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游艺民俗旅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艺民俗旅游
◆阮跃东
课前导读
当今大家都在玩网络游戏,想必你一定玩过吧。
玩网络游戏需要计算机和网
络,或到网吧,这需要支付较高的费用并受条件和时间的约束,
省力、省钱的休闲,可以为你提供就业、创业的机遇,可以帮
助你走向人生的辉煌。
是吗?你可能产生疑问,认为我国的民
间游艺与工艺没有那么大的魅力。
下面让你有一个初步的体会。
北方有一种游戏叫“钻牛角”,即对阵双方都只
能一步一步地走,甲方只有大棋子(老子)1枚,乙
方有小棋子2枚,以小棋子将老棋子逼得无路可走为
一局,可沿线曲折而行(图8-1)。
图8-1
钻牛角
我国的民间工艺品遍步大江南北,种类非常多,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具
有浓厚中国特色的众多民间工艺品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各地。
同时,随着旅
游业的发展,很多民间工艺品不出国门已渐渐融入海内外“大市场”。
具有地方特
色的民间工艺品与旅游的有机结合,将为有心人的创业提供巨大的空间。
民间工艺品制作好学易做,成本低,蕴含着无限的商机。
如曾在第二届中国
民间艺人上荣获“中国民间艺人”称号的临清民间艺人张新宇创作的20幅反映韩
国民间风俗的漆画被韩国油画家金赫朱以高价购走,并呈放在首尔的画廊里。
当我们用心灵去感受、用头脑去思维、用身体去体验时就会发现,游艺民俗
与旅游结合具有神秘性、乡土性、朴实感、文化性、亲切感、生活味、情趣性、
刺激性、可参与性等特征。
这顺应了人们在旅游中追求健康,回归自然,张扬个
性,增强参与性,多样化,知识化的旅游审美观念;满足了旅游者求新、求异、
求奇、求特、求知、求乐、求质、求真、求善、求稀及寻根的个性化需求。
这给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本章从游艺民俗的含义为切入点,阐述了我国的民间游艺和民间工艺,最后对游艺民俗的旅游开发进行了思考。
第一节游艺民俗概述
【重点提示】
人们的观察视角不同,对游艺民俗的含义理解不同。
因此,人们对游艺民俗含义的外延理解有的广,有的窄。
【小问答】
你小时候玩过什么游艺?请回忆一下。
你能列出家乡的多少种民间游艺活动?
若不知道人民日常的娱乐方法,便不能认识一个民族,好像对于个人,我们若不知道他怎样消遣闲暇的方法,我们便不算熟悉了这个人。
——林语堂
一、“游艺”一词的由来及含义
(一)“游艺”一词的由来
“游艺”两字,古已有之,在《论语·述而篇》中记载“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游”的字意与“遊”相近,具有出游、嬉游之义。
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解释:“游者,玩物适情之谓。
”游又有“玩物适情”之义,“玩物”是方式,达到“适情”是目的。
至于孔子所讲的“游于艺”中的“艺”字,何晏的《论语集解》注是指“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六艺”一词,最早记录在《周礼》中,“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可知当时教育上重要的方式与內容,后被写成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就周代当时的涵义来看:礼是礼制,乐是音乐,射是射箭,御是驾车驭马(可视为武艺或技艺),书是六书(认识文字)、数是数学(古代九种算数之法),这六种技艺才能。
当时“艺”的內容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
但随着文字意义的改变,时空背景的转换,人们赋予不同的意义等因素,“游艺”的解释、意义、内容、范畴等古今已大不相同。
今天所讲的“游艺”泛指各种民间娱乐活动的总称。
(二)“游艺民俗”一词的含义
游艺民俗的含义,学术界有不同的理解:乌丙安认为,凡是民间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不论是口头语言表演的,还是动作表演的,或用综合艺术手段表演的活动,都是游艺民俗,游戏、竞技也不例外;陶立璠认为,民间游艺民俗包括的项目很多,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间竞技和民间游戏是此类民俗事象中比较突出的。
由此可见,人们对游艺民俗含义的外延方面,有的广,有的窄,但都肯定了“游艺”这种民俗的存在及其核心内容。
游艺民俗的含义可以理解为:它是一种以消遣休闲、调剂身心为主要目的,有一定模式的民俗活动。
是口头文学、民间音乐和舞蹈、民间戏曲与曲艺、民间竞技、民间游戏、民间工艺的总称。
游艺民俗从简单易行、随意性较强的游戏,到竞技精巧、没有严格规则的竞技;从因时因地、自由灵便的戏耍,到配合各种特殊需要的综合表演,都属于游艺民俗的范围。
涉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因而它不仅反映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理想和愿望,也可以表达人们的道德情操与审美意识,而且还对社会生活产生直接的具有实用价值的多功能作用。
它是人类在具备起码的物质生存条件基础上,为满足精神的需求而进行的文化创造。
二、游艺民俗的特点
游艺民俗的特点是多方面的,它不但具有社会性、群众性、娱乐性和季节性,而且还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
(一)地域性与传统性相结合
任何民俗都不可能脱离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
传统的游艺无法从书本上和正规教育当中得到,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它传给一代又一代。
因此,游艺民俗在民间广为流行,具有强烈的乡土气息。
同时地区的差异,又形成了种种不同的地方特色。
例如,舞龙是江南地区极其普遍的一种民间活动,抽陀螺是北方地区常见的冬季儿童游艺等。
(二)季节性与非季节性相结合
我国的游艺活动,很多带有明显的季节感。
如春季赏梅;初夏“斗百草”,盛暑玩“知了”;秋季斗蟋蟀,重阳登高、赏菊花;冬季踢毯子、抽陀螺等。
但
有些游艺是四季通行的,如搓麻将、下象棋、练拳、舞剑以及很多儿童游戏,都是可供人们随时玩乐的。
(三)竞技性与自娱性相结合
游艺民俗是最具观赏性的民俗种类。
它之所以广为流传、经久不衰,根本原因在于游乐相戏中攀比的竞技性和群体的娱乐性。
如扭秧歌、跳跳板、拔河、踢毽等活动,在比竞技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笑声和愉悦。
(四)日常性与节日活动相结合
我国的民间游艺活动很多日常生活中都可以进行,如“踢毽”、“跳绳”、“拔河”、“麻将”、“包子、剪子、捶”等;还有一部分民间游艺活动,以节日为载体集中进行。
如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街头巷尾千灯争艳。
龙灯、花灯、走马灯、龙凤呈祥灯、鸳鸯戏水灯、麒麟送子灯、松鹤延年灯、吉祥如意灯、百鸟朝凤灯、牡丹富贵灯、板凳龙、香龙等等,灯火辉煌、千姿百态。
元宵节不仅有观不完的花灯,还有热闹欢腾的舞龙灯、河蚌舞、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等各种游艺。
在“三月三”,壮族要举行对歌活动,侗族要进行抢花炮的游艺,极富民族特色,对歌、抢花炮自然成为节日里最精彩的内容。
三、游艺民俗的功能
游艺民俗有许多种功能,总的来说,游艺民俗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娱乐的功能
游艺民俗的娱乐的功能表现的特别突出,诸如民间故事、游戏、谜语、舞蹈、说唱、杂艺等许多民俗游艺给人以娱乐性,是人们工作和劳动之余的一种放松和休息。
在各种民俗游艺的娱乐功能的后面,包涵和渗透着极其深厚的文化意义。
(二)教育的功能
教育功能是民俗游艺的一项重要功能。
一些神话、谚语、寓言、故事、童话、歌谣、英雄传说等民俗往往是非常有利的教育工具,着重在道德伦理、行为规范、团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对下一代人进行培养和训练,对传播文化知识,提高人们是非善恶的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文化保存功能
游艺民俗是保持文化稳定性的工具。
如木偶戏、皮影戏、民间工艺等;一些民族在主要节日和重大事件等活动中都有特定的仪式,通过周期性的仪式表演,保持和延续了民族传统,加深对文化传统的认同和理解,并强化了人们的民族意识。
(四)调节心理功能
游艺民俗一方面保持了文化的稳定性,同时又是人们在文化束缚及压力下放松和情绪宣泄的途径。
因此,游艺民俗具有不可忽视的调节心理功能。
第二节民间游艺
【重点提示】
民间游艺的类型很多,如何转化为现实的旅游形式,则由实际情况所决定。
【小问答】
请你讲一个民间故事或笑话、谚语或谜语,表演一个民间小戏或民间歌舞也行。
我国的民间游艺娱乐活动很多,其中比较突出的有民间喜闻乐见的口头文学、热烈欢快的歌舞表演、轻松愉悦的游戏玩耍、紧张激烈的竞技比赛、幽默风趣的民间杂艺、生动形象的民间工艺等,内容丰富,底蕴深厚。
一、民间口头文学
口头民间文学曾经是最为鲜活、最有生命活力和原生态性质的文化景观,千百年来不胫而走,与每个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它像一棵参天大树枝繁叶茂,凝聚着异常丰富、令人惊叹的民族精神,透露出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美好的心灵,蕴含着发人深思的社会哲理。
口头文学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产生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发扬于民间。
是一种口耳相传的活动,具有表演与娱乐的性质,属于“原生态”的文学样式,毫不矫揉造作;它直抒厚重胸臆,活泼生动,老少咸宜,往往能用最简单的语言揭示
最深刻的内容。
(一)民间歌谣
歌、谣分称,最早见于《诗经·园有桃》:“心之忧矣,我歌且谣。
”关于歌与谣的不同,主要有两种解释:“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毛诗故训传》);“有章曲曰歌,无章曲曰谣”(《韩诗章句》)。
一般说来,歌因为配乐和受曲谱制约,歌词有与之相适应的句法章法结构,节奏一般比较徐缓。
谣不配乐,没有固定曲调,取吟诵方式,章句格式比较自由,节奏一般比较紧促。
古人对歌与谣,也常联用,统称为“歌谣”,简称“民间歌谣”为“民歌”。
民歌起源于人类维持生存的物质活动,它不但是劳动者生产、生活的生动写照,同时还表达了普通老百姓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在极为通俗易懂的字里行间浓缩了人们的喜怒哀乐。
如果说美声唱法是音乐世界的高雅殿堂,那么原生态的民歌,则会使人们体会到最为原初、最具人性的艺术的本质。
它是发自人类内心的呐喊、赞美、哭诉、祈祷……。
是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用朴素的艺术表达出真实情感的一种方式。
什么叫民间歌谣?有许多专家、学者都对民间歌谣下过定义,进行过说明。
其中钟敬文教授主编的《民间文学概论》中的一段话:“民间歌谣是劳动人民集体的口头诗歌创作,属于民间文学中可以歌唱和吟诵的韵文部分。
它具有特殊的节奏、音韵、叠句和曲调等形式特征,并以短小或比较短小的篇幅和抒情的性质与史诗、民间叙事诗、民间说唱等其他民问韵文样式相区别。
”我国当代歌谣学者吴超在此定义的基础上又有新的补充,他说:“民间歌谣是从远古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原始文化形态中分化出来的,但仍保留有乐、舞特征的一种韵文样式。
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整体艺术,它同时兼有文学(词句)、音乐(曲调)和表演(表情动作)三种形态。
它以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为主,主要在口头流传,形体比较短小,字句比较整齐,与劳动生活结合紧密,反映了各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人民的思想、感情、愿望和审美情趣。
它不仅是一种文艺现象,也是一门具有多种功能与价值的科学研究对象。
”(见吴超:《中国民歌》第13页,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3月第二版)这个定义增添了歌、乐、舞三者的密切关系和民歌的形式特征,强调了它的社会功能和价值,显得更为全面。
民歌,其传承往往是通过生产劳动、社交活动中的表演口耳相传的。
我国民
间流传民歌可分为劳动歌、仪式歌、时政歌、生活歌、情歌、儿歌等大类,其中见景生情的即兴表演在民间歌谣中占绝对优势。
民歌在各民族世代演唱的传承过程中,往往与婚姻和宗教祭祖联系在一起,形成了歌谣的各种体例、演唱方法和表演程序。
如蒙古族的“婚礼歌”就由开场的序歌及劝嫁歌、迎新歌、求名对宴歌、献茶歌等序列组成;在一些民族的传统节日里,还流传着许多传统的神话歌、历史歌和各种知识歌,最具代表性的是民间说唱史诗和叙事长诗。
史诗主要以诗歌为主体,唱与说交织,如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蒙古族史诗“江格尔”、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赫哲族史诗“伊玛堪”等都有专门的演唱者演唱,演唱时十分隆重,群情热烈。
这些都是从歌手的传承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口头文学的游艺民俗。
【补充阅读】
莳秧歌
莳秧要唱莳秧歌,脚胖弯弯泥里拖;背朝天来面朝水,从左到右栽六棵。
自从盘古立朝纲,几年大熟几年荒;大熟年成平平过,大灾之年去报荒。
五指歌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
老虎没打到,见到小松鼠。
松鼠有几只?让我数一数。
数来又数去,一二三四五。
一碗羊肉直放坏
说不来,你不来,
一碗羊肉直放坏,
放坏羊肉全不算,
毛娃打烂花碗碗。
思考:
1.补充阅读中的民间歌谣各属于那类歌谣?
2.根据你的学习生活写一首歌谣。
(二)民间故事与笑话
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广义指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的叙事散文作品。
包
括神话、传说、童话、寓言、笑话等。
俗称“瞎话”、“古话”、“古经”等。
狭义指神话、传说以外的那些富有幻想色彩或现实性较强的口头创作故事。
这类故事一般具有人物形象鲜明、情节类型化,结构程式化,语言质朴自然、富于音乐感等特点。
民间故事可分为:幻想故事(或叫民间童话)、动物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等类型。
我国著名的民间故事很多,如《孟姜女》、《牛郎织女》、《白蛇传》、《女蜗补天》等,都具有优美动人的故事情节,反映着人们对一些重大事件和生活实际的感受与思考。
而《揠苗助长》、《守株待兔》、《刻舟求剑》、《鹬蚌相争》等,都是人民的智慧、经验的结晶,风格含蓄、幽默,发人深省。
民间故事都是由故事传承人凭着记忆,利用讲述,寓教于乐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着德才情趣的培育。
【补充阅读】
思考:
两幅图画的是什么民间故事,有什么含义?
(三)谚语与谜语
1.谚语
谚语是流传于民间的比较简练而且言简意赅的话语。
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固定的语句。
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谚语”最初是以很普通的“现成说法”出现的。
这些“说法”使用频率很高,在流传中不断被人们修改加工,争相共用,经久流传,慢慢地就发展成了较为定型的“谚语”。
这是“谚语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的主流。
所以说,同其他民间口头创作一样,每条谚语都查无作者,也难以认定哪年哪月哪天是它的“诞辰”。
谚语反映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内容上看,可分为:气象谚
语、农业谚语、卫生谚语、社会谚语、学习谚语等。
2.谜语
谜语是我国民间文学的一种特殊形式,古时称“廋辞”或“隐语”。
梁刘勰《文心雕龙·谐隐》篇中说:“谜也者,回互其词,使昏迷也。
”谜语是把有关的事物进行形容描写构成谜面,把事物的本体、本意巧妙地隐藏起来做谜底,让人猜测,从而构成一种特殊的语言游戏形式。
谜语的种类很多,从谜底来说,可分为物谜、事谜、字谜三类;从谜面来说,可分为诗谜、书谜、故事谜、画谜等等。
谜语一般由谜面、谜目、谜底三部分构成。
它虽是口头文学的一种式样,但表达其育智作用是要由讲者的出谜和对者的猜谜双方对应进行的。
猜谜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表演的口头文学游艺项目,从培育儿童智力到成年人之间的测试,都有特定的方式,以及猜谜的体制、手法和作谜的艺术。
【补充阅读】
谚语
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冬吃萝卜夏吃姜,免得医生开药方。
不会烧香得罪神,不会讲话得罪人。
常在有时思无时,莫到无时想有时。
学习如赶路,不能慢一步。
学了就用处处行,光学不用等于零。
太阳落山了,人才感到阳光的可贵。
聪明人把希望寄托在事业上,糊涂人把希望寄托在幻想上。
谜语
失去凡心----几(猜一个字)
十五日----胖(猜一个字)
温室效应促使海平面上升-----热情洋溢(成语)
思考:
补全下面谚语:
朝霞不出门,。
学在苦中求,。
熟能生巧,。
聪明在于学习,。
(四)民间说唱和民间小戏
1.民间说唱
民间说唱是以说和唱的形式来敷演故事或刻画人物形象的口头文学形式。
它遍及各民族、各地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民间说唱为叙述体的口头文学,具有叙述性强,说唱演唱简便、灵活,语言朴素易懂的特点。
民间说唱是地道的民族民间文化的产儿,是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精神产品,千百年来在最广泛的地域由最广大的民众自编自演自娱自乐,活跃于乡村田间地头和城镇地摊茶社,它用接近生活中的活语言,并通过对言语的艺术处理,唤起听众的想象。
成为中下层民众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散发着泥土芳香的民间艺术形式。
民间说唱从内容和形式上综合考虑,可以分为唱故事、说故事、说笑话三个类别。
如唱故事类的有大鼓、渔鼓(道情)、弹词、坠子、琴书、好来宝(蒙古族)、山东快书、天津快板、金钱板等。
作品有《长坂坡》、《闹荆州》、《小两口抬水》、《榆石榴》等;说故事类的有北方的评书,南方的评话、评词、少数民族的史诗等。
作品有《列国》、《三国》、《隋唐》、《杨家将》、《大明英烈传》、《水浒》、《三侠五义》等;布依族《桄岜沙》、《南荷斑》、《螺蛳姑娘》等;藏族民间说唱体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传记性史诗《玛纳斯》等;说笑话类在中国南方江浙一带,多以“滑稽”形式表演,在北方则多以“相声”形式表演。
2.民间小戏
民间小戏是由劳动民众集体创作并演出的一种有歌有舞、有唱有白、有故事情节和舞台表演的小型综合性艺术,属于代言体。
它形式短小,人物一般为两小(小丑、小旦)或三小(外加小生)。
以家庭生活为主的戏,有时还有老旦,老丑等;以社会生活为主的戏或讽刺戏有时人物较多,但大都以一人一事为主线,在一两个事件或生活片断中展开性格,并时常出现一些具有典型性的人物,如朴素善良的单身汉、天真活泼的村姑、温柔妩媚的仙女、机智风趣的货郎、拈花惹草
的相公、憨厚勤劳的樵夫、诙谐戏谑的艄公以及刁恶蛮横的婆婆、性格开朗的脚夫等;也常出现一些反面的典型人物。
民间小戏剧种繁多,遍及南北,语言唱调各有不同,充满乡土气息。
它与民间风俗、社会风貌、民间文学传统有着密切关系,多方面反映了民间的世态人情和生活状况。
如流传在我国西南地区的花灯戏《拜年》、《三访亲》、《刘三姐挑水》等;流传于我国南方花鼓戏《刘海砍樵》、《卖棉纱》、《绣荷包》、《凤阳花鼓》等;流传江西和两广的《瞧妹子》、《采茶歌》、《挖笋》、《拣田螺》等。
流传在北方的秧歌戏《刘三推车》、《送樱桃》、《打酸枣》、《看秧歌》等;流传在山西、江西、甘肃、湖北的道情戏等。
二、民间歌舞
民间歌舞是民间音乐体裁之一。
主要形式有两大类:一类是歌舞,即边歌边舞或歌舞相间;另一类是乐舞,即边奏乐边舞蹈。
我国56个民族中大多数民族能歌善舞,歌舞活动几乎是各民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民间歌舞
民间歌舞是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的过程中,由劳动群众集体创作,又在群众中进行传承,而且仍在流传的舞蹈形式,他具有鲜明的地域与民族特点,既表现了一定历史时期经济条件下的文化背景,又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注入新的成分。
民间歌舞,在其最初产生和流传时,是一种原始艺术。
它不仅和生产实践有关,而且和宗教祭祀相联系。
劳动舞、生活舞、仪式舞充分表现了我国民间歌舞的内容。
劳动舞是从劳动中提炼舞蹈语言,他们多用头、颈、肩、臂、臀、手、眼的不同姿态来摹拟某种劳动生产过程和生产过程中最有表现力的某一个动作,完整地表现一个思想内容和劳动生产过程,通过这些舞蹈语言体现了民族的生产方式,较全面地记录了一种传统文化。
如傣族“劳动舞”通过8个节拍,在反反复复的舞曲循环里,做完“撒秧种”、“拔秧苗”、“捆秧苗”、“下大田栽秧”、“薅秧”、“守稻田撵鸟兽”、“割稻”、“打谷”、“装谷入筐”、“挑谷回家归仓”等数十个劳动环节所需做的劳动动作,表现了从春耕跳到秋收的过程。
哈萨克民族的《挤奶舞》、《剪毛舞》、《绣花舞》、《擀毡舞》、《驯马舞》,畲族的《猎步舞》、《栽竹
舞》等。
生活舞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直接反映人民的生活斗争、思想感情与审美理想。
由于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生活、历史、自然条件和风俗习惯的不同,其舞蹈的风格和特色迥异。
如在傣族人民的观念中,孔雀不仅是美丽的鸟,同时它还是吉祥的象征,它会给人类带来幸福欢乐的生活。
傣族人民以模仿孔雀的走路、飞跑、拖翅、展翅、晒翅、抖翅、点水、戏水、欢跳等动作姿态和生活习性创造了《孔雀舞》,用它来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理想,同时也典型地概括地表现了傣族人民特别是傣族妇女那种端庄、温柔、含蓄、热情的性格特征,抒发着傣族人民的思想感情。
如藏族的“跳锅庄”、达斡尔族的“郎突达”舞、藏族的“热巴”舞、景颇族的长刀舞、朝鲜族的“农乐舞”等。
仪式舞蹈带有巫术和娱神的性质。
如广西花山祭祀水神的水神舞、景颇族为死者送魂的“金冉冉”舞、蒙古族配合巫医诊病的安代舞等,此类舞蹈发展到后来,随着生产信仰成分的减弱,逐渐变成了娱乐性质。
如傣族的《年舞》、《招魂舞》、《驱魂舞》、《平安舞》等。
(二)民间乐舞
乐舞即乐器伴舞,也是一种古老的舞蹈形式,主要是民间乐器的伴奏。
其内容有娱乐、祭祀、表演等之分。
民间乐舞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种类丰富,历史悠久,在民间流传甚广。
娱乐性的主要以打击乐器伴奏舞蹈,如秧歌舞也叫扭秧歌。
它有大小之分。
大秧歌扭动幅度大,双臂甩开,速度较快,挺胸昂头,显得雄健有力,适宜走街串巷表演;小秧歌步伐柔美,双臂摆动幅度较小,适宜街头、广场和舞台表演。
秧歌舞统一着装,场面欢快活泼,整齐壮观,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各民族都有本民族的民间乐舞,如朝鲜族和瑶族的长鼓舞、傣族的象脚鼓舞、苗族的鼓舞、维吾尔族的手鼓舞等;有的加之以唢呐之类的民族管乐,以民间乐器伴奏的舞蹈,如苗族和侗族用芦笙伴奏的“芦笙舞”,新疆维吾尔族以民族乐器及以大型套曲“木卡姆”的节奏伴奏的“多郎”舞,塔吉克族用鹰笛、手鼓伴奏的“拉泼依”,彝族用牛筋羊皮三弦为乐的群众性舞蹈“跳月”等。
祭祀性的如京族随鼓而舞的“跳天灯”、土家族以锣鼓伴奏的“舍日巴”摆手舞、满汉民族的“太平鼓”舞等虽与宗教祭祀有关,如今也已演变成娱乐活动。
技巧表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