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却输梅一段香,梅须逊雪三分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雪却输梅一段香,梅须逊雪三分白
谢邀。
首先,请题主将题目中“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文字
稍加订正是为盼。
又依钱钟书《宋诗纪事补正》:
本书卷六十六有卢铺,字威仲,永福人,疑梅坡其号也。
认为梅坡系卢姓诗人自号,非名,并其他考证认为系宋末人。
《雪梅》原诗为七绝,计二十八字,平仄上无大病,尤其后两句朗朗
上口(因“白”在古音中从入声十一陌,为仄声,较之前两句的上平三江
压下平七阳更分明),堪为诗眼。
然而,在另一方面看,我个人认为全诗
较富游戏意味,故不需言境。
接下来说一下题主的问题,即“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是一种多崇高的境界。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需要先搞明白两个问题:一、何为境界?二、什
么是崇高?
一、何为境界?
境界二字,古已有之,从文字学的角度看,康熙字典中“界”字从境,而“境”字义“疆也。
一曰竟也,疆土至此而竟也。
”故“境界”之本义
大抵系“疆域”或“疆界”。
在文论中,一般认为“境界”一说来自王国维,而王国维之境界一说
大抵统括了《文心雕龙》中的神思与隐秀两个概念
神思第二十六:
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
隐秀第四十:
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
“神思”是想象,“隐秀”是文外之义和精妙辞章。
这两点相合,就大概可以解释当今文学批评中对“境界”的一种主要看法了。
而王国维于《人间词话》中论: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此论中之境界今人更多以意境视之,即谓之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造境后辅之以一定佛学思想(王国维在当时属于精通西方哲学一派,但观其文集,可见其对佛教有着极为精深的理解)评价。
故而又有一定的思想高度和深度(格)的批判性。
二、什么是崇高?
崇高二字,较之境界更古,《易》《水经注》《文选》《汉书》等中都有出现,主要的意思是三个:一个是地位上的高(崇高莫大乎富贵)、一个是高大(石壁崇高,昂藏隐天)、一个是山名(以山下户凡三百封崈高。
颜师古注之曰崈通崇,即嵩山),到隋唐以后,开始通用入“高尚”义(子之崇高,无媿三事)。
当代美学研究中,一般把“崇高”与“壮美”视为近义,虽有一些不同,但大抵是一种比较突出的美学形态,与“优美”相对。
其最广泛被接受的描述出自康德的《判断力批判》:
我们所称之为崇高的,就是全然伟大的东西。
后者是说,它是无法较
量的伟大的东西。
这个论述从审美主体的心理感受出发,讨论了崇高的概念,这一视角
至今常被引用在有关崇高和壮美的美学论述中。
总而言之,崇高是一种令人惊异、敬佩、叹服或兼而有之的美学特征,境界上的崇高更是如此。
例如王维在《使至塞上》所造境: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又如曹操在《观沧海》中所造境: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及如岑参在《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所造境: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这些诗境都被认为在画面上和审美感受上是崇高的。
另外,崇高还往往出现在悲剧性和胜利的诗作中。
在亚里士多德的
《诗学》和黑格尔的《论安提戈涅》中,悲剧本身所含有必然性趋使我们
受到悲壮美的“净化”效果,如项羽的《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相对的,从刘邦的《大风歌》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气势豪迈的帝王气息: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总之,崇高是一种精神特质,也是一种美学特征,最主要的,是审美上的一种感受。
结论:
从这个角度上看,《雪梅》一诗虽富有思维上的游戏性,却缺少文外之境,通篇的具体意象不过是时节(春)、植物(梅)、天气(雪)、人物(骚人)四者,都是常见的意象,亦无甚精巧比喻,手法上无非拟人一途,后两句的评价亦不过是以“颜色”和“气味”进行判断而已,故若以常见的古典严肃文论思想观之,其立意也不高,志气也不远,其实境界上是不怎么崇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