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设计 2022年人教版物理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和动手实践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学生经过过观察、讨论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3.学生能利用本节所学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声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动手实践的方法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的方式。

2.学生通过本节课的探究活动,初步掌握基本观察能力和分析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使学习充满乐趣和积极性,并且能用所学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声现象
教材分析重点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速度一般不同。

难点学生观察、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实验、讨论、归纳
教具准备
录音机、录好各种所需声音的磁带、音叉。

橡皮筋、空文具盒、学生用直尺。

教学过程
导入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录音机播放:优美的音乐、海浪声、动物鸣叫声、锣鼓声等课前收集的各种声音。

引出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相关知识。

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这些声音又是怎样传播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就来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新授讲授新课
一、声音的产生
演示实验:(1)、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动手体验:将手放在喉咙位置,感觉说话和不说话的时候有什么不同。

边演示实验边提示学生自习观察,思考:为什么音叉会响?用手握住音叉,声音为什么就停止了?
和学生一起体验说话与不说话的时候,喉咙部位的不同感觉
让学生轻轻地拨动套在空文具盒上的橡皮筋,观察发生的现象:听到了什么没有?橡皮筋的状态是怎样的?
让学生将直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大部分直尺悬空在桌沿外面,然后上下拨动直尺,观察并回答:听到了什么?直尺此时的状态时怎样的?
师生思考总结得出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过渡:我们能把声音记录下来吗?
二、声音的传播
提问: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出的,那么声音是怎样向远处传播的呢?
演示实验:
1.把正在响的闹钟放进玻璃罩中,听声音的情况。

2.用抽气机往外抽气,听声音的变化情况。

3.把正在响的闹钟用塑料袋包住,放进水中,听声音的情况。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传播需要借助哪些物质。

三、声速
提出问题:平时我们说话时,一张口,马上就听到声音了。

那么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你怎么知道的?
思考:
1.百米比赛时,计时员是怎样计时的呢?
2.对着高墙或山崖喊话,能马上听到回声吗?
3.雷电时,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
总结:
1.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声速不同。

一般情况下:V固>V液> V气
50C时,V空=340m/s
250C时,V空=346m/s
3.声音的传播速度不仅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板书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声音以声波的形式进行传播。

三、声速
声速不仅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150C时,V空=340m/s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一、教案中的“得意”之处
1. 整个教案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对物理知识学习兴趣的培养,充分展现了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入手,例如音乐声、海浪声、各种动物的鸣叫声入手,导入新课,学生感觉到所学的知识就是自己生活中活生生的情景,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充满了兴趣。

2. 本节教案所有结论的得出均由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或自己动手实验总结得出。

通过观察音叉的发声等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玻璃罩中的闹铃声随着空气的减少而变弱而得出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等结论;通过对生活中一些实例的思考(如雷电现象)、总结得出声速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刚刚接触物理知识的初中生对于物理实验的把握不好,不会进行正确的设计,这点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点。

不知道观察的重点在哪里,在实验结论的总结中也存在用词不当、语序不合理等现象。

2.演示实验的课堂秩序还比较好,但是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的时候课堂秩序就需要多控制一下,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实验(一同学轻敲课桌一端,另一同学把耳朵贴近课桌的另一端,听声音的情况)时,有的学生用特别大的力敲击桌面,甚至在实验结束之后还在不停地敲击,影响到正常的上课,这些都需要老师多用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素养也是物理课堂中比较重要的内容。

3.结论的应用不好,学生通过演示实验和分组动手实验,小组讨论,得出了科学合理的结论,但是不会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需要在课堂检测环节,教师多巡视、指导、予以必要的讲解。

第二节欧姆定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掌握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

2.会用欧姆定律计算电流、电压、电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欧姆定律的应用,加深对电流与电压、电阻的认识
2.通过欧姆定律的运用,掌握运用欧姆定律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欧姆定律的运用,养成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意识。

2.通过欧姆生平的介绍,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其表达式、变形式的意义。

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或【实验准备】
教师用:多媒体教学课件。

学生用(每组):笔记本、演算本。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创设情
景,引入新课
【创设情境】播放小品《狭路相逢》的片段:
过渡:这段视频中交警手里拿的是什么?
喝没喝酒、喝多喝少用它一测就知道了,大家
想不想知道怎么回事?学习今天的知识后你就
会明白了。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利用视频导入,能够激发学生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其思维很快拉到物理课
堂上。

) 观看视频。

回答:酒精浓度测试仪。

想知道。

二、合作探究,建构知识(一)合作探究、研讨
引导语:上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了电流与电
压、电流与电阻的关系;请同学们回忆实验的
回忆,交流。

(一)欧姆定律
1.欧姆定律的内容:结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多媒体展示:下面是某小组同学在探究电流与
电压、电阻的关系时得到的数据。

则表一中控
制不变的物理量是:;表二中控制不变的
物理量是:。

将表一、二中的数据填充完整。

表一:
表二:
填充表一中数据的依据是:。

填充表二中数据的依据是:。

过渡:如果将上面的两条实验结论综合起来,
又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这个结论就是电流跟电压、电阻三者之间的定
量关系,这是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在19世纪初经
过大量的实验而归纳得出的。

为了纪念他,把
这个定律叫做欧姆定律。

提出问题:欧姆定律的内容是什么?你是如何
理解的,能用图象说明吗?请同学们交流。

1.欧姆定律的内容:
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
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思考,回答:
电压
电阻。

3
15
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成
正比。

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成
反比。

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
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本身
的电阻成反比。

思考、讨论、交流、回答:
欧姆定律内容:导体中的电
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
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理解:电流与电压成正比
2.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过渡:能利用你的数学知识将这两种关系用一
个数学表达式表示出来吗?
2.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提出问题:在欧姆定律中的三处用到“导体”,
是指几个导体呢?使用欧姆定律公式要注意什
么?
温馨提示:使用公式时,要注意三个物理量的
同体性、同时性、统一性。

(设计意图:真正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
上,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


过渡:有同学可能会想,原来欧姆定律这么简
单啊,我一节课的实验,就发现了欧姆定律。

真的像你想得那样简单吗?
多媒体展示:
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思考,回答:
思考,回答:
三处用到的“导体”意思是
指同一导体;单位分别是:
安培、伏特和欧姆。

观看:
(二)欧姆定律的应用
例1:
例2:介绍欧姆和欧姆定律
的建立,可以利用教参
中参考资料的内容。

知道了欧姆和欧
姆定律的故事,同学们
有什么感想吗?
不畏困难地探求科
学真理是一切伟大科学家的共同追求,人类一
切文明进步的成果都是与科学家的发现和发明
分不开的。

我们要珍惜今
天的良好环境和学习条件,努力学习,用同学
们的努力去推动人类的进步。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欧姆生平,达成教学目
标中的情感目标。

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勇于
探索真理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欧姆定律的应用:
过渡:接着我们看欧姆定律能解决什么问题。

多媒体展示:
例1:一辆汽车的车灯接在12V电源两端,灯丝
电阻为30Ω。

求通过灯丝的电流。

【板书】解电学题的一般步骤:
(1)根据题意画出电路图。

(2)在电路图上标明已知量的符号、数值、
未知量的符号。

(3)利用欧姆定律求解。

例2:如图所示,闭合开关后,电压表的示数
为6V,通电流表的示数为,求电阻R的阻值。

谈感想:
要像欧姆那样不畏困难地
探求科学真理。

要珍惜今天的良好环境和
学习条件,努力学习。

小组讨论后,一生板演并讲
解:
例3:
例3: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调节滑动变阻器R′,使灯泡正常发光,用电流表测得通过它的电流值是0.6A。

已知该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是20Ω,求灯泡两端的电压。

(设计意图:例1由老师讲解,例2、3采用由各小组讨论后,由学生讲解,老师点评补充的方法。

充分体现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地位。

)小结提问:同学们刚才的演算说明大家已能用欧姆定律解答简单的电学应用题,通过解答这些题目你有什么收获吗?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

加深对相应知识的掌握。


追问:对于公式R=U/I,能否说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通过导体的电流成反比? 小组讨论后,一生板演并讲解:
思考、交流、回答:
1、叙述欧姆定律时,电流的关键词是“中的”,电压的关键词是“两端的”,电阻的关键词是“的”。

2、I、 U、 R必须同体、同时,单位也要统一。

3、物理量在不同情况下要用角标加以区别。

4、电流、电压、电阻的三个物理量中,只要知道其中的两个,就可以用欧姆定律求出第三个。

5、解题时,书写步骤要规范。

……
思考、交流、回答:
不能这样说。

导体的电阻是由导体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它跟导体两端是否有电压或电压的大小,导体中是否有电流或电流的大小无关。

所以,我们不能认为电阻R跟电压U成正比,跟电流I成反比。

电压是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导体两端不加电压时,电流为零,但导体电阻依然存在。

因此不能认为电压U
4、生活中的应用
酒精检测仪
电子秤对于公式U=IR,能否说导体两端的电压与导体
的电阻和通过导体的电流成正比?大家讨论。

温馨提示:公式R=U/I,它表示导体的电阻在
数值上等于导体两端的电压跟通过导体的电流
的比值。

公式U=IR,表示导体两端的电压在数
值上等于通过导体的电流和该导体电阻的乘
积。

对物理公式不能单纯从数学的角度去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反思公式的意义。

形成对前后知识架构的深刻认识。


【生活应用】
欧姆定律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应用,请同学们阅
读课后的“科学世界”。

酒精检测仪
电子秤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例,体现从物理走向
生活。


继续追问:同学们再来分析例题2,如果想知
道某段导体的电阻,可以怎么做?你能从这个
例子中得到什么启示吗?
跟电流I成正比,跟电阻R
也成正比。

阅读科学世界,了解酒精检
测仪的原理;
观察图片,了解电子秤的原
理。

思考、交流、回答:
可以由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
过这段导体的电流,利用欧
姆定律的变形公式R=U/I来
求解。

而导体两端的电压和
通过导体的电流可以测出
来。

即:用电流表测出通过
导体中的电流,用电压表测
出导体两端的电压,就可以
求出导体的电阻了。

这种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定电阻的方法叫“伏安法”。

如何利用“伏安法”测量电阻,是我们下节课学习的内容。

(设计意图:为下节课:“电阻的测量”做好知识铺垫。


三、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困惑?学生讨论梳理知识,交流收获和困惑。

见板书设计。

四、课堂检测教师巡视、讲评完成检测题。

见附件。

五、布置作业1.完成《助学》上本节的题。

2.完成“周六自测”。

课后完成
【板书设计】
第二节欧姆定律
【教学反思】
一、教案的“亮点”
1、对于初中物理来说,欧姆定律是电学中重要的定律,贯穿于电学各类计
算,因此欧姆定律是电学内容的核心、重点。

必须让学生走好第一步,为使学生
深入、透彻地理解欧姆定律,选择了有代表性、有针对性的题目,深浅适中,突
出重点。

2、为适应学生认知能力和思维发展水平,根据教学的目的和特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法有:启发、引导、实践、探究、分析与归纳等;采用的学法有观察、操作、讨论、思考、分析、归纳等。

使学生真正理解欧姆定律。

3、教学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难易不同的参与,注重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让学生通过练习知道学到了什么,加深对电阻、电压的理解,让全体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

二、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
学生在运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串、并联电路计算时,常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
1、使用已知量时,常常张冠李戴,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2、习惯于套用公式直接得到答案,不能直达题目答案便不知所措。

3、解题时思路混乱,弄不清题目已知条件,不能发现已知量和未知量的内在联系,无从下手。

附件:
【课堂检测】
1.关于欧姆定律公式I=U/R,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大,这段导体的电阻就越小
B.导体两端的电压越高,这段导体的电阻就越大
C.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D.导体的电阻与电压成正比,与电流成反比
A、B两个导体的I-U图象,由图象可知( )
A.R A>R B
B.R A<R B
C.R A=R B
3.二氧化锡传感器能用于汽车尾气中一氧化碳浓度的检测,它的原理是其中的电阻随一氧化碳浓度的增大而减小,将二氧化锡传感器接入如图所示的电路中,则当二氧化锡传感器所处空间中的一氧化
碳浓度增大时,电压表示数U与电流表示数I发生变化,其中正确的是()
A. U变大,I变大
B. U变小, I变小
C. U变小, I变大
D. U变大, I变小
4.一导体两端电压为3V时,通过的电流为,则此导体的电阻为Ω;当该导体两端电压为0时,导体的电阻为Ω。

5.如图所示电路中,电源电压为6V,R1=4Ω,闭合开关S后,电压表读数为2V,则电流表的示数为A,电阻R2的阻值为Ω。

答案: 1. C 2.B 3.A 4. 1010 5.0.5 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