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1944年美军观察组考察延安的几个问题
延安三问
延安三问一问:清贫的延安为何如此令人神往?延安时期,尤其是“1940年冬,国民党政府不仅完全停发八路军的薪饷、弹药和被服等物资,而且调动几十万军队对陕甘宁边区和其他抗日根据地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扬言‘不让一粒粮、一尺布进入边区’,断绝对边区的一切外来援助。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下册》第739页)再加上,“由于日军的残酷进攻,加上华北连年的自然灾害,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出现严重的困难局面。
”“根据地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财政经济情况极端困难。
有些地方抗日军民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用,没有菜吃,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
”(同上,第740页)然而,全国各地的爱国志士、进步青年和海外青年华侨却不顾国民党当局的阻挠和迫害,冒着生命危险,冲破敌人重重封锁,跋山涉水奔赴延安。
二问:艰难岁月,为何如此斗志昂扬?日本华北派遣军司令部在昭和18年(即1943年)的年度综合战报中写道:“敌大半为中共军,与蒋军相反,在本年交战15000次中,和中共军的作战占七成五。
在交战的200多万敌军中,半数以上也是中共军。
在我方所收容的199000具敌遗体中,中共军也占半数。
但与此相比较,在我方收容的74000俘虏中,中共军的比率只占一成五。
这一方面暴露了重庆军的劣弱性,同时也说明了中共军交战意识的昂扬。
”(朱德《论解放区战场》,转引自《心路沧桑》第172页)三问:星罗棋布的根据地,为何无人“割地称王”?在(抗战胜利后)面积达到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正规军队总人数达120余万人、民兵总数达220万人、遍布全国19个省的各大解放区,没有1人“割地称王”。
——氛围使然。
环境、文化,人人平等的文化。
是共同价值、信念使然。
抗战时期延安从未被日军轰炸过吗
抗战时期延安从未被日军轰炸过吗?一直以来流传一种说法:抗战时期,作为陪都的重庆长期饱受日军轰炸,延安却从未被日军轰炸过。
甚至有人暗示这是因为中共和日本人之间存在某些默契,这是真的嘛?也有人说,当时的延安,是抗战时期的共产党政治军事中心,重要的目标比比皆是,在战争环境下,需要隐蔽和保密措施。
但那时延安的大型会议,京剧、舞会、大秧歌等各种大型活动是公开的在大白天举行,歌舞升平。
军民生活自如,没有防空管制。
绝不似陪都重庆那样长期惶恐于日机轰炸的阴影中。
更有人说,日军的机场距离延安很近,从临汾起飞的轰炸机过黄河就是延安,地貌地形对空军导航也很有利,一览无余。
可鬼子就是不炸,难道是哥俩好?俯视延安县城通过查阅史料和历史著作,很容易发现,这种质疑,实际上并不成立。
“在1938-1939年日本人的飞机把它炸成废墟之前,延安一直保持着古老的风貌,城墙环绕,依偎在黄土山的怀抱中。
建筑物倒塌以后,窑洞成倍增多。
……日本人的轰炸把毛从他的第一个窑洞里赶了出来。
”——[美]罗斯·特里尔:《毛泽东传》,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版,1995年印,159页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给国民政府去电,报告延安遭日寇飞机轰炸后,边区政府施行抚恤、救济情形。
并请国民政府赞助防空设备,以防敌机再次轰炸延安。
——《陕甘宁边区政府大事记》,档案出版社,1991年延安的被轰炸,是早在意想中的事。
延安是陕甘宁边区的中心,而陕甘宁边区是中国模范的抗日根据地,日寇在疯狂地向着中国各地区侵略的进行中,难道会有把这一个模范的根据地也忘了的道理吗?——艾思奇《敌机轰炸延安》,收录于《艾思奇全书》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尽管空袭警报和敌机的轰炸曾多次打断我们的午饭,大家还是吃得很愉快。
延安方向升起了巨大的烟柱。
84架敌机进行了四次连续不停的轰炸。
我们为米勒大夫举行了欢迎会。
有人开玩笑地说,轰炸是米勒大夫的吉兆。
——《巴苏日记》1939年10月15日,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个字的来龙去脉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个字的来龙去脉■ 杨明伟【期刊名称】党史博览【年(卷),期】2017(000)005【总页数】6抗战初期,毛泽东在延安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制定“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这三句话的教育方针之前,还于1937年10月为抗大制定了八个字的校训:“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这八个字的校训,从1938年开始,就赫然写在了抗大颁发的《组织条令》中。
自毛泽东提出以后,“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这八个字四个方面的要求,也很快成为抗大的校风。
1939年6月1日,在抗大成立3周年纪念大会上,全体学生一致通过的《抗大誓约》中写道:我们坚决执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
抗大根据毛泽东制定的校训所形成的这一校风,既熏陶和锤炼抗日军政干部的优秀品格风范,养成了他们良好的精神状态,也因他们的传播和感染,后来成为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
“不到延安,不懂中国”就在毛泽东为抗大题写校训的1937年10月前后,延安军民之间那种团结而活泼的气氛,显得尤为突出,一改中国社会的旧面貌。
1938年夏,一位在上海以至全国摄影界知名的人士辗转来到延安后,感受极深。
这位叫吴印咸的摄影家一走进延安,立刻看到一个与上海和中国其他地方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充满生气和活力的新天地,人与人之间充满着真挚和平等,一股清新的社会风气扑面而来!吴印咸后来回忆道:这里的人们个个显得十分愉快、质朴,人们之间的关系又是那么融洽。
我看到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等人身穿粗布制服出现在延安街头,和战士、老乡唠家常,谈笑风生。
我被深深地感动了。
我觉得我已经到了另一个世界,这正是我梦寐以求的理想所在。
吴印咸感受到的这种社会气象,其他来延安的人,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际的,也无论是友方的还是敌方的,都深深地感受到了。
在中共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总部驻扎延安期间,整个延安基本上是这样一种生动活泼的新面貌。
1944年7月28日,美军观察组成员谢伟思给美国军方和美国国务院发去了他到延安后所写的第一份报告,其中写道:我们来到陕北后,发现这里是中国具有许多现代事物的地方……我们的全体成员有一个同样的感觉,好像我们进入了一个不同的国度和遇见了不同的人民。
美国第一个官方代表团_美军观察组在延安
美军派驻延安观察组,是第一个进入革命根据地的美国官方代表团。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逐步形成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解放区战场。
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的迅速发展壮大,中共明确提出了与美英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方针,美国外交官员和军队中的有识之士,对国民党的消极抗日和腐败无能表示不满,想直接与中共建立联系。
1943年1月23日,美国驻华使馆二等秘书谢伟思、戴维斯乘回国述职之机,向美国政府建议:派代表团访问中共根据地,“在中国共产党控制地区,设立总领事馆并派一个军事观察团进驻那里”。
1944年2月9日,罗斯福总统致电蒋介石提出美国直接派观察团去延安的要求,但国民党政府对美国的要求千方百计的拖延。
1944年6月21日,美国副总统华莱士访问中国,又在重庆向蒋介石提出罗斯福总统关于派军事代表团去延安的要求。
蒋介石被迫同意,为了降低规格,把名称改为“美军观察组”。
美军观察组,亦称迪克西使团,组长是包瑞德上校。
18人于1944年7月22日和8月7日分两批飞抵延安。
主要任务是:收集华北日军和中共方面的情况,分析共产党对战争所能作出的贡献及其战斗力,为海空军作战提供气象资料。
军事方面由包瑞德等负责,政治方面由谢伟思和卢登负责。
1944年10月,谢伟思奉召回国期间,由戴维斯到延安顶替。
1944年8月15日,延安《解放日报》专门发表了社论,毛泽东亲自修改了这篇社论,在原稿“欢迎美军观察组”之后特意加上“战友们”三个字,并强调指出:美军观察组到达延安,“这是中国抗日以来最令人兴奋的一件大事”,“这是关系四万万五美国第一个陈子平千万中国人反日寇解放中国的问题,这是关系中国两种主张两条路线谁是谁非的问题”。
社论预祝美军观察组的工作成功,并“希望这一成功,会使美军统帅部对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团结抗战、实行民主的政策,和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抗战力量,获得真实的了解,并据以决定正确的政策”。
8月18日,中共中央在《关于外交工作的提示》中指出:“这次外国记者、美军人员来我区及敌后根据地便是对新民主主义中国有初步认识后有实际接触的开始。
美军观察组延安报告中的日本工农学校
中共党史研究2018年第7期·党史资料·!"#$%&'()*+,-./01吕 彤 邻 所谓日本工农学校,就是中共在延安设立的一所日军战俘中心。
日本工农学校还引起了驻延安美军观察组的注意,观察组的日本通们从1944年9月到1945年5月的半年多时间内,写出了71份调查报告①。
这些报告主要集中在一个主题上:抗战时期驻延安美军观察组与中共对日军的心理战合作,即敌军工作方面的合作。
延安日本工农学校虽然在国内学术界引起广泛关注,其中既有宏观研究,也有对原日军战俘在二战时期做反战工作的研究,还有翻译成中文的亲历者回忆,如工农学校创办人野坂参三(冈野进)的回忆和原工农学校学员的回忆论文集②,但国内学术界迄今却无人提及美军的调查报告,只有少数日本学者对之进行过研究。
为什么这个几乎全部由数百名原日军战俘组成的学校会引起美国军方和情报机构如此高度的重视呢?③在此对延安报告进行概括性的介绍分析,以期找出答案,并希望能引起学界对这个问题的进一步探讨。
一、延安报告的历史背景1944年7月22日,美军观察组进驻延安时,八路军总部几乎已将全部的对日宣传工作移交给野坂参三所领导的原日军战俘组织。
日共领导人野坂参三是于1940年3月化名林哲由苏联秘密抵达延安的。
当看到原日军战俘分散在各个根据地对日军进行宣传时,他建议为这些战俘组织日本工农学校,为八路军新四军培训高质量的敌军工作者,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宣传效应。
在美军观察组进驻延安时期,日本工农学校除少数行政人员、个别教师和部分勤杂人员是中国人外,几乎全部由日本人组成。
日本人中除校长野坂参三和一位日本政治流亡者外,几乎都是日军战俘。
直到1944年初期,该校培训出的学员们,以总部建立在重庆的反战同盟分支的名义,继续在中共各个敌后根据地做敌军工作。
1944年1月,在野坂参三建议下,延安成立了日本人民解放联盟,代替了反战同盟,解放联盟在各个敌后根据地设有分支。
打开红色外交大门
打开红色外交大门——纪录片《延安十三年》第五集解说词(1944年美军观察组拍摄的延安影像)这段彩色影像,记录了1944年的延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第一次以彩色的面目呈现在世界面前。
拍摄这段影像的是刚刚到达延安的美军观察组。
他们并非访问延安的第一批外国人,但却身份特殊,负有非常重要的使命。
他们早就想访问延安,但却在重庆踟蹰良久。
他们的到来,使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外交开启了壮阔前程。
(片头)陕北高原少雨,但雨后骄阳,必有彩虹。
彩虹美丽、奇幻,寓意了连接、沟通和融合。
延安是红色首府,也是共产党人走向世界的窗口。
世界上很多人对延安充满好奇,不仅要走进它、看看它,而且要品味它、揣摩它,掂掂它的分量,看看它的虚实。
还有的人是为连横合纵而来。
中国共产党人从来都以坦诚的胸怀迎接远方客人。
第一位走进陕北根据地,向世界报道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领袖的人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
斯诺1928年来华,是几家著名欧美大报的驻华记者,他同时也兼任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
1935年一二·九运动时期,斯诺就曾参与其中。
1936年7月,斯诺辗转来到中国西北,成为访问中国红色区域的第一个外国记者。
此时,中央红军到达陕北还不到一年。
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有关红军初到陕北时期的照片、电影,大多出自斯诺之手。
(马海德夫人周苏菲2011年采访)在保安,斯诺访问了中共领袖毛泽东,和他进行多次彻夜长谈。
他还访问了张闻天、彭德怀等一批中共领导人和红军将领。
斯诺在陕北采访四个月,他以客观公正的笔触把自己的见闻记录下来,写成《红星照耀中国》一书,这本书把中国革命根据地的实况向世界公布出来,受到国际社会极高评价,被称作是西方开始对中国了解的一个新纪元。
(国防大学教授徐焰采访)陪伴斯诺访问陕北的还有一位美国人,他叫乔治·海德姆,后来取了中文名字为马海德。
马海德是一位医科博士,1933年来到上海,创办了皮肤病研究机构。
(马海德夫人周苏菲2011年采访)斯诺结束采访离开陕北,马海德却留了下来,成为延安的知名医生。
关于延安时期美国观察组的几个问题
关于延安时期美国观察组的几个问题作者:白媛媛来源:《新西部·中旬刊》2018年第03期【摘要】文章介绍了1944年7月美国美军派驻延安观察组的历史背景及原因;分析了中共方面对美军观察组所持态度,观察组是第一个进入共产党领导的敌后解放区战场的官方代表团,他们的到来标志着中共与美国政府建立半官方的合作关系,这对中共与美国关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毛泽东及中共中央高度重视美军观察组的到来,反映出对中美友好合作抗日的坚定态度。
观察组先后撤离延安是美国政策的转变,美偏袒蒋介石统治下的国民党,忽视中共的合作愿望,从而也成为中美关系史上永久的遗憾。
【关键词】延安时期;美军观察组;问题一、美国政府派观察组考察的背景及原因1、中美关系的国际背景影响抗战时期中美关系是十分微妙的。
日军偷袭珍珠港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中美两国需要共同战胜日本法西斯结为同盟国。
此阶段美国政府也将军事战略调整为“先欧后亚”,罗斯福考虑到日本百分之六十的兵力都在中国战场,如何有效地去拖住日军从而能够减轻欧洲战场压力。
为了实现亚洲战略,罗斯福在全球战略布置上列出了中国战区。
2、中共自身力量和转变对美政策初期美国政府将蒋介石作为美国的一项政治投资,热衷与其合作,提供了经济、政治、军事和外交等一系列的援助,有意把蒋介石统治的中国政府培养成亲美国家。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却囤积物资,把援助抗日的财力、物力和精力耗费在内战上,严重偏离了美国政府的以中国牵制日本的“理想模式”。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共也有战后依靠美国建设中国的设想,开始通过各种途径改善同美国的关系。
共产党公开在《中共中央关于太平洋反日统一战线的指示》提出“在各种场合与英美人士作诚恳坦白的通力合作”,中国共产党真诚地表达了愿意与美国政府建立和发展双边合作关系。
[1]在大的国际环境下,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在夹缝中顽强壮大,抗日根据地的武装力量引起了美国政府重视,并对这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神秘党派非常感兴趣。
第16讲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练习)(学生版)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
第16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目录模拟.基础演练 (1)重难.创新演练 (4)真题.实战演练 (7)1.【局部抗战】1935年,蒋介石在一次讲演中说:“四川远处西陲,形势天成,估计当时敌人的实力,决不能深入到四川来……因此本人仍认为四川为抗战唯一的根据地。
”1936年,蒋介石将“四川作为总根据地”的构想,正式以公文的形式写进了《国防计划大纲草案》。
这表明南京国民政府()A.旨在防止中共经略四川B.开始重视四川地区C.尚未实现对四川的管理D.具有持久抗战意识2.【局部抗战】1936年8月,中国共产党致国民党的信中,呼吁“恢复孙中山先生革命的三民主义精神,重振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与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中国共产党此举旨在()A.重申革命统一战线重要性B.以三民主义为奋斗目标C.适应民族革命战争新形势D.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3.【全国抗战的开始】1937年5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的报告中指出:“和那些在现时愿意保持和平而反对新的侵略战争的帝国主义国家建立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关系。
”这表明,中国共产党人主张()A.构建世界反法西斯阵线B.开辟反抗法西斯的东方战场C.揭示帝国主义国家本质D.坚决抵抗日本全面侵华战争4.【全国抗战的开始】毛泽东指出,“我们过去的政府是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府,从现在起,除了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外,还要加上一切其他阶级中愿意参加民族革命的分子……要把‘工农共和国’口号改为‘人民共和国’口号。
”这发生在()A.国民革命时期B.抗日战争时期C.解放战争时期D.新中国成立初期5.【日本侵华暴行】下面是日本作家森村诚一对日本731部队在撤退之前毁灭罪证时的场景的描述(局部)。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那座利用特殊钢材和近50 公分厚的水泥墙盖起来的特设监狱,十分牢固……部队人员拿着铁镐和铁锹走进特设监狱单人牢房的一刹那,都吓得呆立不动了……他们发现在单人牢房墙上闪耀着黑紫色的大字:“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每个字约为20厘米见方。
外国人眼中不一样的延安
外国人眼中不一样的延安1944年夏,代表民间的21名中外记者组成的西北观察团来到延安。
随后,代表着官方的美军观察组也来到延安,组长由美国驻华使馆武官包瑞德上校担任。
他们的职责是搜集共产党获得的日军情报,了解共产党军队的情况和营救美军飞行员等军事合作。
美军观察组的住所是一排八孔窑洞,这在边区绝对算是高规格的住房了,但用他们自己的话说,这里太简陋了,简直就是一处斯巴达式的住所。
在盛夏的多雨时节,暴雨的湿气让墙皮开始脱落,屋内潮湿阴冷,湿气会使屋内的皮革制品发霉;晚上睡觉如果忘了关门,地上的爬虫、天上的飞虫会成群结队地来骚扰你。
到了冬天,屋内更是寒冷彻骨,他们只能拿个脸盆烧点炭来取暖,而为了防止一氧化碳中毒,还得开着门窗,吹着冷风,一边烤火一边发抖。
有趣的是,多年之后,当谈起当年在延安的种种艰苦,他们总是会带着一种欣喜、一种美好的感情去回忆那段往事。
美国国家档案馆珍藏着一份报告,日期是1944年7月28日,这是美军观察组来延安的第6天。
报告是组长包瑞德申请发送的,作者是美军观察组成员谢伟思,其中写道:“我和观察组其余人员的初步印象一样,这里是极其讨人喜欢的。
外国记者,至少两名记者的印象同样如此,这两名记者来到延安之前,绝对不可能是‘亲共分子’。
中国共产党人的魔力持续存在着。
”那么,这些外国记者和美军观察组的成员,到底在延安看到了什么,让他们在短短几天之内,竟然觉得条件恶劣的延安是极其讨人喜欢的?而且刚来第一天,这些美国人便和八路军官兵打成一片,热火朝天地修机场,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由于延安机场长时间空置,设施简陋,美军观察组的飞机到达时,因为跑道不平,差点酿成事故。
所以,当他们平安下了飞机后,八路军参谋长叶剑英便急忙调来一队人整修机场。
美军观察组本来只是在一旁看热闹,可不久,他们便发现,叶剑英也出现在干活的人群之中。
身为八路军参谋长的叶剑英在军中地位仅次于总司令朱德和副总司令彭德怀。
但这位身居高位的将军,竟然亲自上阵干起了粗活。
关于延安时期美国观察组的几个问题
关于延安时期美国观察组的几个问题文章介绍了1944年7月美国美军派驻延安观察组的历史背景及原因;分析了中共方面对美军观察组所持态度,观察组是第一个进入共产党领导的敌后解放区战场的官方代表团,他们的到来标志着中共与美国政府建立半官方的合作关系,这对中共与美国关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毛泽东及中共中央高度重视美军观察组的到来,反映出对中美友好合作抗日的坚定态度。
观察组先后撤离延安是美国政策的转变,美偏袒蒋介石统治下的国民党,忽视中共的合作愿望,從而也成为中美关系史上永久的遗憾。
标签:延安时期;美军观察组;问题一、美国政府派观察组考察的背景及原因1、中美关系的国际背景影响抗战时期中美关系是十分微妙的。
日军偷袭珍珠港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中美两国需要共同战胜日本法西斯结为同盟国。
此阶段美国政府也将军事战略调整为“先欧后亚”,罗斯福考虑到日本百分之六十的兵力都在中国战场,如何有效地去拖住日军从而能够减轻欧洲战场压力。
为了实现亚洲战略,罗斯福在全球战略布置上列出了中国战区。
2、中共自身力量和转变对美政策初期美国政府将蒋介石作为美国的一项政治投资,热衷与其合作,提供了经济、政治、军事和外交等一系列的援助,有意把蒋介石统治的中国政府培养成亲美国家。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却囤积物资,把援助抗日的财力、物力和精力耗费在内战上,严重偏离了美国政府的以中国牵制日本的“理想模式”。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共也有战后依靠美国建设中国的设想,开始通过各种途径改善同美国的关系。
共产党公开在《中共中央关于太平洋反日统一战线的指示》提出“在各种场合与英美人士作诚恳坦白的通力合作”,中国共产党真诚地表达了愿意与美国政府建立和发展双边合作关系。
[1]在大的国际环境下,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在夹缝中顽强壮大,抗日根据地的武装力量引起了美国政府重视,并对这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神秘党派非常感兴趣。
3、美国对华政策以及高层认可罗斯福曾在开罗会议上表示要求蒋介石与共产党友好合作,一致抗日。
【doc】1944年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的延安之旅
1944年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的延安之旅1944年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的延安之旅l944年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访问延安,这是抗战时期外国记者对共产党根据地仅有的一次集中,大规模的采访活动.这次中外记者团从申请,批准到成行颇费了一番周折,最终在各方面的压力下,国民党极不情愿地组织了这次采访活动."这是国民党将近五年来禁止中外新闻界访问解放区的第一次突破,是在记者招待会和其他场合经过几个月的舌战和斗争之后,蒋介石才被迫同意的."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先后到达南泥湾,延安等地,采访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共产党领袖,也与八路军指战员,边区政府工作人员,地方名流和百姓广泛接触.他们的采访报道从各自的视角客观地报道了共产党,抗日武装经及根据地的真实情况,也从一个侧面向世人宣传了共产党的政策,为共产党赢得了更多的朋友和国际同情.通过中外记者的采访报道,一个乐观自信的共产党展现在世人面前.这次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成功访问边区,也浸透着周恩来等共产党人高度的政治智慧.这些记者,尤其是一些西方记者在来到根据地之前,对共产党多多少少有一些偏见和怀疑,但到最后他们不得不承认共产党跟国民党完全不同,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渗透着的民主, 口刘立军进取气氛,更与黑暗腐败的国统区形成鲜明的对照.外国记者对共产党态度,看法的改变,主要是被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边区的真实情况所打动,但毛泽东,周恩来等共产党人虚怀若谷,以诚待人,既介绍成绩,也不讳言困难.中外记者感慨良深,从此对共产党的态度,看法都发生了转变.可以说,这也是我党国际统一战线的一次成功实践.周恩来在给董必武的电文中说:"我受毛泽东,朱德两同志及中共中央委托,特电你们表示热烈欢迎."1943年底,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局势已经日渐明朗:在欧洲,盟军的反攻渐渐取得上风,为了加速结束战争,美,英两国决定开辟第二战场,彻底打败德军;太平洋战场上,美军凭借强大的海空军力量,与日军展开血腥而残酷的拉锯与争夺,并逐渐取得战略主动权.然而中国战场的情况却仍然令人担忧.l944年国民党军队豫湘桂大溃败,引起盟国的强烈不满,盟国对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和军队极度失望.与此同时, 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斗争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在敌后战场不断取得胜利.这引起了盟国的关注,美,英等国为了最后战胜德, 意,日侵略者,尽早结束战争,也需要充分利用中国的军力与物力.由于国民党政府对陕甘宁边区长期实行严密的军事,经济封锁,加上国民党特务,宣传系统无孔不入的新闻检查和舆论控制, 以及战争时期的限制和交通困难,驻重庆的外国记者很难奔赴前线或者进人中共根据地进行采访.因而外界尤其是西方国家对我党,我军,我敌后根据地的真实情况知之甚少.所以他们不断敦促蒋介石同意他们派出记者前往边区,了解真实情况.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也很想了解中共军队的实力,根据地的具体情况,以及国共冲突等方面的情况,目的是为了使我能配合其反攻日本.这样驻华记者的申请就不再仅仅是个人的意愿了,隐隐约约带着官方的意思. 1943年11月6日,美国记者福尔曼率先向国民党国际宣传处提出申请赴延安采访,从而揭开了记者团访问延安的序幕.1944年2月, 在重庆的美,英等国的10名记者联名写信给蒋介石,要求到延安和黄河以东我解放区参观,访问,了解我军事力量,并且考察陕甘宁边区及敌后根据地实施各种政策的情况.英,美一特别是美国为了它自身的利益和需要,也于1944年3 月也向我党提出要求,希望能允许美国,英国,加拿大,奥地利等国记者,到延安及黄河以东解放区了解我军力量及敌后斗争情况,并考察我陕甘宁边区及敌后根据地实施各种政策的情况.中共中央对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访问延安非常重视.因为自l939年1 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之后的5 年时间里,外国报刊了解中共的渠道非常单一.他们大多通过与八路军驻渝办事处共产党人的交谈,或者靠从日军占领区进入边区的外国人士的见闻来获得,而样获得这些信息往往支离破碎, 鸡毛蒜皮,浮光掠影,信息的及时性,可靠性不能让人满意,信息的真伪经常也得不到证实.而国民党宣传机器开足马力,对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和根据地百般谩骂,诋毁,不遗余力地进行耸人听闻的妖魔化宣传.中共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的抗日壮举引起了中外记者的注意和思考,国民党的造谣,诬蔑让这些记者对被封锁的边区更充满了好奇,他们迫切地想打破那些神秘.但驻华的记者屡次申请都被国民党方面以各种借口驳回,但外国记者并没有放弃努力.最后迫于各方面的巨大压力,1944年2月22日,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梁寒操在新闻会议上宣布,蒋介石同意美,英等国记者赴延安采访.受此鼓舞,部分中国记者也趁机提出申请.在得知驻外记者申请赴延安采访后,l944 年3月9日,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在给董必武的电文中说: "我受毛泽东,朱德两同志及中共中央委托,特电你们表示热烈欢迎."4月10日,在国共两党谈判前夕,梁寒操再次表示同意批准一部分中国记者的要求,宣布将组成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实际上是解放区参观团),赴陕甘宁边区参观访问.周恩来笑着对王震说:"王胡子,今天把你找来,给你个特殊使命,|上你当几天外交官,去和即将来访的中外记者团打几天交道." 虽然蒋介石同意中外记者团赴延安采访,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民党方面先是极力拖延,最后实在无法再拖延,又采取"掺沙子"的战术,一方面拉上国民党官方记者(为了装潢门面,也让个别民办报纸记者随行),另一方面暗中安排国民党特务假装以后勤, 随从的身份混入记者团.这次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由国民党一手安排,国民党外事局副局长谢宝樵和新闻检查局副局长邓友德分任正副团长.国民党还不放心,又要求记者撰写的所有新闻,都要经过带队的谢,邓二人同意才能向外发布,企图通过这种变相的新闻审查对记者的采访活动加以严密控制.中外记者西北参见团由21人组成,其中包括6名外国记者,成员有美联社,英国《曼彻斯特卫报》,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记者斯坦因,《纽约时报》,《时代杂志》记者爱泼斯坦,合众社,伦敦《泰晤士报》,国家广播公司驻中国记者,作家福尔曼,路透社记者武道,美国天主教《信号》杂志中国通讯记者夏南汉神父,苏联塔斯社记者普多岑科.中国记者9人(除国民党官方报纸的记者外,为装璜民主的门面,也安排个别民问报纸的记者随行),官方领队和随员共6人.5个西方记者的政治倾向很不一样.爱泼斯坦和斯坦因对共产党怀有好感,福尔曼是个对政治不感兴趣但很严肃的记者,武道与国民党有密切的关系,神甫夏南汗则对共产主义抱有敌视态度.由于中外记者团是到延安并准备到前方去的大型团体,有国内外各大报着名记者参加,共产党希望籍此揭露国民党的政治谎言和欺骗宣传,.因此党中央对这次接待工作十分重视,中央政治局决定由周恩来副主席亲自负责,由陕甘宁边区政府交际处具体负责接待工作.为了达到"宣传出去,争取过来"的目的,周恩来亲自召集延安党,政,军,民,学等参加接待工作的单位负责同志和干部,开了动员会.周恩来提出首先访问南泥湾,由八路军三五九旅旅长王震出面接待.会后,周恩来笑着对王震说:"王胡子,今天把你找来,给你个特殊使命,让你当几天外交官,去和即将来访的中外记者团打几天交道."王震开玩笑回答:"我是个粗人,让我去完成这个使命,你不怕我捅漏子么?"周恩来说:"不怕!都说你王胡子外方内圆,方者原则性也,圆者灵活性也.我相信你会善决机宜,把事情搞得很好的,捅不了什么漏子!"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5月l7日下午启程离开重庆,开始了经华北到西北的艰难旅程.记者团先到西安,西安与延安已经很近了.但国民党领队舍近求远,硬是拉着记者团兜兜转转,先渡过黄河到山西参观阎西山的"变法"和"新政",希图以访阎来冲淡采访延安的印象.经过这样一番折腾, 参观团直到5月31日才从山西平渡关渡过黄河进入陕甘宁边区,当晚住在凉水崖.第二天清晨,王震亲自带着警卫和翻译从延安赶着牲口来接.6月6日,记者团到达359旅驻地南泥湾.当晚359旅旅部的指战员举行欢迎晚会对中外记者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也就是在这次欢迎会上,王震兴奋地向大家报告一个刚收到的振奋人心的消息:盟军已在法国的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与会者不分中外,不分党派,莫不欢欣鼓舞.第二天,叶剑英总参谋长也从延安赶来,接见了全体记者,并代表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向他们表示欢迎和慰问.在接下来的几天叶剑英,王震等陪同记者团在南泥湾各地参观,介绍359 旅的军事训练和生产建设情况. 几位西方驻华记者在参观伤兵医院时,对共产党军队在缺医少药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仍然保持着昂扬的斗志印象特别深刻,也逐渐看清了国民党不顾抗日大局对边区搞封锁,搞摩擦的事实.6月9日,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在叶剑英和王震陪同下顺利到达延安,并受到了中共中央√路军总部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欢迎.参观团被安排在延安南门外新市场南边交际处30多孔新开的窑洞里,虽然条件简陋,但非常整洁,卫生,也很温馨.中外记者虽然刚刚经历长途跋涉的旅途劳顿,但面对这个与国统区完全不同的新世界都显得特别兴奋.毛泽东看到斯坦因写字用的小桌子不稳,就走到院子里捡来一块平底的小石头,垫在桌子脚下.6月10日,是中外记者团到达延安的第二天.这一天的早晨,当中外记者在早餐的餐桌上发现了牛奶,面包,鸡蛋,酥油(土制奶油) 时,都觉得难以置信.经过解释,他们才明白自己又被国民党"延安生活艰苦!去不得"的宣传欺骗了.大家非常轻松地享用了这顿"西餐",对大生产运动取得的成绩赞不绝口.10日下午5时,朱德总司令在王家坪礼堂设宴款待中外记者们.为了欢迎记者团及庆祝第二战场的开辟,晚宴后交际处还特别安排了音乐晚会.音乐晚会上, 大家高唱四国歌曲,会场洋溢着反法西斯的战斗友谊.中外记者冲破封锁来到延安,毛泽东很兴奋.在交际处的安排下,6月l2日,毛泽东在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后面客厅会见了记者参观团.记者团的成员大多是第一次来到延安,对这里的一切都感到新鲜,在同毛泽东谈话时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毛泽东都一一耐心地作了解答.毛泽东风趣幽默,侃侃而谈,重点谈了国共关系和中国的民主与统一问题. 他说解决中国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实行民主制度,要让人民享有民主.不仅需要言论,出版,集会与结社的政治上自由,而且在军事,经济,文化方面也要实行民主.毛泽东纵论天下形势,巧妙地利用这次机会,宣传我党的政策和主张.他敏锐的眼光,独到的见解和开门见山的谈话方式,让记者们由衷地钦佩.同时毛泽东平易近人的作风,机智的口才令让记者们为之倾倒.爱泼斯坦在当时的笔记中这样写道:"我个人感觉,在延安,毛是可以接近的,并且是很简朴的.他会在遍地黄土的大街上散步,跟老百姓交谈,他不带警卫.当和包括我们在内一群人拍照时,他不站在中间,也没有人引他站在中间,他站在任何地方,有时在边上,有时站在别人身后.""毛在延安给我们留下的另一深刻印象是他的从容不迫和安然自得."在延安期间,记者团参观了工厂,机关,学校,部队,保育院等地方.延安街道干净整齐,人民安居乐业,意气风发,边区政府作风民主,共产党领导人生活朴素,这些都与国统区截然不同,引起了外国记者们的极大兴趣.在延安保育院,孩子们的活泼可爱,独立自主的行为更让这些记者觉得中国的未来和希望就在这里.随行的路透社记者武道在报道中写道:"这里是一块神奇的土地,这里有一群普通而又伟大的人,他们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一代新人.这样的环境成长起来的新人, 是任何力量都不能征服的."国民党官员见无法控制记者的采访活动,采访期限还远未到就匆匆决定返回重庆.7月12日, 国民党官员命令记者团中的中国记者离开延安.外国记者除夏南汗神甫在毛泽东"多走走,多看看"的建议下,深人延安和晋绥解放区访问.斯坦因单独访问过毛泽东和许多共产党领导人,八路军指战员,还访问了陕甘宁边区47的英雄人物,作家,艺术家和各阶层人士.在单独采访毛泽东时,毛泽东告诉斯坦因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并不等于共产主义的社会体制,并特别指出中国共产党决不会放弃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但现阶段实行的是新民主主义的实际政策.毛泽东说,中国需要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境,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民主,实现真正的自由的普选,选举中央及地方政府, 在我们控制区域内,这些都已经实现了.中国需要解决土地问题. 以便资本主义发展,利用现代生产技术,改善人民生活.斯坦因对毛泽东进行过好几次的单独采访,总共长达30个小时.有一次在采访的时候,毛泽东看到斯坦因写字用的小桌子不稳,就走到园子里捡来一块平底的小石头,垫在桌子脚下.斯坦因特别记录了这个细节,他采访过许多国家的政要,但像毛泽东这样礼遇他,是生平仅有一次.后来在他的着作中他对毛泽东的崇敬溢于笔端,毛泽东的个人魅力把斯坦因征服了.见多识广的福尔曼是美国着名作家和新闻记者, 1944年9月中旬,他甚至亲自上战场观摩了八路军发起的汾阳战斗.在冲天的炮火中,他强烈地感受到共产党坚定不移的抗日决Co"我们不应把他们的访问和观察看作普通行为,而应看作是我们在国际间统一战线的开展" 外国记者在边区期间,不仅参观了边区的政府机构,了解人民生活,还亲眼目睹了边区人民行使选举权.那种在最落后,最原始的环境下,人民却享有真正的民主权利,他们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憾,而边区从共产党到普遍百姓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更让他们感觉到一个新时代即将来临. 对于外国记者在边区的活动安排以及他们思想的变化,毛泽东,周恩来非常关注.毛泽东曾指示说:"外国记者对我党抗战发展甚感兴趣,对国民党腐败专制甚为不满,对国共关系甚为关心;他们从延安所发出的电讯,大多描述我党民主实施,抗战工作及生产建设之努力和成绩,夏南汗神父亦认为边区是好的,国民党想利用他反共,没有成功."1944年8 月,周恩来在代中央起草的《中央关于外交工作的指示》中指出: "这次外国记者,美军人员来我边区及敌后根据地……我们不应把他们的访问和观察看作普通行为,而应看作是我们在国际间统一战线的开展."外国记者直到1944年l0月才结束在延安的采访回到重庆.经过几个月的访问,外国记者已被自己所见到的一切磁石般吸引. 他们发现边区的确是一个与国统区完全不同的新天地.他们纷纷根据亲身经历,撰写了不少描述根据地生活和斗争的生动报道. 外国记者在访问延安期问发回了大量客观报道,详尽地记述了他们在边区的见闻感受.尽管外国记者拍发的新闻电稿大多被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无理扣押或删减, 但正如爱泼斯坦后来所说的:"这个地方很久以来是被关闭着的, 这一次,我们打开了一个缝隙,从今以后要再强制地关闭起来是不可能的了."在随后的几年里,这些立场,倾向不同的外国记者利用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在国外出版了一批介绍共产党及边区的书籍,其中代表作有福尔曼《来自红色中国的报道》和斯坦因《红色中国的挑战》,以及爱泼斯坦《中国未完成的革命》.在他们笔下,一个新生的,代表着中华民族希望的中国首次系统,全面地出现在外国公众面前.这就用事实粉碎了国民党宣传机器对"边区黑暗","共产党游而不击"的诬蔑.这次中外记者对根据地的访问打破了国民党对延安等地的封锁,而且加强了中共与美英等国的交往.正如董必武同志在1945年3月的一次报告中所说:"一个外国新闻记者对我说,他在来延安前,觉得我们的宣传,有些夸大,来延后,他觉得我们的宣传太不够了."由于中外记者访问的结果完全出乎蒋介石的意料,国民党当局立即把刚打开一条缝的大门关上,重新对陕甘宁边区实行了新闻封锁.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访问延安的意义重大,影响深远.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在七大作《论联合政府》报告中说:"在国民党统治区,在国外,由于国民党政府的封锁政策,很多人被蒙住了眼睛. 在一九四四年中外新闻记者参观团来到中国解放区以前,那里的许多人对于解放区几乎是什么也不知道的.国民党政府非常害怕解放区的真实情况泄露出去,所以在一九四四年的一次新闻记者团回去之后,立即将大门堵上,不许一个新闻记者再来解放区." 【作者单位:广东省委党校研究生部】。
【doc】美军观察组来延安对中共与美国关系的影响
美军观察组来延安对中共与美国关系的影响2005年4月第27卷第2期延安大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YananUniversity(SocialScience)Apr.2005V01.27No.2美军观察组来延安对中共与美国关系的影响赵红(廷安大学人文社科学院,陕西廷安716000)摘要:1944年7月美军观察组进驻延安,写下了中共与美国政府关系史上新的一页.在当时的特定环境下,与国民党政府保持正式外交关系的美国政府,跨越中日战线,超越国共关系,与中共发生一种半官方关系,这使中共与美国关系的发展达到高峰.这一历史事件对当时中共与美国的关系产生了巨大影响.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美军观察组;美国;延安中图分类号:K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975(2005)02—0027—05 1944年,国民党正面战场出现的军事危机使美国以最小代价,打败日本的战时目标岌岌可危,美国政府不得不重视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及抗日根据地的武装力量.于是美国主动要求派遣一个军事观察组到延安寻求与中共的友好合作.这在当时对中共与美国关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美国在"联合政府"的构想下扶蒋联共——派遣观察组去延安的背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从"先欧后亚"的战略出发,对华政策具有明显的双重目的.一方面,美国为了尽可能地打败日军,积极支持中国抗战,坚决反对内战;另一方面,美国又企图通过与国民党政府的抗日合作,用军事援助作为政治投资来加强对蒋介石政权的控制,使之成为维护和发展美国在华利益的工具, 并能抵制苏联在远东的势力扩张.所以太平洋战争爆发初期,美国热衷于美蒋合作,为了提高蒋介石的国际地位,积极扶助蒋介石统治的中国成为"世界四强",并在有保留的基础上废除了美国在华的治外法权和美国的排华法案,以此来提升蒋介石的外交地位.同时为了使蒋介石统治下的中国成为一个亲美的国家,美国还给予大量租借物资,以期从经济和军事上援助,壮大蒋介石政府的实力.但在是否拥有自由支配租借物资的权力问题上,美蒋一度发生冲突,美国最后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协.原因在于美国一直把蒋介石政权视为一笔政治投资,多年的苦心扶蒋就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国,美蒋之间的这种特殊关系使美国对蒋介石囤积物资,用来内战而非用于抗日战场的行为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这一时期,一些长期生活在中国的外交官坚决反对这种做法,他们认为如果不把美国的援助作为胁迫蒋介石进行内政改革的交换条件,国民政府就有可能走向内战,美国也就达不到借助中国拖住,削弱日本的目的.1943年,国际局势发生巨大变化,美苏盟军在反法西斯的战争中取得重大胜利,打败法西斯势力只是个时间问题.如何安排战后世界的政治格局,维护美国在中国的各种权益,已经现实地摆到美国领导人面前.美国出于最后打败日本的需要和对战后中国前途的考虑,试图利用战时合作的有利时机,促使中共加入蒋介石领导的'联合政府',用'联合政府'来团结中国各派的抗战力量,打败日本,同时达到"扶蒋限共"的目的.所以促使国共组成'联合政府'成为这一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重要内容.在开罗会议期间,罗斯福总统就向蒋介石表示,"你们必须设法同共产党合作.我们不准备卷人中国的任何内战局势,我们希望中国一致抗日.在战争还在继续的时候,就与延安的共产党人组成一个联合政府.,,[1]"∞与此同时,美国政府本身也准备向中共解放区派驻人员,开罗会议后不久,约翰?戴维斯向美国政府建议,"趁着我们还受欢迎的时候,立即派一个军政观察团到共产党中国去.这个观察团既可以报告俄国在华北和满洲的军事行动,又可以在那个地区开展一些有限的活动,而且也是离间中共与俄国关系的需要,即通过美国政府和中共的正式接触来打破收稿日期:2004—12—20作者简介:赵红(1970一),女,陕西延安人,延安大学人文社科学院讲师.27因蒋介石的封锁而造成中共孤立的局面,在政治上争取中共,削弱中共依附俄国的趋势."[2].㈣但美国政府内部对与中共建立关系应该采取何种措施一直存有分歧.鉴于战场形势的急剧变化,大多数驻华人员认为与中共建立关系越快越好,美国可以独立采取行动,不必顾忌什么.而罗斯福总统却认为与中共建立关系应该在不损害美蒋现存关系的前提下进行,必须征得蒋介石的同意,而且要注意国际影响.但他们都一致认为在军事上防止内战促进国共合作抗日,在政治上排除苏联对包括中共在内的中国的干涉都是必要的,他们的分歧仅在于用何种方式来发展与中共的关系.1944年春,国民党正面战场上出现的军事危机是推动美国政府加快与中共建立联系的主要力量.由于这次危机,美国政府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关心中国战场和国共关系,因为美国认为豫湘桂战场的大溃败必然要拖延日本法西斯灭亡的时间,如果日军打通了运输线,占领了华南的美军基地,必然要给盟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作战带来更大压力,因此促使两党团结抗日变得十分重要.长沙沦陷后的第三天,罗斯福总统就派华莱士到重庆调解国共关系,并要求蒋介石同意美国派观察组进驻中共根据地,但是蒋介石既不愿意美国插手国共关系,又怕美国政府与中共建立关系对己不利,就拒绝了华莱士的要求.美驻华官员都认为如果再不按美国的'联合政府'的办法处理国共关系, 中国的局面将变得不可收拾.最后在美国的巨大压力下,处于困境中的蒋介石政权不得不同意派'美军观察组'进驻延安.二,"美军观察组"与中共双边合作的发展1944年7—8月问,美军观察组分两批共18人抵达延安.观察组以包瑞德上校为组长,并由他负责军事方面的工作,而由谢伟思负责政治工作.观察组赴延安的主要使命,是了解华北日军和中国共产党的情况,同时探索美国与中共合作以及国共和解的可能性,具体还包括"估计共产党对战争的潜在贡献能力, 并提供扩大他们战果的最有效的办法"o[3](P27)在'美军观察组'来延安之前,以英美记者为主的中外记者团也于6月9日抵达延安,对中共地区进行采访和了解.中外记者团先行来延是美国寻求与中共联系与合作的前奏.美军观察组来延后,双方就汇合在一起,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配合工作.中共热烈地欢迎'美军观察组'来延安参观和考察,认为这是中美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是中共与美国联系及合作的开端,也是中共进行国际统一战线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观察组来延前夕,适逢美国建国28168周年.为了这一天,毛泽东特地指定专人为《解放日报》写了一篇社论,在这篇社论中有一段话表达了中共对美国外交政策的立场.中共认为:"罗斯福总统的外交主张是美英苏中的战时团结和战后团结……, 这个外交路线是附合美国利益和全人类利益的.中国不但在战时要求国际反法西斯的团结,以求得民族的独立,而且战后也要求国际的和平合作,以推进国家建设.特别深望这个外交路线,能够成为美国长期的领导路线."在毛泽东亲自修改的《欢迎美军观察组的战友们》这篇社论中,中共认为经过7年的抗战,"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及解放区军民的力量终于被同盟国所认识,国民党想要永远一手遮天已经困难了,观察组来延安对争取抗战胜利实有重大意义毛泽东表示相信与观察组的双边合作会增进中美两大盟邦的团结,并加速最后战胜日寇的进程.为了使观察组成员们尽快地了解抗日根据地的情况,党中央和军委组织安排我军的高级将领向他们作了有关敌后战场的全面介绍.彭德怀,叶剑英,陈毅,林彪,贺龙等都作了报告,此外还召开了一些专门问题的座谈会,组织了各种参观活动.观察组也向我方提交了他们所需要的各种情报的清单,负责接待工作的同志根据他们的要求,很快向各军区下达详细指示,中央军委决定在敌后战区司令部增设联络处,专门负责向盟军提供战略情报的工作.这些都表明了中共对观察组来延安的重视.在令人鼓舞的形势下,中共领导人以冷静的态度进行分析和思考,认为当时美国政府主动采取措施与中共建立联系的原因有三方面:一是,美国政府对蒋抗战不力且要价越来越高甚为不满,美蒋之间的矛盾有所增长,美国已经了解到蒋介石因为腐败无能造成的军事危机和国统区政治危机的严重性.二是,中共领导的抗战力量的发展壮大使美国不能予以忽视.当时,美军为轰炸敌后日军所需情报及营救降落在敌后的飞行员,还有为最后击败日本,美军欲在华北华中沿海地带登陆作战,均需要中共军队的帮助和配合. 三是,美国希望以友好的态度,争取中共的支持与合作,并防止中共依附于苏联.特别是南方局(设在重庆办事处)在8月16日的来电中,有两个问题引起中共的高度重视,其一是对美国对华政策的两面性的分析.指出目前英美人士已经逐渐认识并承认有两个不同的抗战中国……,但是在对华政策问题上,美国政府的态度十分谨慎.对于国民党,罗斯福一面不满意蒋介石的法西斯倾向及抗战不力,一面仍在政治,军事,经济上支持他,希望他用实行宪政的方法争取多数人的拥护来和我们对抗.对于中共,美国今天为着打败日本需要与中共合作, 并强迫国民党联共,但同时又怀着很深的戒惧心理, 美国绝不会放弃对中国的控制和影响,不会赞成中共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其二,是关于中共外交政策的基础.南方局同志认为必须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只有使自己的力量更加强大了,才能成为决定中国问题的主要因素.中共肯定了南方局同志所做的分析,对美国的对华政策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8月18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外交工作的指示》,指出"我们认为不应该把观察组的访问当作普通行为,而应把这看作是我们国际统一战线的开展,是我们外交工作的开始."中共的这种外交现在还是'半独立'的外交,因为一方面重庆国民政府还是中国人及同盟国所承认的中央政府,许多外交来往还须经过它承认.但另一方面国民党是不愿意中共进行单独外交活动的,我们与同盟国家只有冲破国民党的种种禁令和约束,才能便于我们外交来往和取得国际间的援助,所以我们的外交又已经是'半独立性'的.确定了中共的外交工作中心应该"放在扩大我们的影响和争取国际合作上面."进而又指出"共产党人办外交首先必须站稳民族立场,反对百年来在民族问题上存在的排外和惧外,媚外两种错误观念,一方面要加强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另一方面也要学习人家的长处,善于与他国合作".这些最初确定下来的原则对中共以后的外交斗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指示还对中共与英美等国合作的范围,原则,方针等作了全面而又具体的规定.指示发出后,全党就开始了主要同美国的合作工作,在这之前双方在军事上的合作就已开始,如交换情报,救助美军飞行员等."放手与美军合作,处处表示诚恳欢迎,成为我党的既定方针."总之1944年7月前后中共以毛泽东与英美等国合作的战略思想为指导,以中外记者团和美军观察组来延为契机,开展了与美国的广泛合作,这些也体现了中共与美国合作的迫切愿望和真诚态度.正如谢伟思所言:"从来没有一个共产党社会象中共在1944年7月至1945年3月这8个月期间那样对美国如此开放.~Esl(Pz17)三,中共与美国建立合作关系的基础与分歧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逐步走向与中共联系与合作的道路,中共也逐步走向联美的道路.1944年夏,'美军观察组'来延安成为双方走到一起的标志,但这种联系与合作是短暂的,原因就在于双方的合作态度,政策目标和政策基础都不是在同一水平上,而且有很大的区别.首先,从合作态度上看,中共与美合作的愿望是迫切的,态度是真诚的,气魄是雄伟的,而美国与中共联系及合作不仅带有很大的试探性质,而且因其固有的反共偏见,对中共存有很大的不信任.其次,从政策目标上看,双方的近期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联合抗日,但双方的远期目标却截然不同.中共联美的远期目标是促使美国政府逐步放弃对蒋介石政权的扶植,战后建立一个中共领导的新政权或有中共参加的民主的联合政府,实现中国的统一.美国的远期目标则是在战时和战后继续维持蒋介石在中国的统治,并将中共置于蒋介石的控制之下,实现美国控制中国,进而控制远东的战略目标.这两种目标是对立的.双方合作态度,政策目标的不同根源于政策基础不同.最后,从政策基础来看,促使双方走到一起的共同点是中共和美国都能在对日作战军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政策基础不同主要是思想基础和政治基础不同.总的来说,美国与中共合作政策的基础十分脆弱,而中共联美政策的基础则较为坚实.第一,从军事基础看:美国从1943年下半年开始,到1944年春已经认识到了中共在抗战中的重要作用,这是促使美国走向与中共联系与合作的重要原因.但是在美军观察组来到延安前,美国对中共的军事力量及其潜在作用的估计是不充分,不深刻的.经过详细考察后,美军观察组改变了看法.比如,他们承认中共控制着日本占领区后方的华北华中这一说法是正确的,认为日本军队只控制了占领地区的点和线,其余广大地区由中共军队控制着.但是观察组成员的这些认识,并未被美国当局很好理解.他们始终怀疑"共产党由于装备及训练不足,是否能够或愿意对装备好得多的日本人发动并持续进行大规模的进攻s]'P∞这种怀疑影响了美国与中共联系及合作政策的坚定性.第二,从思想基础看,美国与中共合作,并不是希望他们继续坚持共产主义信仰,而是希望他们从根本上放弃共产主义信仰.美国当权者认为,只要中共放弃了共产主义,也就解决了双方合作的根本问题,在当时的美国存有一种观念,认为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是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因为从他们实行的土地改革,自由贸易等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来看,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是民主主义的社会改革者.这正是一部分美国人极力主张与中共接近并合作的原因.他们不理解毛泽东创立的新民主主义论,认为新民主主义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共产主义是截然对立的,坚持前者就应该放弃后者,所以不仅美国的统治者,而且许多主张与中共合作的美国友好人士及观察组的成员们都曾经向中共提出过取消共产党名称的问题,建议把共产党这个名称改一下.这种观念的根29源在于美国固有的反共偏见,他们害怕中共当前实行共产主义,认为目前看来是非共产主义的政策并不能保证中共将来不实行共产主义,所以美国人就希望中共能改变名称,从根本上放弃共产主义.第三,从政治基础来看,美国与中共的联系及合作并不是要使中共占居中国政治的中心地位,而是要通过这种合作加强美国和蒋介石国民政府对中共的控制,从而根本避免中共成为政治中心的可能.正向南方局给中共的电报中所说的那样:"我们不能幻想蒋介石倒台后,美国会自然地承认我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我们要实际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还必须经过一个新民主主义与旧民主主主义斗争的过程."[6]另外还应该看到,美苏争霸对美国与中共联系及合作政策的影响.虽然美国在1944年确立联共政策时,认为中共可能不是真正的共产主义者,认为他们在思想上及其所实行的政策上与苏联有区别,但是从中共与苏联及共产国际交往的历史上看,他们又认为中共在政治上是依附于苏联并受苏联控制的.虽然1943年共产国际解散后,苏联减弱了对中共的控制, 但是美国认为这种控制并没有消失,仍然在发挥作用,中共作为一支有生机的力量可能最终会赢得内战,让一个受苏联控制的政党在战后统治中国,这并不是美国投入对日作战的目的.因而在苏联还未介入中国事务之前,就促使中共接受美国的影响和国民党的控制,是符合美国的政治利益的.美国在此对中共与苏联关系的错误判断,是因为它不了解已经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及中共与苏联关系的现状所致.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看到了美国与中共合作政策的脆弱性,为了进一步坚定美国与中共合作的信心和消除美国对中共的错误观念,中共一方面在实际行动中主动与美进行合作,另一方面通过与中外记者团及观察组成员的密切接触与交往,说明中共联美政策的坚定基础.中共认为与美国的军事合作不仅具有重要的战术价值,而且具有战略价值.在思想基础方面, 中共认为共产党的名称是沿袭而来,"将我们的制度或意识称作什么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内容,实质和实际行动而不是标签.,,[盯中共认为"即使是最保守的美国商人也不会在我们的纲领中发现可持异议的东西."[8]乱毛泽东还提醒英美记者和观察组成员,要了解中共所遵循的主义和实行的政策必须弄清三个区别:第一,是把共产主义思想体系与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区别开来.第二,要把中国革命的当前目标与长远目标区别开来.第三,要把中共的理论和政策与苏共的理论和政策区别开来.通过这三种区别, 毛泽东说明了虽然中共仍然坚持共产主义,但只是坚3O持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或政治思想方法,而不是在中国立即实行共产主义制度;虽然中共仍然坚持共产主义,但只是把它作为遥远的奋斗目标,新民主主义是建设中国的当务之急;虽然中共仍然坚持共产主义, 但不是苏联意义上的共产主义.由此中共与美国完全可以实行"主义"上的合作,不应该搞"主义"上的排斥,从而影响或放弃合作.中共并不排斥西方的民主主义思想,可以与美国进行很好的合作.中共联美政策的政治基础是新民主主义的理论和政策.另外,毛泽东还从政治外交战略的角度论述了美国与中共联系与合作的现实可能性和重要意义.从美苏关系和中苏关系来看,认为美国与国民党合作必然会引起麻烦,既不利于美国自身利益,也不利于美苏合作和世界和平.而中共能够并且必须成为苏联和英美这两个阵营之间的桥梁之一,因为"中国的进步依赖世界和平,只有跟各国真诚合作和帮助他们克服分歧,才能加强中国的国际地位."[93'P.这是中共对与英美建立合作关系的正确认识.中共在阐述联美政策的政治基础时,还在各种不同的场合说明了中共坚持以独立自主的原则开展与各国交往活动的决心.毛泽东对英国记者斯坦因说: "我们中国人必须以自己的头脑来思考,并决定什么东西能在中国的土地上生长起来."[1o]..'在与谢伟思谈话时毛泽东也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完全独立自主的政党,不受任何外国势力的支配,包括苏联和美国在内."[u'中共既不依附于苏联又不依附于美国的基本立场,与美国统治集团企图通过促使国共合作而控制中国的目标是根本不同的,这也成为中共与美合作的真诚愿望没有达到预期目的的根源所在.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中共联美政策的基础是非常牢固的,以后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而且,中共的论述得到了中外记者团和美军观察组成员的充分肯定和赞赏.为了争取抗战的早日胜利,加速中国革命的进程,减少阻力,争取朋友,也为了使美国政府及人民进一步深入地了解中共的联美政策,毛泽东多次会见了美军观察组的顾问约翰?谢伟思,向他阐述了战时和战后中共的方针和政策.首先,毛泽东说明了必须对国民党政府进行民主改革,这是团结抗战和解决中国内政的问题关键.其次,希望美国政府对中国内部事务发挥积极作用,因为美国可以把蒋介石是否按美国意愿办事作为向他提供援助的条件.最后,认为战后中国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美国将发挥巨大作用,因为"中国和美国的利益是相关联和相似的,美国无需担心中共不给予合作,中共不能冒与美国发生任何冲突的风险.,,Ln铝谢伟思也认为美国与中共合作将在政治上和军事上产生重大作用,从政治上看,向国共两党同时提供援助使真心抗战的共产党部队具有战斗力,使国民党不可能发动内战,并促使走向改革;从军事上看,共产党部队在长江以北扼守战略据点,有运动战,游击战的经验及士气,由于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可以进行大规模的持久战斗……所有这些都使美国与中共之间的合作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中共既是一支军事力量,又是一支政治力量.另外谢伟思认为中共脱离苏联走向独立的倾向是超出人们的预料的.中共认为与苏联保持友好关系是必要的,然而并不是排它的,并不是要引起美苏的对立.为了不让中国长期分裂下去,中共正在诚心诚意地谋求在美国的支持下统一中国.所以这一时期,观察组成员们认为应该对国共双方实行不偏袒的政策,可以通过军事合作来加强美国与中共的关系.但是罗斯福总统却是从全球外交战略出发,中国只是他设想的世界蓝图的一角,他懂得外交平衡的重要,但是不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正如斯诺所言"罗斯福总统显然无意抛弃蒋介石政权……他可能想把中共当作对蒋介石施加压力的一种手段,以促使蒋走向改革,成为统一进步的中国的核。
一九四七年“九台事件”研究
中共党史研究2019年第3期!"#$%&"'()*+,张 维 缜 〔摘要〕“九台事件”并非偶然,它是美国执行军事援蒋政策的结果。
事件发生后,美国政府积极、谨慎地与中共进行交涉,中共则在审讯过后兑现了释放两名美国军官的承诺。
随后,美国与国民党方面分别进行宣传,力图抵消中共的舆论影响。
该事件在美国与中共之间确立了通过高层联络处理美方人员被俘问题的机制。
同时,中共通过对这一事件的宣传,从政治上动摇了驻华美军的合法地位。
〔关键词〕“九台事件”;中美关系;驻华美军;扶蒋反共〔中图分类号〕D231;K266.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3815(2019)-03-0037-12AStudyonthe“JiutaiIncident”of1947ZhangWeizhenAbstract:Theoccurrenceofthe“JiutaiIncident”wasnotaccidental.ItistheresultoftheU.S.policyofprovi dingthemilitaryassistancetoChiangKai shek.Aftertheincident,theU.S.governmentnegotiatedwiththeCPCactivelyandcautiously,andtheCPCfulfilledthepromiseofreleasingthetwoU.S.assistantmilitaryattachesafterputtingthemontrial.AfterthetwoU.S.officerswerereleased,theU.S.andtheKuomintangrespectivelypublicizedtheincident,attemptingtocounteracttheimpactoftheCPC’spublicopinion.Theincidentestab lishedamechanismbasedonhigh levelliaisonsfortheUnitedStatesandtheCPCtodealwiththeissueofthecapturedU.S.personnel.Meanwhile,duetothepropagandaabouttheincident,theCPCdestabilizedthelegiti matestatusoftheU.S.armyinChinapolitically. 1949年8月18日,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这篇著名的檄文中写道:美国的海陆空军已经在中国参加了战争……在北平附近的安平镇,在长春附近的九台,在唐山,在胶东半岛,美国的军队或军事人员曾经和人民解放军接触过,被人民解放军俘虏过多次。
抗战后期美军观察组眼中的延安
文/李鸿雁 杨丽娟抗战后期美军观察组眼中的延安在延安中学,一片现代化的建筑包围之中,有8孔古朴的窑洞,窑洞由条石砌成,已经略显残破。
但在上世纪40年代,这里却是延安军民为欢迎美军观察组专门修建的“豪华住所”。
1944年下半年,美军观察组共18人分两批先后抵达延安。
这个正式名称为“美军中缅印战区驻延安观察组”的代表团,由美国军官、外交官、医生和专业技术人员组成,是“美国同中共领导之间正式接触的开始”。
在这次接触之前,美国人对延安的印象是矛盾的,一边是斯诺等西方进步记者报道中的“红色延安”,一边是国民党政府对外宣传的“反动延安”。
真实的延安究竟是什么样?经过与延安军民900多天的近距离接触,观察组成员最终看到了一个孕育着中国希望的圣地。
太阳照耀的地方1944年7月22日上午,重庆雾气弥漫,天色灰暗,蒋抗日的美国对蒋介石和他的军队并不满意,尤其是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约瑟夫·史迪威。
史迪威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参加过一战,多次任美国驻华武官,曾被《时代》周刊称为“一位真正的老中国通”。
1942年3月,史迪威第五次来华,担任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兼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
这位性格粗犷、心直口快的“中国通”,与蒋介石的关系几乎从一照面就不大融洽。
第一次缅甸战役失败后,两人关系进一步恶化,蒋介石抱怨失败全在史迪威不听指挥,而史迪威则向罗斯福告状,打不赢是因为“花生米”—花生米是美国俚语,特指野心大而能力差的人,史迪威在日记里就直接用“花生米”指代蒋介石。
对蒋不满的史迪威等美国人很快注意到了中国的另一支力量,这就是活跃在敌后根据地的中国共产党抗日武装。
从1942年6月开始,史迪威的政治顾问、美国驻华使馆二等秘书约翰·戴维斯就曾多次访问当时在重庆的周恩来。
1943年初,戴维斯第一次同史迪威讨论了派遣一个观察团前往陕北的话题,史迪威当时表现得颇感兴趣,无奈眼前要处理的事务繁杂,一时耽搁了。
1943年6月24日,戴维斯将这个建议落在了纸面上,他写了一份长达10页的备忘录递交给史迪威,同时将一份副本送到了美国国务院。
中外领导、专家人士论延安精神
国外学者论延安精神一、外国学者对延安精神的看法自1980年中美建交以来,两国间公私交际往来,已日趋频繁。
但美国官方和中国人民政权的接触,却可追溯到40年前。
那是1944年7月22日,一架美军C—47型运输机在三架美军战斗护航下,将以戴维·巴雷特上校为首的美军观察组送到了延安。
巴雷特是美国军界中经验最丰富的中国通。
观察组成员中有在中国出生的外交官约翰·S·谢伟思,深通中国国情,是美国外交界的翅膀。
此外还有专司对日情报的雷·克雷姆利少校等人。
同机运到的好几箱医药用品,是几年前美国红十字会捐赠给延安国际和平医院的。
由于国民党的封锁,这批药品一直拖到这时才运到延安。
延安和陕、甘、宁边区长期遭到国民党封锁,与外界联系完全断绝。
随着美军观察组到达,通往禁区的门户一下子打开了。
美国人要上延安,是由于他们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对日战争中起了巨大作用。
蒋介石允许他们上延安则是迫于美国政府的压力。
当时重庆方面突然转变,开放禁区,使得不明就里的人几乎不敢置信,在延安招待所欢迎美国人的接待人员中,有个姓仇的少将,是蒋介石派驻延安的军事代表。
他满面笑容,对新出现的重庆、华盛顿和“共匪”团结一致的奇迹,表现出欢欣甚于困惑的样子。
其实他内心里是大惑不解的。
蒋介石为防止美国人和八路军发生密切关系,对观察组的使命作了严格限制。
他们的任务只是和八路军共同侦察敌情,搜集日本侵略军的情报,为美国空军提供陆空配合,还从名义上加以约束,称之为“观察组”。
巴雷特在抵达延安的当晚,就告诉美国记者阔瑟·斯坦说:“我要把话事先讲清楚。
我们不是你们所希望的那种一般意义的军事代表团。
我们只不过是观察员,负有单纯技术使命的观察员。
”观察组抵达后,双方毫不延迟,立即忙碌起来。
八路军将自己的设备供观察组使用。
斯坦说:“八路军和美军进行的真心实意的合作,提供讲求实效的支援,几乎好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巴雷特承队,八路军工作进展的步伐他们有时竟难于跟得上。
1944-1949年毛泽东对美国对华政策的认知和应对
1944-1949年毛泽东对美国对华政策的认知和应对李振【摘 要】1944年到1949年是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与美国进行半官方交往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毛泽东对美国对华政策的认知和应对,大致可分为“放手合作”、“中立”、“准备斗争”三个阶段。
美军观察组访问延安至党的七大,毛泽东提出“放手与美军合作”的方针,指示中国共产党与美军进行合作;党的七大到内战爆发,毛泽东与中共中央采取“中立美国”的策略,利用美国的调停政策,寻求建立联合政府,并希望美国不插手中国内战;内战爆发至新中国成立,毛泽东对美国“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中共中央停止与美国的外交联络。
中国共产党与美国半官方交往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与教训,为当今的中国外交提供了有益借鉴。
【期刊名称】毛泽东研究【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5【关键词】毛泽东;美国对华政策;应对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是美国制定对华政策的关键时期。
从1944年到1949年这段时间,随着美国对中国事务的介入,中国共产党和美国之间有了接触的契机。
1944年7月,美国首批官方代表—美军观察组到达延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与美国的半官方外交关系的建立和军事合作的开始。
同年8月15日,毛泽东亲自为《解放日报》修改审定题为《欢迎美军观察组的战友们》的社论。
1949年8月5日,美国发布“中美关系白皮书”,对在中国的失败作辩解。
同年8月18日,毛泽东又在《人民日报》撰写评论《别了,司徒雷登》,这标志着在新中国成立前夕,1944年到1949年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与美国之间半官方交往的最终结束,从此正式关上了一度向美国敞开的大门。
在一定程度上,从“欢迎”到“别了”,文本的态度表达正好折射出这一时期毛泽东对美国对华政策认知和应对的历史轨迹。
具体而言,大致可划分为放手合作、中立、准备斗争三个阶段。
一 美军观察组来访至党的七大:诚恳欢迎放手合作1941年底,日本突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1944年美军观察组考察延安的几个问题——基于中央档案馆藏相关档案的研究1944年7月22日和8月7日,美军观察组一共18人,分两批先后到达延安,开始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考察。
这是中美合作抗日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性事件,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的一件大事。
在延安,美军观察组曾向中共军队表示一起“到东京吃茶去”,俏皮而浪漫地体现了中美军队携手抗日、直捣黄龙、灭此朝食的壮志豪情,是中美合作抗日的代表性名言。
美军观察组在深入实地进行考察后,深刻地认识到:“救中国,非共产党之力量不可。
”这一石破天惊的结论,不但是美军观察组的一个重要收获,而且是7 0多年来不断被验证为正确并将继续被验证为正确的最为著名的关于中国政治的预言之一。
中央档案馆现藏有与美军观察组相关的档案70多件。
通过对这些档案的梳理,可以对当年美军观察组访问延安的有关问题作出一些新的考察。
一、美军观察组的派驻与撤销是谁主动提出的?关于美军向中共中央驻地延安派驻观察组,到底是美国还是中国共产党或中国国民政府先行主动提出的,学术界存有不同看法。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中央档案馆所藏相关档案中寻出一些来龙去脉来。
1944年6月,林伯渠、董必武专门向毛泽东报告了“关于美国派军事人员赴延”一事的前后经过:“罗斯福过去曾三次电蒋要求,均遭蒋拒绝。
”“这次华莱士来渝,文生德、台维士(即戴维斯——引者注)、谢尔维士(即谢伟思——引者注)等临时主张再由罗斯福向蒋要求,罗斯福在四小时内立即回电同意,华莱士立率美方有关人员全体见蒋,正式提出罗的电报,蒋略为踌躇,最后即表示:只要共产党方面允许,你们可以派人去,但须军事委员会给名义,可直接同何应钦商量。
”“谢等次日见何”,何“完全同意”了谢等的要求。
(林伯渠、董必武给毛泽东的电报,1944年 6月。
)林、董电报所述情况,应来自于台维士、谢尔维士等美方人员与他们联络时所述,因此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很大的真实性,应属可靠情况。
1944年7月15日,毛泽东在向党内通报时局近况时也采用了这一说法:“罗斯福三次电蒋要求派美国军事代表团来延安,均被蒋拒绝;此次华莱士来华,率美方在渝有关人员全体见蒋,正式提出罗斯福第四次电报,蒋始被迫答应。
”(毛泽东关于对时局近况的通知,1944年7月 15日。
)中共最高领导人毛泽东向党内通报中的这一说法,应是当时中国共产党所能掌握到的全部情况。
从现存的档案来看,美国派军事观察组赴延安,最初是由美国总统罗斯福向蒋介石提出的,但开始连续提了三次,蒋介石都没有同意。
直到1944年6月,美国副总统华莱士访华时,在华的美军军官谢伟思等人临时又请示罗斯福,建议由罗斯福再次致电蒋,由华莱士当面向蒋提出,罗斯福当即复电同意。
华莱士立即率美方有关人员面见蒋介石,面交罗斯福的电报。
这次蒋介石只好同意,让美方与何应钦具体商量。
第二天,谢伟思等人面见何应钦,要求美军人员自行前去延安,不要国民政府军委会派人陪同,何应钦也完全同意了这一要求。
于是,1944年6月23日,驻重庆美国陆军总部代理参谋长费尔利斯正式向林伯渠致信,称“美国陆军总部获得国民政府准许,将派遣美国官员组成的观察组去中国北部延安及十八集团军作战地带及日占地区进行调查访问”,要求“给他们自由旅行、观察,允许他们直接与其总部用无线电通信联络,在调查访问期间给予协助”。
(费尔利斯致林伯渠的信,1944年6月 23日。
)第二天,6月24日,林伯渠便回函表示同意。
同日,费尔利斯也经林伯渠致函毛泽东,提出了同样的要求。
毛泽东于6月28日复电,对美军事人员来延“表示欢迎”。
美国甚至还就向延安派驻美军观察组一事,征得苏联同意。
1944年7月15日董必武在给毛泽东、周恩来的电报中说,后担任美军观察组领队的包瑞德曾向他们说“领事曾先征求苏联同意的”。
经过一系列准备后,美军观察组分两批先后于7月22日和8月7日到达延安。
1946年3月9日,美军中国战区总司令魏德迈提议取消延安观察组。
3月11日,周恩来电告中共中央:“马歇尔转来魏德迈通知,为执行美陆军部复原计划,拟即撤退延安美军观察组”,“并问我们意见”,“我即答已让他们在延再留一时期,和美在华陆军总部同时撤销”。
中共中央于次日复电同意。
3月13日,周恩来正式致函驻重庆美国大使馆的卡尔菲,“希望美军驻延观察组一直维持到美军司令部从中国撤退以前。
我们这样要求是为了建立我们之间的直接联系,能够更进一步更好地了解和合作”。
(周恩来致卡尔菲的信,1946年3月13日。
)结果,4月上旬,美军参谋团叶顿上校还是通知中共中央:“观察组定于本月9日撤销,全部人员将飞沪。
”叶顿同时还告:“为使双方联络不致中断”,中共可由周恩来“向吉伦将军提议派一军官(不低于上校阶级)驻延担任联络”。
(中共中央给周恩来的电报,1946年4月7日。
)据其他史料,美军观察组撤出延安后,留下的军官改称美军联络组,于1947年3月11日撤离延安。
由上可知,美军观察组的派驻和撤销,都是由美方主动提出的。
所不同的是,美方提出派驻时,中共中央当即同意;美方提出撤销时,中共中央当即挽留,希望再留一段时间。
仅仅不到一个月,美方还是最终决定撤销,只同意留下少数人继续担任联络。
这样,美军观察组从1944年7月22日到1946年4月9日,在延安和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共执行了620多天的任务。
二、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对美军观察组持什么态度?当1944年6月23日费尔利斯向林伯渠致信询问美军观察组可否到延安及八路军控制地区调查访问时,林伯渠就代表八路军表示欢迎,并保证给予观察组以“充分的合作”,给以“工作上和行动上的自由,及通信联络的自由”,“以便迅速打败我们共同的敌人日寇”。
(林伯渠关于观察组来延问题给费尔利斯的信,1944年6月24日。
)为了共同打败日寇,这是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欢迎美军观察组的最主要动机和原因。
接到林伯渠的报告后,毛泽东很快便于6月28日复电林伯渠等人,对美军观察组来延安“表示欢迎”,并从当天起就开始检查飞机场,随时准备迎接美军观察组的到来。
7月4日,中共中央又致电林伯渠等人,详告延安机场情况及降落时应注意事项,并嘱他们与美军详谈一次,以保证观察组飞延时顺利着陆。
为便于美军观察组到延安后开展工作,7月14日,周恩来经毛泽东批准,专门致电林伯渠等人,转告美军观察组:本地发报局发电极慢,最好能自带无线电台来延安。
观察组第一批人员到达延安时,延安给予观察组人员热情的招待,并免去观察组的膳宿费用。
为此,包瑞德于1944年7月22日亲自致信朱德表示感谢。
当美军观察组全部到达延安后,毛泽东不仅宴请招待了他们,而且亲自大篇幅地修改了延安《解放日报》8月15日的社论《欢迎美军观察组的战友们》。
社论称:美军观察组到延安,是“中国抗战以来最为令人兴奋的一件大事”,“对于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实有重大的意义”,因为这将有助于美国和世界各国了解这样一个过去一直被国民党封锁的事实真相,即:“七年来,近五十万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八千余万被解放了的人民,在华北、华中、华南三大敌后战场奋勇作战。
”“敌后战场成了中国抗战的最重要战场。
”(《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4年版,第 35页。
)社论认为,“该组的战友们一定会对此间情况作周密的和深刻的观察,并对于双方如何亲密合作以战胜日寇必能多所擘划”。
(《毛泽东外交文选》,第37页。
)美军观察组工作的成功,“会使美军统帅部对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团结抗战、实行民主的政策,和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抗战力量,获得真实的了解,并据以决定正确的决策”(《毛泽东外交文选》,第37页。
);并“会增进中美两大盟邦的团结,并加速最后战胜日寇的过程”。
(《毛泽东外交文选》,第38页。
)这就是当时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从共同战胜日本法西斯这一世界大局的角度所认识到的美军观察组来延安这件事的重大政治意义。
显然,在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看来,美军观察组到延安,不仅于中共自身有利,于中国的抗战事业有利,而且于增进中美两国团结有利,于加速最后战胜日寇的过程有利。
因此,毛泽东才代表中共中央和中国共产党,代表当时50万八路军新四军和8000多万敌后根据地人民,代表各根据地民主政府,“向远道来此的观察组全体人员,致热烈欢迎之忱!”(《毛泽东外交文选》,第 34页。
)8月18日,毛泽东又签发了由周恩来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外交工作的指示,进一步阐明了美军观察组来延安并将分赴前方的重大意义,指出了应该如何接待并与之进行合作。
指示中说:“由于我党政军民的努力和国民党统治人士的日益反动与无能,目前两个中国(新民主的中国和法西斯化的中国)在抗战营垒中的对照是更加明显了,这次外国记者美军人员来我边区及敌后根据地,便是对我新民主中国有了初步认识后的实际接触的开始,因此,我们不应把他们的访问和观察当作普通行动,而应把这看作是我们在国际间统一战线的开展,是我们外交工作的开始”。
这里说到了两个“开始”、一个“开展”,即外国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中国”实际接触的开始,中国共产党外交工作的开始,中国共产党国际统一战线的开展。
如果从发展的、长远的角度看,这种“开始”和“开展”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为什么呢?指示分析说:“如果大家承认八年来国内统战政策,曾经给我们以极大的发展,那么,今后国际统战政策,将可能给我们以更大的发展。
而且,如果国际统战政策能够做到成功,则中国革命的胜利,将必增加许多便利,这是可断言的。
”这可以说是理由之一。
指示接着又分析了第二个理由:“美军人员来我边区及敌后根据地的理由,为有对敌侦察和救护行动之需要,准此可争取其逐渐扩张到对敌作战方面的合作和援助;有了军事合作的基础,随后文化合作,随后政治与经济合作就有可能实现。
”虽然美军观察组到敌后对中国共产党意义重大,但中共中央也很冷静地提醒全党:“目前不应希望过高。
”原因有三:第一,“目前美英苏外交的重心仍是放在国民党方面”;第二,党的“这种外交现在还是半独立的外交,因为一方面重庆国民政府还是中国人(我们在内)及同盟国所承认的中央政府,许多外交来往还须经过它的承认”,“另一方面国民党不愿意我们单独进行外交活动的,我们与同盟国家只有冲破国民党种种禁令和约束,才能便于我们外交来往和取得国际直接援助”;第三,“且就英美内部言,也有进步、中间、顽固三种势力存在,即在其政府中亦复如此”。
后来的事情发展证明,正是由于当时美国外交重心仍在国民党,国民党对美共接近甚为忌惮,极力加以反对和阻挠,加之美国政府与军队中的反共顽固势力的存在,导致美国与中共的关系由热变冷,美军观察组与中共的合作计划未能全部实现,美军观察组的一些核心人员被调离延安甚至被排挤回美国。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指示进一步提出了当时包括接待美军观察组在内的党的外交工作的中心“应放在扩大我们影响,争取国际合作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