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潮州市潮安县龙溪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及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潮州市潮安县龙溪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及参
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唱
谢应龙
一季的雨水足,晒够了秋阳,地里有个好收成。
田边一个人站着,一个人蹲着,站着的抽着旱烟卷儿的是四爷,蹲着的头上结着素边皂布头巾的是四奶。
田是村里的好田。
村里现有的田都好。
稍差的这些年都种上了大豆、花生和红薯,荇里都疯长着青草儿——种的人不愁收,播了种完事。
甭管它大豆比白米细,花生赛黄豆大,红薯藤遮不住烈烈的黄土。
站在田边,可以看清整个村院,村子里没有狗了,行路的人走得静心清闲。
蹲着的四奶对抽着旱烟,眼睛直望着村子黄土大道的四爷说:“老头子,甭等了,开镰吧!”
甭等了?这几天四爷等的就是他的儿子!大儿子在恢复高考后那年上了大学,工作在城里,秋收时总要请假回来帮衬爹,原是不要等的,直到三年前,儿子升了职,开镰时就再也未见到他影子。
春节小车回来,劝爹:这几亩田,就别在它上面想主意,穷折腾了。
四爷眼一瞪,那年春节就过得没滋没味的。
说好今年全都回来,咋还未露出脑尖顶?
二儿子,三儿子,一个专科,一个本科,考得让村里人眼红。
四爷听了消息,好久未作声。
半晌才说,谁让他们走了呢?说的是实话。
半个也不会回来了。
四爷的眼又朝村里逡巡了一阵后,他叹了口气才回过头来对四奶说:“开镰吧。
”
开镰了,熟透的水稻沉沉地朝着镰刀挥去的方向倒下。
沉沉倒下的水稻在四爷的眼中闪过一道道无比绚丽的弧线,一股无言的稻香痒痒甜甜地悬浮在秋日的风中了,他忍不住打了个响亮的喷嚏。
四爷说:“老婆子,看我割了好大的一蔸呢!”
四奶接言:“我也割了好大的一蔸呢!”
四爷一愣,随即就笑了,“割吧。
”
日近当午,四爷抬头看了一下天,天穹里尽是一层薄薄的青云,没有一丝儿的彩色,天底下的飞鸟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
邻家地里的庄稼早已割了,稻草胡乱地散在田里,东一垛西一垛的。
在不远处的稻田里是几柱冲天的浓烟在飘……四爷的心就猛然地紧缩了一下,他一下就怀念起过去那火火热热的情景来:男
人挑禾挥汗如雨,女人割禾弯腰如弓,机声鸣鸣,镰光闪闪,连最顽皮的娃儿们也跟在挑桶后边泥着脸蛋抢拾着稻穗……
四奶说:“我又割了好大的一蔸呢!”
四爷看了看已汗流浃背的四奶,她满头的白发和烘黄的稻色正衬着一种游离状的美丽。
四爷很痴迷地看了一阵,说:“老婆子,我总觉得这地里怪冷清的。
”
四奶抬起满是汗湿的脸,撩起青布衬衣的下襟在脸上撸了一下,便笑了说:“冷清就冷清吧,难道让人一边唱戏不成?”
四爷说:“今日里我才真觉得自己老了。
”
四奶听了,一愣,随后就豁开牙床笑。
“笑啥呢。
”四爷见状,问。
“笑你七十还不服老呢,想想,人若不老不去,这黄土地上的人又一茬连着一茬疯长,到今日恐怕连挤都挤不下呢?更何况人要吃要喝,堆成这么多,会弄成啥样呢?”
“那种田的把式都老了又去了,田地里冷冷清清了,你说又会成啥样呢?”
四奶听了,又一愣。
她看见四爷的眼空洞而又迷失般地在空荡荡的田野上呆望着——路上有几个人正远远地朝这里走来。
四奶跟着望,过了一阵,四奶说:“不是咱家的儿,割吧。
”
“割吧,割起才热闹点。
”
镰刀又动作起来,稻子在轻吟的阵痛声中成功地倒下。
忽然,四爷嘶哑着粗犷的嗓门吼叫了起来:锄禾日当午,挣钱儿读书,谁知读书儿,进城不沾土,说读书,说读书……
空旷的田野里,一段如泣如诉的歌谣,像一张无边无际的网撒向了天地的四方。
不远处一棵苦楝树上一群打盹的鸟儿惊醒了,扇动着惊恐的翅膀箭一般地逃去。
四奶没来由地竟浑身颤栗起来,低头看,一层殷红的血液已浸过了她的指尖,无声地点滴在稻田里,她回过头去想看,却不见了血痕,血早已溶浸尘土之中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说好今年全都回来,咋还未露出脑尖顶?”中可以看出,儿子们虽事业有成,但对土地上的劳作已经彻底淡漠,这样写是为了突出当今乡村社会只剩老人与小孩留守的空心化现状。
B. 秋日割稻,田间地头,老两口你一言我一语,对话极简单极朴素,富有生活气息,既传递出丰收的喜悦,又暗含着隐忍的愁绪。
C. 四奶不小心割破手指,殷红的血液溶浸在她脚下的尘土中,这一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将人与土地的血肉联系,刻画得入骨入髓。
D. 这篇小说叙述从容,作者运用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塑造了一对热爱土地的勤劳老人。
他们对田地丰收感到喜悦,也对“开镰”冷清无人感到失落,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农村现状的关注和隐忧,令人深思。
2. 小说中间部分划线内容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 小说题目“秋唱”能否改为“秋收”?为什么?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中,合同一般被称为契约。
传统契约中展现的契约观念,至今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对合同的看法。
史料表明,我国传统契约实践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形成了深厚的制度沉淀。
目前能够解读出来的最早传世契约资料铭刻于青铜礼器上,记录了西周贵族之间就土地、奴隶等财产进行交换的行为。
《周礼》还记录了先秦时期使用竹术制作傅别、书契和质剂三种契约券书的方法,这些古老的契约应用于当时买卖、借贷等交易行为。
汉晋时期,人们依然以竹木制作交易券书,内容简单直接。
东晋以后,纸张开始应用于契约书写。
吐鲁番出土和敦煌发现的纸质契约跨越了我国北朝、唐和五代时期,记录了近600年间买卖、借货、租佃等丰富的契约行为。
历史还记载,北宋时为了减少契约纠纷,曾经出现过由官方审定并印制的榜样契约。
从徽州等地发现的数以万计的传統契约来看,南宋以来契约已经广泛应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尽管我国传统社会中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合同法,但契约制度并不缺乏。
仅从文献记载看传统契约制度体现在国家法律和社会习惯两个方面。
法律方面,唐代及其后各代法典对不同类别契约所需要满足的交易条件都有明确规定。
社会习惯方面,历代官葳、乡规民约以及家法族规对传统契约制度也有不同程度的记载。
此外,传统契约制度还直接体现在流传下来的丰富多样的契约文本中,这些文本是我们今天了解我国传统契约制度的活化石。
由于传统契约有一套格式和内容要求,契约往往由职业或半职业的代书人书写。
代书人为了方便,会根据当时的制度规定,结合缔约习惯制定各种契约契式,并装订成册。
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明清时的士人开始收集整理契式文本,雕印成书并广为传播,如《尺牍双鱼》《五车万宝全书》等。
丰富的契约实践与深厚的书写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契约观念。
一是推崇信守契约的精神。
“署名为信”“恐人无信,故立此契”的诚实守信精神贯穿于传统社会契约的订立过程。
“一诺千金”“言必信”是传统社会崇尚的道德品质。
二是注重书面形式契约。
为了使契约能够被信守,传统社会中人们对“白纸黑字”“立字为据”十分倚重。
三是注重通过调解手段解决契约争议。
我国传统契约涉及的对象一般为“户婚田土”,官府视之为民间细故。
如果发生争议,由于诉讼成本高以及传统社会“息讼”意识深厚,当事人多选择由乡邻或家族进行调解处理。
传统社会的乡规民约中也积累了大量对契约争议进行调解的习惯。
(摘编自王旭《从传统契约中读出智慧》)
4.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契约就是今天的合同,其中展现的契约观念,仍影响着现代人对合同的看法。
B. 传统契约制度存在于我国传统社会中,在国家法律和社会习惯两方面都有所体现。
C. 传统契约往往是由职业代书人书写,因为其有一套格式和内容要求。
D. 传统契约历史悠久,其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记录了贵族之间的某些财产交换行。
5.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主体从传统契约实践的历史、契约制度、契约观念三个方面展开论证。
B. 文章第二段依据时间顺序叙述了传统契约从西周到南宋的历史发展。
C. 文章引用《尺牍双鱼》《五车万宝全书》以说明契约精神在明清的显著提升。
D. 除第一段之外,以下四段均采用总分式结构,使得文章论证思路清晰条理。
6.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传统契约的记载方式不断发展,由青铜礼器铭刻到竹木制作,再到纸质书写和印制。
B. 北宋时由官方审定并印制的榜样契约的出现,减少了契约纠纷的发生。
到南宋时期契约已广泛使用。
C. 只有拥有“署名为信”“恐人无信,故立此契”的诚实守信精神,才能保证契约的订立。
D. 如果发生契约争议,当事人多选择由乡邻或家族进行调解处理,对此可寻有大量的调解记载。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居民消费主要为满足温饱;20世纪六七十年代,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是结婚必备的“三大件”;90年代,彩电、冰箱、洗衣机“新三件”渐成生活标配;进入21世纪,智能家电、汽车消费越来越普遍;近年来,人们的“购物车”越来越丰满了,里面除了有曾是“主角”的食品、衣服之外,文化、旅游、健身等也成为重要选项,折射出我国消费的变迁。
实际上,悄然而变的不只是消费,产业亦是如此,大量企业都在随市场需求而创新求变、转型发展。
然而,整体来看,无论是消费,还是产业,都存在着结构性矛盾,特别是高品质商品和服务供给不足,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认为,公共服务消费是我国消费领域存在的短板,特别是在高质量医疗、养老、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供给不足,大量三甲医院、高等院校等优质公共服务和消费品集中在大城市。
解决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不平衡问题,保障消费的均衡性等性,需要下大功夫。
(摘编自刘坤《消费“富矿”亟待产业来“挖宝”》)
材料二:
近年来,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居民购买力提升,物质生产日渐丰裕,居民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食品供给实现从匮乏到富足的转变,已经全面超越吃饱饭的初级阶段,向着品质消费的阶段大踏步迈进。
如今,很多人不再操心填饱肚子的问题,而是对食品的要求愈发严苛,对食品安全的容忍度降低。
消费升级不仅是简单的零售领域,也倒逼农业种养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由此催生了越来越多的绿色优质农产品,包括大米等主食以及蔬菜、瓜果、肉类等。
显然,消费升级是一个指挥棒,其发挥了市场引导作用,促使整个产业链转变方向,由单纯的追求产量,逐渐转向追求质量,为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
显然,这是一种良性的发展模式,具有更持久的发展潜力,亦会构建消费者和商家、社会的多赢格局。
买年货背后的消费升级,只是百姓生活的一个缩影,类似的消费升级现象,已经在更多的日常消费领域出现,比如旅游度假、休闲娱乐、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等。
消费升级的热潮,带动整个产业链的转型升级。
显而易见,我国经济已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消费升级的趋势和效果愈发显著,产业链整体提升,经济质量得到改善,老百姓的生活品质愈发舒适,这些细节方面的点滴变化,均是发展带来的正向促进作用,激励着广大群众不断奋进。
(摘编自江德斌《年货从吃饱到吃好,释放消费升级信号》)材料三:
我国作为生产制造大国,目前有200多种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
在工业化进程中,生产力的迅猛发展提高了企业的供给能力,促进了消费市场供给侧从短缺到宽裕的结构性转变,将居民消费推上了新的台阶。
但是应该看到,我国许多产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粗加工、附加值低的产品多,精加工、附加值高的产品少;部分产业的技术水平难以满足消费者要求,供给与需求错配。
与此同时,服务供给不足,新兴的信息产业、金融保险业、中介服务业、体育、教育、旅游业等知识和资本密集型服务业发展不充分,难以满足消费升级需求。
因此,亟待通过技术进步、加大研发投入、创新生产方式和供给方式,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引导企业瞄准更高标准改造提升现有产品结构,注重研发力量投入和核心竞争能力提升。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增加消费品市场多样化的有效、高质量供给,将传统制造工艺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新兴技术,采用定制化生产方式,快速生产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产品。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商品流行周期缩短,市场需求波动大,鼓励流通企业构建产销信息共享机制,提升市场敏捷反应能力。
在整合供需信息基础上,流通企业以供应链协同方式介入生产过程,以制造合伙人身份指导生产,提升流通企业在商品产业链中地位,使各环节企业成为互为依赖的共生系统,共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摘编自依绍华《供需齐发力,满足消费升级需求》
7. 下列对消费升级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第一段以时间为线,梳理了我国居民在消费结构上的升级,从人们购买的商品变化的角度让读者感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现实。
B. 我国消费和产业都存在结构性矛盾,但产业结构矛盾更突出,表现为高品质商品和服务供给不足而不能满足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
C. 我国公共服务消费方面有很多地方存在短板,这就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注重补足这些短板,这些也是未来消费特点,需要相关产业积极参与。
D. 三则材料分别从服务业、农业、工业三类行业讨论消费和产业升级问题,比如工业方面,要解决产业全球价值链水平低、供给需求错配问题等。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 材料二从食品供给的角度表现目前我国消费升级涉及的内容很多,特别是日常消费领域,要进入产品数量和质量共举的良性发展模式。
B. 百姓对食品的需求吃饱到吃好,与之相呼应的是农产品种植养殖结构持续调优,全产业链加速升级,满足更多消费者舌尖上的新期待。
C. 供给侧提供的商品从短缺到宽裕、从低等到高级的结构性变化,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对企业供给能力的提升,也体现了居民消费的升级。
D. 满足更高质量消费需求,要大力提升产品供给能力和质量,建立以消费者需求为驱动的商品协同创新机制,实现生产与消费的高效匹配。
9. 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的关系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0. 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没有
B.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固:本来
C. 余嘉其能行古道嘉:赞许
D.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益:更加
11.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 古之学者必有师
B. 吾从而师之
C.小学而大遗
D.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12. 下列句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的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A.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B.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C.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D.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13. 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而耻学于师/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作《《师说》以贻之
C.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下圣人也远矣
D 小学而大遗/人非生而知之者
14.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作者韩愈,字退之,河阳人。
唐代著名散文家,明人将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B. 韩愈、柳宗元等人倡导的古文运动,既是一场复兴儒学的运动,也是倡导古文、反对骈文的文学革新运动。
古文运动的理论,对于开创作家自由抒发的文风,拨正古代散文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C.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艺和学问。
传,解释经书的著作。
D.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出自孔子的《论语·述而》,原句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15. 下列句中“其”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A. 其皆出于此乎?
B. 吾未见其明也
C. 其可怪也欤
D.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16. 下列各组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则群聚而笑之
B. 愚人之所以为愚/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D.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17. 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B. 大王来何操?
C.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 不拘于时,学于余
18. 下列对语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该段运用了三组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恶劣习气。
B. 语段先以“古之圣人”比照“今之众人”,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
C. 语段再以择师教子和自身“耻师焉”作对比,得出了“小学而大遗”的结论。
D. 语段最后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得出了君子智力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结论。
19. 翻译文中的句子
(1)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代古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晚秋登城北门①
陆游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②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③。
(注)①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九月四川成都。
②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
③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
20.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诗的第一句描述了诗人的装束和出游的地点,反映了他当时闲散的生活,无拘无束和日渐衰颓的情况。
B. “两行雁带杜陵秋”,诗人希望鸿雁能将自己思情带回故乡,寄寓着诗人对关中、故都的怀恋之情。
C. “横槊赋诗非复昔”,“横槊赋诗”指作者驻守边地军中吟诗之事,“非复昔”感慨良多,铁马往事仍萦怀。
D. “梦魂犹绕古梁州”,诗人经常怀念曾经的戎马生涯,“魂牵梦萦”正是其收复失土、报国心志的抒发。
21. 本诗以“愁”字为线索,贯穿全篇。
请简要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2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写女主人公追忆当年与男主人公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直接表达自己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心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通过夸张、侧面描写表现箫声凄切婉转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23.下面是张华写给王老师的一份留言条,其中有五处用语不恰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尊敬的王老师:
您好!
时光如梭,转眼高中毕业已一年有余。
今天,我登门造访。
一则受家父嘱托,前来聊表感恩之情;二则您敬赠给我的佳作,已经拜读完毕,前来切磋。
不想老师您不在家中,特留下此便条,望知悉。
学生:张华
9月19日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24.下列语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摆脱贫困,不仅要提高人的素质,更要和物质贫困告别。
②作为教育扶贫,无疑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措施。
③如果说发展产业、易地搬迁等方法能有效地帮助贫困群众摆脱贫困,④那么,教育扶贫就是点亮通向美好未来的路灯,⑤照亮了无数家庭实现梦想。
⑥“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深深镌刻在这些农家子弟的心中,⑦也随着他们的努力变为现实。
⑧他们用自身的奋斗,书写了更广阔的天地。
四、写作(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近,“网红漫画家”林帝浣在其微信公众号“小林”上发了一组原创漫画《你的三观,我很喜欢》,阅读人数很快超过10万。
简单的画面,简短的文字,折射出作者充满正能量的价值观。
有网友留言:大家知道吗?小林老师小时候因家里经济困难,就节约零钱买颜料画画,到废品收购站买书阅读;三年前,他创作的一组“二十四节气”国画,被选为国家“申遗”推介宣传画;就在前几天,作为五四“奋斗者”的代表,小林老师被请进了央视精品文化访谈类节目《文化十分》。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而价值观是成长最需要的钙片。
有正确的价值观,奋斗会更有意义;有奋斗作支撑,价值观则更有力量。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的能力。
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A项,“这样写是为了突出当今乡村社会只剩老人与小孩留守的空心化现状”错误,原文“说好今年全都回来,咋还未露出脑尖顶”“二儿子,三儿子,一个专科,一个本科,考得让村里人眼红。
四爷听了消息,好久未作声。
半晌才说,谁让他们走了呢?说的是实话”“半个也不会回来了”,可知是为了突出“开镰”冷清的场景,儿子们在城市生活不再回农村的行为与四爷坚守田园,坚持劳动的行为对比;原文也没有提及小孩留守;不是突出空心化现状。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在文中作用的能力。
作答时,首先读懂文章,把握作者写作的意图,然后依据上下文,找出句子出现的语境,依据语境作答句子的作用,一般从结构、内容和主题方面分析。
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
某一情节在文章中的作用,往往是推动故事发展,使人物性格更加丰富,形象更加丰满。
原文“天穹里尽是一层薄薄的青云,没有一丝儿的彩色,天底下的飞鸟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
邻家地里的庄稼早已割了,稻草胡乱地散在田里,东一垛西一垛的。
在不远处的稻田里是几柱冲天的浓烟在飘……”,这一段是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