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学习的策略研究中期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学习的策略研究中期报告研究阶段的安排
准备阶段、分解课题、总结阶段
一、准备阶段(2006年9月至2006年11月底)
五步走:1、确定课题、2、分解课题、3、理论学习、4、制定方案、5、开题报告
(一)、确定课题
当今新课程的实施,确实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如何在课堂上全面地落实新课程所阐释的基本理念,许多教师还感到茫然和困惑,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甚至为了“赶时髦、走形式”,造成课堂教学中许多无效的学习。

我校集中课题组成员针对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5种现象进行讨论:
1、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2、过分强调教学情境的创设。

3、课堂评价的偏差——“表扬”铺天盖地。

4、追求课堂教学的“表面热闹”。

5、过分强调“探究学习”。

1、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合作学习——活动本身是对的,但不仅要看学生有没有动起来,还要看干什么?更要想为什么要动?是否有为合作而合作的倾向?
现在,几乎所有的数学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

主要表现在:合作学习的内容没有探讨价值,小组合作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教师不能给学生充裕的合作时间,忽视对学生合作技能的训练与培养。

有些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

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在组织讨论。

有些问题需要讨论,但只给不到一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说上两三句话,就草草收场。

这种流于形式的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无效的、被动的合作学习,根本达不到实际的教学效果。

2、过分强调教学情境的创设。

新课程的实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面貌一新,教学情境的运用就是其中的一个亮点。

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

但有时往往物极必反。

在平时听课中发现,我们的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一上公开课就非得创设一个情境引入不可,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脱离了儿童的生活,
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

一时间,好多老师的计算课,不是从“买东西”引入,就是从“分东西”开始。

刚开始,学生觉得很新鲜,可时间一长,学生们也就习以为常,情境也就失去了新异性,根本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事实说明,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特别是一些低年级的孩子,往往因为被老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而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

因此,过分强调教学情境的创设,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也是不利的。

3、课堂评价的偏差——“表扬”铺天盖地。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于是有的教师便无论学生表现如何,都一味给予表扬。

且看这堂三年级的数学课:老师问一个学生:“这个图形有几个角?”学生回答:“两个。

”老师表扬道:“棒极了,说得太好了,大家为他鼓掌。

”伴随着热烈的掌声,教室里响起“嗨、嗨、嗨,你真棒”的夸奖声……一堂课下来,学生的脸上被贴上好多金星。

我们部分教师认为:传统教育似乎总是一味地批评、指责、否定学生,使学生缺乏自信心。

所以,这次课改提倡多鼓励学生。

哪怕只有一点点成绩,我们也要表扬,只要有一点点进步,我们也要鼓励。

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好”声一片,只要学生回答问题,教师一概以“好”、“很好”进行笼统地评价。

一节课上处处都是“你真棒”之类的表扬话语,把表扬的方式变成一种表扬公式,这样的表扬鼓励究竟能有多大作用?
这样做的结果很容易使学生形成模糊的概念,对学生的错误结论不加以纠正,模糊的概念不置可否,这实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欠缺。

4、追求课堂教学的“表面热闹”。

新课程改革使我们的课堂“活”起来了,但现实中我们有的教师上课表面看起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们小手如林,“老师,我,老师,我……”的喊声不绝于耳。

当老师指定学生回答时,下边还是喊声不断。

对于学生下边的表现,老师全然不顾,只是陶醉于自己创造出的“活跃”的课堂气氛里。

还有的教师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提问题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的分析。

也就是说,没有区分学生的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这样“热闹”的课堂教学是少有成效的。

我以为,我们的眼光都不仅仅放在课堂的气氛上,作为数学课,我们的眼光应放在学生的思维上。

一节课,学生热热闹闹,但却没有真正动过脑筋,这应该不算一节好课;反之,就算这一节课比较沉闷,但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应有的发展,这也算一节好课,对学生的学习应该是有效的。

5、过分强调“探究学习”。

现在许多数学课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让人欣喜的现象:教师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再看下去,不禁让人思考:这样的内容也值得探究?
有的老师上课,本来老师一句话就可以点明的问题,非要跟学生“兜圈子”“捉迷藏”,去进行所谓的“探究学习”,似乎教师讲了以后,就会有“灌输”“填鸭”之嫌。

实际上,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有些东西可以探究,但有的东西是不可以探究的。

探究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学习来说的,但并不意味着从此就不要接受学习了。

接受学习对知识的积累是重要的,只不过以前过分强调了接受,而对学生的探究精神不够重视,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也是值得提倡的。

当然,在新课改的实践中,课堂上出现无效学习的现象还很多。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因从实际出发,科学地运用新课程的理念,使我们的课堂成为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场所。

因此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理念,结合数学学科教学实际与新课改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上出现的无效学习。

初步拟定将《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学习的策略研究》作为我校数学组的主攻课题。

(二)、分解课题
课题涉及多层面的问题,根据课题的有关精神和要求,结合教师个人的兴趣和特长,改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提高课堂教学实效,首次选取四种策略加以研究。

1、教学内容策略研究
2、教学方法策略研究
3、教学环境策略研究
4、教学评价策略研究
(三)、理论学习
了解素质教育的要义以及数学课程标准的相关理念,明确研究《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学习的策略研究》的重要意义。

(四)、制定方案
征求课题组成员意见,制定整体方案讨论稿,对方案进行研讨、修改、定稿。

(五)、开题报告
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邀请有关领导参加,对课题实施方案进行评审和修订。

二、实施阶段(2006年12月至2008年4月)
分四步走:1、教学实践2、案例分析3、交流小结4、撰写论文
1、教学实践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组织每位教师每学期一次的公开课,开展学区开放周活动,并
在“垂直与平行、数学广角──合理安排时间、方程的意义、分数的初步认识”等市级公开课教学中进行尝试。

2、案例分析
结合学期课堂教学实际,对校级、学区级、市级的示范课进行听课和评课,与外出吸取经验中探讨实践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撰写案例分析并汇编成册(其中:2篇教学案例均获长乐市小学教学案例评选三等奖。


3、交流小结
在实验中,我们把以下四个方面作为一个整体,在教学活动中有机渗合,以追求有效的,可操作的数学教学的策略。

1.教学内容策略研究
教学目标的达成要凭借教学内容。

因此,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中最具有实质性的因素。

开放教学内容之策略研究,是围绕新近制定的《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一切从有意义的学习出发,研究生本教材的构建与设计,充分开发和挖掘来自生活实践中的教学内容,优化组合,用于课堂教学资源。

同时,对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呈现时机,对学生学习所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

2.教学方法策略研究
教学方法,从广义上讲是“为达到教学目标,实现教学内容,由教学原理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作用的活动”。

包含方法、方式两个方面。

开放教学方法之策略,是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师生间双主体关系,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重视教法、学法的有机结合,有效地开放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开发学生潜能,创造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教学时态。

教师则充分组织、引导和合作学生的学习与研究,营造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的心理和物理环境。

3.教学环境策略研究
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这一定的时空条件就是有形和无形的特定教学环境。

此处的教学环境主要是指师生双方,在教学所处的客观的物理环境。

除此之外,还包括学生群体、师生关系以及学生问题行为的影响与控制等心理因素。

我们在开放教学环境之策略研究中,着眼于教学时间的分配和把握、组织形式安排、教学情景的创设、教学手段的使用等。

同时,积极探索课堂小环境,学校中环境,社会大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规律。

致力资源整合,为学而用。

4.教学评价策略研究
要科学、系统和全面地对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活动进行评价,及时、多向、多样化进行
信息反馈,有效地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开放教学评价之策略,就是要探索多元化、立体式的学生学习成果显现方式,激活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机制,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达成。

在探讨实践中进一步提出了5种创造性教学策略:①问题解决策略②操作实验教学策略③鼓励质疑教学策略④延缓评价教学策略⑤联系生活教学策略
①问题解决策略
问题解决策略是指认识主体提出问题,通过问题分析将思维引向深入,直到问题解决的有意识的学习探索过程。

从发现问题(生疑)到提出问题(质疑)、讨论问题(议疑)、分析问题(析疑)直至解决问题(解疑),是学生个体或群体积极主动展开思维探索活动的过程,也是主体作用发挥和主体性发展的过程。

②操作实验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创造性教学强调手脑并用、手脑协调,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能力。

教师可以提供操作材料,创设问题情境,指导学生动手解决问题;可以把知识编成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测量、记录、处理数据,得出结论。

③鼓励质疑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教师要鼓励学生反思自我,质疑别人,这里的别人可以是同学、师长,甚至是教材、参考书代表的教育权威。

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反思质疑,比如反思自己的解题过程,反思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反思自己的学习策略、学习态度等。

④延缓评价教学策略
教师要给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在学生有了好的想法后鼓励他们继续探索更好的解决办法,而不是浅尝辄止。

当学生回答模糊、似是而非时,也不直接指责他们的错误,保护其自尊心与积极性,或者提出补充问题使他们自己认识答案的谬误,或者期待其他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

⑤联系生活教学策略
其主要做法是: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生活情境;结合基础知识,创设操作情境;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课内课外结合,扩充信息渠道。

4、撰写论文
学期未根据研究专题撰写论文,并依次补充,初步完成专题论文篇1本(其中两篇汇入市论文集)。

三、总结阶段(2008年5月至7月底)
分四步:1、论文交流2、总结经验3、研究结题4、成果展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