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与货币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本章主要内容
一、如何理解货币的定义
大多数经济学家是根据货币的功能来定义的,他们认为,货币就是在商品或劳务的支付中或债务的偿还中被普遍接受的东西。
通货(现金),即钞票和硬币,都符合这个定义的,因而是货币的一种。
大多数人所说的货币是通货。
因为支票在购买付款时也被普遍接受,所以支票账户存款就也被看成货币。
此外,还有旅行支票或储蓄存款等信用工具,也能迅速方便地转变为通货或支票存款,用来支付货款,发挥货币的功能,所以,货币定义包含一系列东西,而不是精确的某一样东西。
二、货币层次的划分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口径,一般情况下,可以把货币作如下层次的划分:
(一)M 0(现金):不包括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而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以外的
现钞,即居民手中的现钞和企业单位的备用金。
(二)M 1(狭义货币):由M 0加上商业银行活期存款构成。
由于活期存款随时可
以签发支票而成为直接的支付手段,所以它是同现金一样最具有流动性的货币。
各种统计口径中的货币通常是指M 1。
M 1作为现实的购买力,对社会经济生活有着
最广泛而直接的影响。
(三)M 2(广义货币):由M 1加上准货币构成。
所谓准货币,一般是指由银行的
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以及各种短期信用工具,如银行承兑汇票、短期国库券等构成。
准货币本身不是真正的货币,但是它们能比较容易地转化为现实的货币。
当然,各国具体的货币层次的划分会比这复杂一些,例如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美国的中央银行)现在公布四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指标,其基本内容为:
M 1 = 流通中现金 + 旅行支票+ 活期存款+ 其他支票存款(如NOW 账户,ATS 账
户等)
M
2 = M
1
+ 储蓄存款(含货币市场存款账户)+ 小额(10万美元以下)定期存款
(含零售回购协议)+ 零售货币市场共同基金余额(最低初始投资在5万美元以下)+ 调整项
M
3 = M
2
+ 大额(10万美元以上)定期存款 + 机构持有的货币市场共同基金余
额(最低初始投资在5万美元以上)+ 所有存款机构发行的回购负债(隔夜的和定期的)+ 欧洲美元(隔夜的和定期的)十调整项
L = M
3
+ 其他短期流动资产(如储蓄债券、商业票据、银行承兑票据、短期政府债券等)
中国人民银行于1994年第三季度开始,正式确定并按季公布货币供应量指标。
具体的划分方式为:
M
= 流通中现金
M
l = M
+ 企业活期存款 + 机关团体部队存款 + 农村存款 + 个人持有的信用
卡类存款
M
2 = M
1
+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 + 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 + 信托类存款
+ 其他存款
M
3 = M
2
+ 金融债券 + 商业票据 +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
其中M
1为狭义货币供应量,M
2
为广义货币供应量,M
2
减M
1
是准货币,M
3
是根据金
融工具的不断创新而设置的。
三、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具有三个基本功能:交易的媒介、计算的单位和价值的贮藏。
在这三个功能中,交易媒介是把货币与诸如股票、债券或房屋之类资产区分开来的主要功能。
1、交易媒介。
在经济社会的几乎所有市场交易中,以通货和支票形式出现的货币都是交易媒介,这就是说,人们用它进行商品和劳务的支付时,省去了用商品和劳务进行直接交易所耗费的大量时间,从而提高了经济效率。
2、价值尺度。
货币的这一基本职能是指人们在经济社会中用它来计算商品和劳务的价格。
如同用公斤称重量,用公里测距离一样。
以货币作为计算单位,减少了价格的数目,降低了的交易成本。
当经济日趋复杂的情况下,货币作为计算单位的作用和好处就愈益显著。
货币作为计算单位的另一个好处是,它提供了重要的市场信息,使得生产者与消费者都知道,潜在的贸易机会在哪里,进而影响资源的合理配置。
3、价值储藏。
货币的价值贮藏功能是指它是一种超越时间的购买力贮藏。
人们利用价值贮藏功能将收入的时间和支出的时间分离开来。
因为大多数人都不想
在取得收入的同时将它花光,而希望在适当的时间或确定的需要时才进商店去买东西,所以货币的这一功能非常有用。
货币作为价值的贮藏也不是独一无二的,任何其它资产,不管它是股票、债券、土地、房屋、艺术品,还是珠宝等,都可以作为贮藏价值的手段。
因此,任何形式的货币,都具有价值储藏的功能,但是具有价值储藏功能的东西,却未必是货币。
货币作为价值贮藏手段的优劣取决于物价水平的高低,因为它的价值(购买力)是由物价水平确定的。
四、货币形式主要的演变阶段
在几千年的岁月中,货币的形态经历着由低级向高级的不断演变过程。
1、古代的货币。
在古代,一般是用在交换中大量出现的商品作为货币,如贝、牛羊、烟草、可可豆等商品被用作货币的记载。
2、铸币。
铸币是由国家的印记证明其重量和成色的金属块。
所谓国家的印记,包括形状、花纹、文字等。
3、银行券与国家发行的纸币。
银行券是随着资本主义银行的发展而首先在欧洲出现于流通中的一种用纸印制的货币。
与银行券同时处于流通中的,还有一种由国家发行并强制行使的纸制货币,有的国家所称的“纸币”即专指这种钞票。
人民币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也是采用不兑现银行券形式。
4、可签发支票的存款。
银行的客户可依据存款向银行签发支付命令书�支票,来实现支付的目的。
可用于转账结算的存款,与银行券同样发挥货币的作用。
所以,这种可签发支票的存款被称之为“存款通货”。
5、电子货币。
通俗地讲,电子货币就是采用电子形式的货币,换而言之,货币的形式不再是纸(纸币)和金属(硬币)而是电子载体中所包含的信息。
就其具体的表现形式来讲通常有两种情形:电子资金转帐和电子现金。
电子资金转帐,是指以各种各样的电子工具为基础,从银行存款中取钱和进行银行存款转帐,人们习惯把电子资金转帐称为“电子货币”。
这种形式的电子货币需要银行或中央银行作为服务的中介。
电子现金,只是将已有的电子货币提供进行了某些延伸,使得客户和一些企业能够享有银行多年以来就已拥有的某些能力。
电子现金主要有电子钱包和在网上(比如Internet)对客户提供电子现金服务两种形式。
五、货币制度主要内容
货币制度是国家以法律确定的货币体系和货币流通的组织形式。
为创造有秩序的、稳定的货币流通体系,以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各个国家先后颁布法令和条例,对货币流通作出种种规定,形成统一的、稳定的货币制度。
一个国家的货币制度主要由以下要素构成:(1)货币的种类;(2)货币材料;(3)货币单位;(4)货币的发行与流通;(5)货币支付能力;(6)黄金储备。
第二章信用、利息与利息率
本章主要内容
一、如何理解信用这一概念,它与一般商品交换的区别是什么?
信用是建立在人们之间的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的一个概念,在经济学中的信用是一种体现着特定经济关系的借贷行为。
它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以偿还为前提条件,到期必须偿还;二是偿还时带有一个增加额-利息。
换句话说就是,信用是以收回为条件的付出,或以归还为义务的取得;借者之所以可能借入是因为承担了支付利息的义务。
而贷者之所以贷出是因为有权取得利息。
当然在现实中也存在不支付利息的借贷行为,但这种借贷行为往往附带一些其它的非利息收入,如支付的便利、某些获得贷款的权利等,这些都是一些变相的利息支付,因此也可以称之为信用行为。
信用由于具有到期偿还和支付利息的特点,从而与一般商品交换有较大的区别,一般商品交换是等价交换,商品的所有权通过交换而发生转移,买卖双方都保留价值,货币在其中执行的仅仅是流通手段的职能;而借贷行为则不然,借贷物被贷出时,价值作单方面的转移,只是借者除了归还本金外还要支付利息,货币在其中执行的是支付手段的职能。
二、信用是如何产生的?
信用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当商品交换出现延期支付,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时,信用就产生了。
首先,信用是在商品经济有了一定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
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货币更多地被运用于商品交换中,现金交易使商品交换变得更加顺畅和高效。
然而在现实中,由于各市场主体的生产周期不完全一致,从而可能在实际中出现某一商品购买商因自己的商品尚未卖出而没有足够的现金来支付货款的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赊销,即延期支付这一新的交割形式就出现了。
其次,信用行为只有在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存在的条件下才能发生。
这是因为在信用行为中商品的转移与价值的转移是不同步的,如果人们对执行支付职能的载体-货币不认可,那么这一新的交易形式就不可能存在下去。
当商品的让渡与它的价值实现在时间上分离开来后,信用就产生了。
三、信用的发展共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信用产生后,在不同的时代产生了不同的形式。
其主要经历了高利贷和现代信用两个主要的信用发展阶段。
1、高利贷阶段。
在资本主义出现以前信用主要是采取高利贷形式存在的。
高利贷信用是高利贷资本的运动形式。
高利贷最早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
高利贷信用主要具有以下特点:首先,高利贷信用的利率特别高。
其次,高利贷信用主要用于非生产性用途。
2、现代信用阶段。
随着西方国家的工业革命的进行,以社会化大生产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出现。
而社会化大生产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高利贷却不能为这种新的生产形式提供有力的支持,甚至可以说在当时高利贷阻碍了处于萌芽时期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
从而导致了新兴资本家联合反对高利贷的运动。
新兴资本家们主要从两个方面限制和反对高利贷:一是利用其所控制的国家政权通过一系列的限制利率水平的法律来打击高利贷;二是新兴资本家们通
过建立新型的商业银行来为社会化大生产提供资金支持,使得高利贷迅速变得没有了市场。
从此现代信用制度开始成为主流的信用形式,高利贷逐渐走向没落,并主要以典当行等形式存在,但数量已变得十分有限。
四、商业信用主要有哪些局限性?银行信用是如何克服这些局限性的?
1、商业信用的局限性
由于商业信用与商品交换存在的密切联系使得这种信用形式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1)商业信用的规模受到企业资本数量的限制。
因为商业信用是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所以它的规模只能局限于提供这种商业信用的企业所拥有的资本额。
(2)商业信用受到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
由于商业信用的客体是商品资本,因此商业信用的提供是有条件的,他只能向需要该种商品的厂商提供,而不能倒过来向生产该种商品的企业提供。
2、银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银行信用的规模不受货币资本数量的限制。
由于银行所集中使用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其所吸收的储蓄等资金,将居民和企业的规模相对较小的资金集中起来统一使用,使得银行能提供的信用规模远远地大于商业信用,基本上是银行信用不存在规模上的限制问题。
(2)银行信用不受贷款方向的限制。
由于银行信用是以货币形态提供的,因此可以贷放给任何生产部门,不受贷款方向的限制。
由于银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大大扩充了信用的范围、数量和期限,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所以银行信用逐渐成了现代信用的主要形式。
但同时商业信用仍然是现代信用体系的一种重要形式。
五、什么是国家信用?
国家信用是以国家和地方政府作为债务人的一种信用。
它的主要方式是通过金融机构发行公债,在借贷资本市场上借入资本。
公债的持有人主要包括个人、企业、银行和金融机构。
国家信用最主要的形式就是发行公债。
而所谓的发行公债就是指政府将债券出售给债权人以获得货币资金,债权人或债券的持有人可凭债券到期取得债券的本金和利息。
国家信用包括国内信用和国外信用两种。
其中,国内信用是指国家以债务人身份向国内居民、企业提供的一种信用,其结果就是形成了一国的内债;国外信用是国家以债务人的身份向国外居民、社会团体和政府提供的一种信用,它形成一国的外债。
六、如何理解利息的本质?
利息的本质是理论界争论已久的问题。
对利息本质的解释,各个学派均有着自己的理论观点。
根据这些理论分析的出发点的不同,利息本质理论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马克思主义利息理论;另一类就是西方古典经济学派的利息本质论以及后来者在其基础上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利息本质理论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利息是职能资本家向借贷资本家借入货币资本后,到期归还本金时所应支付给职能资本家的报酬。
显然,利息是来自于职能资本家运用借入资本进行投资所获得的利润部分。
利息在实质上是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转换形式。
西方的利息本质理论主要是建立在主观效用理论的基础上的利息本质论。
它主要是在西方各经济学派讨论利息的来源的过程中由各个经济学家分别阐述的,其中比较由代表性的几个理论分别是庞巴维克的"时差利息论",马歇尔的"等待报酬论",费雪的"时间不耐说",以及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说"。
西方的利息本质观主要是认为利息是为了补偿人们因放贷而放弃当前的消费或流动性所引起的效用下降而产生的。
这些理论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会存在利息,但由于其是从主观效用的角度出发来分析问题的,因此存在较大的不科学性。
七、利率主要有哪些经济功能?
在国民经济的稳定与发展中,利率作为一种经济杠杆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利率在调节资金供求、调节总需求、遏制通货膨胀、调节汇率等方面都具有强大的经济功能。
1、调节资金供求的功能。
如果一国的货币当局实行对利率管制的政策,那么利率就可以成为其调节金融市场资金供求状况的重要手段,货币当局可以通过主动的调低或调高利率水平来实现其所期望达到的资金供求状况,进而调节经济的增长。
2、调节总需求的功能。
总需求是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两部分构成的。
对投资需求而言,它是利率的反函数。
因为利息是投资的一种费用支出,是要计入成本的。
在市场化的利率决定机制下,货币当局(一般是指该国的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提高再贴现利率或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等基准利率水平,来引起整个利率体系的平均水平的提高,再贴现利率的提高,就意味着商业银行的资金融入成本的相应上升,银行会相应的提高贷款利率,从而引起企业对贷款的需求下降,这就意味着人们投资的热情将下降;而与之相反,调低利率则可以刺激人们投资的积极性。
对消费需求而言,利率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提高利率会使人们更愿意进行储蓄,从而减少消费需求,反之则会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
3、调节货币供给力度的功能。
利率的变动可以有效的调节货币供给的力度。
4、遏制通货膨胀的功能。
因为提高利率可以增加人们的储蓄收益,引导
人们增加当期储蓄,减少当期消费。
这必将大大的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
同时,利率的上涨也会引起企业投资的成本上升,企业的投资热情就会相应的下降,投资需求的下降同样会减轻通胀的压力。
相反,在通货紧缩时期,降低利率水平则可以起到鼓励人们增加当期消费、鼓励企业增加当期投资的作用。
5、调节外汇资金供求的功能。
当本国的外汇资金供不应求时,货币当局就可以通过调高利率来吸引更多的短期国际资本来弥补外汇资金的供给缺口。
6、调节本国汇率的功能。
一国政府可以通过调节利率的水平来实现对本国汇率的影响。
当本国汇率下跌时,货币当局提高本国利率水平,从而可以吸引更多的外资进入本国市场,引起对本币资金的需求上升,最终会导致本币汇率的上升;与之相反,当本币汇率过高时,货币当局又可以通过降低本币利率来降低外资对本币的需求,从而达到调节本币汇率的效果。
八、什么是利率市场化?它应包括哪些主要的内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应包含那些方面的内容?
1、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由市场供求来决定。
它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
具体讲,利率市场化是指存款贷款利率不由上级银行统一控制,而是由各商业银行根据资金市场的供求变化来自主调节,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引导,以同业拆借利率为金融市场基础利率,各种利率保持合理利差和分层有效传导的利率体系。
2、利率市场化至少应该包括如下内容:
(1)金融交易主体享有利率决定权。
金融活动不外乎是资金盈余部门和赤字部门之间进行的资金交易活动。
金融交易主体应该有权对其资金交易的规模、价格、偿还期限、担保方式等具体条款进行讨价还价,讨价还价的方式可能是面谈、招标,也可能是资金供求双方在不同客户或者服务提供商之间反复权衡和选择。
(2)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应由市场自发选择。
同任何商品交易一样,金融交易同样存在批发与零售的价格差别;与其不同的是,资金交易的价格还应该存在期限差别和风险差别。
利率计划当局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对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进行科学准确的测算。
相反,金融交易的双方应该有权就某一项交易的具体数量(或称规模)、期限、风险及其具体利率水平达成协议,从而为整个金融市场合成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利率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
这个由市场选择的利率结构比起利率管理当局测算并制定的利率结构要合理得多。
(3)同业拆借利率或短期国债利率将成为市场利率的基本指针。
显然,从微观层面上看,市场利率比计划利率档次更多,结构更为复杂,市场利率水平只能根据一种或几种市场交易量大、为金融交易主体所普遍接受的利率来确定。
根据其他国家的经验,同业拆借利率或者长期国债利率是市场上交易量最大、信息披露最充分从而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市场利率,它们将成为制定其他一切利率水平的基本标准,也是衡量市场利率水平涨跌的基本依据。
(4)政府(或中央银行)享有间接影响金融资产利率的权力,但中央银行调节利率一定要以优化资金资源配置为目标。
利率市场化并不是主张放弃政府的金融调控,正如市场经济并不排斥政府的宏观调控一样。
但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
政府(或中央银行)对金融的调控只能依靠间接手段,例如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调整基准利率以及窗口指导等间接手段影响利率水平,但这种手段不宜用得过多,以免干扰了金融市场本身的运行秩序。
3、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目标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00年第二季度例会第一次为我们明确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即建立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机制。
一般认为,这是一个相当国际化的目标。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使利率成为指导资金流向,调节资金供求,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经济杠杆,这是利率市场化的核心,也是市场机制有效运作的必然要求;
(2)建立动态利率机制,打破利率僵化状态。
首先要确立动态的基准利率调控体系,其次要增强浮动利率的动态功能,再次要完善利率体系的动态传导机制,从而逐渐形成以基准利率为核心,市场利率为主体,多种差别利率并存的完整的动态利率良性循环体系;
(3)在放开同业拆借利率的基础上,使利率水平逐步微调到位。
搞活同业拆借利率一方面对培育发展金融市场,扩大利率的市场机制,逐步消除利率"双轨制"具有导向作用,另一方面,这对利率水平的逐步调节有了一个缓冲的运作基础;(4)校正存贷款利差倒挂,为国有专业银行商业化创造基本条件;
(5)实行国家管理和市场决定相结合的利率管理模式,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利率制度。
第三章融资与金融市场
一、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是经济生活中与商品市场、劳务市场和技术市场相并列的一种市场,它是进行资金融通的场所。
金融市场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金融市场是指一切金融资产进行买卖的市场,狭义的金融市场是指货币资金市场,更为狭义的理解是指有价证券市场即资本市场。
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金融交易中广泛的应用,金融交易的场所已逐渐趋于无形化。
因此,金融市场应该被理解为一种以各种金融资产作为对象而进行交易的组织系统或网络,以及由交易所引发的各种信用关系。
从这个意义上,金融市场可以看作是交易金融资产并确定金融资产价格的一种机制。
二、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