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数与形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上册数与形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数与形ppt
《数与形》教学反思篇一:六年级上册数与形教学反思
《数与形》教学反思
《数与形》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新增的课程,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讲都是一次新的学习。
初看教材中本节课的例题与习题,让我顿感吃力。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这部分知识原来不是安排在奥数里的吗?要让全
班学生明白其中的算理,我觉得实属不易。
随后我阅读了大量和数形有关的资料,以及别人的教学设计,明白了要向上好这节课,必须得定好位。
于是我确定了以下两个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学生借助“形”来直观感受与“数”之间的关系,体会有时“形”与“数”能互相解释,并能借助“形”解决一些与“数”有关的问题。
2、学生通过数与形结合来分析思
考问题,从而感悟数形结合的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后在教学设计时,尽量简单,不要给学生更多的思想压力,力争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一个非常棒的观察员,思考者,自己能行,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教学时我安排了两次合作,一次同桌合作,一次小组合作。
尽量让优等生带动学困生一起积极思考,避免上成优等生自己的课堂。
课堂上我觉得有几点做的不错:
一、学生从刚上课的无人应答到后来积极发言,我感受到了学生因为数和形的魅力而转变,对自己的发现而自豪,积极性越来越高。
二、学生在探索正方形个数与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相加的和时,能够从多个角度发现数与形的规律,比如生1:第几幅图里正方形的个数=几的平方;
生2:连续奇数相加的和=数量的平
方;
生3:不是奇数是偶数时是不成立的
三、在解决完例一时,我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运用到练习题中。
学生在一定的方法指引下有序有目标
的研究。
如小组合作解决三角形数问题时,大部分组都会运用上课老师教的方法进行研究,很多组在不同的方面都有所收获。
同时也有一些做得不到位的
一、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都是理解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借助形理解数的运算,运用数解决形中的问题,在讲解例一方面做得还好,学生基本都理解了数和形的联系,练习中三角形数形与数的关系,很多学生没有通过图感受到,引导的不到位。
二、两次合作,其实一次就可以了。
第一次的同桌两人合作,通过课堂,我发现其实很多学生都能独立完成。
三、对于本节课的时间把握不是很
好,前松后紧。
本节课它虽然是新课,可是这种隐藏在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都感受过,领悟过,本节课再次把这类知识整合,加深学生的印象,加深数学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魅力感。
上完这节课,我也感受到了数学美,没有绚丽的语言,没有多彩的外衣,它简简单单,却又深刻难忘。
数与形的教学反思
篇二:六年级上册数与形教学反思
《数与形》教学反思本堂课是六年级上册的数学广角的内容,其重点是让学生探索规律并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在设计过程中我调整了顺序,先让学生探索“从1开始n个连续奇数相加的和是多少”规律,突显出数的抽象性,然后借助形来理解,让学生感受形的直观性。
接着用一个图形问题来体现形的局限性,需要用数来解决。
相辅相成的两个问题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
生充分的体验到了数形结合的优势。
在教学的学生过程中我通过小组合作,算一算,摆一摆,让所有学生经历猜想与验证的过程,感受数形思想的在数学中的充分运用。
不足之处也有不少。
首先是自己的备课还不充足,临场反应慢,急不可待的只想听到想到的答案,没让学生体会到答案的多样性,没有充分利用课堂的生成作用。
在摆一摆的环节,首先摆出的第一个正方形,应强调说一说这是表示算式1也可以表示一行一列1²。
这样在后面的第二个,第三个算式的摆放时学生会去有意识的摆成正方形。
但是这样其实也局限了学生的思维,会导致学生一律只考虑摆成正方形而不再去探索其他的图形是否也能有次结论。
最后是在教学的设计中还可以加入“正方形数”“三角数”拓展教学,在小结还可以加入这样的问题”在所学的数学知识有哪些是运用了数形结合思想的?”
数与形教学反思
篇三:六年级上册数与形教学反思
《数与形》教学反思
“数形结合”是经典数学思想方法之一,在整个数学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从儿童思维特点来看,小学生的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这时的逻辑思维是初步的,且在很大程度上仍具有具体形象性。
因此,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既是儿童本身的需要,又是他们学习抽象数学思维的需要。
小学数学中的数量关系、量的变化等都是以符号加以表示的。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数学的抽象性特征共同决定了“数形结合”在教学中的地位。
“数形结合”是小学教育中运用得最多,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数学思想。
一、把数学直观化,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数与形的关系非常密切,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运用了教学图形,巧妙地把数和形结合起来,把抽象的数学概念
直观化,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在教学中运用数形结合,把抽象的数学概念直观化,找到了概念的本质特征,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了学生求新、求异意识。
二、把算式形象化,帮助学生领悟算理。
小学数学内容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计算问题,计算教学要引导学生理解算理。
算理就是计算方法的道理,学生不明白道理就不能很好的掌握计算方法。
在教学时,应以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数形结合,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算理。
把算式形象化,学生看到算式就联想到算式,更加有效理解了计算算理。
三、将问题显性化,缓解学生解题坡度。
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通过各种图,使理论与实际有机联系,讲问题化难为易,能调动学会主动积极参与学
习,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40分钟时间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积极性十分高涨,效果很好。
实现了将“苦学”变为“乐学”,“被动”变为“主动”,“负担”变为“享受”,真正将学习变成一种愉快的体验。
在教学中仍存在着许多不足与遗憾:在练习题的设计时题目较多,不能面向全体,不同层次的学生不能全都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学设计中重视了“以数辅形”而淡化了“以形辅数”;在课堂总结时,教师说的过多,没有让更多的学生参与。
在以后的教学中,题目设计要注重基础,面向全体,恰当设计题组,完善题形了改进设计,用焕发生命力的课堂去激发学生;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更广的展示舞台,诱发学生探索创新,从而充分体现了:“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
桔园小学:刘茜
《数与形》教学反思
篇四:六年级上册数与形教学反思
《数与形》教学反思
湖北省仙桃市新生街小学胡春萍
这节课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中的内容,《新课标》在原有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这体现了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性。
数形结合的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本节课就是以这一思想为主题的数学课。
在设计课程时,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领会编者意图,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从孩子数学学习开始,数与形的思想就一直伴随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中,如果说过去数形结合思想是深藏不漏地渗透在知识技能的教学中,那么在本节课,数形结合思想则由幕后走到了台前,成为了教学的对象与核心。
我认为
编者在编排这一内容的时候,他的目的不在于掌握某个具体的知识和技能,而在于促进学生对数形结合思想的体验进一步总结与自觉应用。
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①体会数与形的联系,进一步积累数形结合的活动经验,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意识。
②体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价值,激发学生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兴趣,感受数学的魅力,积累活动经验,体验思想方法的价值,激发兴趣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2、环节清晰,螺旋递进
数和形是客观事物不可分离的两个数学表象,两者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数与形的对立统一主要表现在数与形的互相转化和互相结合上,围绕着数与形的互相转化与结合,我们将数形结合思想的教学分解为:以形助数、以数解形、数形结合3个环节逐渐展开。
第一个环节:以形助数,教学例1
从1开始连续奇数相加的和除了用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来计算,还可以有怎样的简便方法,为了探索新的算法,将数转化为图形,根据加数的拿出相应个数的图形排列成正方形,通过观察数与形之间的关系找到了其中的规律,那就是算式的和等于排列成正方形图形的个数,图形的个数等于正方形每边的个数相乘,每边的个数等于加数的个数,这样借助图形,通过等式的传递性,最终得到了算式的和等于加数个数的平方的简便新算法。
这个环节,通过将数转化为形,探究出了新的计算,引导学生体验图形可以帮助计算的优越性。
第二个环节,以数解形,教学P108做一做第2题。
怎样可以算出蓝色正方形和红色正方形的个数,观察和寻找图形排列中数的规律,发现运用这一规律计算和解决问题,这个环节,引导学生体验有的图形中蕴含数的规律,运用规律进行计算可以很清晰地解决图形问
题,体验计算解决图形问题的优越性。
第三个环节,数形结合,突显有趣。
在这一环节中,有练习二十二第2题的教学,还有对例题1的回顾,借助三角形数、正方形数,借助这些特殊的数与特殊的形让学生进一步看到数与
形之间有趣的联系,感受到数形之间结合与变化的魅力。
3、给予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经历和体验。
在例题1的教学中,我让学生亲自动手,根据算式摆图形,学生在动手摆的过程中经历了将数转化为形的过程,体验了数与形的联系,探索发现了简便算法,感受到了成功的乐趣。
在做一做2的教学中,我并没有满足于答案的获得,而是进一步追问:是怎么想的?说一说其中的道理?在这
里红色图形的规律及计算方法较为复杂,我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观察、交流和讨论,学生不仅发现了红色正方形两个两个相加的排列规律,更发现了红色
正方形与蓝色正方形的数量关系,那就是红色正方形的数量=蓝色正方形的数量×2+6,有时孩子们还能发现红色正方形的数量=(蓝色正方形的数量×
3+6)-蓝色正方形数量,这就构建了求红色正方形数量的模型,正因为我们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探索,学生才有了如此精彩的表现。
在练习二十二第2题的教学中,我先是放手让学生画和填写第4、5、6个图和数,然后让他们在画图和填数的过程中,体验三角形数每排列的三角形个数之间的规律。
4、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唤醒学生的活动经验,强化活动体验。
本单元《数与形》的教学建立在学生过去学习经验基础之上,通过引导学生回忆过去学习经验中数形结合的例子。
如:利用实物图理解计算,利用平面图形理解分数乘法的算理,利用线段图理解问题解决的数量关系等,有意唤醒学生相关活动经验的记忆,沟通本节
课与过去学习经验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感受到了原来数形结合的思想并不陌生,一直伴随着我们的学习,强化了对数形结合思想价值的体验。
5、关注学生情感,激发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之不如乐知者。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做了以下处理,那么长的算式却能很快算出得数,老师是怎么算的?这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从而引发学生探索新算法的欲望。
在中间环节,每个小节结束教师都引导学生回顾,“是谁帮了我们?”唤发学生对数形结合优势的感悟。
课的结束部分,拓展升化,将趣与情推向高潮。
本节课的例题是以正方形数为素材,而练习二十二第2题是以三角形数进行练习。
课末我还对这两题进行了拓展,介绍“正方形数”,“三角形数”,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最后还引用了数学家华罗庚的话:“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让孩子们与数学家产生共
鸣,
更强化了数形结合的意识。
史宁中教授认为:数学素养的培养,特别是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悟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
知识的教学固然重要,但知识一旦形成结构就能产生新的知识,比知识重要的是方法,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思想。
追求教学的最高境界:课虽止,意未尽……
数与形教学反思
篇五:六年级上册数与形教学反思
数与形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教材新增的内容,我所上的这节课源于课本,却高于课本,让学生从形中产生数,从数中产生形,让学生见数不想数,见形不想形,从真正意义上体悟数形结合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用课件演示图形的变化过程,从而引出正方形数(平方数),并发现正方形数的规律。
在最后出示的两张课件让学生考虑是不是有三角形数、长方形数、梯形
数等等。
培养学生的数学迁移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探索欲望。
{六年级上册数与形教学反思}.
当然也有许多不足之处:
前置作业第2题处理不得当,造成学生在课堂上无法自主探究分享,最终只能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参与互动的学生只有部分,在今后需加强自己的语言魅力,唤醒学生的思维争取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
板书设计上需规范书写,今后加强粉笔字的训练。
《数与形》教学反思
篇六:六年级上册数与形教学反思
《数与形》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是否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是否关注让现实的教育资源成为我们优质的教学素材?是否将问题情境镶嵌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当中,而催生对学生终生发展、更有价值的新思维、新思路?是否关注每节课的生命课堂与教学效果?这就是我对这
节课深刻体会与反思。
1. 先“数”后“形”,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教材在小学中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已经逐渐借助推理与知识迁移来完成,并结合教材挖掘、创造条件开始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进入中高年级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已有一定发展,为了使学生更直观的理解知识,同时又满足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本节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先“数”后“形”的顺序,把形象真正放在“支撑”地位,从而为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而服务。
2.引导学生数形结合,相互印证。
形的问题中包含数的规律,数的问题也可以用形来帮助解决,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体会到数与形的这种完美结合。
既可以从数的角度出发,让学生看看可以怎样用图形来表示数的规律,也可以让学生寻找图形中所
包含的数的规律。
通过数与形的对应关系,互相印证结果、感受数学的魅力。
例如,在例1中可以先让学生计算
1+3+5+…的得数,使学生发现得到的和都是“平方数”,再通过图形的规律理解“三角形数”和“正方形数”的含义。
3. 通过举一反三,培养数学能力。
在巩固练习时,充分利用教材习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举一反三地运用所学,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培养。
4.重视利用图形来分析题意,理清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课的配套的练习中,题目中蕴含的信息量较大,直接让学生来读懂题意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中,我试图引导学生通过结合图形来分析题目
意思,理清数量之间的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利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选择一些适合学生认知水
平的学习材料,设置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抛出有探究性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归纳、自己体验,那肯定比教师讲解更有价值,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数学广角~数与形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七:六年级上册数与形教学反思
《数学广角——数与形(1)》教学设计与反思
武汉育二寄小—————熊红安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07页例1及第108页做一做,练习二十二P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图形中隐藏着的数的规律,并会应用所发现的规律。
2、通过数与形的结合,使学生经历发现规律、应用规律的过程。
3、使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归纳推理等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重点:发现图形中隐藏着的数的规律,并会应用所发现的规律。
教学难点: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教具准备:PPT课件、正方形卡片。
学具准备:正方形卡片若干,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
1、谈话激趣
2、口算比赛:1+3+5+7+9+11=
3、揭示课题:
师:其实,像这样的算式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老师是借助图形来发现的。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数学广角,来研究有关“数与形”的知识。
(板书课题:数学广角——数与形)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探究例1。
(1)用图形表示“l"
(2)用图形表示“1+3”的和
①学生动手摆,师巡视,
②展示学生作品。
⑨问:哪种摆法能让我们很快就知道”1+3”的和昵?
(3)用图形表示“1+3+5”的和
①学生动手摆,师巡视
②展示学生作品。
追问:你们摆出的图形中,“1”在哪里?“3”在哪里?“5"在哪里?哪是“1+3+5”的和?
③师:为什么很多同学都是这样摆的呢?说说你们的想法。
(4)揭示规律
①观察、讨论。
②汇报发现。
(5)验证猜想,拓展延伸
①学生动手操作1+3+5+7
②指名同学汇报
③课件演示
(6)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可借助学具摆一摆)
师:根据你们的发现,你能快速的填一填吗?
①1+3+5+7=( )
(1+3+5+7=4²)
②1+3+5+7+9+11+13=()
(1+3+5+7+9+11+13 =7²)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²(1+3+5+7+9+11+13+15+17 =9²)
2、学以致用。
(1)出示p108的做一做第1题
①师:观察题目,与例l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联系?
②学生独立试做
③指名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算的,大屏幕演示。
三、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l、p108做一做第2题
(1)出示题目
师:请你们自己数一数,数的过程中,你能发现什么?
(2)独立完成
(3)小组交流
(4)全班汇报
(5)师:你有什么发现?你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
2、p109练习二十二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师:你是怎样想的?图形中蕴含着怎样的数的规律?
(3)介绍“三角形数”
(4).勾连“三角形数”与“正方形数”的联系,提升知识内涵。
四、回顾旧知,提升思想
1、课堂小结
2、回顾旧知,大屏幕演示数形结合的例子:
①三年级下学期学习的“重叠问题”②四年级下学期学习的“小数的意义”③五年级下学期学习的“打电话”④六年级刚刚学习的“分数乘分数”
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数与形(1)
1=1²
1+3=2²
1+2+3=3²
《数与形》教学反思
武汉育二寄小—————熊红安
本节课上完后,我认真回顾了整节课的教法和学法,总的来说较好地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但是也留下了一些遗憾。
为总结经验,力求达到精益求精,现在将这节课作以下反思。
一、教学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
{六年级上册数与形教学反思}.
这节课以“引入课题——摆一摆——猜想——验证——应用和拓展”为线索,整个教学思路清晰,衔接紧凑,整个教学过程做到详略得当,重、难点把握准确
二、注重数学方法和思想的渗透,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数学课堂渗透科学的数学方法
和思想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关系到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的培养。
如:学生摆好两幅图后。
我向学生提问:“观
察,摆成的大正方形与它们对应的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当学生回答出“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相加,有几个加数,和就是加数个数的平方”后,我进一步提问:“这个规律是借助什么而推导出来?”接下来,由学生的猜想进入到验证的过程。
在验证时,我很重视学生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
如:我提问:根据这样的规律,下一个算式是什么,你能直接用乘法表示吗?在这一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尝试了从猜想到验证这样一种科学的探究规律的方法。
三、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
每个班的学生都有差异,不可能整齐划一,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不能为少数精英而设,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机会和可能。
在这节课中,学生操作、讨论时,我重点巡查差生;在汇报时,简单的问题尽可能的点差生;为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应用与拓展这一环节中,引导学生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探讨三角形、长方形中蕴含着数
的规律。
充分利用课间沟通了正方形数与三角形数之间的联系。
四、不足之处
1.数形结合的思想对学生渗透不够。
2.对于驾驭课程的应变能力还有待加强。
如:学生在摆1+3时,竟然出现了“丁”形状,这个时候,怎样引导学生哪种摆法合适,还有待研究。
3.没有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研究数与形之间的规律,老师包办多。
数与形教学反思
篇八:六年级上册数与形教学反思
《数与形》教学反思
《数与形》是本册教材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
作为教材新增的内容,我们考虑最多的还是目标的定位问题。
尽管在以前的学习中,曾经出现过一些有关数与形的练习,学生结合“形”来分析问题有一定的基础。
如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形,发现其中的一些规律,并解决简单的问题。
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