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问题行为的识别与分析
一、学生问题行为的表现与类别
(一)品德性问题行为
品德性问题行为主要指由品德问题引起的不良行为,主要表现有:
1、逃学、离家出走
2、撒谎
3、偷窃
4、攻击性行为
5、抽烟、喝酒
6、参加不良组织
(二)心理性问题行为
心理性问题行为主要指由心理原因导致的情绪或行为的异常,主要表现有:
1、一般适应性问题
主要指学生在适应学校和家庭环境、或在适应自身身心变化的过程中出现的暂时性的情绪和行为的紊乱或失调。

其主要表现包括:
(1)自我概念欠佳
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导致情绪的低落、消沉、自卑,以及行为的退缩、自暴自弃等。

(2)人际关系不良
学生不能很好地与他人交往,出现人际关系的紧张或敏感,导致情绪的孤独、压抑和无助,并出现行为的离群、孤僻等。

(3)性偏差行为
学生不能很好地面对自身的性生理的发展与成熟,导致性心理和行为的偏差,如性别角色紊乱、性意识困惑、过度手淫,以及其他不良的性行为等。

(4)性格和行为习惯不良
学生在个性发展中出现的性格缺陷,例如偏执、攻击、依赖、孤僻、胆怯、嫉妒、多疑等;以及学生的某些不良行为习惯,如刻板行为,吸吮手指,习惯性抽动,遗尿等。

2、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指学生在遭受强烈的精神刺激或承受较长时间的压力、挫折或矛盾冲突下,出现的明显的情绪和行为的异常。

主要表现有:
(1)神经官能症
包括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抑郁症、癔病等。

(2)变态人格
包括偏执型、分裂型、戏剧型、反社会型、回避型、自恋型、被动攻击型等变态人格。

(3)心身疾病
指那些心理因素在疾病起因中起重要作用的疾病,如偏头痛、支气管哮喘、心脏神经症、胃肠神经症、神经性皮炎等。

3、其他
属于重度心理障碍或严重的行为问题,主要有:
(1)精神病
(2)自闭症
(3)自杀
(三)学习问题与障碍
指与学习有关的心理问题和障碍,主要有:
1、一般性学业不良
2、注意缺陷障碍
3、学习不能
4、智力障碍
二、学生心理问题的判别与要求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
所谓心理健康,不仅指个体没有心理上的疾病或变态,而且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均能保持最高、最佳的状态。

具体而言,一个人心理健康的人,应达到以下八个标准∶1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4,热爱生活,乐于学习和工作
••••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心境良好
••••6,人格完整和谐
•••7,智力正常
•••8,心理年龄符合年龄特征
(二)心理异常的判别依据
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是否异常,主要根据以下几个标准来判别:
1,以经验作为标准
所谓经验的标准有两种意义:其一是指当事人自己的主观经验,他们感到忧郁,不愉快,或自己不能自我控制某些行为,从而寻找帮助。

这种判别标准在许多心理障碍者身上常有应用,但也有某些患者则由于坚决否认自己是“不正常”而正好作为其行为异常的标准。

其二是指医生或咨询员根据自身的活动经验来判别正常和异常。

这种标准应用普遍,但常因人而异,主观性较大。

2,社会常模和社会适应的标准
这标准以社会常模为体(组织),以社会适应为用(行为准则),也就是说在社会常模的基础上来衡量行为顺应是否完善。

人总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生活,在一般情况下,人的行为总是与环境协调一致的。

人依照社会生活的要求来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因此他的行为是符合社会的准则,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

这里正常或异常首先是与社会常态的比较而言的,因此,也可以说这一标准是根据人行为的社会意义及个人完善的顺应为出发点。

当然,人的社会适应行为和能力是受时间、地点、习俗和文化等条件影响的,因此这一标准也并非一成不变,以此来进行判别也会有差异性。

3,病因与症状存在与否的标准
有些异常心理现象或致病因素在常态人身上是一定不存在的,若在某些人身上发现这些致病因素或疾病的症状,则被判别为异常,例如麻痹性痴呆、药物中毒性心理障碍等,不是人人都有的,那么确定有无梅毒螺旋体或某些药物的存在就可以作为判别异常的依据。

此时,
物理化学检查、心理生理测验等有重要的意义。

这一标准比较客观,但应用的范围比较狭窄,因为不少心理障碍并没有明显可查的生物学病因,而且,心理异常现象常常是多种因素导致的心身机能的障碍。

4,统计学标准
这一标准来源于对正常心理特征的心理测量,它是以全体人群中具有这种特征的人数的分配为依据的。

在取大样本统计中,一般心理特征的人数频率多为常态分布,居中间的大多数人为正常,居两端者为异常。

因此,确定一个人的行为为正常或异常就是以其心理特征是否偏离平均值为依据。

这就是说,许多异常心理现象在常人身上也有多少表现,但不象病人身上那样增强。

这里,异常是相对而言的,其程度要根据其与全体的平均差异来确定。

这种判别标准也是较为客观的,并可以在不少情况下采用。

当然,有些行为的分布不一定是常态曲线,所以此标准也有一定的限制。

总之,在心理异常的判别上,实难找出一个十全十美的、客观而又一致的标准。

上列种种标准中,几乎没有一个能在单独使用时完全解决问题的,但这并不是说心理活动的正常和异常就无法鉴别了。

事实上,在患严重精神病时,所有的标准都是适用的,但在临界状态(边缘状态)时,哪一种标准都难以判定。

心理行为从正常范围过渡到异常范围会有许多细微的变化,而到了一定的阶段是会有突变的,这必须通过量与质的辩证关系的分析才能正确解决问题的。

(三)学生心理问题判别时的注意事项
1、必须掌握中小学生的正常心理特点及发展变化规律,正确看待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

例如,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控能力低,是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不能简单地视好动为问题,认为好动就是多动甚至认为是多动症。

2、必须慎重区分和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切忌乱贴标签、乱发议论。

有的教师轻率地指责学生是“弱智”、“变态”,这是极其不负责任的。

应当注意分析某种行为是否属于正常,若有偏离的话,偏离的程度如何,是有问题行为的倾向还是有问题行为,其程度和性质如何。

要分析该行为的出现频率、持续时间、表现程度、真实动机和所处的环境。

通常心理问题行为的产生和发展都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且,心理正常与异常也没有明确的界线。

因此,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宜出现匆忙下结论,最好能请心理专家进行诊断。

3、必须全面了解学生,这是发现、判别及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前提。

应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身体情况,了解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能力、气质及性格,还要了解学生的过去经历、家庭情况及人际交往情况。

可以综合运用观察、会谈、调查、心理测评、作品分析、家访等多种方法去收集资料,然后综合分析。

4、在判别时要防止几种偏差。

把一般心理障碍视为严重心理障碍;把主要是心理障碍引起的问题,视为主要是或全部是生理因素引起的问题;把主要是教育不当造成的心理障碍,视为主要是学生自身因素或其他社会因素造成的心理障碍;把个性品质不良导致的心理障碍,视为智力因素导致的心理障碍;把心理障碍视为道德品质恶劣等。

三、学生问题行为的原因与分析
(一)家庭的不良影响与教育
1、易导致学生问题行为的家庭类型
包括对社会不信任的家庭、只图眼前快乐的家庭、为达目的不惜冒险的家庭、爱动武的家庭、缺损家庭。

2、易导致问题行为的家教态度与方式
溺爱娇惯,造成孩子独立性差,性格胆小、退缩,或以我为中心,好强任性;专制粗暴,使孩子对家庭冷淡、疏远、不满、抗拒,甚至敌意、憎恨,形成粗暴、虚伪的性格;歧视虐待,养成怀疑、孤僻或憎恨、粗暴的性格;忽视放纵,易使孩子形成懒惰、任性、不安的性格。

(二)社会的不良影响
1、社会的不良风气、各种文化生活中的消极不健康的、有害因素的不良影响。

2、社会上具有各种恶习的人的影响,尤其是坏人的教唆。

3、学生的伙伴的不良影响这是导致学生问题行为的主要来源之一。

(三)学校教育不当
学校生活和学校教育中的一些不良因素是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1、学校教育不当的突出问题
(1)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方式问题。

有的教师不关心、尊重、了解学生,教育中存在命令式、强制性,简单粗暴,动不动就训斥责骂,甚至变相体罚;有的教师对学生要求过高、过急、过严,忽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或者对学生降低要求、放任自流;或者忽视学生的心理需要,把成人的心理需要硬解释为学生的心理需要等。

(2)教师的个性和情绪问题。

有的教师性格不好,急躁粗暴,学生的一些问题正是因为教师的脾气激发而形成的。

有的教师不公正,不耐心,随便横加责难,学生便采取反抗或逃避的态度来对付和适应这些教师。

(3)过重的精神压力。

主要是升学率的压力、频繁考试和竞赛的压力、学习负担过重等引起学生过重的情绪紧张或情绪波动,就可能加重学生的心理问题。

2、教师处理学生问题行为的过失
(1)把学生某一阶段的正常行为误认为问题行为。

(2)无鉴别地接受外界所传的关于学生行为的信息,便贸然下结论。

(3)发现学生的一次过失行为便作普遍推论,而不分析其背景及起因。

(4)以情绪代替理智处理事件。

(四)学生个体的内因
除了遗传和生理因素以外,主要有:
1、个性社会化过程迟缓,社会成熟度低。

这类学生在低年级中比较多见。

因为社会化程度较低,因此容易出现对学校的适应不良。

2、早期的创伤性经验和个性的影响。

早期经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如果孩子遭受过创伤性打击,可能构成其将来心理问题发生的根源;另外,早期的亲子关系也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孩子的个性发展和情绪的稳定与否,如果孩子遭受不良的亲子关系,可能导致孩子的焦虑和不良性格。

3、心理冲突或挫折,以及不合理认知和不良的应付方式。

心理冲突或挫折,常常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直接因素。

尤其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如果没有学会良好的应付方式,不能较好的处理各种心理冲突或挫折,则容易导致其心理问题的发生,所以,应付方式被称为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之间的重要的中介因素。

积极的应付方式如问题的指向和解决、找人倾诉、适当的合理化、情感的升华等,有助于心理健康;消极的应付方式,如退避、幻想、压抑、抽烟吸毒、酗酒等,不利于心理健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