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文言虚词列表
文言文18个虚词在这里,要整理的同学拿走
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1)连词 1>表并列 今译为:而且、又 。
例释:①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过秦论》②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③永州之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④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也《荆轲刺秦王》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表顺承今译为:就、才。
例释:①拔剑切而啖之《鸿门宴》 ②振长策而御宇内《过秦论》③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逍遥游》 3>表转折 今译为:却、但。
例释: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③而伤长者之意《荆轲刺秦王》 ④然而成败异变《过秦论》⑤因人之力而敝之《烛之武退秦师》 4>表递进 今译为:并且、而且例释: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5>表修饰 今译为:着、地。
例释:①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逍遥游》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③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荆轲刺秦王》 ④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⑤扣舷而歌之《赤壁赋》 ⑥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逍遥游》 6>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
例释: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师说》③今行而无信《荆轲刺秦王》 ④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祭十二郎文》 7>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 例释:①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劝学》②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过秦论》 ③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荆轲刺秦王》8>表目的 今译为:来 例释: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 9>表方位 今译为:以例释:①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
《问说》 ② 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孟子》(2)代词 1>第二人称 今译为:你(们)、你(们)的 ①而其勿忘乃父之志 ②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3)语气词 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 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一些虚词另有实词的用法,为方便表述起见,本清单将其一并解释。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表示递进关系,并且,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祭十二郎文》)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表示转折关系,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表示假设关系,如果,假如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表示因果关系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表示目的关系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代词通“尔”,第二人称,你的,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副词通“如”,好像,如同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2.何疑问代词单独做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做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哪里,什么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做定语,什么,哪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疑问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为什么,怎么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怎么,多么,怎么这样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语气助词相当于“啊”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动词通“呵”,喝问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过秦论》)3.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吗,呢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表反问语气,吗,呢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吧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啊,呀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常见18个文言文虚词
一.代 词
代替名词、名词性词组组成句子的词, 一般在句中作主语、宾语或定语。 分为三类: ①人称代词。 “吾”、“尔”、“汝 (女)” ②指示代词。 “是”、“此”、“彼”、 “兹” ③疑问代词。 “何”、“奚”、“焉”
二.副 词
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性质、状 态的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副词能修饰动 词、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代词、数量词。
◎虚词解决方法
3、通晓古今 有的文言虚词虽然在形式上被保留了下来, 出现在现代汉语里,但其意义和作用已经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所以”在文言文里表示原因、依据, 现在则用来表示结果。 ◎“于是”在古文里更多的是两个单词, 现在则是一个双音词。 因此,只有通晓古今,才可避免“以今释 古”。
返回
虚词词性
引佩刀自刺。(《苏武传》)
• (二)用作副词。
• 1.作疑问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 译为“为什么”“怎么”。
•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③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苏武传》)
•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 么”“怎么这样”。
例如:
①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三.介 词
与名词、代词及某些名词性词组结合,组成 介词结构,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对象、处所、 时间等意义的词。根据介词结构的意义和它们与 中心语的关系,可以分为时地介词、原因介词、 方式介词、人事介词四种。介词结构主要充当句 子的状语 。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祭十二郎文》 )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常见文言文虚词
常见文言文虚词
以下是常见的文言文虚词:
之:
1.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她/它(们)”,也可代人、物、事等,在句中充当宾语或定语。
2.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用于定语后,表示所属或修饰关系。
3.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示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
而:
1.连词:表示并列、转折、递进、假设、修饰等关系。
2.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你”。
乃:
1.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也可表示出人意料之外,常用于“竟然”、“就是”等。
2.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你”、“你的”、“他”、“他的”等。
3.连词:表示顺承或因果关系。
其:
1.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她/它(们)”,也可代人、物、事等,在句中充当主语或宾语。
2.副词:表示反问、揣测、祈使等语气。
3.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用于定语后,表示所属或修饰关系。
以:
1.介词:表示工具、方式、原因等,常与“而”连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用”、“凭借”、“按照”等。
2.连词:表示目的、结果等关系。
3.副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才”、“方才”、“仅”等。
4.助词:常用于句首或句中,无实际意义。
于:
1.介词:表示时间、地点、对象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到”、“从”等。
2.副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被”、“对于”等。
120个文言虚词
120个文言虚词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安:1.安能屈豪杰之流(怎么)2.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3.沛公安在(哪里)4.衣食所安(养生)5.既来之,则安之(使……安)6.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安定)7.则思知止以安人(使……安宁)被: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2.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3.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倍: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2.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本: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草本的根或茎干)2.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3.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本性,天赋的善心)鄙: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3.越国以鄙远(把……当作边邑)兵:1.非兵不利(武器)2.而秦兵又至矣(军队)3.斯用兵之效也(战争)4.夜则以兵围所寓舍(士兵)5.约以联兵大举(兵力)6.非我也,兵也(兵器,刀)7.又兵象也,于行用金(征伐)病:1.其疾病而死(疾病,患上疾病)察:1.察邻国之政(考察)2.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考察推举)3.虽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白的样子)5.俯察品类之盛(细看)朝(cháo):1.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zhāo早晨)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3.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4.坐南朝北(对、向)曾: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4.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5.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简直竟然)乘(chéng):1.于是乘其厉声以呵(趁着)2.若夫乘天地之正(顺应)诚:1.诚不自意返吾衣冠(实在,的确)2.必竭诚以待下(诚心,诚意)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确实)4.仆诚以著此书(果真)除:1.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2.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3.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台阶)辞: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2.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3.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4.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5.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6.辞楼下殿,辇来于秦(离开)7.近自托于无能之辞(文辞)8.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借口)9.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辞谢)10.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死)从: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从,带着)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向……学习)4.樊哙从良坐(依傍)5.从此道至吾军(由,自)6.弟走从军阿姨死(参与)7.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跟随)8.乃使其从者衣褐(随从)殆: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近于,几乎)2.思而不学则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3.殆例送死(接近于)4.以父母之遗体行殆(危险)5.殆有神护者(大概)当:1.北邀当国者相见(执掌,主持)2.当与秦相较(通“倘”,如果)3.然五人当刑也(当……的时候)4.猥以微贱,当侍东宫(担任)5.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应当)6.他日汝当用之(一定)7.以当南日(挡住,遮挡)8.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把守)道:1.怀其璧,从径道亡(路,道路)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规律)4.亏无为之大道哉(主张,思想,学说)5.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谈论)6.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当权,当政)7.死而湮没不足道者(称道)8.不得通其道(理想)9.莫不殷忧而道著(治国之道)10.余嘉其能行古道(从师之道)11.然此可为智者道(讲,说)得:1.未得与项羽相见(能够)2.吾得兄事之(应该)3.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通“德”感恩)4.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具备)5.此言得之(对、合适)6.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得到)7.北向,不能得日(照到)度:1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推测,估计)2置之度外(推测,考虑)3挥霍无度(尺度)非: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不,没有)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不是)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意外的变故)4众闻则非之(指责)复:1.山重水复疑无路(重复)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再)3.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恢复)4.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又)负: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背东西,以背载物)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担负,使……承担)3.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对不起,辜负)5.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违背,背弃)6.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7.使负栋之柱(承担)8.且负下未易居(处境)9.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负载)盖:1.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列传》(连接上文,表示原因)2.能克终者盖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3.盖夫秋之为状也(句首发语词,不译)4.盖文王拘而演《周易》(句首语气词,表示要发议论)5.庭有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已。
20个常见文言虚词!
高考必须掌握的文言虚词20 个◆而连词,用来连接词、短语和分句,可表示多种关系。
如:①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而且,又”等。
如: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过秦论》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②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等,或不译。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③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然而”等。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④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等。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劝学》⑤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⑥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⑦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所以”等。
如: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⑧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是为了”。
如: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代词。
代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你们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你们”。
如: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余知而无罪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复音虚词,用法如下:①“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②“而后”用在句末,相当于“才”“这才”。
如: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出师表》③“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如: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④“既而”时间副词,相当于“不久,一会儿”。
如: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五人墓碑记》◆何疑问代词,用法如下:①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搭配语气助词“哉”“也”等。
常见文言虚词列表
常见文言虚词列表虚词词性用法例句何副词多么水何澹澹。
《观沧海》代词①哪里豫州今欲何往? 《赤壁之战》②什么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③为什么、怎么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愚公移山》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讷谏》复音虚词“何如”、“何以”①“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窃符救赵》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 《谭嗣同》②“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何以战? 《曹刿论战》续一虚词词性用法例句乎介词相当“于”,译为“在”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生乎吾前《师说》助词①表反问语气,译为“吗、呢”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石钟山记》②表疑问语气,译“吗、呢”吾与汝毕力乎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愚公移山》儿寒乎?欲食乎? 《项脊轩记》③表猜测语气,译为“吧、呢”莫如以吾所长攻敌所短……或能免乎?《冯婉贞》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④用在副词或其它虚词之后,舒缓语气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⑤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形容词词尾译为“地、然”,或不译。
恢恢乎其与游刃必有余地矣。
《庖丁解牛》续二虚词词性用法例句乃副词①才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狼》②却、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③甚至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赤壁之战》代词你、你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用于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译为“是”、“就是”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且副词①暂且、姑且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钟山记》②将近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连词①况且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殽之战》②尚且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鸿门宴》③而且,并且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十八个文言文虚词
十八个文言文虚词
文言文虚词一共有18个,分别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何:
(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
(2)疑问代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
(3)代词,做宾语,什么。
(4)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
2、而
(1)连词,表并列。
(2)复音词,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3)连词,表假设。
(4)代词,通“尔”。
你,你的。
3、乎
(1)句末语气助词,表揣测,相当于“吧”。
(2)介词,相当于“于”,“在”。
(3)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相当于“啊”“呀”。
4、乃
(1)副词,表承接,于是。
(2)代词,用作第二人称,“你”、“你的”。
(3)副词,表判断,相当于“为”、“是”、“就是”。
5、其
(1)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或许。
(2)连词,表假设,如果。
(3)指示代词,其中的。
文言虚词(完整版)
①却看妻子愁何在。 ② 豫州今欲何至? ③ 何由知吾可也。 ①子恃何而往?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②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 今日之中国! ③作计何不量!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③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④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⑤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11)“何其”:多么。例:何其衰也! 2.形式为“如 …… 何”译为 “把…… 怎么样”。①如太行、王屋何? ②其如土石何?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如: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 悦,免成役
1.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相与枕藉乎舟中。 4.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5.吾尝疑乎是。
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③细若蚊足。 ④仿佛若有光。 ⑤貌若甚戚者。 ⑥唐雌对曰:“否,非若是也。” ⑦意色扬扬,若自矜诩。 ⑧形若土狗。 ⑨呆若木鸡。 ⑩若无罪而就死地.
①若所市于人者。 ②若毒之乎? ③更若役,何富贵也。 ④若为佣耕,何富贵。 ⑤若翁廉。 ⑥若何为生我家? ⑦若入前为寿。 ⑧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⑨予我千金,吾生若。 ⑩若素名勇。
1.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2.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 3.今君乃亡赵走燕。 4.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7.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1.是乃仁术也。 2.视之,乃庞德也。 3.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4.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5.诸葛亮真乃神人。 6.路旁一歧东上,乃昔所未至者。 7.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文言虚词表格
副词
表示顺承:于是,就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
动词
因袭、沿袭,依靠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名词
原因、因由、因缘
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连词
表假设:如果、假如
若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代词
表人称:你、你们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若
如、好像
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赤壁之战》
动词
及、比得上
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
表凭借:凭、按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介
表工具(方式):用、拿
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表对象:把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
词
表时间处所:在……时候从……地方
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祭妹文》
以
表并列:又、且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连
表顺承:而,或不译
于是怀石,遂自投泪罗以死《屈原列传》
词
表目的:来、用来
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表因果:因为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动
认为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形容词词尾
……样子
形容词动词或副词后
项王默然不应《鸿门宴》
词
用于句末
像…似的
常与若、如对应
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游黄山记》
动词
表肯定
是的,对
在对话中作应对之词
成然之《聊斋志异》
常见虚词(二)
词
词性
意义
例句
连词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精确校对版)
返回
文言常用虚词
(4)其他用法
(3)用作动词(有书称之为“比况词”),译为“如、好像、像”。它与“如” 是同源字,在上古时读音相近,意义相通。 例释:①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察 今》)
②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 知与不知也《新序》。 (4)音节助词,不译。 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5)语气词,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 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左传·宣公四年》
返回
文言常用虚词
比较下列各句中的“而”字,对其意义与用法判断不正确的
一项是
A①君何以知燕王?
②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答案:D】
B①豫州今欲何至?
什么
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①昔取之而有馀,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哪里
②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D①徐公何能及君也?
为什么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 在; 后一个“乎”: 比。)
④吾尝疑乎是。(乎: 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 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 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 在)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乎: 比。)
(三)可作词尾
乎
6.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例释:秦于是乎输粟于晋《左传·僖公十五年》。
(二)用作介词, 相当于“于”, 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例释: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 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 在)
文言常用虚词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总结
一、【之】1.代词⑴人称代词①第三人称——可代人、事、物,译为:“他(们)”、“它(们)”。
例:A 臣请入,与之同命。
(《鸿门宴》)B 子孙视之不甚惜。
(《六国论》)C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②第一人称(较少见),译为:“我”。
例:A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B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信陵君窃符救赵》)⑵指示代词——表近指,译为:“这(种)、这样、这些”。
例:A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B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C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D 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2.助词⑴用于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译为:“的”。
例:A 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B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谏太宗十思疏》)⑵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A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寡人之于国也》)B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逍遥游》)C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⑶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例:A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B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⑷表明定语后置,不译。
例: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B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⑸音节助词,不译。
例:A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寡人之于国也》)B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师说》)3.动词作谓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译为:“到、往”。
例:A 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五人墓碑记》)B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兰亭集序》)C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二、【为】1.动词作谓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翻译比较灵活,如:⑴做、作例:A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B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⑵治、治理例: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⑶担任、充当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文言文常见虚词汇总
文言文常见虚词汇总
疑问代词
可译为“哪里”。
句末疑问语气助 可译为“呢”。
词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焉
代词
相当于“之”。
用于动词、形容词之
兼词
后,即兼有介词和代词 的作用,相当于“从这
里”“在那里”。
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 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表示假设,可译为“即
引进动作的时间、处 所、范围、对象、方面、 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
“在”、“在…方 面”、“在…中”、 “向”、"到"、"自"、 "从"、"跟"、"同"、" 对"、"对于"、"给"等。
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
于
时间,译作“在””、“从”。
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 “ 向 ”“ 对 ”“ 同 ”“ 给 ”“ 到 ” 等。 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 为主动者,可译为 “被”。 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 比较,一般可译作 “比”、“胜过”
“那里”。
也可译作“其中的”,后
面多为数词或者数代
词。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第 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 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十则》——他的,代可以做老师的那个人。
蹲其身,使与台齐。《童趣》——代作者自己, 第一人称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
合,可译为“大概”“或 许”“恐怕”“可要”“怎 么”“难道”等,或省去。
通常作第三人称代词,
高考必考18个文言虚词表格总结
凭、靠、凭借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以勇气闻于诸侯.
对象≈与
与、跟、同、对、和(率领、带领)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
时间、处所
于、在、从
以八月十三斩于市。——《五人墓碑记》
奉宣室以何年?
论事标准、行为依据
按照、依照、根据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为什么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寡人之于国也》
定语
什么,为什么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其间旦暮闻何物?
然则何时而乐耶?
副词
程度副词
多么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疑问副词
怎么,为什么
徐公何能及君也?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且
Conj
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
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经由,条件
通过、经由
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
原因
因为、由于
祥符年间,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雁荡山》)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
Conj
承接上文表结果
于是、就、便、因而
相如因持璧却立。
n
机会、缘由
于今无会因。
v
沿袭、承袭
高考语文常见的18个文言文虚词整理(完整版)
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之以而其于若所为何乎乃且焉也因与则者
二、教材中另外常见的17个文言虚词:安但耳夫盖故或即然遂惟已矣犹哉
P。S。为的读音
[wéi]
常见18个文言虚词归纳整理
一、【而】(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解其惑者也。
(《师说》)⑤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登泰山记》)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鸿门宴》)②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④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⑤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⑥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劝学》)③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④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烛之武退秦师》)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③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左传•襄公三十年》)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寡人之于国也》)④夜缒而出(《烛之武退秦师》)⑤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⑥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精心整理文言文18个虚词
中考18虚词整理1、之(1)代词:①代人、事、物。
例句:长跪而谢之、亲戚畔之、呼尓而与之、肉食者谋之、学而时习之、委而去之②指示代词,这:例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2)助词:①结构助词,的。
例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咨臣以当世之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行道之人弗受②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例句:宋何罪之有、何陋之有莲之爱③调节音节,不译。
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怅恨久之、公将鼓之望之蔚然而深秀者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句: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吾妻之美我者⑤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例句:马之千里者(3)动词:到,往,去。
例:辍耕之垄上、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以(1)介词:①用、把、拿。
例句:因以为号焉、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以大易小、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以君为长者、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必以分人②按照、依照。
例句:策之不以其道、虽不能察,必以情③凭借、依靠。
例句: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以天下这所顺可以一战何以战(2)连词:①表目的,来,用来。
例句:属予作文以记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则责……等之慢,以彰其咎、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以光先帝遗德以乐其志②表结果,以致于。
例句: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以伤先帝之明③因为。
例句:不以千里称也、以其境过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扶苏以数谏故、徒以有先生也(3)动词,认为。
例句: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皆以美于徐公(4)通“已”,已经。
例句:固以怪之矣3、于(1)介词:①到。
例句:安陵君因使唐睢使于秦、还于旧都、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簊畚运于渤海之尾②在。
例句:骈死于槽枥之间、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候③从。
例句: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舜发于畎亩之中④对,向。
例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欲有求于我也、万钟于我何加焉告之于帝⑤比。
常见的文言虚词一览表
志 动词: 动词 : 到 , 往 , 1 辍耕之垄上 去 往 ,到
吾欲之南海何如? 2 吾欲之南海何如? 去
为
1 此中人语云: 1 做介词:○ 表示 ○此中人语云:不足 ○对向 做介词 : 1
为外人道也。 动作行为的对象 为外人道也。
2 2 ○ 表示被动关系 ○山峦为晴空所洗 2 ○被
于
作介词 1 引出动作的处 1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所 2 引出动作的对 2 告之于帝 象 3 放在形容词后 3 贤于材人远矣 面表示比较 帝感于 4 放在动词后面 4 帝感于其诚 引出行为的主动 者 4被 3 比,胜过 2 对 ,向 1 到 ;在 ,从
焉
作语气助词
肉食者谋之, 1 肉食者谋之,又何 1 呢 间焉
2 ○乃不知有汉,无论 不知有汉,
魏晋
则
作连词
1 1 ○ 表示两件事情 ○ 居 庙 堂 之 高 则 忧 1 就
紧密相连
其民
2 2 诚如是, ○ 表示假设推断 ○诚如是,则霸业可 2 那么
的结果
3 ○表示转折
成,汉室可兴
3 ○余则袍敝衣处其 3 却
间 作判断 此 则 岳 阳 楼 之 大 观 就是 也
它(们)的,这, 尤美 操蛇之神闻之, 3 ○操蛇之神闻之,惧 ○他, 这里代愚公 代人) (代人)
其不已也
其
4 见两小儿辩斗, 4 代词(代事) ○见两小儿辩斗,问 ○那,代词(代事)
其故
5 ○其一犬坐于前 5 其中的” 指示代词 ○ “其中的” 指示代词, ,
1 1 ……何 副词 : 常用在句 ○ 曾 不 能 毁 山 之 一 ○与“如……何”表示反
2 表示原因 , ○ 表示原因, 可 2 译为“因为” “由 2 不以物喜, 译为“因为” 由 ○ 5 不以物喜, “ 不以 ○5 因为
文言文中虚词大全
文言文中虚词大全文言文中虚词大全文言文中虚词共有十八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详解: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例: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例: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7.表示因果关系。
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8.表示目的关系。
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不久,一会儿。
文言虚词大全
文言虚词大全
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书写方式,包含许多虚词,用于表达语法关系、修辞手法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言虚词:
1.助词:
•之、乎、者、也、矣、耳、焉、哉、矣、亦、庶、乃、则、与、且、皆、而、乎、若、乘、自、之、其、所、有、无、
者、此、彼等。
2.连词:
•与、及、或、而、若、乃、何、且、然、乎、矣、因、若、即、安、呜、呼等。
3.副词:
•不、亦、已、弗、莫、未、毋、每、屡、往、何、故、尝、豈等。
4.介词:
•于、乎、之、以、若、对、随、由、自、從、於、予、余、乎等。
5.叹词:
•哉、乎、欤、矣、吁、嗟等。
6.语气词:
•乎、哉、矣、焉、耳、欤、吁、嗟、矣、吧等。
7.感叹词:
•哉、嗟、哀、欤、呵、吁、乎等。
8.代词:
•之、其、彼、此、是、彼、其、吾、尔、予等。
这些虚词在文言文中具有丰富的语法和修辞功能,用于表达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感情、态度等。
了解这些虚词的使用有助于理解和阅读古代文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表原因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②表凭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若
连词
如果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活板》
代词
①你
若人前为寿。《鸿门宴》
②你的
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续六
虚词
词性
用法
例句
也
语气助词
判断语气
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左忠毅公逸事》
②却、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③甚至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
代词
你、你的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用于判断句中,起确
认作用
译为“是”、“就是”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且
副词
①暂且、姑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钟山记》
②表并列关系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③连接状语和谓语,相当于“而”,有时译为“来”、“着”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人。《黔之驴》
介词
①因为
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②在……时候
以至晋鄙军之日北向自刭。《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凭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④把
权以示群下。《亦壁之战》
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木取材,方有人见之。
②因此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
副词
于是,就
以缚背刃,力下上,得绝,因取刃杀之。
《童区寄传》
续九
虚词
词性Leabharlann 用法例句与介词
①跟,同
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
②替,为
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连词
和,及
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
《黄生借书说》
常见文言虚词列表
虚词
词性
用法
例句
何
副词
多么
水何澹澹。《观沧海》
代词
①哪里
豫州今欲何往?《赤壁之战》
②什么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为什么、怎么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讷谏》
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①“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④用在副词或其它虚词之后,舒缓语气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
⑤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形容词词尾
译为“地、然”,或不译。
恢恢乎其与游刃必有余地矣。 《庖丁解牛》
续二
虚词
词性
用法
例句
乃
副词
①才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
所
助词
“所”字放于动词前,构成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
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
“所”后一般跟动词,而如果是名词或形容词,则先活用为动词。
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构成句式
“为……所”表被动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肯定语气:即使有否定词,仍是表否定的肯定。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指南录›后序》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天时不如地利》
疑问语气
公子畏死耶?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感叹语气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句中表停顿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孤之过也,大夫何罪?《殽之战》
③其中(的)。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
④这(个)、那(个)。
其人视端容寂。《核舟记》
续四
虚词
词性
用法
例句
为
介词
①被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②替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③因为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
④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助词
呢,表示反问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相当“于”,译为“在”
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生乎吾前《师说》
助词
1表反问语气,译为
“吗、呢”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石钟山记》
②表疑问语气,译“吗、呢”
吾与汝毕力乎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愚公移山》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记》
③表猜测语气,译为“吧、呢”
莫如以吾所长攻敌所短……或能免乎?《冯婉贞》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谭嗣同》
②“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
《谭嗣同》
何以战?《曹刿论战》
续一
虚词
词性
用法
例句
乎
介词
③还是、应当,加强期望或命令语气。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殽之战》
连词
①是……还是,表选择关系。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②假如、如果,表假设关系。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
代词
①他(们)、他(们)的。
遂契其舟。《察今》
②自己。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
焉
代词
①它
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
②哪里,表疑问
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
助词
①不译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②呢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③……的样子,……的声音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石钟山记》
兼词
①于此
青麻头伏焉。《促织》
②于之
使皇武子辞焉。《殽之战》
续五
虚词
词性
用法
例句
②将近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连词
①况且
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殽之战》
②尚且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③而且,并且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续三
虚词
词性
用法
例句
其
副词
①大概、或许,加强推测语气。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难道,加强反问语气。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游褒禅山记》
则
副词
就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连词
①那么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六国论》
②如果
人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③表示分句并列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续七
虚词
词性
用法
例句
以
副词
通“已”
吾以知其必不敷矣。《治平篇》
连词
①因为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⑤用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复音虚词,“以是” “是以”,译为“因此”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续八
虚词
词性
用法
例句
因
介词
①凭借,依靠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②趁此
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③顺着
变法者因时而化。《察今》
④通过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廉颇蔺相如列传》
连词
①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