为“吗、呢”。 例: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猜测语气,译为“吧”。 例:其皆出于此乎?
(4)感叹语气,译为“啊、呀”【形容词+乎】 例: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宜:适宜的,正确的。)
5.固定结构
【何其】译为“多么”。 例: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5.其 狐谓狼曰:“羊肉其(1)鲜乎!君其(2)有意,叼其(3)一而啖 之,得饱其(4)口福。”狼曰:“其(5)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 “羊数詈言,其(6)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7)无闻邪,其 (8)畏主人邪?及其(9)嬉逐,愿为一雪其(10)耻。君其(11) 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12)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 知路曼曼其(13)修远矣,护羊愈谨。狐与狼遂去。
( 六 ) 且
(
六
2.副词。 标志:主语+且+谓语。
)
(1)表动作行为的暂时,译为“暂且、姑且”。
且
(且+动词)
例:且偷生。且放白鹿青崖间。
(2)表动作行动或情况在不久以后,译为“将要、将”。 (且+动词) 例:不出,火且尽。
(3)表示数目接近,译为“将近、几近”。 (且+数词) 例:年且九十。
(
(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2)疑问代 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 什么”、“什么”、“什么原因”。(3)代词,做宾语, 什么。(4)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 (5)代词,做定语,相当于“什么”。(6)即“以何”, 介宾短语,用在疑问句中作状语,相当于“拿什么”、 “凭 什么”。(7)即“如何”,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 “怎 么样”、“怎么办”。
18个虚词整理及练习
18个虚词词义·课文例句整理及练习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陈情表》)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四)固定词语【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
(《虎丘记》)【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出师表》)【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五人墓碑记》)2.【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中考语文文言文常见虚词例释15个5篇
中考语文文言文常见虚词例释15个5篇中考语文文言文常见虚词例释15个1代词:相当于第二人称,你、你们,你的、你们的。
例: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连词:A.表示递进,相当于“而且”“并且”。
例: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B.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
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C.表示顺承,相当于“然后”。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D.表修饰,相当于“地”。
例:默而识之。
(《论语·述而》)E.表并列,相当于“并不是……而只是……”。
例: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满井游记》)中考语文文言文常见虚词例释15个2疑问代词:A.代事物,可译为“什么”。
例:子何恃而往?(《为学》)B.代处所,可译为“哪里”“什么地方”。
例: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五柳先生传》)C.代原因,可译为“何故”“为什么”。
例: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副词:表示反诘,可译为“怎么”。
例: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考语文文言文常见虚词例释15个3语气词:A.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吗”“呢”。
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B.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赞美或感叹,相当于“啊”“呀”。
例: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C.表示测度或商量,相当于“吧”。
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梁惠王下》)助词:用于形容词或副词后,助成音节,可译为“……的样子”,或不译。
例: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介词:A.表示时间,可译为“在”“从”。
例: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醉翁亭记》)B.表示对象,可译为“对”。
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吾尝疑乎是。
(《捕蛇者说》)中考语文文言文常见虚词例释15个4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初中最全文言文虚词用法-例句含翻译
初中最全文言文虚词用法-例句含翻译文言文中常用的虚词之一是“之”。
作为代词,它可以代替人、事或物。
通常用于第三人称,翻译为“他(她)(他们)”、“它(它们)”。
例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XXX和XXX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XXX作战。
《曹刿论战》),“XXX,并杀两尉”(XXX帮助他一同杀死了两个军官。
《陈涉世家》),“肉食者谋之”(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
《曹刿论战》)。
有时也可以作为第一人称代词,翻译为“我”。
例如,“XXX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假如XXX认为我是个可教之才而不吝赐教,那就是我的福气了。
《上枢密韩太尉书》)。
作为助词,它有多种用法。
作为结构助词,通常翻译为“的”,有些情况下可以不翻译。
例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
《岳阳楼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根据实情去处理。
《曹刿论战》)。
作为音节助词,通常用于调整音节,无实际意义,一般不翻译。
例如,“公将鼓之”(XXX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论战》)。
作为动词,它可以翻译为“到”或“往”。
例如,“吾欲之南海,XXX?”(我想到南海去,你觉得怎么样?《为学》)。
另一个常用的虚词是“者”。
作为结构助词,通常翻译为“……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例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XXX”(于是XXX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挖土《愚公移山》)。
①《出师表》中提到,对于那些作恶违法的人或是行为忠善的人,都应该交由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
②《为学》中说,如果去做一件事情,就算这件事情看起来很难,也会变得容易;但如果不去做,本来容易的事情也会变得困难。
③《唐雎不辱使命》中提到,XXX之所以能够存活下来,仅仅是因为有先生您的存在。
①《愚公移山》中提到,北山下有一个名叫XXX的人,他已经快90岁了。
②《隆中对》中提到,XXX这个人就像是人间卧伏着的龙一样。
常见虚词辨析与练习
• 7、【终于】【终究】 • 例7:你如果不从实际出发,不按科学规律办事,【】会犯
大错误的。
• (答案:终究) • “终于”只能用于已经发生的情况, • “终究”没有这个限制,而且更多用于未来。 • 8、【尤其】【十分】 • 例8:一进动物园,我们就看到小熊猫,它们样子漂亮,活
泼好动,【 】可爱。
味,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也不能用于否定的形式。 • 而“加以”作为动词,表示如何对待或处理前面所提到的事物。
常见虚词辨析与练习
• 例4:中美关系 (一再、再三)动荡,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 • (答案:一再) • [辨析]:在表示人的主动动作行为的动词前面用“一再”和“再三”
都可以。但在不是表示人的主动动作行为动词前面就只能用“一 再”,不能用“再三”。 • 5、【稍微】【多少】 • 例5:你比他只是 (稍微、多少)差一点,其实两人不相上下。 • (答案:稍微) • [辨析]:区别:一方面“多少”一般只能与积极意义的形容词或往 大里说的形容词连用,
• 20.【始终】【一直】 【一向 • 例:他[ ]俭朴。
• 例:[• “一直”后的动词可以带时间词语,“始终”后的动词不能。 如“大雪一直下了三天”
• “我一直等到十二点”“
• 从他走后一直到现在,常都见虚没词来辨析过与练信习”。 “一直”可以指将来,“始终”不能。
盘, (从而、进而)忽视了集体和国家的利益。 • (答案:从而) • [“从而”用以引出下文的目的或结果, • “进而”则表示在前一行动的基础上进一步行动,表示递进关系。 • 3、【得以】【加以】 • 例3:再就业工作是就业工作的一部分,虽然作为重点应当侧重
抓,但它毕竟不能脱离整体而单独 (得以、加以)解决。 • (答案:加以) • [辨析]:“得以”是个助动词,有“(借比)可以”“可能”“可以”的意
虚词举例解释
虚词举例解释
虚词是指在语法上起连接作用、具有辅助意义或没有独立词义的词语。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虚词举例及其解释:
1. 介词(preposition):如in(在)、on(在…上)、of(的)、to(向)、for(为了)。
介词通常用来表示位置、时间、目的、原因等关系,起到连接其他词语或短语的作用。
2. 连词(conjunction):如and(和)、but(但是)、or (或者)、if(如果)、because(因为)。
连词用于连接不同的词、短语、从句等,形成复合句或并列结构。
3. 助动词(auxiliary verb):如be(是)、have(有)、do (做)。
助动词用于构成各种时态、语态、否定句、疑问句等,并与其他动词搭配使用。
4. 冠词(article):如a/an(一个)、the(这、那、特定的)。
冠词用于限定名词的范围,区分特定或泛指的概念。
5. 代词(pronoun):如I(我)、he(他)、it(它)、they (他们)。
代词用于替代名词,避免重复使用特定的名词。
6. 叹词(interjection):如oh(哦)、wow(哇)。
叹词用于表示强烈的情感或表达惊讶、兴奋等情绪。
11、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练习(学生)
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练习(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而1.因人之力而敝之, 不仁;2、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惟士为能。
3.青, 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4.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可乎?5、徐而察之, 则山下皆石穴罅。
6、吾恂恂而起。
7、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其余则熙熙而乐。
8、谈笑而死, 断头置城上。
9、老妇恃辇而行。
10、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
11.吾攻赵, 旦暮且下, 而诸侯敢救者。
12、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13、地势极而南溟深, 天柱高而北辰远。
14、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15、秦师轻而无礼。
16、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17、朝济而夕设版焉。
18、置之地, 拔剑撞而破之。
19、灭滑而还。
20、军惊而坏都舍。
21.而翁归。
22.若欲死而父。
23.而母立于兹。
二、何1.君何以知燕王?2.一旦山陵崩,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3.客何为者?4、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5.却看妻子悉何在。
6.豫州今欲何至?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8、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9、吾幸而得汝, 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10、作计何不量!11.昔取之而有馀, 今守之而不足, 何也?12.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13、所在皆是也, 而此独以钟名, 何哉?14.齐人未尝赂秦, 终继五国迁灭, 何哉?15.吾何爱一牛?16、徐公何能及君也?17、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 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18、吾欲之南海, 何如?19、今日之事何如?君谓皇上何如人也?20、以五十步笑百步, 则何如?21.女行无偏斜, 何意致不厚?22.何乃太区区!23.万钟于我何加焉!24、何其衰也!25.如太行、王屋何?26、其如土石何?三、乎1、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壮士, 能复饮乎?齐桓、晋文之事, 可得闻乎?4.若寡人者, 可以保民乎哉?5、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6、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况大国乎?7、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8、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小升初必考的文言文常见虚词整理25个
小升初必考的文言文常见虚词整理25个(一)之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用作助词a.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b.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c.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d.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二)其1.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
一《乐阳子妻》2.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3.在句中表示反向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三)以1.用^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为学》例:策之不以其道。
常用现代汉语虚词辨析70例、练习及详解
常用现代汉语虚词辨析60例1、本来原来“本来”强调理应如此,常与“就”连用。
“原来”表示发现过去不知道或对情况有所认识。
2、逐渐逐步“逐渐”一般表示自然而然的变化,可以修饰形容词。
“逐步”用于有意识有步骤的变化,可以修饰形容词。
3、偶尔偶然“偶尔”(也写作:“偶而”)着眼于数量,次数少有时跟“经常”相对。
“偶然”着眼于意外,从一般事理或一般规律上看,事情的发生是意外的,是在规律之外,跟“必须”相对。
4、一齐一起“一齐“表示同时,侧重点是时间。
“一起”主要有两个用法:其一,侧重的是动作行为的方式,而不是时间。
其二,表示同一个处所。
5、以至以致“以至”:a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无穷。
b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前半句话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他非常用心的写生,~野地里刮起风沙来也不理会。
也可以说“以至于”“以致”:表示事物发展的结果,一般指不好的结果。
他的腿受了重伤,以致几个月都起不来床。
|这是她近来老想不通,以致非常苦闷的问题。
6、往往常常“往往”是对到目前为止出现的情况的总结,有一定的规律性,不能用于主观愿望。
“常常”单纯指动作的重复,不一定有规律性,可以用于主观愿望。
因此“常常”可以用于将来的事情,“往往”则不能。
用“往往”的句子要指明与动作有关的情况、条件、结果;“常常”没有这种限制。
7、才再“才”表示动作已经实现,并强调实现的很晚。
“再”表示动作尚未实现,但将于某时实现。
8、又再在表示动作重复或继续时,“又”用于已经实现的。
“再”用于未来实现的。
9、一概一律这两个词在用于通知、规定时,概括事物,可以通用;概括人常用“一律”。
10、已经一经“已经”表示事情完成或时间过去。
“一经”表示只要这样说了或这样做了,接着就会产生相应的结果。
“已经”和“一经”都是副词。
不过用“一经”的句子,“一经”换成“一旦”还解释得通;用“已经”的句子,“已经”绝对不能换成“一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虚词练习及解说(50例)1、按照依照遵照你就原样复制一件,好吗?我们上级的指示,马上处理好这件事。
我们将预定的计划进行。
(依照、遵照、按照)2、本来原来做学生的当天的作业就应当天完成。
啊,我认出来了,是你啊?(本来、原来)3、必定必然缺乏幻想的人,缺乏创造力。
我们会取得胜利。
(必然、必定)4、到底毕竟旧历年底最像年底。
这种新方法,试验成功了。
(毕竟、到底)5、到处处处教师应该关心学生。
这家伙哪儿去了,我都找不到他。
(处处、到处)6、赶紧赶快赶忙时间太晚了,我们走啊。
天要下雨了,走吧。
他把作业作完。
(赶快、赶紧、赶忙)7、何曾何尝我忘记过家乡的一草一木。
我不想去,只是没有时间罢了。
(何曾、何尝)8、何苦何必既然不会下雨,带伞?冒着这么大的雨去看电影,呢?(何必、何苦)9、几乎简直不是你提醒,我不相信。
教室里热得我们呆不住。
(几乎、简直)10、基于鉴于我们上述理由,不赞成他的意见。
(基于、鉴于)党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领导地位,更需要向党的一切组织和党员提出严格的要求。
11、继而既而雨停了,我们欣然登山。
(既而、继而)众人先是一惊,哄堂大笑。
12、另外此外他家新买了一台拖拉机,还买了脱粒机。
院子里种了两棵玉兰和两棵海棠,还有几丛月季。
(另外、此外)13、曾经已经他去过北京。
他来这里住了几天了。
(曾经、已经)14、屡次一再他表示,要来参加我们的会议。
他们创造新记录。
(一再、屡次)15、恰好恰巧他正愁没人帮忙,这时候老师来了。
你来得,我正要找你呢!(恰巧、恰好)16、索性干脆那人不讲道理,别理他。
既然已经做了,把它做完。
(干脆、索性)17、通过经过这个问题要群众,才能做出决定。
屋子打扫,干净多了。
(通过、经过)18、往往常常他工作到深夜。
他工作积极,受到老师的表扬。
(往往、常常)19、必定一定有了大家的齐心协力,我们球赛会胜利。
海峡两岸要统一,台湾要回归祖国。
(一定、必定)20、一齐一起他明天到武汉,你去吧。
人和行李到了。
(一起、一齐)21、一向一直他节约,这次也不例外。
雨下了一天一夜。
(一向、一直)22、于是因此大家一鼓励,我就有信心。
他的话引得大家都笑了,室内的空气轻松了很多。
(于是、因此)23、暂且权且姑且先吃几块饼干充饥,饭等会儿就好。
这是后话,不提。
我这里有支钢笔,你用着。
(权且、暂且、姑且)24、从而进而由于交通事业的迅速发展,为城乡物资交流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先提出计划,提出实施措施。
(从而、进而)25、对对于关于大家他这件事很不满意。
大家这个问题的意见是一致的。
今天学校开了一个会议,是第一轮高考复习的。
(对、对于、关于)26、况且何况他在生人面前都不爱讲话,要到大庭广众之中呢?(何况、况且)上海地方这么大,你又不知道他的地址,一下子怎么能找到他呢?27、虽然即使我们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也不能骄傲自满。
他工作很忙,可是对学习并不放松。
(即使、虽然)28、而且反而他不仅学习成绩优良,品德非常高尚。
你太拘礼了,弄得大家不方便。
(而且、反而)29、尽管不管困难多大,我们也要克服。
他不接受我的意见,我有意见还要向他提。
(不管、尽管)30、不只不止他恐怕六十岁了。
河水可供灌溉,且可用来发电。
(不止、不只)31、难免未免你的顾虑多了些!初次见面,不熟悉。
(未免、难免)32、一再再三试验虽然失败,他们毫不灰心。
他考虑,决定报考农业大学。
(一再、再三)33、万万千万这里有电,小心。
你没有想到他是这样的人。
(千万、万万)34、特地特意这块衣料是他托人从上海买来送给你的。
他昨天来看你,你没在家。
(特意、特地)35、上下左右九点钟,参观团访问了叶圣陶故居。
他看上去不过三十岁。
(左右、上下)36、实在其实说是秋天了,还是夏天的样子。
他说他懂了,并不懂。
(其实、实在)37、宁肯(宁愿)宁可我少些,但要好些。
与其随便下结论,事先多作点研究。
(宁肯、宁可)38、历来从来我们主张,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
他不失信用。
(历来、从来)39、极力竭力尽力她控制自己,不让激动的泪花掉下来。
工作要认真踏实,避免发生差错。
你放心,有困难我一定而为。
(竭力、极力、尽力)40、不妨何妨一个方案没法比较,多拟几个方案?一次失败,再试一次。
(何妨、不妨)41、果然果真你想改正错误,就应该拿出实际行动来。
说来,他来了。
(果然、果真)42、虽然固然困难很多,不过总有解决的办法。
天还是很热,现在已经是深秋了。
(固然、虽然)43、格外分外中秋之夜,月光明亮。
老师批评了,他不高兴。
(分外、格外)44、大致大体完成这个任务,上需要两年时间。
展出的产品可以分农业和工业两大类。
(大体、大致)45、十足实足他年龄三十岁。
他有的理由说这个话。
(实足、十足)46、但是然而我说的你们可能不相信,是事实。
他虽然年纪80多了,精力很好。
(然而、但是)47、但是却文章虽短,我们读起来十分有味。
文章虽短,我们读起来十分有味。
(却、但是)48、非常十分他的表现不好。
他的表现不好。
(十分、非常)49、以免省得饭后不宜剧烈运动,影响身体健康。
报纸还是订阅好,每天上街去买。
(以免、省得)50、大概大约他是开会去了。
他把情况做了个的分析。
(大约、大概)常见近义词辨析(虚词部分)(50例)1、按照:引进动作行为的凭借和根据如:~事实说话依照:以某事为根据完全照办,法律条文使用“依照”多如:~原样复制一件遵照:多作行为根据的重要原则、指示和精神如:~上级的指示办事2、本来:强调理应如此,一直如此如:当天的作业~就应当天完成原来:强调过去不知道或对情况有所认识如:~是你啊3、必定:说话人对事物的推测或判断如:我们~定会胜利必然:事理上的确定或客观必然如:缺乏幻想的人,~缺乏创造力4、毕竟:表盘根究底所得的结论;终归如:旧历年底~最像年底到底:表经过变化或曲折最后实现的情况;疑问句表追究如:新方法,~试验成功了5、处处:各个地方;各个方面如:教师~关心学生到处:各个地方如:我~都找不到他6、赶快:抓住时机,加快速度如:时间太晚,我们~走啊赶紧:抓住时机,毫不拖延如:天要下雨了,~走吧赶忙:动作行为迅速或急促如:他~把作业作完7、何曾:用反问语气表示未曾发生如:我~忘记过家乡的一草一木何尝:用反问语气表示未曾或并非如:我~不想去,只是没有时间罢了8、何必:不必要如:你~跟他过不去何苦:不值得如:你~跟他过不去9、几乎:将近于接近于如:我~不相信简直:表完全如此,语气带有夸张如:我~不相信10、基于:主要表依据、根据如:~上述理由,我不赞成他当队长鉴于:含觉察到,考虑到如:~上次比赛场上各自为阵的教训,我不赞成他当队长11、继而:状态副词,两事发生的情况紧紧相接如:我先是一惊,~暗暗佩服他的才能既而:时间副词,上文所说的情况发生不久如:~雨停了,我们又欣赏泰山12、另外:除此之外,表另提下文如:我还要跟你谈起~一件事情此外:除了前面所说的事物或情况之外如:院子里种着两颗桂花树,~还有几颗梅花树13、曾经:表示从前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如:他~说过着个事已经:表示事情完成或时间过去如:任务~完成14、屡次:多次,强调动作行为的次数如:他~违反校规一再:一次又一次,强调动作的重复如:他~说不是他的过错15、恰好:正好如:你来得~我正要找你恰巧:凑巧如:我来找你,你~不在家16、索性:表直截了当,含有赌气或一不做二不休的语气如:~不再找了干脆:直截了当,办事爽快如:他办事很~17、通过:以人或事物为媒体或手段而达到某种目的如:~学习,大家统一认识经过:引进某个过程,使得情况发生变化如:屋子~打扫,干净多了18、往往:通常情况下一般怎样,常带有规律或推论性质如:那种松散闲适为乐的人,~是事业心不强的人常常:动作行为重复的次数多,不一定有规律性或推论的性质如:他学习努力,~受到老师的表扬19、必定主观意志和看法态度的坚决如:海峡两岸~要统一,台湾~要回归祖国一定:客观事理的估计与判断如:有了大家的齐心协力,我们球赛~会胜利20、一齐:强调时间,表同时如:全场人~鼓掌一起:强调空间,表合在一处如:他俩坐~21、一向:表时间适用于过去,现在如:他~简朴一直:表时间适用于过去,现在,也适用于将来如:~坚持写作,肯定会有收获22、于是:承接关系。
如:大家一鼓励,我~就有信心因此:表因果关系如:月亮每个月绕地球一周,~每月有一次朔和一次望23、暂且:强调时间短如:你~在这里住一宿,明天再去宾馆姑且:强调让步如:~承认他说的孝在理,但你无论如何也不应该打人权且:重在强调迫不得已如:吃几块饼干~充饥24、从而:因果关系。
如:乡党委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政策,~推动了生产的迅速发展进而:表递进关系。
如:必须首先解决文化生活问题,然后才能~解决文化生活问题25、对:很多场合与“对于”的用法相同,比“对于”动作性强,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能用“对”如:他~孩子很严厉对于:用法同对,表示对像,凡用“对于”的地方均可用“对”如:~大家提出来的合理化要求,领导是很重视的关于:主要表关涉的范围,“关于……”作状语,只能用于主语前,“对于……”用状语,主语前后均可。
如:~牛郎织女,民间有个美丽的传说我~中草药,很感兴趣26、况且:表示后面进一步的申述或追加理由,表递进关系。
用于陈述句如:他的基础比较好,~对这门课又十分热爱,一定能学得好何况:也表递进关系,用于后一分句句首,前边可加“更、又”前一分句常用“尚且、都”呼应,多带有反问语气,也可用于陈述句中如:再大的困难我们都能克服,更~这么一点小事27、虽然(尽管):只表示让步,不表示假设,引出的情况是事实,后与“可是、但是”等相呼应。
“虽然”让步的程度比“尽管”轻例:~你亲自去了,也没有解决什么问题即使:既表示让步,也表示假设。
如:~你亲自去,也仍然解决不了什么问题28、而且:同方向的递进,如:冬小麦不但冬天不怕冷,~能在低温下萌芽、生长反而:反方向的递进,前边常有“不但不”、“不仅没有”等呼应如:风不但没停,反而更大了29、尽管:表示让步,引出的分句的内容是事实常与“这么”呼应如:~路途这么远,他还是要去。
不管:表条件,引出的分句的内容是假,常与“怎么、多么、哪种、什么”呼应如:~路途多么远,我都坚持要去30、不只:表示递进的关联词,可换成“不仅”或“不但”不止: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如:他~60岁31、难免:不容易避免如:搞新工作,困难是~的未免:实在不能不说是……(表示不以为然)如:这样对待客人,~不礼貌32、一再:一次又一次如:你~犯错误可不行啊再三:用在中性及褒义词语前如:他考虑~,决定不去33、万万:用在祈使、否定副词前如:~不可粗心大意千万:都可以如:~小心34、特地:专为某事而采取行动如:我~起了个早特意:强调出于主观意愿如:我~这样做的35、上下:不表示时间的约数如:千斤~左右:可以表示时间等约数如:下月5号~36、实在:强调真、的确,用在主语后如:他~讨人喜欢其实:实际上,带转折语气如:这个问题看起来简单,~不然37、宁肯(宁愿):表希望或意愿时如:~自己困难,也不向国家伸手宁可:与“与其”“决不”搭配如:与其匆忙交卷,~花时间修改38、历来:不用否定式如:骄者必败,~如此从来:不受此限制如:~不失信用39、极力:语气比“竭力”轻如:大家~反对这种不切实际的做法竭力:语气最重如:作文内容要好,还要~避免错别字尽力:语气最轻如:有困难我们会~帮助你40、不妨:没有反问语气如:这个意见~保留何妨:反问语气,书面语如:没有做过的事,~试一试?41、果然:真的、确实如:估计你不会迟到,你~准时来了果真:强调事情的真实性如:~像你说的那样,事情就好办了42、虽然:可以用在主语前面如:他~年纪小,书可读了不少固然:一般只用在主语后面如:损害公物~不对,但肯认错总是好的43、格外:更加超过一般如:老同学重逢,~高兴分外:不用否定形式如:遭受挫折,心里~不兴奋44、大致:事情的主要方面约略是这样如:书上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大体:可以与“上”字连用如:他的这种做法~上说得过去45、十足:成色纯,十分充足如:神气~实足:确实足数如:~年龄46、但是:同“尽管”“虽然”连用如:我的老家在武汉,~我还从来没有去过然而:一般不同“虽然”配合如:坚持每天写日记有意义,~不容易47、但是:可以放在主语前如:他虽然年纪大了,~干活一点不差却:只能用在主语后面如:刚要出发,天~下起雨来48、非常:非常+不如:~不理想十分:不+十分或十分+不如:不~理想49、以免:书面语如:意思写清楚,~别人误会省得:口语如:这个东西不买了,~花钱50、大概:不十分精确或详尽如:听口音,他~是武汉人大约:估计数目不十分精确(有数字)如:他~六十开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