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儒家“中和之美”对招贴设计影响的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儒家“中和之美”对招贴设计影响的思考
□闫瑞苹褚宏鹏
摘要:儒家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构成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基本形态。

儒家"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体现,也是一种阴阳相生、刚柔相济之美。

在艺术领域,随着我国设计的快速发展,招贴设计越来越受人们重视。

将深厚的美学精神中蕴含的思辨原理运用到招贴设计中,可以自然而然地表达一种美感,而“中和之美”的原始内涵源自儒家思想的美学基础,影响了中国古代美学的走向和艺术的整体风貌。

关键词:儒家思想中和之美美学招贴设计
一、儒家思想之“中和之美”
“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创造的最高理想,表达的是一种创作心态,属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范畴,是传统艺术创作的重要心态和审美观。

“中和”是传统儒家思想的重要内核,也是对中国社会影响至深的一种审美态度。

这里说的“中”,即适中、中正,不偏不倚;“和”即和谐、协和。

这种和谐之美也正是对艺术设计的审美要求。

儒家思想中对人生、艺术影响最深远的莫过于“中和之美”,内在维持不偏不倚的“中”,外在又能事事合于“和”,最终则可达到“中和”之境界。

中国艺术对“中和之美”的追崇由来已久,其具有一种美学效果。

儒家美学是儒家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和之美”是儒家美学的审美核心。

"中和之美”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同其他哲学观念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造物艺术独有的美学思想。

二、“中和之美"之意蕴
1.以中为美
儒家以“中和”作为美的判断标准,也就是人们说的审美特征。

“中和之美”是古代设计美学的核心,也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

这里,“中”是力求寻找矛盾因素的适度发展,从而追求矛盾统一体并处于相对平衡、稳定的状态。

“中”完整的表达是“执两用中”,意为掌握事物对立的两端,并在两端间选取和运用正确之点。

故人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掌握分寸,做到不偏不倚,要根据事物的客观规律拿捏好度。

2.以和为美
“和”意为调和,是寻找事物之间和谐的状态。

“中和之美”是一种辨证和谐的艺术观,它涉及美在于和谐的奥秘,有力地促进了优美形态的发展在艺术创作中,“中和之美”要求避免走极端,达到恰当而不过,寻求的是一种平衡的状态。

这种审美取向表现在招贴设计中,就要求作品要让欣赏者在精神和心理上都可以达到平和的状态,不能显得突兀,不能在表达事物、概念等方面走极端,否则就会失和,也就不美了。

三、招贴设计中蕴含的“中和之美”
1.招贴设计对“中和之美”的描绘
在我国古代设计中,“中和之美”表现得极为明显,如,采用语言符号开展设计,通过纹样纹饰、饱和的色彩、统一的形态、对比结构、文字图形等各种符号,传达招贴设计形式上的对称、均衡和内容上的折衷性。

招贴设计在形式上,偏爱完整饱和、稳定对称的结构造型;在色彩上,喜欢运用含灰的色调表现事物强调的情感;在形态上,避免与环境形成冲突对撞,而是强调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协调,并且在其中找到一种极为舒适的融合感。

“中和之美”的折中性指在设计的内容和手法上不过分追求线条的极端美,始终坚守着理性思维的接受度,让人的情感处于一种温 和、舒适的状态。

作为在艺术领域里影响力较大的招贴设计,其创作过程往往离不开“中和”,在布置排列、色彩搭配、意境营造上都讲究协调之美,对于设计把握不偏不倚,以期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招贴设计往往以图形的元素作为视觉语言的主要创作形式,运用巧妙的构图和色彩感情传递信息,寻求构图、色彩之间的均衡点,使它们既相互制约,又不破坏设计的整体和谐,相互统一于整体设计中。

2.“中和之美”在招贴设计中的直观表达影响
“和”具体表现为“中庸”和“中和”,意味着不同的配合,并不完全是某种具体手法或样式的“相同”和“相加”,也不是把同质 因素组合在一起。

现代招贴设计中的“中和”即协调好设计各要素之间的矛盾,设计出贴近自然、具有人情关怀的招贴设计,这种思想直接反映在我国的招贴设计中,因而设计常常能别出心 裁。

在招贴设计中,较为直接的视觉形式是文字、色彩、图形三
100
视觉设计ART EDUCATION RESEARCH
种要素。

(1)“中和之美”之文字要素
招贴设计是视觉传达中较为直接的一种表现载体,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其也要与时俱进,更加符合大众的审美,同时要具有一定的美学思想。

文字作为招贴设计中高度符号化的一 种视觉表达形式,是尤为特殊的一种视觉要素信息,也是提供给外界较为直接的一种视觉信息符号。

文字传达出的设计优势和本身带有的结构之美、意象之美,体现了其在招贴设计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最早从文字开始,文字要素的意义不仅是在书面上向受众传递信息,而且可以直接激发人们的联想。

从上下对称、左右对称的半包围结构文字中,人们可以感受“中和之美”的影响。

在招贴设计中,许多字体结构和字形设计是借鉴书法的,体现出对称、协调、平衡的“中和之美”,具体表现为字体的应用、排版、设计等。

文字表现的个性化特征使其在招贴设计中独具魅力。

当下的招贴设计以文字要素为基础,然后融入书法的表现形式,从而使人们可以更好地感受文字的魅力和对称之美对招贴设计的独特影响。

(2)“中和之美”之色彩要素
“中和之美”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招贴设计的内容与形式上,招贴设计中色彩的搭配是影响受众对招贴设计印象的要素,也是最有效的信息传播的中介之一。

相对应的,招贴设计的形式和色彩要保持和谐统一只有如此,色彩才能达到烘托招贴设计主题的目的,增强设计作品的吸引力,给受众以强烈且深刻的视觉感受。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五行是自然万物产生的本源[],色彩也不例外。

五行对应五色,分别是黑、赤、青、白、黄。

由此可见,“中和之美”对中国传统色彩也有深远影响。

中国传统美学在色彩上的主要体现为装饰色彩的内容,装饰色彩也会对招贴设计作品产生很大的影响。

装饰色彩体现出较强的主观性特征,这也正是招贴设计追求的效果和想要达到的视觉体验。

装饰色彩大多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这就是传统色彩体现的主观联想。

(3)“中和之美”之图形要素
图形要素是招贴设计最重要的视觉交流符号之一,也是传递无介质信息最容易被理解和表达的元素,是信息传达的重要载体和媒介。

招贴设计对于图形的应用可以表达和展现其结构,以突出其对称性,体现其“中和之美”除了自身体现出的审美价值,图形要素更重要的价值是蕴含着悠远的意境和体现出的对称、平衡之意。

在招贴设计中,能体现传统图形内涵和本源的图形应是图腾
图腾体现的是先民对于自然规律的总结和经验,其表现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体现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中和之美”在招贴设计中的情感表达影响
"中和之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作用,也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集中体现。

对于“中和”,除了可以分层理解,人们还可以感受其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形式上,平和、适中、均衡、有秩序才符合“中和”的意义。

当然,在招贴设计中,人们需要在运用“中和”思想的过程中注入新的创新思想,将传统文化中的“中和”与现代精神的内涵融会贯通。

人们理解的“中和之美”的形式,应该是设计作品的融合统一,这既是艺术辩证法,又是艺术和谐观。

简言之,“中和之美”便是一种以正确性原则为内在精神的普遍的艺术和谐观。

(1)体现传统美学意境
“中和之美”在招贴设计中的运用,体现在注重版式的均衡和内在节奏之美上。

设计应该是平稳中带有变化的韵律,在变化中富有平衡,既符合科学的合理性,又具有形式美的规律。

疏密相结合、多变且统一、虚实并相生、动静之融合,突出了“中和之美”,传达了传统美学。

(2)突出兼容美学原则
中国传统美学的设计构思始终呈现出比较精炼的特征叫在构图方式的手法上,传统设计讲究对称、平衡,给人一种“似是而非”的夸张的感觉。

这对于招贴设计有着较大的借鉴意义,并且在现代招贴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招贴设计在艺术形式上也有了新的突破与创新。

在现代招贴设计中,人们十分讲究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运用,如"中和之美”,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在中国传统的设计中,除了对自然属性的追求,人们更强调一种内心的、个人的、精神的安慰或追求,这也体现了传统设计注重的实用性、经济性、美观性等。

具体落实到招贴设计中,“中和”是一种目标,也是一种设计思考的方法,需要人们在营造民族文化审美意境的同时,将形式美与意境美巧妙地结合,即将“形”与“意”融合,为现代招贴设计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张国庆.再论中和之美J.文艺研究,1999(6):42—52.
[2]张岐.儒家“和合之美”之于现代设计J.缤纷,2016(11):60-61.
[3]尚华.招贴设计中视觉冲击力的强化策略J.包装设计,2008(8):147-149.
[4]袁济喜.和:审美理想之维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9.
[5]杨海波.对招贴设计中传统图形意蕴的思考4]美术大观,2009 (6) :98-99.
46周红艳.传统美学对现代广告招贴设计的影响4]声屏世界•广告人,2019(10):100—101.
4]刘辉.管窥儒家美学思想影响下的我国招贴设计4]艺术与设计(理论),2216,2(11):39—40.
(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
编辑李思琪
1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