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2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叫XXX,来自XXXX,很高兴能有机会来这里学习,希望我今天的表现能给大家留下一个不错的印象。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万有引力定律,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必修二的第七章第2节,本节课分为两个课时,我今天说课的内容为第一课时。
下面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首先:教材分析(教材分析包含三个部分内容)
1.教材的内容,地位及作用
本节通过叙述伽利略等科学家不断的探索,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由于他超凡的数学能力及创造力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把地面上的物体运动和天体运动统一起来,揭示了自然界中一种基本的相互作用规律-----万有引力。
这一节即是对上节课的继续,又对后面内容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是典型的承上启下课程,也是本章所教知识的重点。
2.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以及新课程理念,我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3.教学重点与难点
在认真分析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现有水平及状态的基础上,我确定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
①重点: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②难点:牛顿以开普勒对行星运动学规律的描述为基础证明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路
二、教法分析
根据我的了解,高一学生已经部分地达到了能够推导万有引力定律,但学生的创造能力还比较欠缺,而本节课正好是史实叙述性较强的一节课,因此我选用科学史情景探究法授课,打破以往老师的讲述式教学,由科学史实出发,以问题为中心来引导学生探究、猜想、论证。
既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参与性,又可以让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更好的锻炼。
三、学法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将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法:有效阅读法:讨论分析法:
四、说教学程序
课堂教学是学生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的主要途径。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从以下六个方面对教材进行了设计:。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将通过一段音乐视频向学生展示一个神奇得、梦幻般得美丽星空,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探究的欲望。
在此,我进一步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兴趣去思考,向接受礼物一样对待所学课程。
接下来将是新课引入环节,我在这一环节的方案是通过复习回顾,温故知新:由上一节课的知识我们知道了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规律,那么,行星为什么这样运动,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如此运动呢?
通过疑问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带着问题上路,走进新课。
在这里我由此问题连带提出由于数学工具的缺乏,开普勒当时无法解决变化的运动曲线问题。
即当时无法逾越的困难之一,今天就让我们来研究这一问题的解决之路——万有引力定律是怎样发现的:
这节课的新课教学我从四个阶段着手,主要是以问题为中心来展开的
第一阶段:发散思维,问题导引
首先向学生展示行星运动的图片,让学生对行星为什么这样运动有一个猜想,再进一步提出问题。
有了待要解决的问题,很快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让学生很快介入到知识的学习当中
第二阶段:科学猜想
这一阶段主要是在上一阶段问题的基础上向学生展示各科学家的不同猜想,解决学生对当时科学家是如何探究的产生的疑惑,了解前人的探究之路,从中学习科学家分析问题的思想方法。
由于问题没能得到解决,再次提出当时遇到其他的困难。
由于理论依据的缺乏,无法计算由天体各部分对行星产生的力的总效果即(困难之二)
由于太阳系中天体是共存的,没有办法解决他们之间相互干扰这一复杂的问题进即(困难之三)
那么给出问题答案的又会是谁呢?
第三阶段:创设情境,继续设置问题
紧随上以问题,创设情境,首先让学生欣赏月球绕地球运动以及苹果落地的图片,并讲述生动的传说故事吸引学生,如果你是牛顿,你会想到什么?将一系列问题提出来,让学生从中去思考,探索,得出自己独特的观点。
发展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怀疑精神,这样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探究与创造能力。
通过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出牛顿当时是用什么方法得出万有引力的?
第四阶段:猜想验证、展示过程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讲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过程,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猜想与论证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下面是我在这一环节的讲课片段: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了苹果落地的故事吧,我们说牛顿有一次坐在苹果树底下休息,一不小心被一颗掉下来的苹果砸中了头部。
但是大家知不知道呢,这一砸可不得了,牛顿当时脑海里就火花直冒,同学们先别笑,你们千万别想着牛顿可能被砸晕了,人家冒出的可是问题的火花。
他这时结合自己了解的月球绕地球运动的知识就想了:地球对月球的力,地球对地面上物体力,太阳对行星的力,是不是同一种力呢?有了思考,一连串的猜想再次冒了出来。
猜想1,行星围绕太阳的运动可能是由太阳的引力作用造成的,太阳对行星的引力F 应该与行星到太阳的距离r 有关。
(这到底对不对呢?)
论证:应用开普勒运动定律和牛顿运动定律进行推理论证
牛顿拿出自己的法宝,利用他创立的微积分对上述猜想进行论证并建立简化模型,把行星椭圆轨道视作圆来处理,最终得出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公
式 )。
猜想1对不对呢?哎,他利用自己超凡的数学能力论证了猜想的准确性,在此,困难之一“数学工具的缺乏”解决了
有了一个猜想第二个猜想很快也被激发出来。
猜想2:“天上”的力和“人间”的力可能出于同一本源。
关于这一猜想,同学们先来和我讨论这样些问题:设想在地球的最高山顶处有一个小月球,那么维持这个月球在轨道上运动的向心力和月球在山顶上受到的重力有什么关系?假如小月球在轨道上停止运动,小月球会落向地面吗?若落向地面,小月球下落的快慢与地球上物体下落的快慢是否一样?
122m m F G r =
恩,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
其实这也是牛顿当年的设想,就此,他进而猜想地球对地面物体的引力与地球对月球的引力是同一性质的力。
紧接着,牛顿进一步发挥自己的聪明之处,他引入月——地检验,通过计算最终验证了猜想的准确性。
就此,困难之二“理论工具的缺乏”在牛顿手上也算解决了
牛顿是越猜想越来劲,这时,他做出更大胆的猜想:任意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这样的引力,只是由于一般物体的质量比天体质量小的多,我们不易觉察。
因此上述结论被推广到宇宙中的一切物体中——猜想3
前人的两大困难在牛顿手上已经迎刃而解了,那么多体问题呢?
这时牛顿撇开其他天体的运动不计,只考虑太阳对行星的作用,合理的简化使他不受干扰的直达问题的本质。
最终让这一困难得以解决。
牛顿汲取了前辈科学家关于引力思想的精华克服了前进道路上无法逾越的数学工具、理论工具的缺乏以及天体间相互干扰三大困难,最终摘取了引力问题的桂冠。
我的讲课到此结束。
根据我查阅《中国知网》的相关文献资料以及访谈我的中学老师、观看网络上的许多视频了解到的情况,很多老师在这一环节都采取简单概略叙述的方式,有的甚至一说而过,但是这样处理存在的问题是:1.在过程方面,学生对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所经历的过程不清楚;2.在知识方面,学生对于牛顿如何继承前人的成果,又克服前人所遇到的困难心存疑惑;3.在情感态度方面,以往老师的这种简略的、概括式的讲述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只有扣动学生内心疑惑的问题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针对以上问题,我设计了如上的教学片段。
通过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全过程,让学生从中了解到物理学的许多重大发现,不是简单的实验结果的总结,它需要直觉和想象力、大胆的猜想和假设,再引入合理的模型,需要深刻的洞察力,常常是一个充满曲折和艰辛的过程
五、板书设计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直观且条理清楚、突出重点,能加深学生的理解便于学生记忆。
介于本次说课只是课前说课,具体教学过程还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做具体调整。
以上是我关于“万有引力定律”一节课的设想与思考,不尽合理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