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简答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1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简答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13(题后含答案及解
析)
题型有:1.
1.中华民国在国民党时期的新闻法制原则,简述之。
(复旦大学,2008年)
正确答案:(1)国民党统诒时期,在新闻宣传方面,提出“党化新闻界”“以党治报”的指导方针。
并颁布了《出版法》《修正出版法》《新闻记者法》《指导党报条例》《审查刊物条例》《新闻检查标准》《战时新闻禁载标准》《修正出版法》.《新闻记者法实施细则》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法令、条例。
形成了以“党治高于法治”为特点,以“新闻统制”为核心的新闻法律制度。
这些政策法规的共同点是将共产主义和共产党规定为非法,予以严厉取缔。
其实质是为了维护国民党的专制统治,剥削广大人民的言论与出版自由。
(2)在此期间新闻统制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限制言论出版自由权利、新闻自由和新闻公正;新闻事业的创办及其条件;新闻出版的禁载事项;新闻出版的检查制度;广播事业的创建与管理。
(3)国民党统治时期新闻法律制度的特点:一是熔“民主”与专制于一炉。
国民党政府是保护地主与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反动统治、镇压与束缚广大人民群众的工具,但是却打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旗帜。
在新闻立法方面,大量抄袭资本主义法律中的“民主”“自由”等空泛的词句,将资产阶级的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同封建专制主义、法西斯主义的思想混合在一起.;明明是钳制性的措施,但又往往要贴上自由的标签;刚刚发布一项保护言论出版自由的规定,但紧接着的往往是一项统制新闻事业的条例。
二是将对新闻事业的“法治”建筑在“党治”的基础上。
国民党为了确立其对全国独裁统治的法律地位,假托孙中山的“建国三时期”(军政时期、训政时期、宪政时期)的学说,“国民大会”于1946年12月25日通过的《中华民国宪法》,虽然载有不少“民主”“自由”的浮言虚语,但其本质是把独裁统治“合法”化,距《宪法》公布仅四个多月,国民党政府又颁布了《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等法令,把《宪法》承诺的形武上的“民主”“自由”统统收了回去。
三是非常法具有特殊的法律效力。
在国民党的法律制度与体系中,非常法的法律效力往往高于普通法律,甚至可以把宪法弃之一边。
涉及知识点: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事业
2.略述《人民之友报》的创办情况及意义。
(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
正确答案:(1)《人民之友报》是法国大革命时期最杰出的报纸之一,由马拉创刊于1789年9月20日。
该报代表了中下阶层民众的利益,主张消灭封建制度,将资产阶级革命进行到底。
马拉为此深受当局的迫害。
1792年9月,改名为《革命日报》。
(2)创办情况:让.保尔.马拉于1789年9月12日创办。
法国大革命时期是法国报刊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1974年,热月党人推翻了罗伯斯庇儿的通知,建立了督政府。
督政府一面不断封闭反对派报纸,一面创办和大额补贴拥护政府的报纸。
至1799年,被停刊的报纸共97家,保留和新创办的报
刊有73家。
督政府重新建立了新闻检查制度,订立了出版物“印花税”。
这些压制措施接连不断的动摇了原有出版制度。
然而,雅各宾派有两份报纸幸存了下来,一个是《自由人报》,另一个则是《人民之友报》。
《人民之友报》代表了中下层民众的利益,曾多次揭露宫廷内幕,批评大资产阶级的当权派,并且坚决地主张消灭封建制度,将资产阶级革命进行到底。
马拉为此受到保皇党、贵族和大资产阶级的迫害。
在革命期间,马拉有七次正式遭到当局的通缉,而不得不转入地下。
《人民之友报》在1792年9月21日改名为《革命日报》。
雅各宾派执政期间,马拉成了雅各宾左派的主要领袖。
1793年9月13日,马拉被一个女贵族暗杀于寓所,《革命日报》随之停刊。
其斗争传统为阿贝尔的《杜歇老爹报》所承袭。
(3)意义:《人民之友报》从一开始就以一份激烈论战的报纸、革命派的一个宣传工具的身份登上大革命的政治舞台。
马拉为它指定了三重功能:揭发反革命、教育人民以培养公民和革命者、推动人民进行革命。
《人民之友报》的内容正好符合这三个功能。
它是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主要喉舌,是法国大革命中最有影响的报纸。
该报结合革命进程有力抨击封建势力的腐朽本质和反革命阴谋,及时揭露大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和叛变倾向,坚定地主张依靠人民,实行革命的专政,及时反映人民的呼声和要求,主张颁布限价法,严惩情节恶劣的奸商。
这些主张后来在雅各宾专政下付诸实现。
涉及知识点:法国新闻史
3.《大公报》的“四不”方针。
(兰州大学,2012年;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正确答案:张季鸾在新纪《大公报》续刊第一天,便发表了《本社同人之旨趣》,提出“四不”办报方针,即“不党、不卖、不私、不盲”,作为社训,强调作为民间报纸超政治、超党派的特性。
这个方针是包括了政治立场、新闻言论、经营方针、报纸风格的总体办报宗旨,是三人集多年经验教训,针对当时报界的弊端提出的办报方针。
“不党、不卖、不私、不盲”这一所谓的“四不”方针,之所以是最终的办报宗旨,是因为创刊于1902年的《大公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并不遵循自由主义,也称不上是新型报纸。
(1)“四不方针”宣告了《大公报》的独立报纸地位,是独立自由报业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大胆尝试。
(2)“四不方针”的提出和实践,使得《大公报》成为中国近代史特殊政治环境下较为罕见的真正意义上的公共领域,构建了一个能为大众代言的公共话语空间,是大众媒体的“公器”属性在中国社会发展上的一次较早的体现。
(3)“四不方针”是西方新闻自由理论在中国早期的一次实践。
(4)“四不方针”还具有新闻职业道德规范上的意义,“不党、不卖、不私、不盲”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当下,都能成为新闻基本职业道德建设的有益借鉴。
涉及知识点:新记《大公报》
4.网络谣言的成因。
(北京大学,2016年)
正确答案:(1)对于突发事件或受人民群众集体关注的事件,权威信息存在缺失、滞后或者模糊。
(2)网络把关人的缺失。
(3)受众对传统媒体的信任度降低。
涉及知识点:网络谣言
5.简述拉斯韦尔与默顿关于传播的功能的观点。
(北大2018年研;中央民
大2018年研)
正确答案:(1)拉斯韦尔的“传播的三功能说”在传播学研究史上,最早对传播的社会功能做出较全面分析的是H.拉斯韦尔。
他在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将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①环境监视功能。
自然与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只有及时监控、了解、把握并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人类社会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在这个意义上,传播对社会起着一种“嘹望哨”的作用。
②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
社会由各不同部分组成,是一个建立在分工合作基础上的有机体,只有实现了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络、协调和统一,才能有效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传播正是执行联络、沟通和协调社会关系功能的重要社会系统。
③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将前人的经验、智慧、知识加以记录、积累、保存并传给后代,后人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完善、发展和创造。
传播是保证社会遗产代代相传的重要机制。
(2)默顿的传播功能观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在1948年发表的《大众传播、通俗口味和有组织的社会行动》一文中,特别强调了大众传播的下述三种功能:①社会地位赋予功能。
任何一种问题、意见、商品、团体乃至人物或社会活动,只要得到大众传媒的广泛报道,都会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获得很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
这种地位赋予功能,会给大众传媒支持的事物带来一种正统化的效果。
②社会规范强制功能。
大众传媒通过将偏离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的行为公之于世,能够唤起普遍的社会谴责,将违反者置于强大的社会压力之下,从而起到强制遵守社会规范的作用。
大众传播的这项功能主要来自它的公开性。
在通常情况下,即使人们对违反规范的行为有所知晓,也不会发生有组织的社会制裁行动。
但当大众传媒将问题公开化以后情况则不同,一般公众就会感受到维护社会规范的“制度性压力”,积极加入到舆论制裁的行列中去。
③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
大众传播将现代人淹没在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当中,人们每天在接触媒介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降低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
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
涉及知识点:传播学理论
6.说明批判学派与经验学派的本质区别。
(北邮2010年研;上海财大2009年研;华农2008年研)
正确答案:(1)经验学派是西方传播学的主流学派,以美国学者为代表。
美国的经验学派除了在方法论上坚持经验性实证研究立场以外,还有以下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实用主义的研究目的,二是多元主义的社会观。
(2)批判学派无论在方法论上还是在学术立场上都与经验学派有着很大的区别。
批判学派是在社会科学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下,以欧洲学者为主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派。
对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持否定和批判态度。
(3)批判学派与经验学派的区别,主要表现如下:①批判学派更多地将传播理论和社会理论结合在一起,着重考察与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相关的宏观问题,这些问题在经验学派的研究中大多有意无意地受到忽视和回避。
②批判学派在方法论上以思辨为主,反对实证主义态度。
而经验学派在方法上坚持经验性实证研究。
③经验学派在现存制度内部寻找解决社会问题的对策,而批判学派是把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作为变革对象
的。
④经验学派的核心课题是“如何”控制和“在多大程度上”进行控制;而批判学派关心的焦点则是“谁在控制”“为什么存在着支配与控制”以及“为了谁的利益进行控制”。
⑤经验学派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传播与人的行为问题上,着意探索如何通过传播来控制和修正人的行为,这些研究对社会管理来说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批判学派研究的重点如信息生产和传播与宏观社会结构的关系、信息传播与社会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关系、传播制度与社会制度的关系等。
涉及知识点:传播学理论
7.试析近代外报的社会功能。
(北大2008年研)
正确答案:中国最早的近代化报刊,出版时间最长的中、英文报纸,都是外国人办的。
整个19世纪,中国的新闻事业基本上是由外国人垄断的。
西方人早期在华的办报活动,对中国近代的新闻事业乃至整个中国社会都有很大的影响,其社会功能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外报推动中国报业向近现代化发展外报打破了政治上的言禁。
外报带来了近代意义上的新闻理念、内容、形式,到后来还带来了经营管理和运作理念,如言论自由、公正、客观等现代办报理念和操作经验,为中国报业的近现代化做出了贡献。
外报培养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化的报人。
外报中的中文商业性报纸多由中国人主持,从宗旨到表现形式都很注意本土化,培养了近代第一批中国的报人,如梁发、黄胜、王韬、钱昕伯等,他们中有些后来在国人自办报纸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2)外报的瞭望功能——让中国人以世界的眼光审视和改造中国传媒就像“社会雷达”,能让人、社会机构、国家知悉自己在大环境里的位置和面临的问题、危机,寻求处理的方法,这就是传媒的守望功能。
任何社会为了生存都必须及时了解内部和外部环境的状况和变化,以便迅速作出必要和适当的反应。
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大众传播系统,使中国具备了近现代化的一个方面的特征,同时也为之后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直接影响中国的政治早期一些外国报刊的创办者、主编、主笔,在鸦片战争期间曾担负军方职务或担任外事活动官员,对中国的政治有过直接的影响。
如裨治文曾任美国侵华海军司令的译员和美国使团的重要成员,参与签订《望厦条约》活动。
另外,传教士通过制造舆论和提供情报,影响宗主国的对华决策。
(4)文化交流的功能——介绍西方文化西方的哲学、文化、政治制度、科技知识,最早主要是通过外人报刊介绍进来的,给中国封建社会注入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
在华外报对西方科学文化知识的介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进程。
涉及知识点:中国新闻史
8.简述严复的近代报刊活动。
(南京师大2014年研;北工商2012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研)
正确答案:严复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报刊活动家和翻译家,曾经留学英国格林尼次海军大学,回国后受聘于天津水师学堂任教习,历时20年。
他的报刊活动可以以1895年康有为“公车上书”为界划分为以下两个阶段:(1)“公车上书”之前投稿《直报》甲午海战失败后,作为中国海军成员的严复痛心疾首,连续在天津《直报》上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文章,猛烈抨击列强的侵略行径,揭露封建专制制度的弊端,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主张,在当时的思想界有很大影响。
(2)“公
车上书”之后创办并主编《国闻报》和《国闻汇编》《国闻报》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北的重要舆论阵地,也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
1897年10月26日,在维新派办报热潮的推动下,严复与北洋学堂总办王修植等人,在天津集资创办了《国闻报》和《国闻汇编》,大力鼓吹变法维新。
但严复并不赞成维新派倡民权、开议院的主张,他属于维新派中的右翼。
戊戌政变后,该报借助日商招牌,顶住压力,在缇骑四出的恐怖环境中大胆地揭露事件真相,向读者报道了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殉难的过程,留下了珍贵史料。
之后十年间,严复潜心于翻译工作,思想渐趋保守。
《国闻报》的社论大部分出于严复之手,该报尤注重外报选译和新闻采访工作,“以通外情为要务”。
在同时出版的旬刊《国闻汇编》上,严复发表了他翻译的《斯宾塞尔劝学篇》和赫胥黎《天演论》,在当时起到了巨大的思想启蒙作用。
涉及知识点:中国新闻史
9.简述“九一八”前后史量才和《申报》的变化。
(厦门大学2006年研)
正确答案:史量才是中国爱国进步的民族资本家、报业家。
从1912年接办《申报》后,他在企业化经营方面取得引人注目的成效,但在政治上却是保守的。
1931年9月1日发表《本报六十周年纪念宣言》,宣布自即日起的一年为纪念年,提出了奋斗目标。
“九一八”事变和淞沪抗战骤变的形势使《申报》的纪念活动中断了,这深刻地教育了史量才,民族危亡的严酷事实和救亡运动的爱国激情,使他认清了蒋介石对日妥协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危害,毅然赞同团结抗日的主张。
史量才和《申报》做出了一些出人意料的果断举动,转向爱国进步立场,要求抗日和民主,批评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
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1)言论态度鲜明,加强政治时事评论。
1931年12月20日,上海各家日报(除《民国日报》外)在史量才策划下,同时刊载《宋庆龄为邓演达被害宣言》。
1932年6月30日发表时评《剿匪与造匪》,7月2日和4日又发表两论和三论,矛头直指蒋介石。
(2)改革副刊《自由谈》,把它办成具有时代性的思想文化园地,这项改革措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推动了杂文的发展,鲁迅用四十多个笔名在该刊上发表了一百四十多篇杂文。
(3)聘请李公朴等主持开展社会文化服务事业,相继举办了申报流通图书馆、申报新闻函授学校等,团结培养大批青年走向进步,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4)加强新闻,改进本埠新闻报道,在南京、汉口等29个城市设分馆,增加各地通讯。
(5)改进副刊和增刊,以适应各种类型读者的需要,它的副刊和增刊有综合性的(如《业余周刊》)、文艺性的(如《春秋》)、知识性的(如《医学专刊》),各具特色。
(6)出版书刊,有《申报月刊》《申报年鉴》《中华民国新地图》等。
由于这些措施的实行,申报馆成为一个以报纸为中心的庞大的文化事业群体。
史量才和《申报》的变化为社会所瞩目。
在国民党当局看来,这些变化意味着《申报》脱离它的控制,这是不能容许的。
1934年11月13日下午,史量才遭特务枪击,当场身亡。
涉及知识点:中国新闻史
10.简述工业革命后出现的私营上层报纸的性质和特点(请举例说明)。
(北大2007年研)
正确答案:18世纪后期,英国先于其他国家开始了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使工商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队伍不断壮大。
工商业进一步繁荣,广告日益增多,
这些都为报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条件,带来了活力。
这一时期,私营上层报纸开始出现,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泰晤士报》。
下面以《泰晤士报》为例说明私营上层报纸的性质和特点。
(1)《泰晤士报》的性质①最初的《泰晤士报》同样受控于英国政府,每年接受政府的津贴,充当政府的传声筒。
②1803年,沃尔特第二接管《泰晤士报》后,对其进行了全面改革,开始实行办报独立的原则,率先在英国打出了报刊“独立于党派之外”的旗号。
而后该报凭借出色的报道与重要的独家新闻而销路大增,从而在经济方面可以依赖广告和发行的收入做到自给自足,逐步摆脱了官方的“资助”,成为一份独立的私营上层报纸。
(2)《泰晤士报》的特点①《泰晤士报》有一种特殊的赋性,它是一个国家的公器。
《泰晤士报》虽然是一份非党派的报纸,并无明确的政党背景,但同样有自己的阶级立场和政治倾向。
它是工商资产的代言人,和统治集团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而能在工业革命后的政治形势下,成为影响英国政局的重要力量。
不过,《泰晤士报》是以舆论界的代表身份自立的,它与执政党内阁的关系不完全是依附,相当程度上是互相利用的对等关系。
它虽与当权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也有自身的利益,这种利益的钳制高于政治信仰。
②《泰晤士报》在编务上常有创新,其报道及时而丰富,具有权威性,其国际报道常使有关国家刮目相看。
③《泰晤士报》的政治立场总体上是保守的,因而又限制了报纸对许多重大事实公正而全面的报道,只是新闻工作追随事实发展的职业本能,迫使该报及时改变立场从而跟上了形势。
即使在国际新闻方面,《泰晤士报》的保守态度有时也造成了新闻报道的不公正和不全面。
涉及知识点:外国新闻事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