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解析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60分。
)
1.每当白鹿原上发生大事件,族长白嘉轩都会召集原上所有的成年男子到宗祠议事,有权对触犯族规者进行责骂、鞭笞甚至驱逐出原。
电视剧《白鹿原》的这些剧情,主要反映了
A. 宗法制的影响
B. 分封制的影响
C. 世官制的影响
D. 郡县制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宗法制源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家长制,是按照血统关系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宗族制度,根据题干“族长……召集所有成年男子到宗祠议事,有权对触犯族规者进行……”可知反映的是族长与族员的关系,属于宗法制,故A项正确;分封制是西周重要政治制度,它将亲族、功臣、先代贵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受封者则必须对周王承担各种义务,并受周王控制,故B项与题干无关;世官制指的是指世代为官,官吏都具有世袭官职的特权,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故C项与题干无关;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地方管理制度,郡、县长官均由朝廷任免,代表皇帝或国王对地方进行管理,故D 项与题干无关。
2.周礼确立了一系列严格的君臣、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的礼仪,如规定了贵族饮宴列鼎的数量和鼎内的肉食种类,据此可知
A. 西周确立了三纲五常的礼仪制
B. 周王借礼乐制强化专制统治
C. 宗法关系有利于调和诸侯冲突
D. 周礼强调的是“差别”的特征
【答案】D
【解析】
规定贵族饮宴列鼎的数量和鼎内的肉食种类,是为了明确不同等级的地位和待遇,可以看出周礼强调的是“差别”的特征。
故答案为D项。
三纲五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
由西汉时期的董仲舒提出,排除A项;西周时期还没有建立起专制统治,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礼乐制度,不是宗法制,排除C项。
点睛:礼乐制度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借以维护统治秩序的制度。
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以此倡导和固化人们的等级观念。
礼乐制度是维系奴隶制等级观念的规范,是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也是奴隶主阶级借以巩固其统治地位的重要手段,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礼乐制度本身就是等级制度,具有维护分封制、宗法制形成的等级秩序和加强统治的作用。
3.“王”本是夏商西周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历代大王上位之后表示自己功德不足与上古帝王媲美.故只称王,不称帝),春秋时始有诸侯称“王”,到了战国时诸侯纷纷称“王”。
这实质上反映了
A. 战国时周天子对诸侯失去控制
B. 春秋战国时分封制走向瓦解
C. 春秋战国时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D. 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强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分封制的瓦解。
根据“春秋时始有诸侯称‘王’”可知春秋时期周天子就已经对某些诸侯失去控制,故排除A项;诸侯纷纷称“王”实质上反映了周天子的控制力和势力下降,国家的分裂状况加剧,故排除C、D项。
诸侯纷纷称“王”表示不再服从周天子的管辖,周代的分封制名存实亡,走向瓦解,故选B。
4.有学者指出,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变革围绕“国君通过对官员的任免和监督以加强权力的统一和集中”“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来加强中央集权”“国君掌握兵权和军权以保障国君的权力和地位”等方面进行。
这说明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
A. 使君主专制集权制度在全国建立起来
B. 以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体制
C. 为建立专制集权体制进行了多方准备
D. 导致贵族分封体制开始走向崩溃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来看,战国时期的变法通过改革选官制度、地方行政制度和加强君主集权等方式,为
建立专制集权体制进行准备,故答案为C项。
君主专制集权制度在秦朝统一后建立起来,排除A项;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排除B项;西周后期分封制已走向崩溃,排除D项。
5.秦朝三公九卿、西汉内外朝、唐朝三省六部、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等机构的设立,本质上反映了
A. 相权不断削弱
B.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 皇权不断加强
D. 中枢机构不断完善
【答案】C
【解析】
三公九卿、内外朝特别是内阁、军机处等均是皇权加强的产物,所以说这些机构的设立在本质上反映了皇权不断加强,材料不是强调相权削弱、中央权力加强以及中枢机构完善等问题,所以本题只有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6.唐代有“出将入相”的惯例,人们认定“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宋代民间则流行“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的俗语。
这表明
A. 唐朝的大多数官员来源于武将
B. 宋代文化相对于唐代更为发达
C. 社会观念与政治环境关系密切
D. 科举制度提高了文人社会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唐代人们的观念认为,做下级军官,也比做一个书生强;而宋代则是重文轻武,不以从军为荣,说明当时文人的地位高于武将,这是宋代重文轻武的政策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变化,即社会观念与政治环境关系密切,C项正确。
题干不能得出唐朝的大多数官员来源于武将,而是强调宋代重文轻武的政策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变化,排除A。
题干没有体现宋代文化相对于唐代更为发达,而是强调社会观念与政治环境关系密切,排除B。
题干没有涉及科举制的信息,也不是强调科举制的作用,排除D。
7.万历皇帝为了立郑贵妃的儿子为太子,与大臣们前后斗争了十几年,终因大臣们的一致反对而作罢,类似这样的事情在明朝时常发生。
这表明
A. 君主专制的观念越来越淡化
B. 明朝政治是一种集体领导体制
C. 君主专制权力受到一些约束
D. 官僚政治制度是明朝混乱根源
【答案】C
【解析】
材料强调“万历皇帝为了立郑贵妃的儿子为太子,……,终因大臣们的一致反对而作罢”说明官僚政治运行机制成熟,君主专制权力受到一些约束,故C项正确;古代封建社会一直是君主专制思想,故A项错误;明初废除丞相制度,皇权高度集中,不属于集体领导,故B项错误;明朝混乱根源是政治腐败,故D项错误。
8.有学者认为:“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
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就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
行省的治所往往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
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 行省制的实施威胁了中央集权
B. 行省设置主要偏重于其经济职能
C. 行省在地方上拥有极大的权力
D. 行省与中书省相互制衡以确保皇权独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元代行省“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
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就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说明行省在地方上拥有政治、军事、经济等大权,故C项正确;“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行省的治所往往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说明行省制的实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说明行省设置不是偏重于其经济职能,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行省与中书省相互制衡,故D项错误。
9. 《三字经》中写道:“人之初,性本善。
”在人性论上,持相同或相近主张的思想家是()。
①孟子②荀子③韩非子④苏格拉底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天生都是恶的;苏格拉底认为人必须有知识才能达到善,孟子主张“性善论”,二人都主张人的善,所以主张与题目中的《三字经》相同或相近。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与孟子主张比较。
10.《史记·太史公自序》肯定了“旨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的治国策略。
该治国策略所属学派是
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 法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儒家主要论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张积极入世,与材料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主旨简约而容易掌握,事情少而成就大,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相符,故B项正确;墨家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注重实用,与材料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法家注重法治,与材料意思不符,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家思想
【名师点睛】古代道家是一种思想流派,以老子﹑庄子为代表。
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先秦各学派中,道家虽然没有儒家和墨家有那么多的门徒,地位也不如儒墨崇高,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有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
11.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这一思想对中国社会心理的主要影响是
A. 儒学成为传统文化主流
B. 糅和各家思想的新儒学诞生
C. 大一统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 君主注重儒家思想教化功能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对中国社会心理的主要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政治上的大一统必然要求思想上的统一,儒学独尊的地位使大一统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故C项正确;A项是
汉代儒学对文化的影响,排除;B项是指汉代儒学的特点,排除;D项是汉代儒学的政治功能,排除。
【点睛】解答时注意“对中国社会心理的主要影响”。
12.南朝道士张融临死时遗命入殓“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小品》、《法华经》”。
这主要反映了
A. 南朝人热衷研究中外文化典籍
B. 进士集儒、释、道三教于一身
C. 儒、释、道三教出现调合之势
D. 佛教已与儒学、道教鼎足而立
【答案】C
【解析】
《孝经》是儒家的经典;《老子》是道家的经典;《小品》是宋词集;《法华经》是佛教的经典。
这位南宋的道士去世时拿着儒、释、道三教经典,说明出现儒、释、道三教出现调合之势,故本题选择C选项。
A选项错误,四部作品除了《法华经》外没有外文作品;B选项没有理解材料的真实含义;D选项错误,本题体现的是融合。
13.“忠君爱国”在北宋末年成为士大夫的最高道德标准。
佛教也提出要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佛法据王法以立”,佛教僧人也应提倡忠君爱国,所以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
上述历史现象反映了
A. 儒学与佛教互动融合
B. 士大夫的崇佛心理普遍
C. 佛教融汇儒学伦理
D. 儒学开始吸收佛道思想
【答案】C
【解析】
材料体现了佛教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不是儒学与佛教互动,也不是儒学开始吸收佛道思想,不选AD。
材料没有反映士大夫的崇佛心理,不选B。
根据“报国寺”“护国寺”可知佛教吸纳了儒家的忠君爱国思想,反映了佛教融汇了儒家伦理,故选C。
14.先秦以来的人性理论大多对人性之私进行了否定与批判,主张“去私心,行公义”。
宋明理学人性论更视“私”为邪恶,强调公私之辨。
而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则明确提出人性自私说,肯定个人物质利益、欲望的合理性,强调个体的价值与地位。
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A. 社会风气败坏,世人追求享乐
B. 西方民主思想促进思想启蒙
C. 商品经济发展,专制统治强化
D. 政府放松对思想文化的控制
【答案】C
【解析】
对比来看,明清时期的思想家对人本身更为重视,与西方的人文主义思想有相似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受到商品经济的影响,对个人价值和地位有所要求,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A选项错误,这种价值观的出现并不能称为“风气败坏”,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B选项错误,这一时期西方民主思想还没有传入;D选项错误,这与历史事实不符。
15.京剧脸谱在中国戏剧脸部化妆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曹操是建安时期的文学家,曾统一北方,可谓文武双全。
由于与“正统”有背离之处,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京剧曹操脸谱是个“白脸”奸臣。
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A. 对历史人物评价受到明代通俗文学左右
B. 政治成败决定了对其文学艺术成就的评价
C. 文学艺术上的历史人物故事完全是虚构的
D. 中国传统社会评判历史人物受儒家思想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A项错在“左右”,说法绝对,故错误;B项错在“决定”,说法也太绝对,故错误;文学艺术上的历史人物故事并不是完全虚构的,有的是真实的,故C项错误;因为曹操与“正统”有背离之处,所以尽管曹操是文学家,曾统一北方,可谓文武双全,但仍然在京剧脸谱中被视为“白脸”奸臣,这明显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故D项正确。
16.1869年在上海公共租界出现了一个特殊司法机关叫做会审公廨(xie),它规定适用西方律师陪审辩护制度。
这一机关得以出现的最早依据是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共租界出现的会审公廨,适用西方律师陪审辩护制度,这体现的是领事裁判权。
其最早依据是《南京条约》的附件,故A项正确;《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未涉及领事裁判权,故BCD错误。
17.台湾彰化县绅民在县署门口张贴檄文,指出:“我台民之父母、妻子、田庐、坟墓、生理、家产、身家性命,非丧于倭奴之手,实丧于贼臣李鸿章、孙毓汶、徐用仪之手也”。
此檄文的历史背景是:
A. 《南京条约》五口通商
B. 《马关条约》的签订
C. 《辛丑条约》的签订
D. 英法联军攻占北京
【答案】B
【解析】
“非丧于倭奴之手,实丧于贼臣李鸿章、孙毓汶、徐用仪之手”,说明台湾的处境跟日本和李鸿章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指的甲午中日战争之后,《马关条约》的签订,故选C;AD均与日本无关,C与台湾无关,故排除ACD。
18.促使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开展的主要动因是
A.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 发展资本主义已成为世界潮流
C. 甲午战争后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D. 康、梁具有强烈的爱国救亡思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顺应时代的要求,掀起了一场拯救民族危亡的维新变法运动。
故答案为A项。
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干中的“主要动因”的要求,排除B、C、D项。
19.1908年梁启超著的《王荆公》是20世纪评议王安石及其新法影响最为持久的著作。
梁启超称王安石“三代以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
这表明梁启超
A. 希望从历史中找到救亡图存的精神资源
B. 期待光绪皇帝能以宋神宗为改革的榜样
C. 为戊戌变法宣传维新思想提供历史依据
D. 把王安石打扮成追求民主政治改革先师
【答案】A
【解析】
梁启超在著作《王荆公》中大力推崇王安石及其新法,也是从侧面赞扬维新变法,主要是救亡图存寻找历史上的精神依托,故A项正确;题干中主要赞扬王安石,和光绪帝与宋神宗没有直接联系,故B项错误;戊戌变法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王安石变法不能为戊戌变法提供历史依据,故C错误;梁启超只是赞扬王安石变法,并没有把他打扮成民主政治改革先师,故D项错误。
20.某班历史兴趣小组研究“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这一课题,收集了以下相关历史史料。
你认为符合该课题研究的史料有
A. 五四运动
B. 辛亥革命
C. 中共诞生
D. 国民大革命运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旧民主主义革命指的是农民阶级、资产阶级领导的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如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等都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故B项正确;新民主主义革命指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如五四运动、中共诞生、国民革命、土地革命、解放战争等,故ACD错误。
21.下表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自成立到更名的部分过程,这一过程反映了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的曲折历程
B. 国共两党合作到对峙再到合作的历程
C. 中共在建立和管理国家方面的不成熟
D. 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反映了当时国共两党的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1937年更名为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政府,反映了国共合作,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故D项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于1937年,不是1931年,故A项错误;材料只能反映国共两党从对峙到合作的历程,故B项错误;更名为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政府,说明中共以民族利益为主,不是不成熟的表现,故C项错误。
22.1937年8月,蒋介石在南京召集各省军政长官举行国防会议。
会后,除已在前线作战的地方部队外,川军、滇军、晋军、桂军等均奉命开赴抗日前线。
这反映了当时
A. 国民党确立全面的抗战路线
B. 国民政府民族责任意识增强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D. 国民党坚定了全国抗战的决心
【答案】B
【解析】
全面的抗战路线属于共产党的路线,故A错误;“召集各省军政长官举行国防会议……川军、滇军、晋军、桂军等均奉命开赴抗日前线”说明国民政府民族责任意识增强,故B正确;材料未涉及国共合作的问题,不能说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故C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国民党坚定了全国抗战的决心,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国防会议……桂军等均奉命开赴抗日前线”,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国民政府的抗战态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3.汪鸾翔先生创作于1923年前后的清华大学校歌中有一段歌词:“识器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无问西东”一语也被用作纪念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同名电影。
“无问西东”主要体现了
A. 开放进取的文化精神
B. 救亡图存的时代呼声
C. 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
D. 教育转型的创新引领
【答案】A
【解析】
“无问西东”是指对于先进文化均要继承、发展,不要区分是中国传统文化,还是西方外来
文化,体现出一种开放进取的文化精神。
故答案为A项。
“无问西东”主要是指一种文化态度,排除B、D项;“无问西东”不仅体现西学东渐,还包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排除C项。
24.七七事变发生后,蒋介石在日记中写到“此时倭寇无与我开战之利”因此,“惟我积极进兵,北上备战,或可戢其野心。
”这表明蒋介石
A. 对日本的意图不清楚
B. 决心抗战到底
C. 对日本的阴谋十分明晰
D. 准备积极备战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此时倭寇无与我开战之利”表明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对日本挑衅,并扩大侵华战争还熟悉不够清楚,故A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北上备战,或可戢其野心”表明当时蒋介石希望和平解决卢沟桥事变,故BD项排除。
25.传统的经世思想在鸦片战争后发生了变化,“经世思想不仅包涵批判现实、倡言改革的振兴实学的内容,而且增加了关注夷情的新视角。
”以下思想,可以归入鸦片战争后经世思想的是
A.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 “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C.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D.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
【答案】C
【解析】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维护封建统治,属于鸦片战争后经世思想的范畴,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均属于鸦片战争之前就已经出现的思想,所以选项A、B两项在时间上均不符合题意,均必须排除;“变法之本,在育人才”属于维新变法思想,属于甲午战争而非鸦片战争后的经世思想,所以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时间性是历史学科最基本的特点之一,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充分利用题目的有效时间信息,并结合教材知识来将各被选项的时间性给予定位,以“时间”为突破口,从而确定正确
的选项。
26.20世纪50年代,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
其中最突出的是
A. 《共同纲领》的贯彻落实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C. 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完成
D. 基层民主选举的普遍推行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准确的时空意识。
“《共同纲领》的贯彻落实”是在1949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是在1954年,“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完成”不属于民主政治建设,“基层民主选举的普遍推行”是在20世纪80年代,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7.英国在1950年初承认了新中国,这是因为一方面英国在华商业利益集团基于上海、香港的现实利益,成为推动英国政府的压力集团;另一方面,英国政府认为中共与苏共区别很大,可以通过外交手段,防止中国彻底倒向苏联。
下面表述正确的是
A. 说明该时期中国已经放弃“一边倒”战略
B. 表明中国政府承认英国在华企业特殊利益
C. 说明了英国政府参与“一五计划”的兴趣
D. 表明新中国对外的根本政策是“独立自主”
【答案】D
【解析】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新中国都愿意与它们建立外交关系。
故答案为D项。
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一五计划”是从1953年开始,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28.“从某种角度看,毛泽东和尼克松都有所获,中美双方结束了对骂状态,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苏联再也不可能窃喜于北京和华盛顿互相没有接触了……日本赶忙拥抱北京,并断绝了同台北的关系。
”对此材料的理解错误的是
A. 日本一直谋求与中国关系正常化
B. 改善中美关系是两国共同要求
C. 美国需要缓和对华关系以对抗苏联
D. 中美关系正常化有利于台湾问题解决
【答案】A
【解析】
【详解】新中国成立后,日本一度追随美国,对中国采取敌视、孤立的政策。
A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项。
从材料中的“毛泽东和尼克松都有所获”来看,改善中美关系是两国共同要求;美国与苏联争霸,需要缓和对华关系以对抗苏联;中美关系改善,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有重要作用。
其他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B、C、D 项。
【点睛】本题属于否定选择题(逆向选择题)。
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
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
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干意思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
解答此类题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
29.美国学者在《审判雅典:西方思想中的反民主传统》中认为,苏格拉底死得并不冤枉,因为他质疑传统和民主的价值而犯了冒犯之罪。
何况,在雅典如果个人权利与国家的需要发生冲突,民主制并不意味着对个人权利的严格保障。
材料主要说明了
A. 雅典直接民主存在弊端
B. 雅典民主忽视公民个体权利
C. 雅典民主强调集体利益
D. 苏格拉底对雅典民主的不满
【答案】C
【解析】
根据“在雅典如果个人权利与国家的需要发生冲突,民主制并不意味着对个人权利的严格保障”可知,在雅典如果个人和国家发生冲突是以国家需要和利益为主的,故雅典民主强调的是集体利益, C项正确。
A项说法正确,但是材料没有体现雅典的直接民主,排除。
B项说法错误,是对“民主制并不意味着对个人权利的严格保障”的曲解,排除。
D项不是材料的核心主旨,而是体现雅典民主强调集体利益,排除D。
30.某历史课堂正在探究“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下列材料不能作为其有力证据的是
A. 古希腊地理环境的材料
B. 爱琴海地区贸易图
C. 古希腊城邦的分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