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探析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的原则
1 . 系统 性原 则
水资源 系统是一个复杂 系统 ,它与
水资 源承载能力 的模糊性是指水 社会经济 系统 、生态环境系统之 间有着
合理配置 ,对该 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的 资源承 载能力涉及 到 自然 、社 会 、 经 密切联系 ,在 进行水资源承载 能力 评价 最大支撑能力。也就是在一定 的流域 济、 环境系统 , 各 系统 内部 的结构 因素 时 ,应从整体 角度分析水资源 系统 与社 生态环境 系统 间的联系 , 从 或区域 内 , 在特定的经济、 社会和技术 之间影 响以及 系统耦合影响 的不确定 会经济系统 、 条 件下 ,其 自身 的水资源能够持续支 性 , 以及人类 认识水平 的局 限性 , 决定 总体角度 分析 各子 系统 之间 的关 系 , 研 撑经济社会发展规模 ,并维系 良好生 了水 资源承载力具有模糊性 。
l 【 水资源管理基础工作 】 l
淮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探析
徐 邦斌
建立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 水资源承载能力的 区域性是指要 宜地 高效利用和有效保 护水资源 ,促进 有 制工作是贯彻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 抓 根据 区域水资源条件和供需平衡情况 经 济社会 发展 与水资 源条件 相协 调 , 紧对全 国各县进行资源环境 承载能力 去分析水资源对区域人 口、 经济 、 环境 利于制定差别化 、 可操作 的管控措施 , 有 评价 ,抓紧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 协调发展 的支撑能力 ,水资源承载能 利于形成按 照水资源承载 能力谋划发展 测预警机制” 指示精神 , 落实最严格水 力不是一个定值 ,而是 在一定 区域 内 的长效机制 , 促进水 生态文明建设 , 实现 经济 、 环境协调发展 的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 资源管理制度 ,完善水 资源管理支撑 的不 同的人 口、 手段 ,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的重
态 环境 的能力 。水资源承载能力是一 个 具有 自然 和社会双重 属性 的概 念 , 力评价工作的必要性
究各子系统 同关联 的性质 、联 系方 式以
2 . 动 态性 原 则
二 、开展淮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 及联 系紧密程度 。
受到 自然和社会领域多种因素的共同
开展水资 源承载能 力评价 工作 ,
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概念和内涵
、
这是 因为一定 区域 内的水资源的数量 配 ,使得淮河流域水 资源供需矛盾 十分
水是人类生存 和社会生产所必须 是有限的, 水资源承载能力受到经济技 突出 , 水资 源负荷超载现象普 遍 , 流域 内
的和不可替代 的 自 然资源 ,一个流域 术水平 、 生态环境 的约束 , 在一定经济 不少 地方水资源开发 已远远超过水资 源
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动态性是 指水 生态与环境 问题 。当前 , 淮河流域水 资源
破水资源承载力的底线 ,自然环境 就 资源承载能力是和具体的历史发展 阶 面临的形 势十分严峻 ,水 资源短缺 问题 会失去 自我恢复的能力 ,将产 生不 可 段相联系 , 在不 同的历史发展阶段 , 人 日渐成 为制约流域经济社会发 展的主要 逆 的后果 。 目前 , 学术界关于水资源承 类 开发 利用 水资 源 的方 式 和手 段不 瓶颈 。因此 , 开展淮河流域水 资源承载能 载能 力的概念 还没有统 一的定义 , 一 同, 水资 源承载能力也不 同。 水资源承 力评价 ,摸清各地 区水资 源承载状况是
般认为水资源承载力 是某一地 区的水 载能力是 一个 动态 变化过程 ,受到人 十分必要的。
资源在某 一具体历 史发展 阶段下 , 以 口规模 、 城镇化 规模 、 产业 发展 、 基础 可预见的技术 、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 设施建设 、 空 间布局 、 气候 和 自然条件 为依据 , 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 , 以维护 等多重因素的影 响。 生态环境 良性循环发展为条件 ,经过
由于水资源承 载能力的构成要 素是
影 响,它既反映 了水资源系统满足社 核 算县 域水 资 源承 载 能力 和 承载 负 动态 的 , 在进行 水资源承载能 力评价时 , 会经济系统 的程度 ,又反映了社会 经 荷 ,科学评价不同区域水资源承载能 应 研 究水 量 和 水质 的动 态变 化 以及人 济 系统开发水资源系统的能力 。
一
种组合 ,不同区域的水 资源开发利
淮河 流 域 地处 我 国南 部气 候 过 渡 均、 亩均水 资源 占有量均很低 , 属 于缺水
要举措 ,对促进水 资源可持续利用和 用状况 、 经济发展规模不 同, 因而其承 带 , 多年平均水资源 总量 为 7 9 4亿 m , 人 经济社会 可持续 发展具有重要 意义 。 载能力也不 同。
或区域 的水资源在一定时期 内能够养 技术条件下 ,水资源利用效率是有限 承载能力, 并 引发河道断流 、 湖泊萎缩 、 湿 活的人 口和维 系 的生 态环 境是 有 限 的。另外 , 水环境容量也是有限的。
的, 即它的承载能力是有 限的。 一旦突
地退化 、地面沉降及海水 入侵等一系列
力超载问题的根源 ,有利于根据不 同 口、 社 会经 济 、 生性 、 有 区域水资源条件及其承载能力 ,明确 求其 动态变化规律 ,从 而得 出水资 源承 限性 、 动态性 、 模糊性等特点。
开展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是建立水资
工作。
一
水资源承载能力 的有限性是指在 地区。受 自然和工程条件的影 响 , 淮河流 具有有界 的特性,即水资源承载上限。 上水 资 源 与用 水要 求 在 空 间上 不 够 匹
源承载能力监 测预警机制 的一项基础 某一具体的发展阶段 , 水资源承载能力 域资源型 、 水质型和工程 型缺水并存 , 加
1 . 系统 性原 则
水资源 系统是一个复杂 系统 ,它与
水资 源承载能力 的模糊性是指水 社会经济 系统 、生态环境系统之 间有着
合理配置 ,对该 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的 资源承 载能力涉及 到 自然 、社 会 、 经 密切联系 ,在 进行水资源承载 能力 评价 最大支撑能力。也就是在一定 的流域 济、 环境系统 , 各 系统 内部 的结构 因素 时 ,应从整体 角度分析水资源 系统 与社 生态环境 系统 间的联系 , 从 或区域 内 , 在特定的经济、 社会和技术 之间影 响以及 系统耦合影响 的不确定 会经济系统 、 条 件下 ,其 自身 的水资源能够持续支 性 , 以及人类 认识水平 的局 限性 , 决定 总体角度 分析 各子 系统 之间 的关 系 , 研 撑经济社会发展规模 ,并维系 良好生 了水 资源承载力具有模糊性 。
l 【 水资源管理基础工作 】 l
淮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探析
徐 邦斌
建立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 水资源承载能力的 区域性是指要 宜地 高效利用和有效保 护水资源 ,促进 有 制工作是贯彻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 抓 根据 区域水资源条件和供需平衡情况 经 济社会 发展 与水资 源条件 相协 调 , 紧对全 国各县进行资源环境 承载能力 去分析水资源对区域人 口、 经济 、 环境 利于制定差别化 、 可操作 的管控措施 , 有 评价 ,抓紧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 协调发展 的支撑能力 ,水资源承载能 利于形成按 照水资源承载 能力谋划发展 测预警机制” 指示精神 , 落实最严格水 力不是一个定值 ,而是 在一定 区域 内 的长效机制 , 促进水 生态文明建设 , 实现 经济 、 环境协调发展 的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 资源管理制度 ,完善水 资源管理支撑 的不 同的人 口、 手段 ,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的重
态 环境 的能力 。水资源承载能力是一 个 具有 自然 和社会双重 属性 的概 念 , 力评价工作的必要性
究各子系统 同关联 的性质 、联 系方 式以
2 . 动 态性 原 则
二 、开展淮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 及联 系紧密程度 。
受到 自然和社会领域多种因素的共同
开展水资 源承载能 力评价 工作 ,
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概念和内涵
、
这是 因为一定 区域 内的水资源的数量 配 ,使得淮河流域水 资源供需矛盾 十分
水是人类生存 和社会生产所必须 是有限的, 水资源承载能力受到经济技 突出 , 水资 源负荷超载现象普 遍 , 流域 内
的和不可替代 的 自 然资源 ,一个流域 术水平 、 生态环境 的约束 , 在一定经济 不少 地方水资源开发 已远远超过水资 源
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动态性是 指水 生态与环境 问题 。当前 , 淮河流域水 资源
破水资源承载力的底线 ,自然环境 就 资源承载能力是和具体的历史发展 阶 面临的形 势十分严峻 ,水 资源短缺 问题 会失去 自我恢复的能力 ,将产 生不 可 段相联系 , 在不 同的历史发展阶段 , 人 日渐成 为制约流域经济社会发 展的主要 逆 的后果 。 目前 , 学术界关于水资源承 类 开发 利用 水资 源 的方 式 和手 段不 瓶颈 。因此 , 开展淮河流域水 资源承载能 载能 力的概念 还没有统 一的定义 , 一 同, 水资 源承载能力也不 同。 水资源承 力评价 ,摸清各地 区水资 源承载状况是
般认为水资源承载力 是某一地 区的水 载能力是 一个 动态 变化过程 ,受到人 十分必要的。
资源在某 一具体历 史发展 阶段下 , 以 口规模 、 城镇化 规模 、 产业 发展 、 基础 可预见的技术 、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 设施建设 、 空 间布局 、 气候 和 自然条件 为依据 , 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 , 以维护 等多重因素的影 响。 生态环境 良性循环发展为条件 ,经过
由于水资源承 载能力的构成要 素是
影 响,它既反映 了水资源系统满足社 核 算县 域水 资 源承 载 能力 和 承载 负 动态 的 , 在进行 水资源承载能 力评价时 , 会经济系统 的程度 ,又反映了社会 经 荷 ,科学评价不同区域水资源承载能 应 研 究水 量 和 水质 的动 态变 化 以及人 济 系统开发水资源系统的能力 。
一
种组合 ,不同区域的水 资源开发利
淮河 流 域 地处 我 国南 部气 候 过 渡 均、 亩均水 资源 占有量均很低 , 属 于缺水
要举措 ,对促进水 资源可持续利用和 用状况 、 经济发展规模不 同, 因而其承 带 , 多年平均水资源 总量 为 7 9 4亿 m , 人 经济社会 可持续 发展具有重要 意义 。 载能力也不 同。
或区域 的水资源在一定时期 内能够养 技术条件下 ,水资源利用效率是有限 承载能力, 并 引发河道断流 、 湖泊萎缩 、 湿 活的人 口和维 系 的生 态环 境是 有 限 的。另外 , 水环境容量也是有限的。
的, 即它的承载能力是有 限的。 一旦突
地退化 、地面沉降及海水 入侵等一系列
力超载问题的根源 ,有利于根据不 同 口、 社 会经 济 、 生性 、 有 区域水资源条件及其承载能力 ,明确 求其 动态变化规律 ,从 而得 出水资 源承 限性 、 动态性 、 模糊性等特点。
开展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是建立水资
工作。
一
水资源承载能力 的有限性是指在 地区。受 自然和工程条件的影 响 , 淮河流 具有有界 的特性,即水资源承载上限。 上水 资 源 与用 水要 求 在 空 间上 不 够 匹
源承载能力监 测预警机制 的一项基础 某一具体的发展阶段 , 水资源承载能力 域资源型 、 水质型和工程 型缺水并存 , 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