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 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 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 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 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 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 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 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青 为证;
年
刘和珍君的四次微笑
作用
1、反复、强调,突出刘和珍温和善良的性格。 2、对比、衬托,突出执政府的残暴和反动文人 的卑劣。 3、表达作者对刘和珍的敬意。
除了写刘和珍,还写了哪些人? • 爱国青年:突出代表是刘和珍,还提到杨德群、张静淑
• 反动派:当局者 流言家包括段祺瑞执政府、“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或称“有恶意的闲人”)
悲痛、悲愤之极
两周以来的感情历程:大悲、大哀、大愤、大怒
• 奠烈士 醒庸人 揭恶习
• “鲁迅的悲歌与颂歌水乳交融,转折之 后还有转折,曲折之后还有曲折。”
——孙绍振教授
冷峻 深刻 热烈
作者认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分别是什么?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 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请愿一般人肯定是肯定和赞扬,鲁迅思想深刻处,总结经验教训。 教训:劝戒徒手请愿。 运用比喻,人类历史的进步-----煤的形成
付出巨大代价-----大量木材 历史前进一小步------形成一小块煤 大量木材一一小块煤;大量血一社会历史前进一小步; 反动派的本质是“吃人”,应该徒手请愿不可取,吸取血的教训, 改变战斗方法。
紧接上面的“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但作者还是忍不住说话了, 他开始揭露事实真相,由不说到说,是欲扬先抑的手法,表达了 作者揭露黑暗、记录历史的勇气和责任感。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 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 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 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 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 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 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时代背景
这时的“政体”,准确地说,应当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民国初年,军阀争权夺利,政治混乱不堪, 从1912年至1928年17年间,北洋政府换了47届内阁,长不过两三年,短的只有一天。 此时的鲁迅在北平已经居住10多年,其间发生过许多重大事件,他看惯了“城头变幻大王旗”,但是 不管政府如何变,有一点是不变的,就是对内镇压,对外妥协,军阀仰仗外国势力,置人民于水深 火热。鲁迅深刻的看到了这一点。 当“三·一八”惨案这一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正在写《无花的蔷薇之二》,他怀着满腔的悲愤, 当天晚上就写下了该文的4-9则,揭露控诉反动派的这一暴行,并指出:“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 而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 付更大的利息。”后来,鲁迅又相继写了《死地》《可惨与可笑》等文。4月1日,写下了著名的 《记念刘和珍君》,后收在《华盖集续编》。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 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 默中灭亡。”
反复,选择复句,这是作者愤怒的最大表现,也是对后继者 的殷切希望。“不在沉默中爆发”是对反动派的警告,“就在 沉默中灭亡”是对后者死的呼唤和激励,
“中国人”泛指中国人。 “向来”、 “不惮”、“最坏”等词语,表明作者 对自己的观点的执着和自信。
虚词
鲁迅消息闭塞 噩耗传来神速 卫队惨无人道 刘和珍遇害出人意料 事实之确凿
表意丰富
面对惨案过后沉默无声的社会现 实,作者发出此感慨来表达自己 的愤懑之情。
“惨象”指反动政府 的血腥镇压。
“流言”指走狗文人 的无耻污蔑。
有形的刀枪加上无形的刀枪构成了中国野蛮而严密的专制统治,使得我 们的民族逐渐消亡,以致于失去了发言权,变得“默无声息”。 “沉默”情况下面临的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和结局,激励人们要在沉默中 爆发,抒发了自己对黑暗现实产生的强烈愤慨和浓黑的悲凉,也揭示了自 己由黑暗现实悟得的道理:只有在沉默中爆发,才能拯救衰亡的民族。
-------冷峻、深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作者认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分别是什么?
意义:中国女子没有压抑致死 让庸人看到希望 激励真的猛士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悲愤至极, 难以言说)为何在文章中又说了很多话?
1、悲愤之情的酝酿与驱使 2、赞颂爱国青年,嘲讽庸人,抨击执政府, 唤醒民众 3、激励后人,唤醒沉睡的中国人
(3)从分析句子的
入手。
针对有特殊作用的句子,弄清作者采用的修辞方法,常常能破解作者写作一些警策句子的真正目的。
品读语言,体味情感
•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
“哀痛者”和“幸福者”都是指刘和珍等革命青年。 她们是真的猛士,真正的革命者。面对凶恶、残暴的执政 府依然毫无惧色,直接面对,她们是为国家前途忧虑的哀 痛者,为改变黑暗现状而努力奋斗的幸福者。这两句话写 出来了鲁迅先生对烈士的讴歌。
——毛泽东
时代背景
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 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 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 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 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 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 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 愿,段祺瑞执政府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 杀,打死打伤200余人,造成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 刘和珍等人都是在当时遇害的。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 一天”。
• 麻木的民众:庸人是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或称”无恶意的闲人“) 他们如何评价对待刘和珍? 1.执政府:但段政府就有令,说他们是“暴徒”!污蔑、凶残(罪行累累、势力强大) 2.流言家(反动文人):但接着就有流言,说他们是受人利用的。(诋毁、污蔑) 3.庸人(无恶意的闲人):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 ( 看客、谈资、吃瓜群众) 作者对他们的感情态度如何?
记念刘和珍君
学习目标
• 1、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 2、梳理刘和珍的相关事件,概括其精神品质 • 3、品读语言,感受鲁迅悲愤交织的复杂情感 • 4、学习本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走进鲁迅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走进鲁迅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 家、革命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 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 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且介亭杂文》、《华盖集》、《而已集》、《南 腔北调集》等共16本。
① 写作缘起,纪念死者。 ②唤醒庸人,牢记血债。
文
章 结
二:追忆刘和珍生平
③与刘和珍认识过程 ④刘和珍遇害概况
构
⑤刘和珍遇害经过。
三:阐述教训与意义
⑥“三·一八”惨案教训。 ⑦惨案的意义。
阅读文章,找出写刘和珍的文字, 思考:全文叙述了刘和珍的哪些事? 从中可以看出刘和珍是怎样一个人?
一、三、四、五节
理解重要句子的方法主要有下列几种
(1)从句子中的
入手。
“重要句子”多为揭示文章主旨、体现行文思路、传达作者情感、蕴涵丰富意味的语句。一般情况下,
这些语句都有突显其含意的一个或几个关键性词语。抓住了关键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意之门
的钥匙。有些句子,只要把其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了,就可以推知整句的意思。
对爱国青年:沉痛悼念,表达敬意----颂扬其勇毅,称她们“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对反动派:作者控诉他们的暴行、痛斥他们无耻卑劣。 对麻木的民众:作者痛心民族的衰亡,渴望并呼唤他们“爆发”。
我们看看鲁迅先生是什么时间完成 这篇文章的呢?
看三处时间:
1.牺牲时间3月18日; 2.追悼会时间3月25日; 3写作时间4月1日;这意味着惨案发生后已过两周的时间鲁迅先生 才写了这篇文章。
预习检测 寥落 liáo 长歌当哭 dàng 菲薄 fěi 洗涤 dí 赁屋 lìn 黯然泣下 àn 喋血 dié 屠戮 l ù 殒身不恤yǔn 绯红 fēi 不惮 dàn 浸渍 zì 惩创 chuāng 尸骸 hái 桀骜 jiéào 攒射 cuán 立仆 pū 抹杀 mǒ 托体同山阿 ē
一:写作缘由
• 鲁迅先生为什么迟迟没有动笔写,在文中寻找依据?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沉痛的悼念 哀痛、愤怒难以表达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愤怒揭露 警醒世人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愤懑之情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沉痛的总结
“呜呼,我说不出话来”
(2)从分析句子
入手。
针对在文章中起结构作用的句子,常需要查看它在文中的地位:如果是统领句,那么解释句意时要
从后面的语段中梳理内容层次;如果是过渡句,就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准确理解它的内涵;如
果是总结句,此时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这种方法的本质,就是分析相关的语境。
不过,整体把握行文思路是解题的前提条件。
尤,副词,更加,惨案已使鲁 迅感到悲哀,但也许流言家的 无耻才真正使鲁迅奋起反击。
“出离愤怒”,愤怒到了 极点,甚至超出极限, 无法忍受了。
深深地体味
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 者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 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诗海拾贝
自嘲
鲁迅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赏析】这首诗 。颈联成为传诵的名言,“横眉”句谈自己对敌斗争的态度,“俯
首”句谈自己对人民的态度,作者形象地写出了革命战士对待敌人和对待人民两种截 然不同的态度。这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解题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即“纪念”,纪念性的回忆文 章,属于记人写事的散文。 刘和珍,鲁迅的学生,北京女子师范 大学学生,1926年3月18日遇害,时年 22岁。 “君”,对人的尊称。
刘和珍简介
1904年生于江西南昌。1923年秋,考入国 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预科,后升入女师大 英语系。由于她思想进步,成绩优异,善 于团结同学,深受同学们的尊敬和信赖, 被大家推选为女师大学生自治会主席。牺 牲于1926年3月18日 ,年仅22岁。
善 刘和珍君的四次微笑
良
、 1、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
温
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
。待到偏
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之后,她才始来听我的讲义,于是见面的回数就
厚 较多了,也还是
。
的 2、况且
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女 3、始
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
• ⑴生前爱看鲁迅文章;
• ⑵生活虽艰难,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 • ⑶成为学生自治会成员,被开除; • ⑷不屈势力,反抗反动校长; • ⑸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泣下; • 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 • ⑺“欣然前往”参加请愿运动; • ⑻中弹牺牲。
刘和珍是一个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有远见卓识,温和善良而又具有爱 国热忱的青年学生。
感到痛快
恭敬地呈现
“悲凉”可感而不可视,“浓黑”则是形象化、可视化的词,用“浓黑”修饰“悲凉”,是将抽象的 东西形象化,仿佛“悲凉”可感可视,而且是极度的悲惨和冰凉。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 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 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 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 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 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 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 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