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后汉书班固传》司马迁《报任安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

及长,百家之言,无不穷究。

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

永平初,东平王苍以至戚为骠骑将军辅政,延英雄。

时固始弱冠,奏记说苍,荐桓梁、晋冯诸人,苍纳之。

父彪卒,归乡里。

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

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

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得召见,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书。

显宗奇之,除兰台令史,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

时北单于遣使贡献,求欲和亲,诏问群僚。

议者或以为匈奴变诈之国,无内向之
虏使再来,然后一往,既明中国主在忠信,且知圣朝礼义有常,绝之未知其利,通之不闻其害。

设后北虏稍强,方复求为交通,将何所及?不若因今施惠,为上策。


固后以母丧去官。

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①,与参议。

北单于闻汉军出,遣使款居延塞,欲朝见天子,宪遣固将数百骑出居延塞迎之。

会南匈奴掩破北庭,固至私渠海,闻虏中乱,引还。

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

(选自《后汉书·班固传》,有删改)材料二: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②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百三十篇。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选自司马迁《报任安书》,有删改)[注]①此时,一直渴望建功立业的班固已五十八岁。

②司马迁自称。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回信,信中陈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痛苦,表明了自己决心放下个人得失而完成《史记》的想法。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收固系京兆狱系:囚系B.设后北虏稍强稍:逐渐
C.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非常:不同寻常D.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失:丢失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绥御之方/其途不一/或修文以和之/或用武以征之/或卑下以就之/虽屈申无常/所因时异/然未有拒绝弃放/不与交接者也/
B.绥御之/方其途不一/或修文以和之/或用武以征之/或卑下以就之/虽屈申无常/所因时异然/未有拒绝弃放/不与交接者也/
C.绥御之/方其途不一/或修文以和之/或用武以征之/或卑下以就之/虽屈申无常/所因时异/然未有拒绝弃放/不与交接者也/
D.绥御之方/其途不一/或修文以和之/或用武以征之/或卑下以就之/虽屈申无常/所因时异然/未有拒绝弃放/不与交接者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固才高识人。

他九岁时就能著文诵诗,成年后精通百家之言,却从不自傲;东平王苍广纳人才时,班固推荐的贤士均被接纳。

B.班固极有担当。

父亲刚去世时,他并非史官,却能承担起编写史书的重任,因此入狱;后其弟班超当面向皇上解释,地方又呈上其书,班固终获救。

C.班固见解独到。

当北单于要求与汉和亲时,有官员认为不能答应,班固鞭辟入里,借汉与匈奴连年战争之弊来说明和亲之利。

D.班固建功未成。

窦宪征讨匈奴的时候,已经年老的班固随其出征,但因某些客观原因,他并没有完成迎接北单于的任务。

13.同为坚持著书,班固和司马迁的意图却有所异,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10.D
11.A
12.C
13.班固坚持著书的意图是使父亲所写前史书更加详备,以完成父亲心愿;司马迁坚持著书的意图一是借史书抒发自己胸中之块垒,二是想要探求上天与人的关系,研究朝代更替的规律,形成自己的著作,并流传后世。

【分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D.“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的句意。

“失”通“佚”,散失。

故选D。

11.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绥御之方”的意思是安抚抵御的途径,“之”作结构助词,译为“的”,“绥御之方”是偏正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所以它中间不能停顿,排除BC。

“所因时异然未有拒绝弃放”的意思是所凭借的只是时势不同,但是从来没有拒绝放弃。

句中的“然”作转折连词“然而,但是”讲,应放在下一句“未有拒绝弃放”之前,故应在“然”之前停顿,这样排除D项。

断句后,疏通语意为:安抚抵御的途径,也不一样,或者行文道来与他们和好,或者用武力来征伐他们,或者以谦卑的态度来迁就他们。

虽然屈申没有定规,所凭借的只是时势不同,但是从来没有拒绝放弃,不和他们打交道的。

故选A。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

C.“借汉与匈奴连年战争之弊”错。

根据文中班固说的“汉兴已来,旷世历年,兵缠夷狄。

绥御之方,其途不一,或修文以和之,或用武以征之,或卑下以就之。

虽屈申无常,所因时异,然未有拒绝弃放,不与交接者也……不若因今施惠,为上策’”可知,班固时用汉建立以来与匈奴的战与和为例,而不是借汉与匈奴连年战争之弊来说明和亲之利的。

故选C。

1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1)根据“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分析概括,班固坚持著书的意图是使父亲所写前史书更加详备,以完成父亲心愿。

(2)根据“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分析概括,司马迁坚持著书的意图之一是借史书抒发自己胸中之块垒。

再根据“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分析概括,司马迁坚持著书的意图之二是想要探求上天与人的关系,研究朝代更替的规律,形成自己的著作,并流传后世。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班固字盂坚,九岁时能著文诵诗,长大后,诸子百家的言论,没有不刨根兖底的。

(他)性情温和宽容,不因为自己的才能而高人一等,许多儒生因此而仰慕他。

永平初年,东平王刘苍任用亲戚为骠骑将军辅佐政务,广纳英雄。

当时班固才二十岁,写了陈述意见的文书劝说刘苍,推荐了桓梁、晋冯几位贤士,刘苍采纳了他的建议。

父亲班彪去世,(班固)回到家乡。

班固因为班彪先前继《史记》所写史书还不够详备,于是潜心精思,研究史料,想成就父亲的事业。

不久有人上书给显宗皇帝,告班固私自改作国史,有诏书下至郡署,收捕班固系押在京兆狱中,又把班固家中的史书全部取来。

班固的弟弟班超恐怕班固被郡署考逼,而不能自我表白,于是急驰至京都赴皇宫向皇上上书,得到皇帝的召见。

(班超)全面细致地说明了班固所著书的内容意义,而(这时)郡府也把班固所写之书呈上。

显宗(阅后)很感惊奇,任命为兰台史令。

皇帝于是又命令他继续往下写,完成先前所著之书。

当时北单于派遣使者来纳贡,要求和汉和亲,皇帝下诏讯问众官。

参与议论的人,有人认为“匈奴是多变善诈之国,没有归向汉朝之心,不能答应匈奴的要求。

”班固发表议论说:“汉朝建立以来,历经数世,经历多年,总是和夷狄有兵戈纠缠。

安抚抵御的途径也不一样,或者行文道来与他们和好,或者用武力来征伐他们,或者以谦卑的态度来迁就他们。

虽然屈申没有定规,所凭借的只是时势不同,但是从来没有拒绝放弃不和他们打交道的。

匈奴使者来两次,然后我们派使者去一次,(这样)既向他们表明了我汉朝持旨在于忠信,而且又让他们知道圣朝礼义是有常规的。

拒绝他们,(我)不知道这样做的利(在哪里),和他们打交道(我)也未听说它有什么害处。

假设匈奴以后逐渐强大,在那时再想同他们交好来往,将怎么来得及呢?不如趁现在就对他们施以恩惠,这才是高明的计策。


班固后来因母丧而辞去官职,永元初年,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用班固为中护军,参加议论军事。

北单于听说汉朝军队出征,派遣使臣在居延塞等候款待,想去朝见汉朝天子。

窦宪派遣班固率领数百骑兵出居延塞迎接北单于。

正赶上南匈奴攻破北庭,班固抵达私渠海,闻听匈奴内部发生骚乱,便返回了。

等到窦宪破败时,班固受连坐而被免官。

(选自《后汉书•班固传》,有删改)材料二:
古时候虽富贵但名字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数不清,只有那些卓异而不平常的人才在世上著称。

(那就是:)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扩写《周易》;孔子受困窘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了《离骚》;左丘明失去视力,才有《国语》;孙膑被截去膝盖骨,《兵法》才撰写出来;吕不韦被贬谪蜀地,后世才流传着《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一些圣贤们抒发愤慨而写作的。

这些人都是(因为)感情有压抑郁结不解的地方,不能实现其理想,所以记述过去的事迹,让将来的人了解他的志向。

就像左丘明没有了视力,孙膑断了双脚,终生不能被人重用,便退隐著书立说来抒发他们的怨愤,想到活下来从事著作来表现自己的思想。

我私下里也自不量力,用我那不高明的文辞,收集天下散失的历史传闻,粗略地考订其真实性,综述其事实的本末,推究其成败盛衰的道理,上自黄帝,下至于当今,写成十篇表,十二篇本纪,八篇书,三十篇世家,七十篇列传,一共一百三十篇,也是想研究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贯通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成为一家的言论。

刚开始草创还没有成书,恰恰遭遇到这场灾祸,我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因此受到最残酷的刑罚也没有怨怒之色。

我确实想完成这本书,把它(暂时)藏在名山之中,(以后)再传给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再让它广传于天下。

那么,我便抵偿了以前所受的侮辱,即使受再多的侮辱,难道会后悔吗?
(选自司马迁《报任安书》,有删改)
四、其他
14.把教材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14.(1)汉武帝赞许他的正义行为,于是派遣苏武凭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趁机送厚礼给单于,以答谢他的好意。

(2)他们砍下树木做兵器,高举竹竿当旗帜,天下的老百姓像云那样集拢来,像回声那样应声而起,担着粮食如影随形似的紧紧跟着他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