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大学生党员民族精神教育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otal.342
February 2016(C
)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总第342期2016年2月(下)
关于加强大学生党员民族精神教育的思考
袁宗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政办公室
江苏·南京210016)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94(2016)06-0021-02
基金项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专项基金资助项目(编号:NHDJ2014B18)。
作者简介:袁宗虎(1981—),江苏徐州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讲师,博士在读,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大学生党员是中华民族未来的中坚支撑力量,要使其成长为具有坚定爱国信念和中国气质的中华民族先锋队成员,必须要对大学生党员加强民族精神教育。
针对目前大学生党员民族精神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必须着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党员民族精神教育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民族精神教育
Thoughts on Strengthening National Spirit Education of Undergraduate Party Members //Yuan Zonghu
Abstract Undergraduate Party members are the backbone of the Chinese nation's future.In order to make them grow to be van-guard members of the Chinese nation with a firmly patriotic con-viction and Chinese temperament,we must strengthen the na-tional spirit education.Taking account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we must begin to strengthen and improve national spirit education of undergraduate Party members.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Party members;national spirit;educa-tion
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的民族意识、文化传统和民族气质的综合反映,是民族灵魂的积淀和时代精神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
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
的根基。
”[1]
大学生党员是中华民族未来的中坚支撑力量,要使其成长为具有坚定爱国信念和中国气质的中华民族先锋队成员,必须要对大学生党员加强民族精神教育。
然而,在当前的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工作中,民族精神教育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党员教育中的民族精神教育目标尚未明确,民族精神教育内容不够集中,民族精神教育机制尚未建立,民族精神教育路径过于狭窄。
针对目前大学生党员民族精神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必须着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党员民族精神教育工作。
1明确大学生党员民族精神教育的目标
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也是衡量教育活动是否合理有效的标尺。
当前大学生党员民族精神教育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构建明确而合理的教育目标体系。
合理的大学生党员民族精神教育目标体系应该是既符合党章的规定准则,又符合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实际状况,
既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又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在当前的
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工作中,应当将民族精神教育目标定位为: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党员努力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掌握民族精神的精髓,牢固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实现“中国梦”的民族向心力、凝聚力以及民族精神的创造力,自觉践行和丰富民族精神,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具有强烈的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成长为具有坚定爱国信念和中国气质的中华民族先锋队队员。
2充实大学生党员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
针对目前大学生党员教育中有关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过于零散泛化甚至几近空白的现象,必须要充实和完善大学生党员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使民族精神教育在大学生党员教育中显性化、系统化。
其一,突出爱国主义核心。
爱国主义是人们千百年来发展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人民、历史、文化的深厚情感,并形成的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的信念。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具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爱国主义是我们国家几千年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源泉,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支
柱。
”[2]
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
大学生党员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中坚力量,应当成为坚定的社会主义爱国者。
因此,在大学生党员教育中,要对其进行历史和传统文化教育,进行爱祖国和爱人民教育,进行国情教育和国家意识教育,着眼于培养大学生党员对祖国历史文化和价值取向的认同感,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情感。
其二,渗透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在这五千年的文明历程中形成了优良的道德传统:奉行爱国、立志、节操的整体精神;倡导仁爱、人和、乐群的人际和谐思想;崇尚以义至上、诚实守信的道德原则;推崇勤劳勇敢、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重视身体力行的道德修养;等等。
在大学生党员民族精神教育中应充分挖掘这些传统美德成分,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渗透于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全过程,从而提高大学生党员的道德素质,促进大学生党员群体健康成长。
其三,联通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是一个社会在最新的创造性实践中激发出来的反映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引领时代进步潮流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是一个社会最新的精神气质和精神风貌。
时代精神与民族
21
精神是相融相生的,“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和依托。
”[3]对大学生党员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必须联系时代发展、融通时代精神,使大学生党员在具备传统精神底蕴的同时,还要具有为实现“中国梦”昂扬奋进的时代精神风貌。
3健全大学生党员民族精神教育的机制
高校党组织应把加强民族精神教育作为强化大学生党员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贯穿于党员教育的各个环节,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好。
机制对目标的达成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好的机制不仅可以使分工明确、关系和谐、信息通畅,而且可以使各部门相互影响,积极主动地开展好工作。
大学生党员民族精神培育工作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具备健全的教育机制。
首先,要有健全的领导机制。
高校应建立由学校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会同学生工作部门负责实施的大学生党员民族精神教育工作机制,以强化对大学生党员民族精神教育工作的指导和领导;要健全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形成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各部门各机构参照大学生党员民族精神教育工作制度,明确分工,各尽其责。
其次,要有健全的保障机制。
制度保障很重要,在大学生党员民族精神教育工作中要建立并不断完善大学生党员民族精神教育工作的制度,例如加强大学生党员民族精神教育工作的规划、工作队伍培训制度、相关人员责任业绩考评制度、工作成效信息反馈制度、实践基地管理办法等等。
最后,要有健全的激励机制。
同其他工作相似,大学生党员民族精神教育工作亦需要相应的物质或精神激励,在制订的大学生党员民族精神教育工作制度中,应有激励的制度内容,通过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形式促进相关工作。
4拓宽大学生党员民族精神教育的途径
大学生党员民族精神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高校应该结合自身优势,构建全方位、多渠道的大学生党员民族精神教育体系,不断拓宽大学生党员民族精神教育的途径。
其一,发挥党课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党课是对党员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要切实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课程建设,在党课的课程设置中充实民族精神教育内容,不断丰富教学材料,切实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党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其二,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作用。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党员活动的主要空间,要加强校园文化设施建设,丰富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并支持大学生党员开展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活动,激发大学生党员塑造民族精神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要经常性地邀请名家名人为大学生党员开展人文知识、传统文化等方面的讲座,激发大学生党员的民族责任心和使命感。
在巩固校报、广播电视、宣传窗等传统宣传阵地作用的同时,要充分发挥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的作用,积极主动地利用网络、新媒体开辟一条与大学生党员进行双向互动沟通的新渠道,引导大学生党员自
觉接受优秀民族文化,吸引大学生党员主动参与各类主题的讨论,激发爱国热情,从而增强大学生党员的民族精神。
其三,重视“同志圈”的影响。
历史上,很多知识分子在荣辱大义方面的抉择,有师承、仿效的成分,也就是说,老师和朋友对其荣辱的抉择影响很大。
例如,刘宗周坚毅刚烈的气节观感化了黄宗羲、祝开美、陈确等一批弟子重视气节;而顾炎武、王夫之等一大批士大夫则通过“结社”交流,相互影响情操、相互砥砺道德。
这样一种师友间的交流影响,就是现代社会所说的“交际圈”的影响。
同样,在大学生党员民族精神的培养方面,要重视“同志圈”的影响作用。
老师的“模范样本”和党员同学的“参考样本”会对自身产生很大的影响。
另外,微博、微信、QQ群、网络论坛等网络新媒体交流圈对大学生党员之间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所以,网络“同志圈”对大学生党员的影响作用亦需重视。
其四,重视社会实践活动的强化作用。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党员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高校开展大学生党员教育要注重提升内涵、拓展外延,积极为大学生党员民族精神培育搭建实践平台,将民族精神教育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促进大学生党员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在实践中亲身体会感受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从而增强大学生党员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要广泛争取并依托校外资源,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引导大学生党员在实践的过程中主动参与,在参与的过程中自主地提升民族精神素养。
此外,还要重视“特殊时期”、突发事件的激发引导作用。
纵观历史,每当中华民族处于危难的时候,总是中华儿女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凸显的时候。
所以,高校党组织要善于抓住有利于激发和振奋大学生党员民族精神的突发事件和“特殊时期”,来引导和培育大学生党员的民族精神。
突发事件例如“藏独事件”、“钓鱼岛事件”等,虽事件本身属于破坏性的不利事件,但通过适当的转化和引导,也可以成为大学生党员民族精神教育的契机。
而“特殊时期”,可能是国家民族或地区遭受灾难的时刻,例如汶川大地震、雅安地震等;也可以是国家民族或地区处于喜盛的时刻,例如举办北京奥运会、南京青奥会等。
在灾难的时刻要激发大学生党员的社会责任感,树立“用行动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理念;而在喜盛的时刻则要激发大学生党员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我是中国人”光荣的民族观念。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
日报,2014-02-26(01).
[2]胡锦涛.在全国青联九届一次全委会和全国学联二十三大上的
祝词[N].人民日报,2000-07-11(01).
[3]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78.
[4]袁宗虎.高校民族精神教育现状探究[J].文教资料,2011(1):139-
140.
[5]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374-
377.
编辑刘浩
思政教育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