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高考历史深化复习+命题热点提分专题15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关系

合集下载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测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测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测试卷及答案解析(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河北省辛集中学高三模拟)学者汪辉评论新中国的某一制度说,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

其评论的是()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政治协商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村民自治制度【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可知,该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答案为A项。

政治协商制度不是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B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村民自治制度与“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无关,排除CD项。

2.(2018·浙江省稽阳联谊学校3月联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保证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下面四个民族自治区中将在今年(2018年)迎来“逢十”周年大庆的是()A. B.C. D.【答案】 C【解析】宁夏回族自治区设立是1948年,今年是60周年,C正确;A是西藏;B是内蒙古;D是新疆。

3.(2018·湖北省孝感一中、应城一中等五校期末)下面为我国部分人大权力的首次行使情况统计表。

表格内容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A.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B.促进了立法工作的开展C.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D.经历了逐步完善的过程【答案】 D【解析】表格“选民述职制度”“人大常委会质询权的行使”“公示制度”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经历逐步完善过程,D正确;A属于性质,不符合题意;立法不是材料表格主要信息,B错误;C中创新不符合题意。

4.(2018·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月考)下表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A.A B.BC.C D.D【答案】 C【解析】A选项错在“革命”一词,此时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完成,且“一五”计划完成于1957年;“大锅饭”是人民公社的产物,故B选项错误;D选项错在“开始”二字。

2021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纲要: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2021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纲要: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考点一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1.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时间:1949年9月(2)内容:①通过了《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是新民主主义国家)。

②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毛泽东。

③决定新中国的首都、国旗、国歌。

2.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成立: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2)意义:①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基本)胜利,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②为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理解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制定: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过渡时期)(2)内容: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3)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4)性质: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4.了解新中国初期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①初步建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的召开。

②政协会议职能的转变: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结束,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形式继续存在。

③发展到新阶段: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并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①建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②地位: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③意义:为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①目的: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②法律依据:《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

③实施:先后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1965年)。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第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第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10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1.(2020·江西高三联考)薛君度在《中国外交新论》一书中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成立初期没有实现彻底的中立和不结盟的资本,因为自立的前提是自强。

”这可以用来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A.外交方针与具体国情不符B.推行“一边倒”政策是势之必然C.急需改变和调整外交政策D.中立更能维护新生的人民政权解析:选B。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推行“一边倒”政策,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这一边,是为了维护国家独立与主权,不致处于孤立地位,这与作者的观点相一致,故B 项正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是与具体国情相符的,故A 项错误;实行“一边倒”政策是与我国当时的国情相符的,故C项错误;成立之初的中国国力贫弱,面对美苏对峙和“冷战”,中立不能维护新生的人民政权,故D项错误。

2.(2021·河北承德模拟)渡江战役期间,毛泽东发表声明:“外国政府如果愿意考虑同我们建立外交关系,它就必须断绝同国民党残余势力的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与此声明相一致的外交方针是( )A.“和平共处”B.“一边倒”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D.“另起炉灶”解析:选D。

“它就必须断绝同国民党残余势力的关系”说明中共主张在废除国民党与西方国家已经签订的条约的基础上与他们重新建立新的平等关系,这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另起炉灶”外交方针的特征,故D项正确。

“和平共处”强调各国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故A项错误;“一边倒”指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主张废除中国近代所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故C项错误。

3.(2020·四川德阳一模)苏联油画《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1950年)》上图作为中苏关系的史料,其价值在于( )A.是研究中苏建交的第一手资料B.真实还原了签约现场的细节C.用于印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D.艺术再现了中苏的友好关系解析:选D。

高中历史 第六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35张)课件 新人教必修1

高中历史 第六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35张)课件 新人教必修1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经过:(1)中央人民政府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国家 领导人宣布就职;(2)____________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 “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3)开国大典。 3.历史意义:(1)国内的意义: ①推翻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统治,结束了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 ②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开启了中 华民族发展的____________; ③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已经结束,进入由新民主 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___港澳台问题辨析 (1)台湾问题不同于港澳问题,前者是内战遗留问题,属 于中国内政,而后者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 (2)东西德、韩国和朝鲜问题的产生,则是二战后根据国 际协议形成的,属于二战的遗留问题。 (3)“一国两制”并不是说两制都是主体。“一国两制” 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并存, 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 (4)“一国两制”构想,最初是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的。 但首先得到成功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 (5)特别行政区和民族区域自治区的共同点:都享有自治 权,都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不具有任何独立 主权实体的性质。
温馨提示1:易错辨析: (1)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 束,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 始,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 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是中国人民政治协 商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这一制度的重要机构。 (3)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是政体,人民代表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考点2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考点2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

考点2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2018·某某某某九校联考)如图所示反映了我国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推动这一发展的努力开始于( )A.1979年发表《告某某同胞书》B.1992年达成“九二共识”C.1994年通过《中华人民某某国某某同胞投资保护法》D.1995年《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解析:A 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某某同胞书》宣布两岸停火,建议实行通邮、通商和通航,材料正是这一建议的体现,故A项正确;1992年达成“九二共识”是奠定政治对话的基础,故B项错误;C项和D项均不是最先开始的努力。

2.(2019·某某某某期末)在下图所示报纸中,有可能刊登的内容有( )①叶剑英提出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②要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③徐向前宣布停止炮击大、小金门岛④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D 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79年元旦的《人民日报》有可能刊登要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的内容;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某某同胞书》的同时,徐向前宣布停止炮击大、小金门岛;1979年元旦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②③④有可能刊登在图示报纸中,故答案为D项。

叶剑英提出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是在1981年的《关于某某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讲话中,排除含有①的A、B、C三项。

3.(2019·某某某某期末)1979年是不平常的一年,这一年发生的许多大事影响非常深远。

下列事件不是发生在这一年的是( )A.访问美国B.海峡两岸实现真正停火C.“一国两制”构想提出D.中央决定对某某、某某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解析:C 1979年1月28日至2月5日访问美国,1979年元旦宣布停止炮击金门后,海峡两岸实现真正停火,1979年7月中央决定对某某、某某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故A、B、D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20世纪80年代初“一国两制”构想提出,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考点10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

考点10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

考点10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备考策略】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高考近5年涉及的不多,题型以选择题为主,也有非选择题,新政协的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是考试命题的重点。

复习本单元要加强对现实有较强借鉴意义的知识点的复习,注意不同时期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演变过程,切实理解一些重要的历史概念,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等,适当联系必修二、必修三中与这一内容相关联的经济、思想等知识。

【重要考向】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二、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条件(1)军事:国民党反动政府已被推翻,解放战争在全国基本取得胜利。

(2)理论:1949年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和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理论和路线方针准备。

(3)筹备: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确立了首都、国旗、代国歌;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建国初施政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

2.成立: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3.意义:①对中国: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中国进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②对世界: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最重大的事件;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历史解释】新中国巩固政权的斗争(1)追歼残敌:至1950年夏,基本上歼灭了大陆的国民党残余军队和武装土匪;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

至此,除台湾和少数沿海岛屿外,中国领土全部解放。

(2)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归农民个人所有,农民向国家交“公粮”。

中国现代史高考热点专题

中国现代史高考热点专题

中国现代史高考热点专题一、祖国统一【时政背景】新华网北京2008年6月12日电(记者赵新兵陈键兴)钓鱼台国宾馆6月12日见证了两岸关系的历史性时刻: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亲切握手,作为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两岸两会的协商谈判在中断9年后再次拉开帷幕。

【相关知识链接】1、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统一的措施。

2、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虎门销烟,黄海海战,反割台斗争,全民族抗日战争。

3、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及解决,一国两制政策的提出、内涵、实践。

4、台湾问题的由来及与香港问题的区别(前者是内政问题,后者是主权问题);建国后台湾与大陆关系的演变:《告台湾同胞书》、九二共识、汪辜会谈、两岸三通。

【热点例测】1、在海协会会长陈云林访台之际,在央视黄金档播出的电视剧《台湾·一八九五》,以台湾的兴衰沦陷过程为线索,以刘永福、刘铭传等爱国英雄为主要人物形象,从不同侧面揭示台湾沦陷的历史缘由。

关于台湾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有:①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台湾被迫割让给日本②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归祖国③1949年,因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台湾与祖国分离④大陆在台湾问题上坚持的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2、秦朝下列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有:①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②统一度量衡③下令小篆通用全国④以法为教A、①②③B、①③C、①②③④D、②③④公元2005年4月29日下午3时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领的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全体成员。

胡锦涛总书记微笑着伸出右手,连战主席微笑着伸出右手,两只手伸过最近距离135公里的台湾海峡、伸过60年的历史风雨,紧紧地握在一起。

3、经历了一个甲子的轮回,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再次聚首。

国共上一次的聚首是指A、重庆谈判,签署《双十协定》B、抗日战争胜利,日本无条件投降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D、国民党制宪国大的召开4、连战访问大陆,是56年来中国国民党最高领导人首次登上大陆,造成台湾与大陆长期分离的直接原因是A、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B、蒋介石在美国支持下发动内战C、外国反华势力“以华治华”政策的影响D、蒋介石退居台湾5、材料解析题材料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古代历史上,虽然有分有合,但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主流。

备战高考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含解析)

备战高考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含解析)

2019备战高考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含解析)一、单选题1.我国一年一度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选出的代表参加,讨论并表决由国务院提出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其它各项法律、法案等,这充分说明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所坚持的原则是()A. 民主集中制B. 人民民主C. 依法治国D. 政治协商2.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多次明确表示不会去搞“两国论”或“法理台独”,而是坚持“九二共识”,这表明马英九()A.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B. 坚持两岸和平统一C. 拥护“一国两制”的方针D. 反对外国势力干涉3.“8月18日,上百万名来自各地的红卫兵们在天安门广场见到了他们‘日夜思念的毛主席’。

第二天,近30万红卫兵冲向北京的各个角落,‘破四旧’行动很快波及全国。

”材料所述的情景应当发生于20世纪A. 50年代初期B. 50年代后期C. 60年代中期D. 70年代中期4.下图反映的是台湾第一个返乡探亲团于1988年1月抵达北京时手持的小旗子和穿的夹克。

这些材料反映了当时( )A. 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B. 海峡两岸达成“一个中国”共识C. 海峡两岸接受“一国两制”构想D. 海峡两岸实现通邮、通航、通商5.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显著的特点是A. 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B. 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C. 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D. 新中国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6.有学者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的这一制度,主要体现一种精英参政,区别于自下而上选举基础之上的广泛的公民参政,它是对中国政体的一种补充体制。

这一制度是A. 村民自治制度B. 政治协商制度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7.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在我国产生的条件()①商品经济的发展②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③ 适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④ 金融领域的改革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8.“九二共识”是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这一重要共识是()A.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B. 两岸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C. 两岸直接实行通邮、通航、通商D. 允许台湾居民回大陆探亲投资9.20世纪90年代,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台湾当局授权它为“处理涉台公权力的两岸事务的唯一机构”。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课题9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课题9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课题9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思维引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有何影响?【素养点拨】1.时空观念。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中国民主政治经历了建立、发展、曲折的历程。

2.历史解释。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成为新中国的临时宪法和纲领。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动了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进入新时期,并逐步制度化、法律化。

3.史料实证。

运用文献史料及其他史学研究材料,实证改革开放前中国民主政治的特点、成就及影响。

4.家国情怀。

从中国特色民主政治成就中,认识中华民族独有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

一、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背景: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国民政府的统治被推翻。

2.筹备: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讨论筹建新的国家政权事宜。

3.成立: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4.意义:(1)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

(2)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3)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基石。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主政治建设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初步形成: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①内容: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②作用: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作了准备。

(2)职能转变: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主要职能转变为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3)新阶段: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专题复习1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专题复习1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专题复习1(第九课时)一、总体认识:(一)课标要求:(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2)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3)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4)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5)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二)理清线索、理顺时期1、理清二条线索:新中国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两条线索2、明确中国现代史的分期:1949-1956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6-1966 十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66-1976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78-至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建设的三个时期: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初建时期(1949-1966)现代中国民主政治曲折时期(1966-1976)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重建完善时期(1978-今)4、一国两制发展的三个时期:酝酿时期(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20世纪80年代初)正式提出(80年代初)实践时期(80年代以后)(三)网络结构构二、基础知识:(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1、新中国成立的条件:(1)军事基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2)政治基础:国民党反动政府被推翻(3)理论基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A.时间:1949年3月;B.地点:河北西柏坡;C.内容:工作重心的转移;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党的基本政策;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D.意义: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充分的准备。

(4)组织准备:(①、②、③)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A.时间:1949年9月;B.地点:北平C.中心问题:新中国的成立问题D.内容:通过临时宪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文件);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府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决定国旗五星红旗,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纪年方式公元纪年,首都北平改北京;E.《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性质:新民主主义国家,即人民民主专政国家F.意义:为夺取全国胜利起了指导作用,解决了革命胜利以后,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②中央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A.时间:1949.10.1B.地点:北京C.内容:宣告中央政府成立;决定施政方针:《共同纲领》;任命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兼外交部长③各解放区人民政权的发展壮大(5)群众基础:全国人民拥护中共领导(6)有利的国际环境:社会主义阵营的支持与帮助2、新中国成立的标志: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3、新中国成立的意义:(1)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2)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3)为国家政治经济建设的逐步展开奠定了牢固的基础;(4)开创中国历史新纪元。

高中历史思维导图: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高中历史思维导图: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两岸关系的发展
台湾问题的实质 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缓和,对话,发展,突破
阻碍统一的两股势力
国际反华势力,“台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法制的健全
完善三大政治制度 建立基层民主制度 平反冤假错案 修订1982年宪法
民主制度 的重建与
完善
法律制度走 向健全
“一国两 制”的理 论与实 践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提出背景,目的,过程 特点及意义
香港回归
“一国两制”的实践
澳门回归
意义 台湾问题的由来
现代 中国 的政 治建 设与 祖国 统一
新中国成立
条件 标志 意义
政治前提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理论路线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组织准备
政协会议召开
1949年开国大典
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纪元,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 立主权的国家
民主 政治 建设
初步形成
1949年政协会议召开
政治协商制度
正式建立 初步发展
1954年全国一大召开
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方针
创立标志
建国初期:民 主法制的确立
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
内容
通过《中华 人民共和国 宪法》
内容 原则 性质
选举产生国家领导人
特点,地位和作用
建立目的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建立依据
含义,实践及意义 “文革”出现的原因
公民权利失去保障
“文革”时期:民主法制的破坏
表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考点1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考点巩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考点1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考点巩固

考点1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2018·某某某某期末)如图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徽,整个会徽图案庄严富丽,具有深刻的政治含义。

下列选项对其“政治含义”解读不正确的是( )A.红星表示无产阶级领导B.齿轮、嘉禾表示以工农联盟为基础C.“1949”表示人民某某统一战线进入新阶段的年份D.四面红旗表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大联合解析:C 人民某某统一战线进入新阶段的年份是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故选择C项。

2.著名报人徐铸成回忆道,对于《共同纲领》不提社会主义的疑问,周恩来解释说,今天应集中力量于新某某主义建设,发展包括民族资本主义在内的四种经济成分。

如过早写出社会主义,易在国内外引起误会。

周恩来的解释在当时有利于( )A.团结各阶层人士共同建设新中国B.推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实施C.落实“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D.尽快结束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的局面解析:A “今天应集中力量于新某某主义建设,发展包括民族资本主义在内的四种经济成分。

如过早写出社会主义,易在国内外引起误会”,这说明周恩来的解释在当时有利于避免误会,团结各阶层人士共同建设新中国,故A项正确;《共同纲领》的提出是在1949年9月,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是在1953年,故B项错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提出于1956年,故C项错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结束了政协代行人大职权的局面,D项错误。

3.下图是中华人民某某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①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②具有新某某主义政权性质③依据《中华人民某某国宪法》履行职权④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解析:A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高考历史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5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关系

高考历史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5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关系

高考历史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5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关系【考向解读】1.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3)“文化大革命”;(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2.现代的对外关系:(1)新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命题热点突破一】现代的政治建设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创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

(2)内容: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地位: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4)意义:奠定了新各项政治制度的基础,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初步确立:人民政协的召开。

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通过《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会议进行了选举并决定了新的首都、国旗、国歌和纪年等重要事项。

(3)概况:1947年,××区成立。

后来,新又成立了四个自治区,全国共五个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区。

(4)依据: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1954年宪法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5)作用①促进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愿望的实现。

②对实现民族平等、保证祖国统一和加强民族团结产生了深远影响。

③调动了各族人民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文化大革命”(1)原因①党内“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②毛泽东错误地估计了国内外形势,想通过“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③林彪、江青等野心家利用毛泽东的错误推波助澜。

(2)对民主与法制的破坏:人民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社会秩序混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法律形同虚设,人权被严重践踏;刘少奇冤案。

高一历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试题

高一历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试题

高一历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试题1.建国初期,中国民盟主席张澜说:“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最高权力机关。

这是理论与实际一致的一种新制度。

”这个“新制度”是指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政治协商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社会主义制度【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当中的信息“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联系所学知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确保国家权利掌握在人民手中,符合人民当家做主的宗旨,适合我国的国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故此题应选A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是谁留下千年的祈盼;难道说还有无言的歌,还是那久久不能忘怀的眷恋......呀啦索,那可是青藏高原。

”歌手韩红的一曲《青藏高原》唱响全国,下列哪些事件给西藏地区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①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②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③1965年西藏自治区的成立④改革开放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是在1949年春召开,是建国以前,不符合题目要求。

3.每周升旗仪式上,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我们心中总会充满自豪感和使命感,历史上最早将五星红旗定为我国国旗的会议是( )A.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B.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答案】B【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

最早将五星红旗定为我国国旗的会议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4.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的会议是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B.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C.中共十五大D.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答案】D【解析】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的会议是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故选D。

(统考版 专题版)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课时作业7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统考版 专题版)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课时作业7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课时作业7 独具特色的政治与外交建设——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22·安阳市一模]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明确了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但没有把社会主义前途明确写进条文。

这主要是基于( )A.国家未来发展的方向尚不明确B.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还没有建立C.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仍然艰巨D.争取独立实现国家统一的需要2.[2022·山西临汾二模]1954年宪法在中国当代民主政治建设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宪法草案在讨论过程中,全国有1.5亿人参加,提出了118万多条修改、补充意见和问题,几乎涉及宪法草案的每一个条款。

由此可知1954年宪法体现了( )A.社会主义性质 B.民主集中制C.人民民主原则 D.民主监督3.[2022·洛阳市一模]历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少数民族代表比例都高于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全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代表,人口超过100万的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分保障了( ) A.民族地区经济事业高速发展B.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地位C.各民族长期共存和互相监督D.祖国统一大业的最终完成4.[2022·驻马店市三模]1956年,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进一步扩大民主生活,开展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

”这反映了当时( )A.民主政治制度遭到严重破坏B.政治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C.人民的政治权利未得到保障D.政治建设深受国内主要矛盾变化影响5.[2022·榆林市三模]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完善经济法治为龙头,拓展到各个社会关系领域,赢得了公众的认可与支持,依法行政全面推进。

并且行政执法体制基本建立,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基本完善。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知识总结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知识总结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和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一)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概况: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2、目的:筹划成立新中国2、主要内容: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国家性质:新民主主义国家;规定了国家各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体现了新民主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

同时,又是建国初期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纲领。

)3.地位:暂时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

4、意义: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组织准备,初步建立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易混(错)警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只是这一制度的重要机构。

(二)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背景:⑴军事:国民党统治被推翻,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⑵政治: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⑶组织准备: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2、时间、地点:1949年10月1日、北京、开国大典。

3、意义:①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②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③新中国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三)理解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背景:三大改造展开2、目的:确立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3、制定: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制定和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4、内容:规定了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5、特点: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6、意义: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带详细解析)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带详细解析)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09·山东基本能力)60年前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油画《开国大典》再现了开国盛典这一历史时刻。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该作品属于革命历史②画家吸取了传统山水画的特点③开国大典举行时中国大陆已经全部解放④毛泽东在盛典上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A.①②B.①④C.②③③④解析用排除法。

开国大典时全国还有很多地方没有解放,如西藏、海南等地区,排除③;另外该油画肯定不是吸取山水画的特点,因为山水画注重意境,而该油画则是写实,排除②。

答案 B2.民主人士张澜在一次发言中讲道:“这是新中国的一个人民大宪章,它确定了新中国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制度。

它有了革命到底的大方针,它有了稳步建设的大原则。

”张澜在发言中所讲的“它”是指()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解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建国初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答案 A3.(2009·广东单科)我国某部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这一表述说明当时() A.三大改造尚未完成B.资产阶级已被消灭C.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D.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解析题目中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表述是“工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它最早出现在1954年颁布的宪法中,据所学知识可知,选项中关于1954年宪法制定时的背景的描述,只有A项最符合题意。

答案 A4.(2010·唐山模拟)新中国建国初期,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张澜在政协会议上说:“我们的新制度,当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所谓的总统制、内阁制那一套陈腐的旧东西,同时我们亦不同于苏联及东欧各国的政权与治权合一的制度。

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已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5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关系1.毛泽东强调人民政协的作用和性质时讲到:“人大和国务院是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管理机关,如果把人民政协也搞成国家权力机关,就成为二元论了,这样就重复了、分散了。

”材料意在说明( )A.人民政协已没有存在的必要B.人大与政协职责应各有侧重C.政府决定健全民主集中制度D.国家要放弃多党合作的制度答案:B2.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要求各位中央政治局委员及在京各中央委员阅看一些主要参考文件(见下表)。

材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草案起草工作的特点是( )A.B.具有世界眼光与历史视野C.与资本主义宪法区别明显D.深受“一边倒”外交的影响解析:从材料参阅的文件看,既有苏联的社会主义宪法,又有中华民国和法国等资本主义性质的宪法,故B 项正确。

答案:B3.粉碎“四人帮”时,胡耀邦提出自己的治国建议:“我以为当前有三大事特别重要:一、停止批邓,人心大顺;二、冤狱一理,人心大喜;三、生产狠狠抓,人心乐开花。

”针对当时国情该主张侧重于( ) A.拥护邓小平的领导B.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C.拨乱反正,顺应民心D.改革开放,发展经济解析:拥护邓小平只体现了第一件大事,故A项错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故B项错误;“文革”动乱刚结束,首要任务就是稳定人心,使社会迅速安定,胡耀邦所说的三件大事都是围绕拨乱反正、安定人心,故C项正确;改革开放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故D项错误。

答案:C4.有调查显示,新中国成立后,农村村干部的社会特性经历了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即从解放初的家庭出身成分(贫下中农)——人民公社时期的工作积极性(劳模、劳动积极分子)——改革开放初期的自身能力强(更多表现为基于个人魅力的宗族权威)——社会关系网络(社会关系权威)——经济实力(经济权威)。

这表明( )A.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日渐成熟B.权威的产生和村干部的选任由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需求和政策环境决定C.农村的发展状况与农村村干部的社会特性息息相关D.我国农村历史的复杂性决定了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答案:B5.“截至2009年10月,两岸贸易额累计达1.6万亿美元;大陆有关方面累计批准台资项目8.9万多个,台商对大陆投资总额累计超过588亿美元。

大陆企业自2009年开始对台投资以来,项目约180个,金额近10亿美元。

”这体现出( )A.“一国两制”理论有新发展B.“九二共识”原则得到国共两党认可C.海峡两岸经济合作的深化D.“和平统一”是两岸关系的最终结局解析:依据材料可以看出主要强调的是大陆和台湾贸易额的增长,体现了海峡两岸的经济合作的加深,故C 项正确。

答案:C6.1953年开始,美国带头组建亚洲版的“北约”——“东南亚条约组织”。

有学者认为:“此组织建立……加快了中国政府的一个宣言的发布速度,由此迫使其他亚洲右翼政府很难继续将中国当成一种威胁和敌人。

”“宣言”是指( )A.《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B.“求同存异”方针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解析:1953年在同印度代表团谈判过程中,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原则回应了亚洲版的“北约”,故D项正确。

答案:D7.1954年,中、苏、美、英、法等有关国家外长,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会议,讨论朝鲜问题与印度支那问题。

中国在会议上积极活动,推动会议成功,提高了国际声誉。

以下关于日内瓦会议说法正确的是( ) A.会议成功推动美国侵略者退出印度支那地区B.会议达成和平公约,推动朝鲜战争双方停战C.中国提出合理建议推动印度支那问题和平解决D.会议直接促成中国与亚非国家兴起新的建交高潮解析:当日内瓦会议陷于僵局的时候,周恩来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六点建设性意见,推动了会议的进展,故C项正确。

答案:C8.美国传记作家罗斯·特里尔认为,“万隆时代,对毛泽东在中国之外的形象,是个丰收的时代,因为无数第三世界国家和他的政府建立了关系。

在这个时代,毛泽东脚踏两只船”。

“脚踏两只船”是指( ) A.既坚持“一边倒”的方针又推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既同苏联友好又在同美国密切接触C.既同社会主义国家又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友好关系D.既参加五大国会议也参加亚非会议答案:C9.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后来在《回忆录》中这样表述,“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已经无可挽回地瓦解了,以前支持我们的几个国家已经决定在下次表决时转向支持北京”。

他在一份口述给基辛格的备忘录中又再次强调“我认为我们没有足够的票数去阻挡,接纳的时刻比我们预料的要来得快。

”这说明当时( )A.中美关系正常化已经是大势所趋B.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C.西方遏制中国的阵营开始瓦解D.美国反对中国加入联合国的立场改变解析: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客观阻碍因素即美国为首的部分资本主义国家的反对,此时大部分国家已经开始支持中国,意味着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故B项正确。

答案:B10.1967—1974年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特点之一是对外援助数额庞大。

经济援助、政治援助和军事援助等合计为1950—1967年的3倍多,1967—1970年,年均对外援助额高达20 亿元左右,1971—1974年,除1971年不算太高外,其他几年对外援助实际交付量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均超过6%。

这一时期中国对外援助( )A.刺激了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B.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C.建立了中日中美邦交关系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水平不相符答案:D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是中国政府长期以来的既定国策。

但国际局势风云变幻,身处其中的中国外交也会因外界形势变化而采取变通手法。

材料一1919年以来,中国外交呈现出10年一小变、30年一大变的周期性变化。

每隔30年左右为一个大周期,迄今已经历了三个周期,这三个周期的起点分别为1919年、1949年和1979年。

在每个周期末,中国的外交政策都会出现战略性调整。

中国外交的这种周期性变化是中国与国际上其他力量实力对比的变化以及国内形势与国际局势联动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刘胜湘《中国外交周期与外交转型》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中国将自己确定为苏联的一个盟友。

然后,在中苏分裂后,中国把自己看做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第三世界的领袖,结果付出了高昂代价,而获利却甚少。

在尼克松政府做出政策调整后,中国开始寻求在两个超级大国的均势游戏中充当第三方,70年代当美国似乎微弱之时,与美国结成了联盟,然后在80年代当美国军事力量增强,而苏联经济上衰弱并陷入阿富汗战争时,它转向与美苏保持相等距离。

然而,随着超级大国竞争的结束,“中国牌”变得毫无价值,中国又一次被迫重新确定自己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

它确立了两个目标:成为中华文化的倡导者,即吸引其他所有华人社会的文明核心国家以及恢复它在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

——[美]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材料三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明确指出,“冷战”结束后,他要寻找一种新的范式去取代已经过时的冷战范式,认为主导人类引发冲突的根源不再是政治因素或者经济因素,而将是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

亨廷顿的文明观的政治倾向十分明显,这从他向美国政府提出的建议中就可以一览无遗:限制儒教国家和伊斯兰教国家扩大军事力量……现实地缘政治表明:文明并不是一个有效的单位,国家仍然是划分世界的基本尺度。

正像冷战时期的世界并未以意识形态的阵营为基本政治单位那样。

——摘编自方永刚、唐复全《大国逐鹿:新地缘政治》(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三周期,中国外交政策的“战略性调整”是什么。

说明这种调整“是……国内形势与国际局势联动的必然结果”。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

(3)根据材料三,提炼出关于冷战后导致世界冲突根源的观点。

试以史实论证材料三作者的观点。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这三个周期的起点分别为1919年、1949年和1979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周期是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总原则与“ 一边倒”“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等具体的外交政策,第三周期是多边外交、务实外交、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第二小问,根据材料“……是中国与国际上其他力量实力对比的变化以及国内形势与国际局势联动的必然结果”并结合所学知识,第二周期主要包括新中国面临的国内环境、国际环境,第三周期具体从国际地位提高、综合国力上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等方面归纳。

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亨廷顿……认为主导人类引发冲突的根源……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

……现实地缘政治表明:文明并不是一个有效的单位,国家仍然是划分世界的基本尺度”,可以归纳为亨廷顿认为导致世界冲突的根源是文明的差异,作者认为是国家利益的冲突;第二小问,根据材料“正像冷战时期的世界并未以意识形态的阵营为基本政治单位那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列举为了对抗苏联,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答案:(1)调整:第二周期:确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政策。

第三周期:开展多边外交,与世界各国进行广泛交流与合作;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说明:第二周期: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面临保卫独立和发展经济的重任;美苏“冷战”,两大对峙阵营逐渐形成,中国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孤立与军事包围。

第三周期: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综合国力日益壮大,确立改革开放国家战略;多极化趋势迅速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2)评述:中国在“冷战”中的外交政策是“随机应变”的,但始终坚持的外交方针恰恰体现中国外交政策逐渐成熟。

“冷战”结束后,认为中国为了“恢复它在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观点是错误的。

中国积极建立以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为主要特征的、具有建设性的新型大国关系,这是推动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促进大国关系良性互动的有效手段,有利于世界和平。

(3)观点:亨廷顿认为导致世界冲突的根源是文明的差异;作者认为是国家利益的冲突。

论证:为遏制苏联,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带有革命性、民主性。

法律原文中的第一条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肯定了国家主权属于人民,体现了人民主权原则,否定了君主专制,带有革命性;第六条人民得享有下列各项之自由权;第五十四条中华民国之宪法由国会制定,肯定了人民的权利,带有民主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