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精读课文(一)2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基础自主学习区]
一、认字音
窘.态(jiǒnɡ)脾.气(pí)调羹.(ɡēnɡ)
贩.卖(fàn)腋.下(yè)阖.眼(hé)
踌躇
..(bí)(qi) 茎.干(jīnɡ)..(chóu)(chú)荸荠
门闩.(shuān) 琐.事(suǒ)解剖.(pōu)
嘈.杂(cáo) 旷.代(kuànɡ) 毡.帽(zhān)
疙.瘩(ɡē)水门汀.(tīnɡ) 细腻.(nì)
虔.诚(qián)捕.捉(bǔ)
混错误!弄错误!校错误!
煞错误!闷错误!佣错误!
强错误!叨错误!
二、记字形
错误!错误!错误!
错误!错误!错误!
错误!错误!
错误!错误!错误!
错误!
三、辨词义
1.暴发爆发
[辨一辨]暴发:①指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贬义)。
如:暴发户。
②指洪水、疾病突然发作。
爆发:①指因爆炸而迅猛发生,多用于具体事物.如:火山爆发。
②指像爆炸一样突然发生,多用于抽象事物.
正当新一轮中东战争爆发之际,沙特等国新一轮中东呼吸综合征也迅速暴发,大部分患者并非接触骆驼感染,而是在医院被传染的。
2.因缘姻缘
[辨一辨]因缘: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条件或力量。
姻缘:婚姻的缘分。
《红楼梦》里,贾宝玉与林黛玉是木石前盟(前世缘),也是一种男女姻缘,但两人之间,有一种还债的因缘在里面,结出的果实就是“花落人亡两不知”.
3.寂寥寂寞
[辨一辨]寂寥:寂静;空旷.多用来形容环境。
寂寞:孤单冷清。
多用来形容心情。
①幽静而寂寥的小巷一曲一折地向更深处延伸,两边,隐藏在树影深处的,是一栋一栋的老建筑。
②11月11日,光棍节。
这一天,单身一族在做些什么呢?是独自寂寞,还是在这个日子里告别单身?四、积词语
[背一背]
1.深恶痛绝:厌恶、痛恨到极点。
注意:“恶"读“wù”,不读“è”。
2.敬而远之:表面上表示尊敬,实际上不愿接近。
也用作不愿接近某人的讽刺话。
3.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然,是,对.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4.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思。
褒义词,多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用心的艰苦。
注意:和“处心积虑”相区别,“处心积虑”指千方百计地盘算,多含贬义.
5.隔三差五:每隔不久,时常。
注意:“隔三差五”也写作“隔三岔五"。
[练一练]
判断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正误。
1.“台独”政客,最担心最害怕的,莫过于中国历史文化,所以,他们呕心沥血
....地要把这些内容,用“台独”基本教义的内容取代.()
2.很多读者如今对小说敬而远之
....的原因在于当代小说创作的整体滑坡,但其实更在于我们的阅读经验乃至阅读理论的匮乏。
()
3.不少党员干部对不良酒风的祸害缺乏必要的警惕,甚至极个别人颇不.以为然
....殊不知,酒风连着作风,作风连着党风,党风连着民风。
()
答案:1。
×。
“呕心沥血”多含褒义,此处犯了褒贬误用的错误,可改为“处心积虑”。
2.√。
“敬而远之"指表面上表示尊敬,实际上不愿接近。
也用作不愿接近某人的讽刺话。
用在此处与语境相符。
3.×。
“不以为然"和“不以为意”都含有轻视的意味,易混淆。
“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
“不以为意”指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
根据语境该用“不以为意”.
[课文助读预习区]
◎作者简介
“30年代的文学洛神"—-萧红
简介:萧红,著名女作家.1911年出生在黑龙江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的
家庭。
1930年为了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
后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
合的伴侣.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来到上海。
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
来到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
贡献:长篇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等。
其中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被香港“亚洲文坛”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第九位。
评价: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
她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
◎背景回放
纪念鲁迅逝世三周年的一瓣心香
1934年10月初,萧军、萧红给远在上海的鲁迅写信,请教写作的事情。
鲁迅10月9日就回了信,并表示愿意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为萧红审阅小说《生死场》.
1934年11月30日,鲁迅在上海一家咖啡店里会见了萧军、萧红,从此,他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私人感情.
1936年10月,萧红得知鲁迅逝世的消息后万分悲痛,却写不出一个文字来纪念他--她不能接受鲁迅先生去世的现实.直到1939年10月,萧红才在重庆完成了两万四千字的长
篇回忆录—-《回忆鲁迅先生》,作为她纪念鲁迅逝世三周年的一瓣心香。
◎传主掠影
一、走近传主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
兴人.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支持者,是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
(一)家世
鲁迅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新台门周家。
周家做官经商,人丁昌
盛,至鲁迅出世,周家已分居三处,彼此照应,俨然大户.
鲁迅的祖父周福清是清同治十年(1871)辛未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由翰林改官,曾任江西金溪县知县,后在北京任内阁中书,对鲁迅教育十分开通。
鲁迅的父亲周伯宜闲居在家,因肺结核而死。
鲁迅的母亲鲁瑞是绍兴当地举人鲁希曾孙女,思想颇为开通,没念过书,但以自修达到能够看书的能力。
(二)求学经历
1892年正月,12岁时,就读私塾三味书屋。
1898年4月,就读南京水师学堂,第二年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务铁路学堂.
1902年1月,从矿务铁路学堂毕业。
1902年3月,由江南督练公所派赴日本留学,4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
1904年8月,往仙台入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1906年7月,在东京研究文艺,弃医从文。
(三)回国任教
年份经历
1909年鲁迅从日本归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等校授课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国文系教授
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
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
(四)病逝上海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上万名民众自发举行公祭、
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
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字.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五)文学成就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其作品曾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其主要作品有:
(六)人物评价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泽东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
-—叶圣陶
二、传主逸事
鲁迅轶事三则
(一)
1934年,国民党北平市长袁良下令禁止男女同学同泳。
鲁迅看不惯,说:“同学同泳,偶尔皮肉相触,有碍男女大防。
不过禁止以后,男女还是同吸着天地间的空气。
空气从这个男人的鼻孔呼出来,被那个女人的鼻孔吸进去,又从那个女人的鼻孔呼出来,被另一个男人的鼻孔吸进去,简直淆乱乾坤.还不如下一道命令,规定男女老幼诸色人等,一律
戴上防毒面具,既禁空气流通,又防抛头露面。
”说着还模拟戴着防毒面具走路状。
听讲的人笑得前仰后合.
(二)
有一次,鲁迅的侄女在鲁迅家做客,吃晚饭时,她问道:“你和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那么一点不像.”“哪一点不像?”鲁迅问道。
“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你的鼻子又扁又平。
"侄女说.“你不知道,”鲁迅笑了笑,“小时候,我的鼻子跟你爸爸的是一样的,只是后来才变扁变平了的."“那是为什么呢?”侄女不解地问。
“那是到了后来,我住的环境比较黑暗,到处碰壁,所以把鼻子都碰矮了!”鲁迅说。
(三)
广州的一些进步青年创办了南中国文学社,希望鲁迅为创刊号撰稿。
鲁迅说:“文章还是你们自己先写的好,我以后再写,免得有人说鲁迅来到广州找青年来为自己捧场了.”
“我们都是穷学生,如果刊物第一期销路不好,就不一定有能力出第二期了。
"文学社青年说。
“要刊物销路好很容易,”鲁迅风趣而又严肃地说,“你们可以写文章骂我,骂我的刊物也是销路好的。
"
1.通读全文,说说文中的鲁迅留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明确]从这篇回忆录来看,鲁迅留给我们的总体印象应先是“伟大",再到“平凡”,然后再到“伟大”。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鲁迅形象的?
[明确]
生活中的鲁迅萧红眼中的鲁迅
人之夫的鲁迅一个尊重妻子的好丈夫
人之友的鲁迅一个辛勤培植晚辈作家的情义深重、慈祥宽厚的长者;一个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战士;一个不卑不亢的学者
一家之主的鲁迅一个美满家庭的家长;一个和蔼宽厚、平易近人、平等待人的老人
生活之主的鲁迅潇洒、轻松、生活化、幽默、风趣、好玩的师长
1.“鲁迅先生在北平教书时……全智者的催逼”一段运用了怎样的叙事方法?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1)插叙;(2)这段插叙突出了鲁迅先生一贯认真、严肃而又不失平和的性格特点,从而使鲁迅先生的形象更加丰满。
2.从鲁迅先生陪客人一事中,你能体会出鲁迅怎样的精神品质?
[明确]热情、和蔼、有耐心。
3.作者强调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对此你有什么新的理解?
[明确]作者强调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更好地突出鲁迅的高大形象.
4.描写阳光跳跃、麻雀飞来飞去、小孩子唧喳,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①是鲁迅病中求好的良好愿望的象征;②反衬鲁迅病后的寂寞;③用夏天的到来反映时光的流逝。
5.文章最后为什么突出具体的时间?
[明确] ①写出了鲁迅生命的最后时刻的状态;②表达了对鲁迅去世的悲痛心情。
1.本文的传主是鲁迅先生,作者却用很多笔墨写了鲁迅的妻子许广平先生,这是为什么?
[名师指津]作者善于通过侧面描写来刻画传主的形象,写许广平对鲁迅的介绍,更能让我们真实地看到他的另一面。
[我的理解]这是一种侧面描写.本文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双线结构。
因为许先生与鲁迅先生朝夕相处,对鲁迅先生的生活起居十分了解,借许先生的口来介绍鲁迅先生,既弥补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了解的不足,又能真实地再现鲁迅先生的很多生活片段,令人信服。
2.作为一篇回忆录,这篇文章是如何表现传主个性的?请谈一下你的看法。
[名师指津]这篇传记的作者善于捕捉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的生活细节来写,将对鲁迅的敬仰之情融入其中,在叙事的同时恰如其分地表达出对鲁迅的无限深情.作答时,可着眼于这一点。
[我的理解] 这篇回忆录,主要是拾取鲁迅生活中的诸多平凡的细节来展示真实的鲁
迅,展现鲁迅先生平和的一面。
作者也怀着一颗敬仰的心去叙述,语言朴素,几乎没有华丽的辞藻,作者像坐在读者对面娓娓叙述关于鲁迅的故事,文笔随意;作者对生活细腻而又深情的体悟流于笔端,使读者在感受鲁迅平和情怀的同时又被作者的情感打动着。
叙事与抒情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使得这篇传记与一般传记不同,文学性很强.
细节描写
本文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记叙了鲁迅生活中的很多细节,基本上概括了鲁迅生活的方方面面,场所如饭桌、卧室、客厅、门口、路上、公园、茶馆、影院等,相关的人物如妻子、儿子、亲人、仆人、朋友、青年学生、医生等,相关生活如衣着、烟酒、交友待客、闲居谈笑、深夜工作、夫妻情深、父子天伦等.作者非常善于抓住细节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世界,充分地展现了作者细腻、清新的笔调,为读者刻画出了一个特别富有人情味的鲁迅先生的形象.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
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
它是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
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同样,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一篇文章,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好的细节描写能够使人物性格鲜明,活灵活现,增强内容的真实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细节描写是场面中的一个个点,没有它也就构不成场面;它还是情节中的一粒粒珠子,失去它情节就不会连贯起来。
写法指点:
1.选用典型细节
细节描写在文章中不是越多越好,细节描写要能抓住典型细节,选择具有代表性、概括性,能深刻反映主题的事。
这样才更有利于突出文章中心,从而给人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比如,鲁迅在《祝福》里几次写到鲁四老爷“皱一皱眉”,这种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便深刻地揭露出封建绅士厌恶寡妇、维护旧礼教的反动立场和丑恶灵魂。
2.细致观察事物
要使描写生动形象,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我们就要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对事物做
非常细致的观察。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特征,所以每个人说话、做事都会以不同的方式体现出自己的性格.我们要做的,就是认真地去观察,然后把它积累下来,作为写作的素材。
细节描写用于写景、状物时,则要把握住景物的特征和变化。
3.细节描写要服从表现中心的需要,力求使细节具有深刻意义
细节描写是一种以小见大的方法。
在我们选择细节的时候要从细微处着手,让小的细节反映人的思想状况、社会风貌。
鲁迅在他的小说《孔乙己》中写孔乙己第一次出场,在买酒时他“排出九文大钱”,这一细节表现出孔乙己作为底层文人讲面子、好显摆、穷酸迂腐的个性,揭示了封建制度对人的迫害。
4.细节描写必须典型、真实
所谓真实,是指细节描写能够精确而又惟妙惟肖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的特征.所谓典型,是指描写的细节,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能够通过个别的、细小的事物,反映一般与全貌,由现象揭示本质。
比如朱自清在《背影》中对父亲爬月台时吃力的样子和动作的描写,突出了父亲对“我”无私的爱,让每个读者感动不已.他的成功之处在于对父亲动作的细致观察和准确的表达。
5.精心锤炼词语
在细节描写中,我们要选择恰当的词语,以期以少胜多,乃至一字传神.
6.巧妙运用修辞
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格,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
[迁移应用]
请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以“童年往事”为话题写一个作文片段。
300字左右。
【参考示例】
孩提时,迷恋西瓜,现在长大啦,有时还真怀念那种透心凉的感觉。
见到街头小摊上摆放的滚圆滚圆的西瓜,童年吃瓜的那一刻又浮现在眼前……
夏日里,余日的光辉隐入天边,燥热也渐渐消逝。
在晚风的吹拂下,人们感觉格外舒畅。
这时西瓜的清香气息便弥漫在街道里,时强时弱,若有若无。
我那时大概五六岁,双手合抱膝盖,如猫逮耗子似的,蹲坐在小板凳上,乌黑的小眼睛瞟着西瓜在水中上下打转儿。
脸上的汗珠早已风干,一道一道的,像瀑布一样遥挂于“前川"。
尽管蚊子在耳边“周游”,心里也丝毫不在意.一张灿烂的笑脸下,有一颗期待的心在等待着那瓜瓤入口时的丝丝甜蜜.
待到西瓜被切成一块一块的时候,只见西瓜子如黑珍珠般镶嵌在红彤彤的瓜肉中,瓜肉透着些许凉意。
瓜汁顺着明镜似的瓜面一滴一滴地流下来,瓜面的纹理就像彩瓷表面工笔细描的线条……
最最幸福的时刻是:冰镇的西瓜捧在手里,全身似乎有一股凉爽来回飘荡.
[课内挖掘]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是鲁迅的名言,更是鲁迅自身炽热的爱憎情感和为人处世的真实写照.“横眉冷对”与“俯首甘为"这两种强烈对立的情感,在鲁迅的身上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他热爱人民,“甘为孺子牛";他憎恶敌人,“横眉冷对”。
鲁迅这种爱憎情感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是源于爱,源于对中华民族的爱。
鲁迅的一生是不断追求进步、追求真理的一生.而这种爱憎的情感自始至终都贯穿在鲁迅的作品中,这就是鲁迅-—爱憎分明的鲁迅。
鲁迅有着强烈的爱憎情感、民族忧患意识和自强意识,他把自己看作一个为祖国、为民族殉道的“人之子",他的全部作品都是对“人”的关注。
他一方面含着热泪,鞭笞中华民族的劣根性;另一方面他又热情地讴歌中华民族的脊梁,提出重铸新型民族性的正面主张。
这也正是鲁迅留给我们的财富。
【适用角度】本素材可应用于“爱憎分明”“追求”“爱国”等话题作文中.
运用此素材时既可适当引用鲁迅作品中的经典名句,又可选取与其有关的典型事例,结合现实生活及自己的人生经历,巧妙地选取运用角度,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课内素材。
[课外运用]
不断追求,不断进取
“不要老想你拥有什么,要常想想自己没有什么",我对此言特别有感触.我觉得一个人的确应该常常想想自己没有什么。
想自己没有什么,是针对于学业或事业、精神或灵魂等方面而言的。
通俗地说就是,人要不断地追求,要不断地进取,才会越来越进步,越来越完美.
同样是人,为何会有差别,会有高低不等呢?主要是人的自身努力、进修等不同.人,从娘肚子里生出来,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但越长大区别就会越明显,为什么呢?因为后天
的进修、学业、追求等情况不同。
为什么有的人成为了贤人、伟人,而有的人却止步于凡夫俗子、芸芸众生呢?都是后天学不学习、努不努力、追不追求、进不进取使然。
常常想想自己没有什么,自然就会促使自己去不断地追求,不断地努力,不断地进取.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也可以说是多想想自己的短处、自己不足的方面。
反省,才会进步;自满,永远是止步。
曹操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高尔基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发展得越快."雪莱说:“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贝利一生共踢进了一千多个球,记者问他哪一个最精彩,他说:“下一个。
”
我平时最喜欢《周易》中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通俗地说就是,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我还喜欢另外一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或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反思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人只有在不断地追求中才会感到持久的幸福和满足.要永远追求超过狭小生活圈子之外的更有用的东西。
没有追求的人,必然是怠慢的。
让整个一生都在追求中度过吧,那么在这一生中必定会有许许多多美好的时刻.追求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的动力,而没有自我教育就不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
传记表现技巧之细节描写
[课内挖掘]
作者并没有完整地展示鲁迅先生的一生,而是捕捉了鲁迅先生生活的许多细节,随意写来,就像一些印象片段的回放,而这些印象组合起来,便凸显出一个生活化、人情味十足的鲁迅。
如作者写鲁迅对女人穿衣的看法,分析得头头是道,一个细心、随和、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跃然纸上。
再如关于鲁迅踢鬼的故事,作者写鲁迅笑着说:“鬼也是怕踢的,踢他一脚就立刻变成人了.”这一笑一说刻画出了鲁迅先生幽默风趣的形象。
这一考点在“深读课文”部分已经涉及。
[考点讲解]
传记作为写人的艺术,渲染人物个性,离不开记叙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最能表达人物个性的细节.作者通过描写传主的日常生活细节,折射出传主的思想观点,保持传主基本思想的整体性,各方面多角度地展现出传主的情感个性特征,使得传主的形象丰满而鲜活,使传主的生命历程更富有光彩,还可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一、考题试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生奔波为诗词
位于南开大学的“迦陵学舍”近日封顶.这个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的四合院,是为南开大学教授、中国古典文学家叶嘉莹修建的.叶嘉莹今年90岁,号迦陵。
在她的规划中,学舍不太像一般的住房,而更像是古代的书院,是个教书、做研究的地方。
她说,这回终于要有自己的“家”了。
叶嘉莹对家的渴望,竟是一段累积了几十年的情感。
10多岁的她经历了父亲失联、母亲去世的家庭变故,50多岁的她又亲历了晚年丧女的彻骨之痛。
生活的多难,使她无法享受家的温暖,她转而把更多的精力投注到自己痴爱的诗教与诗学理论研究中。
1974年,叶嘉莹第一次从加拿大温哥华回到了阔别26年的故乡北京。
“当时的我,曾失望于只能回国旅游,不能为祖国做出任何贡献.”关于那次回家,她写下一首2 700字的长诗《祖国行》:“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
1978年暮春,叶嘉莹给国内的教育部门写信,申请回国教书。
此时,她已定居温哥华近10年,早被聘为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79年,她的申请得到批准,她终于可以利用放假的时间回国讲学。
第一次回国教书,叶嘉莹特意在香港买了一件蓝色中式上衣。
站在祖国的讲台上,面对台下黑压压的学生,她仪态高贵,激情四溢,京腔婉转.她喜欢随讲随写,从黑板的这一边,一直写到那一边,满满一黑板的粉笔字,写了又擦,擦了又写。
因为过敏,她的手总会因接触太多粉笔而皮肤开裂,那时候她的手上经常贴着胶布。
像候鸟一样,叶嘉莹飞来飞去.她的身影曾出现在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数十所高校里。
直到2002年,她终于获得了在华长期居留证。
对于故乡,她终于不再是一个过客。
自从回归故土之后,叶嘉莹的工作就变得更加繁忙了.一览叶嘉莹的书目,从1980年出版《迦陵论词丛稿》,到2007年推出《迦陵说词讲稿》,她完成的诗词专著迄今已有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