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全文及鉴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江月》全文及鉴赏1
原文
西江月
朱敦儒
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
不须计较苦劳心,万事原来有命。
幸遇三杯酒好,况逢一朵花新。
片时欢笑且相亲,明日阴晴未定。
鉴赏
这首小词以散文语句入词,表现了词人暮年对世情的一种彻悟,流露出一种闲适旷远的风致。
起首二句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是饱含辛酸的笔触。
这两句属对工畅,集中地、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认识。
短如春梦、薄似秋云的比喻熨贴而自然。
接下来,笔锋一转,把世事人情的种种变化与表现归结为命的力量。
原来二字,透露出一种无可如何的神情,又隐含几分激愤。
强大的命运之神面前他感到无能为力,于是消极地放弃了抗争:不须计较苦劳心,语气间含有对自己早年追求的悔意和自嘲。
计较,算计之意。
这两句倒装,不只是为了照顾押韵,也有把意思的重点落下句的因素。
情调由沉重到轻松,也反映了词人从顿悟中得到解脱的心情。
《西江月》全文及鉴赏2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作者: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桥:(有的版本为“头”,小学语文义务教育人教版上为“桥”)
见:通假字“见”念“现”
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他的眼前。
赏析
单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
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
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作者笔下这一个个画面,流露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这正是作者忘怀于大自然所得到的快乐。
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词,读后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生活美。
词的上片写月明风清的夏夜,以蝉鸣、蛙噪这些山村特有的声音,展现了山村乡野特有的情趣。
词的下片以轻云小雨,天气时阴时晴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出现,表现夜行乡间的乐趣。
全诗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诗人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鉴赏
这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
阅读这首词,要注意时间和地点。
时间是夏天的傍晚,地点是有山有水的农村田野。
这首词描写的是人们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然而诗人却把这形象巧妙的组织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美。
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
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
由于月光明亮,因此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
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
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
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然后“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诗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
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
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
而说丰年的主体,不是人们常用的鹊声,而是那一片蛙声,这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称奇。
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
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来源。
以蛙声说丰年,是词人的创造。
以上四句纯然是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
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不过,诗人所描写的夏景并没有就此终止。
如果说词的上阕并非寥廓夏景的描绘,那么下阕却显然是以波澜变幻、柳荫路曲取胜了。
由于上阕结尾构思和音律出现了显著的停顿,因此下阕开头,词人就树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运用对仗手法,以加强稳定的音势。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在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这些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
特别是一个“天外”一个“山前”,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词人对黄沙道上的路径尽管非常熟,可总由于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竟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
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确实是令人玩味无穷。
《西江月》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记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
读前半片,须体会到寂静中的热闹。
“明月别枝惊鹊”句的“别”字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
这句话是一种非常细致的写实,只有在深夜里见过这种景象的人才懂得这句诗的妙处。
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极灵敏的,日蚀时它们就惊动起来,乱飞乱啼,月落时也是这样。
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月落乌啼”(唐张继《枫桥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乌啼”说得更生动,关键全在“别”字,它暗示鹊和枝对明月有依依不舍的意味。
鹊惊时常啼,这
里不说啼而啼自见,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与“鸣蝉”造成堆砌呆板的结果。
“稻花”二句说明季节是在夏天。
在全首词中这两句产生的印象最为鲜明深刻,它把农村夏夜里热闹气氛和欢乐心情都写活了。
这可以说就是典型环境。
这四句里每句都有声音(鹊声、蝉声、人声、蛙声),却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静。
这两种风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觉里,他的心情是十分愉快的。
下半片的局面有些变动了。
天外稀星表示时间已有进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
山前疏雨对夜行人却是一个威胁,这是一个平地波澜,可想见夜行人的焦急。
有这一波澜,便把收尾两句衬托得更有力。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是个倒装句,倒装便把“忽见”的惊喜表现出来。
正在愁雨,走过溪头,路转了方向,就忽然见到社林边从前歇过的那所茅店。
这时的快乐可以比得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那两句诗所说的。
词题原为《夜行黄沙道中》,通首八句中前六句都在写景物,只有最后两句才见出有人在夜行。
这两句对全首便起了返照的作用,因此每句都是在写夜行了。
先藏锋不露,到最后才一针见血,收尾便有画龙点睛之妙。
这种技巧是值得学习的。
这首词,有一个生动具体的气氛(通常叫做景),表达出一种亲切感受到的情趣(通常简称情)。
这种情景交融的整体就是一个艺术的形象。
艺术的形象的有力无力,并不在采用的情节多寡,而在那些情节是否有典型性,是否可以作为触类旁通的据点,四面伸张,伸入现实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
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会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了。
我们说中国的诗词运用语言精练,指的就是这种广博的代表性和丰富的暗示性。
《西江月》全文及鉴赏3
西江月·遣兴
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鉴赏
欣赏这首词,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说:品读辛弃疾的词,可从词中品出更有韵味的戏剧来,虽然在写词中,恰如其分地引入戏剧性场景并非辛弃疾发明,但是在他手上得到了发扬光大,在他的词中,这种情况十分常见。
这是值得肯定的。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通篇醉字出现了三次。
难道词人真成了沉湎醉乡的高阳酒徒么?否。
盖因其力主抗金而不为南宋统治者所用,只好借酒消愁,免得老是犯愁。
说没工夫发愁,是反话,骨子里是说愁太多了,要愁也愁不完。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才叙饮酒,又说读书,并非醉后说话无条理。
这两句是醉话。
醉话不等于胡言乱语。
它是词人的愤激之言。
《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本意是说古书上的话难免有与事实不符的地方,未可全信。
辛弃疾翻用此语,话中含有另一层意思:古书上尽管有许多至理名言,现在却行不通,因此信它不如不信。
以上种种,如直说出来,则不过慨叹世道日非而已。
但词人曲笔达意,正话反说,便有咀嚼不尽之味。
下片写出了一个戏剧性的场面。
词人昨夜松边醉倒,居然跟松树说起话来。
他问松树:我醉得怎样了?看见松枝摇动,只当是松树要扶他起来,便用手推开松树,并厉声喝道:去!醉憨神态,活灵活现。
词人性格之倔强,亦表露无遗。
在当时的现实生活里,醉昏了头的不是词人,而是南宋小朝廷中那些纸醉金迷的昏君佞臣。
哪怕词人真醉倒了,也仍然挣扎着自己站起来,相比之下,小朝廷的那些软骨头们是多么的渺小和卑劣。
辛弃疾的这首小词,粗看,正如标题所示,是一时即兴之作。
但如果再往里仔细一看,那么会发现作者是在借诙谐幽默之笔达发泄内心的不平。
如再深入研究,我们还可洞察到作者是由于社会现实的黑暗而忧心忡忡,满腹牢骚和委屈,不便明说而又不能不说,所以,只好借用这种方式,来畅快淋漓地渲泄他的真情实感。
结语:相信大家都学习过辛弃疾的古诗词,对于他也是有所了解,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西江月遣兴鉴赏全部内容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西江月》全文及鉴赏4
西江月·黄陵庙
张孝祥
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
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
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张孝祥词作鉴赏
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秋八月,张孝祥离开湖南长沙,到达湖北荆州(今江陵)任职。
这首词是他在赴任途中所作。
词题一作阻风三峰下。
词句亦稍有差异。
他在给友人黄子默的信中说: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黄陵庙在湖南湘阴县北的黄陵山。
相传山上有舜之二妃娥皇、女英庙,故称黄陵庙。
可见孝祥在赴任途中曾为风浪所阻,然而他的用意不是在正面描绘汹涌澎湃的波浪,而是着眼于波臣风伯的善戏。
因此词人倾注了浓烈的主观想象色彩。
《西江月》全文及鉴赏5
《西江月》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辛弃疾。
其全诗如下: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清凉的晚风中传来远处的蝉叫声。
一阵阵浓浓的稻花香扑鼻而来似乎在告诉(行人):“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这时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欢叫声。
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鉴赏】
首句中“别枝”之意,一直众说纷纭。
有解作“远枝”;有解作“斜伸的树枝”;有解为“乌鹊要离开树枝飞走”;有解为“乌鹊拣选树枝”;还有人解为“月亮离别了树枝”。
虽然难有定论,但从一二两句对偶考虑,“别枝”对应“半夜”,“别”字当是形容、修饰“枝”的,故解释为“远枝”或“斜伸的树枝”似乎更为恰当。
词人虽是夜行,却似乎一点也不着急。
我们仿佛看见他不紧不慢地行走在山路上,一会儿看看明月走到哪里了,一会儿听听乌啼蝉鸣,悠闲自得。
此时的他,没有需要快马加鞭的紧急公务要处理,也不用为他人的指责、诽谤而彻夜难眠。
虽然遭弹劾免职,胸中还有诸多愤懑愁苦,但美丽的自然和恬淡的乡村生活替他化解了部分的愤激之情。
所以,在这美好的夏日夜晚,走在宁静的山间小路上,他已经完全沉浸于清风明月之中,融于天地。
《西江月》全文及鉴赏6
《西江月·携手看花深径》
宋代:贺铸
携手看花深径,扶肩待月斜廊。
临分少伫已伥伥,此段不堪回想。
欲寄书如天远,难销夜似年长。
小窗风雨碎人肠,更在孤舟枕上。
《西江月·携手看花深径》译文
携手看花,漫步芳丛深径;扶肩待月,双双共倚斜廊。
匆匆惜别时,已怅然无措,那情景,此时不堪再回想。
欲寄书信,却恨人如天远;难捱长夜,漫漫夜似年长。
小窗风雨清冷,声声碎人愁肠,更无奈,独眠孤舟枕上。
《西江月·携手看花深径》注释
西江月:词牌名,原唐教坊曲,后用作词调。
又名“白蘋香”、“步虚词”、“晚香时候”、“玉炉三涧雪”、“江月令”。
调名取自李白《苏台览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携手:手挽手,形容很亲密的样子。
深径:花丛深处的小路。
扶肩:肩并肩。
临分少伫:临别时少作伫立,表示不忍分离的情态。
伫,久立而等待。
伥(chāng)伥:迷茫不知所措貌。
此段:近来。
《宋书·谢庄传》:“此段不堪见宾,已数十日。
”
难销:即难消,难以经得住。
《西江月·携手看花深径》鉴赏
此词写与情人的别后相思。
上片起首二句以极其工整的六言对句,追忆昔日欢会的美好情景,温馨旖旎地写出了男女欢会这样一种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情态:一对情侣,姹紫嫣红、争芳斗艳的小园深径里携手赏花,夜静人寂、凉风习习的幽雅斜廊上扶肩待月,卿卿我我,情意绵绵。
这两句极其生动而概括。
接下来两句一反起首二句追忆欢会时的热烈缠绵,陡然转入当日回想时的悲凉,形成感情上的巨大落差,从而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产生了动魂荡魄的艺术效果。
上句以一“已”字,突出了惜别之际,稍作延伫,已经若有所失、怅然迷茫的悲哀;下句又以“不堪”二字相呼应加倍写出当日回想时的痛心疾首,凄婉欲绝。
这两句与李商隐《锦瑟》诗中所谓“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可谓意境相类,但各尽其妙。
上片四句,两句一层,情调大起大落。
词人一开始就将欢会写得缠绵热烈,细腻逼真,然后当头棒喝,由热烈缠绵一下反跌到悲凉凄惨,形成情感洪流的巨大落差,从而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使词作含义深远,余味无穷。
下片四句,笔法又有所不同。
词人如剥笋一般,层层深入地具体说明往事不堪回首的原因。
第一句“欲”字,是说自己主观上的愿望。
和心上人分别之后,羁宦天涯,见面固然已属痴想;然而不料就连互通音问,互慰愁肠这一点愿望也由于人如天远,书无由达而落空。
主观的愿望被客观的现实无情地击碎,这种情况下去回想旧日的欢会,这是一“不堪”。
第二句“难”字,是客观环境对自己所造成的影响。
一个人对着孤灯,凄清寂寞,百无聊赖,漫漫长夜中咀嚼着分离的痛苦,当然会产生长夜如年那样难以销磨的无限感慨。
这是二“不堪”。
第三句“小窗风雨”是耳边所闻。
听着风雨敲打窗扉之声,词人不禁肝肠俱碎。
“碎”字极炼而似不炼,情景两兼,可称得上是著一字而境界全出。
这是三不堪。
第四句收束全词,以“更”透进一层,指出以上之种种,全发生;“孤舟枕上”,把羁旅愁思、宦途枨触与恋情打成一片。
这是四“不堪”。
这四“不堪”齐于一身,已使人难以承受,何况又纷至沓来,一时齐集。
全词用笔句句紧逼,用意层层深入,沉郁顿挫,情厚意婉,将主人公与恋人的别后相思之情抒写得淋漓尽致。
不愧为爱情词中的佳作。
《西江月·携手看花深径》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行舟江上的风雨长夜,或以为系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贺铸赴任太平途中所作。
《西江月·携手看花深径》作者介绍
贺铸(1052~1125) 北宋词人。
字方回,号庆湖遗老。
汉族,卫州(今河南卫辉)人。
宋太祖贺皇后族孙,所娶亦宗室之女。
自称远祖本居山阴,是唐贺知章后裔,以知章居庆湖(即镜湖),故自号庆湖遗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