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文字》一课教学的导入语(精选14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自然的文字》一课教学的导入语(精选14篇)
《大自然的文字》一课教学的导入语篇1
这是一篇科普性文字作品,它生动形象地把知识性、科学性、兴趣性三者融为一体。
不仅告诉我们有关大自然的种种,而且重点叙述了辨识这些这些自然文字的方法和意义。
文章浅显生动、通俗易懂,教学时倡导以读为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开启思维、积淀情感。
并用辅以议论的方式,使学生对文本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
在导入设计时,我是这样安排的:
1.大自然是绿色的,大自然充满了生机,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大自然的声音,说说你的感受。
(放一段有关大自然的录像并配有音乐)
2.在这片绿色的世界里,你看到了什么?又听见了什么?
3.你们知道大自然里有文字吗?
4.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大自然文字的课文,大家一定很想知道大自然有哪些文字?我们该怎样去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呢?
5.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课文吧,你们一定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的。
我就用这样的导入语上了这课,同学们真的是兴趣黯然呢。
《大自然的文字》一课教学的导入语篇2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深入浅出地了解一些大自然中的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有关大自然的知识,并向同学介绍大自然中的知识。
3、情感目标: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积极主动地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谚语导入。
1、我们身边的大自然是一个充满奥妙的世界。
人类的祖先通过长期观察、探索,总结出一些规律,编成了自然现象的谚语,帮助我们认识充满奥妙的大自然。
2、请看几条谚语,(出示谚语)齐读,有不理解的吗?我们讨论一下。
3、这些自然现象的谚语生动有趣,有人把它们称为“大自然的文字”。
二、解题质疑。
1、(板书课题)齐读。
2、看了课题,你有哪些问题?(大自然的文字是什么?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为什么要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怎样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我把这些问题写下来,我们借助课文,逐个解决它们。
三、讨论交流。
1、大自然的文字是什么?
第一自然段有两个“文字”,分别是指什么呢?
2、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
总的来说,大自然的文字可以分为“天书”和“地书”,我们给这两本书编个目录。
(出示书目,补充板书)
你能借助课文的描写,根据老师出示的图片,给大家做一回解说员,分别介绍一下书上四种大自然的文字吗?自由选择一种,认真准备,精彩解说。
3、为什么要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板书:辨别方向、观察天象、了解历史……)
4、怎样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板书:勤于观察、勤于读书、勤于请教……)
四、拓展知识。
1、老师这里有几幅大自然的图片,(出示图片)你能从图上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吗?
2、你还了解哪些大自然的文字呢?
3、老师给你们展示一些大自然的文字。
(出示图片资料)
五、总结延伸。
1、请大家欣赏我们五彩斑斓、奥秘无穷的大自然,其中有着内容丰富的文字等待大家去阅读呢!(出示自然风光图片)
2、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任务。
请大家从图书、报刊、网络等途径收集有关“大自然的文字”的资料,以《大自然的文字》为主题,用“剪贴本”或“”的形式展示出来,下周一交,我们将根据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抄写认真、装饰美观等标准评选出一、二、三等奖,进行表彰。
《大自然的文字》一课教学的导入语篇3
【教学目标】
德育点: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思想感情。
知识点:了解大自然中的一些自然现象;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并掌握它们。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品味课文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并掌握它们。
【教学难点】揣摩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短语或句子。
【教学方法】探究性,自主性,合作性学习。
以探讨问题为主,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层次,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角度】品读——品味课文语言特点。
【教学时间】1课时。
【课前预习】
1.学生默读“自读提示”和注释①。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其基本内容,并读准下列字音、理解各词语的意思。
霪雨铁砧漂砾
勉强:①能力不够还尽力做。
②使人做他不愿做的事。
③不是甘心情愿的。
④牵强、理由不充足。
⑤将就、凑合。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年级第二期时学过一篇专门介绍大自然有关现象的课文,大家回忆一下,课题是什么?主要内容是写什么?
――《大自然的语言》。
主要内容是介绍与农业有关的物候现象。
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呢?
――(简要回答) “花香鸟语,草长莺飞”;或“草木荣枯,候鸟去来”。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与此文类似的课文,叫《大自然的文字》。
(板书)我们从小认识汉字,认识了汉字,它可以帮助我们阅读,了解各方面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写作,表达内心丰富的情感等等,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作用可真不少。
你们知道吗,大自然丰富多彩,大自然奥秘无穷,在自然界里还有另外一套文字,认识了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破译自然现象,领略自然界的无穷奥秘。
作者简介:伊林(1895—1953),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代表作有《十万个为什么》《人怎样变成巨人》等。
二、导读新课
1、学生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的过渡段。
2、文章层次如何划分?
全文24段,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叙述认识书面文字的好处,全文的引子。
第二部分(2-24段):介绍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并说明认识它们的作用,认识它们的方法,介绍它们的成因。
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2-4段):承上启下,总说大自然的文字。
第二层(5-21段):具体介绍大自然文字的特点,成因,认识这些文字的意义、作用。
第三层(22-24段):总说认识大自然文字的方法。
3、学生再读课文,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有:①打比方;②举例子;③作诠释;
④分类别。
4、品读课文语言特点。
(1)学法介绍。
说明文是向读者介绍知识的,因而说明文的语言务必准确。
在准确的前提下,语言风格可以平实,也可以生动。
学习说明文,有必要对文章的语言进行品味。
《大自然的文字》这篇文章的语言很生动活泼,通俗易懂。
为什么会这么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呢?我们可以从词语运用、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方面去体会,去理解。
(2)教师示范。
①由于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因而文章的语言很生动。
如: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它总共有成千上万个字母。
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母。
你脚下的每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母。
②由于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因而文章的语言很活泼。
如:只有那声音还从远方传来,好像在说:“再见!再见!明年春天见!”
③由于插入了一些描写,因而文章的语言很形象。
如:它们像一个人字形那样飞着,排成整齐的队形朝着阳光照耀的森林飞行。
但是很快,又分辨不出一只只的鸟来了,又像是个蜘蛛网了。
④由于使用了大量的口语,因而文章的语言很通俗。
如: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读完最厚的书,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情。
(3)学法实践。
学生读课文,继续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词语运用等方面品味语言,然后先小组后全班交流,教师随机点拨。
①“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以读完最厚的书。
”句中的“文字”和“最厚的书”应该怎样理解才最准确?“好东西”在语意和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文字”在本文这个地方不仅是指书面上的文字,它还暗含“大自然的文字”;同样“最厚的书”不只指用纸印刷的书,它还暗指玄妙无比、变化无穷的大自然的这部大书、活书。
“好东西”形象地写出了“文字”这种特殊物体是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事物的一种最好的、最常用的工具。
这样写,使文字的“工具作用”表现得更生动、
形象。
②在介绍星星这种文字时,作者这样写道:你知道,在水面上船是不会留痕迹的,那里也没有什么写着“由此往北”的有箭头的指路牌。
此句说明了什么问题?
――本句意在说明光认识书面文字还不行,在这种没有书面文字指示的情况下,人们要正常工作、生活,就必须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读好大自然这部书。
作者用浅显、通俗的事例委婉地说明了认识大自然的文字的重要性。
③“白嘴鸦飞来说,春天已经来大门口了,而飞走的鹤不用日历就可以告诉人们,热天已经过去”。
这句说明了什么?用了怎样的方法说明?有什么好处?
――本句说明了这些候鸟的来去,就是大自然中的文字,这些“文字”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作者用拟人的方法来说明,使说明对象更生动、更形象,巧妙地说明了这些文字起了帮助人们“识时”的作用,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使之与科学性有机地融合。
④第14段中有这样一句:“从远方传来奇怪的不安的声音,好像有人在高空互相呼应着”。
这声音是什么声音?
――成群的鸟的叫声。
三、课堂小结
本文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文字? 认识这些文字有什么好处? 怎样去认识这些文字? 以上是本文学完后必须了解的内容,学了本文和《大自然的语言》以后,同学们应该多观察、多请教走进大自然,不仅仅只领略其风光,更要积累这方面的知识;不断丰富自己对大自然的认识,长大了去多多研究大自然,破译大自然的玄妙,从而让它更好的服务于人类。
说明文中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描写等表达方式,可以使被说明的事物变复杂为简单,变深奥为浅显,降低说明难度;可以形象地展示事物的特征,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我们在说明文的写作中可以作这方面的尝试。
四、布置作业
1、读了第二部分第二层后,你们知道石灰石和漂砾是怎样形成的吗?
2、既然大自然的文字是如此生动有趣,认识它们又有如此重要意义,那怎样认识它们?
《大自然的文字》一课教学的导入语篇4
《大自然的文字》
《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小品文,引导学生理解大自然的文字,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但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只是透过课文掌握了几种大自然的语言还不够。
因此,在交流时我首先通过课件形象的展示,让学生真正弄懂星座和云,以及石头所代表的意义。
然后,又通过出示画面和一些谚语丰富学生的知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大自然的文字。
在课的最后,我引导孩子们进行了拓展延伸,除了书上列举的这些大自然的文字,在大自然这本书上,还有哪些文字呢?学生据自己收集的资料纷纷补充: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蚂蚁搬家蛇过道,明天必有大雨到;乌龟背冒汗,出门带雨伞……
我认为适度的拓展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得科普小品文教学不再枯燥。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反思
《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小品文,由于作者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深奥的科学知识通俗化、大众化,适合学生阅读和理解,所以浅显的内容学生一看就明白。
但科普性文章的重点应是弄清楚相关的科普知识,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只是透过课文掌握了几种大自然的语言还远远不够。
因此,透过文字揣摩作者如何围绕课题去说清相关的知识并了解它们的重要作用以及人类如何利用大自然的种种现象,也应该是本课教学不可忽略的一点。
在本课的具体教学时,应走出传统教法的樊篱,自觉地将新课标的新理念渗透进课堂,将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将沉默无语的文本内
容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充满魅力、鲜活的教学内容,赋予了文体以飞扬的生命力。
我以“认识大自然——走进大自然——学习大自然——利用大自然”为线索层层展开,步步提高。
一、扣题导入
教学此课时,我从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孩子们,我们一提到古代特别聪明的人一般都会想起谁呢?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这天文呀,地理呀,都是大自然这本大树中的知识,所以呀,我们学好了大自然这本大树中的文字,也可以成为世界上最最聪明的人。
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文字吧!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大自然这本大书的内容包罗万象,实在是太丰富了,老是想把它分成上下两册,你能根据课文内容,为这两册书分别取个名吗?请小声的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
2. 熟读一遍不够还要读。
但是这次呢,默读,请你拿出一支笔来,一边读课文一边在心里琢磨:看看你读懂什么了,读了课文知道什么了,明白什么了。
三、集体交流,分享收获
讨论交流,教者板书,相机指导朗读。
星星(北极星)————辨识方向
云(砧状云)—————观察气象
石灰石——碎贝壳———这块地方曾是一片汪洋
花岗石——冰川漂砾——周围的森林是后来才长起来的
其中第四部分是理解的重点,要理解这块花岗石是在森林里,上面披着青苔。
本来应该是在山上的,怎么会穿过森林呢?学生找出书上的语句并不难,可是未必真正理解。
我上课时结合了以前科学书上的一个小故事,告诉学生这叫“冰川漂砾”,是冰川带着这些碎石从上游漂过来的,冰川融化了,石头留在了这里。
上面还布满了擦痕,甚至有明显的洞。
那是与冰川撞击的结果。
后来河流可能消失了,长成了现在的森林。
这样学生也就很容易地理解了“爬”为什么要加引号,因为这是表示特殊的含义,意思是漂。
在这里是拟人的手法,形
象地写出了冰川和石块缓慢移动的过程。
四、拓展思维,想象大自然的文字
同学们,你们注意到了吗,这首小诗的结尾是省略号,除了书上列举的这些大自然的文字,在大自然这本书上,还有哪些文字呢?学生补充。
你们能仿照着上面的句式来写两句吗?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个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蚂蚁/是大自然的语言/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同学们在自学的基础上参与小组合作交流,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和合作能力,学生也可以在合作中最大限度的获得更多的信息,拓展了知识。
在教学重点段落时,以几个问题引领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边读边画找到花岗岩存在于森林之中的句子,然后在说说读了画线的句子知道了什么?学生在表达中就明白了其中的原因。
借此抓几个动词的描写体会语言的妙处,为指导朗读做好铺垫。
把科普性与欣赏性融为一体,突出了语文课的本性,克服了把语文课上成科学课的现象。
在学生深入研读文本后,要结合知识的拓展对全文有一个总体把握之后,我深情地对学生说:“大自然如此神秘,如此美妙,我们只要走进大自然,认真观察,勤学好问就一定能在大自然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但“总是坐在家里的人,永远不会懂得大自然的文字”,这是为什么呢?随机出示文中最后一句话让学生展开讨论,真正明白了“总是坐在家里”的深刻含义,领会到不能做井底之蛙,要勤于观察思考,不断研究探索,才能懂得大自然,做大自然的主人。
不仅交给学生认识大自然的方法,还激发了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从而实现了教学目标,突破了教学难点。
当然在教学中,我认为在教材的把握和某些环节的处理上还是不够深入。
在孩子们深入研读文本之后,思维发展只停留在认识事物的
基础上,为了激发学生思维要进一步提高,设计更要深入的问题才能有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才能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这样不仅交给了孩子们认识大自然的方法,还激发了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尤其是对于某些浅显的内容,如何抓住它们的空白点来设计有效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展还值得探讨。
《24、大自然的文字》教学反思
《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小品文,浅显的内容学生一看就明白。
但科普性文章的重点应是弄清楚相关的科普知识,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只是透过课文掌握了几种大自然的语言还远远不够。
因此,我将重点放在了引导学生揣摩写法,掌握写法。
为了将一堂看似简单无味的语文课上出特色,我从以下三方面努力:
一、扣题导入,感知大自然的文字
教学此课时,我从上节课筛选、归总的重点问题入手:1、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
2、课文分别写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
3、这些大自然的文字包含哪些信息,如何认识它们?认识它们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大自然的文字。
二、自读课文,读懂大自然的文字
我引导学生把目光聚焦在第三个问题上,出示学习任务:默读课文2—6自然段,想一想:大自然的文字有什么意义;水手、飞行员等懂大自然文字的人们,是怎样来认识它们的?划划相关句子,写写体会。
星星文字和云文字的学习,我注重让学生自主读书,教给学生读书方法;石灰石和花岗石的学习进行学法迁移,引导学生填表格完成。
其中第四部分是理解的重点,要理解这块花岗石是在森林里,上面披着青苔。
本来应该是在山上的,怎么会穿过森林呢?学生找出书上的语句并不难,可是未必真正理解。
我上课时结合了收集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这样学生也就很容易地理解了“爬”为什么要加引号,因为这是表示特殊的含义,意思是漂。
在这里是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冰川和石块缓慢移动的过程。
三、拓展思维,想象大自然的文字
同学们除了书上列举的这些大自然的文字,在大自然这本书上,还有哪些文字呢?学生补充,老师出示课外收集的图片及资料,问:你们能运用本文的一些写作方法: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先提问后解答的构段方式来介绍一种大自然的文字吗?学生的思维流淌在指尖……
四、掌握方法,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看来同学们对大自然观察得非常细,要知道这正是看懂大自然的文字这部大书的首要条件。
那么我们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还要注意什么呢?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这个自然段告诉我们: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就要看一看、走一走、问一问、想一想。
总之,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认识、了解了几种大自然的文字,也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更加热爱我们的大自然,从小立志保护我们的大自然,积极探索我们的自然!
《大自然的文字》一课教学的导入语篇5
一、由“文字”引出课题。
1、板书“文字”。
问:你知道什么是文字吗?
2、还记得以前学过的课文《石头书》吗?除了石头,大自然中还有哪些事物有文字呢?
揭示课题。
二、自学课文。
要求:
1、读通、读顺课文。
2、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3、弄懂为什么用“大自然的文字”作为课文题目。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开火车分节朗读课文。
正音,评议。
2、交流字词的意思。
铁砧星座罗盘……
3、说说为什么用大自然的文字作为课文题目?
四、引导学生琢磨、体味重点句子,让学生体会从小怎样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1、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举了哪些例子说明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对人类的作用,划出有关句子。
2、交流勾画的句子。
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如:“飞行员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征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
”从这句话我知道了云也是大自然的文字,飞行员可以根据砧状云的位置预测到雷雨,及时避开它,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
3、朗读课文2-6自然段。
概括主要内容。
(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可以辨别方向,观察气象,了解历史的沧桑。
)
4、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有很多的好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呢?
⑴、自由读课文最后一段,想一想。
⑵、指名说一说。
⑶、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五、小结课文,拓展延伸。
1、小结课文。
谈一谈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拓展延伸。
⑴、你还收集到大自然的哪些文字?四人小组交流。
⑵、各组指定人员向全班汇报。
六、课后实践活动。
各学习小组把收集到的资料汇集起来,出一份以为主题的小报。
《大自然的文字》一课教学的导入语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2、通过课文知道知识不仅存在于书本中,也存在于大自然中,懂得要善于观察、了解、研究大自然。
3、从中学习知识,树立探索自然奥秘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知道大自然的文字无处不在,懂得要善于观察、了解、研究大自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由“文字”引出课题,导入课文
1、谈话:师微笑着说:能说说老师脸上的表情是什么?那你能读出我脸上蕴含的文字。
真不简单!
2、同学们,提到文字,我们首先会想到印在书本上的文字,写在白纸上的文字。
但今天,我们要讲的文字既不是写在白纸上和印在书本上的文字。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伊林的《大自然的文字》(板书:大自然的文字)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大自然的文字无处不在,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走近大自然的文字,去读一读神奇的天书和有趣的地书。
二、精读课文。
(一).齐读第一段。
(二)默读课文2-3段,思考:
1、神奇的天书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在文中圈出)
2、人们从这种大自然的文字中可以知道些什么?(用直线划出)
学生交流。
星星写成的天书很厚很厚。
翻开天书的一页,指名读第2段。
3、出示图片,认识小熊星座,让生指出北极星。
4、由此可见,了解大自然的文字可以(生答)辨别方向。
(板书)
是啊,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
可是天空这本大书上的文字还远远不止这些呢,再读读课文,你还知道了什么?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1.自读课文的第三段。
2.读后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