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绥化一中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人教版高一全册历史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某某省某某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仰韶文化是中原地区分布十分广泛的一种新石器文化。

据考古发现,黄河中游的某某武安磁山文化、某某新X裴李岗文化与仰韶文化有一定的源流关系;长江流域的大溪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仰韶文化的影响。

这说明()
A.中原地区率先迈入文明时代 B.新石器时期各地文化平衡发展
C.各种文化在相互影响中发展D.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各具特色
2.考簋是古代青铜或陶制盛食物的容器,在祭祀和宴飨时与鼎配合使用。

西周规定天子八簋,诸侯六簋,卿大夫四簋,士二簋。

这实质上反映了( )
A.分封制下的实物配给
B.宗法制下的内外亲疏
C.奴隶制下的等级秩序
D.封建制下的君主独裁
3.《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

华夏作为族群、文化、国家政权,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

这表明在春秋战国时期()
A.华夏民族开始形成 B.华夏族群成为礼仪之邦
C.阶级关系发生变动 D.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滋生发展4.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尊礼,主X“为国以礼”;道家“非礼”,认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法家否定礼治,提倡法治。

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
A.私学兴起,民间思想异常活跃 B.礼崩乐坏,需要重建社会秩序
C.思想自由,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D.诸侯争霸,分封秩序开始瓦解
5.郡县制是地方基层行政组织并因此成为社会控制体系,它是在战国时期发展起来的,商鞅变法时在秦国初步建立,秦统一后推广到全国。

由此可知,郡县制发展的过程是( )
A.专制皇权不断强化的过程
B.社会控制持续松弛的过程
C.地方权力不断膨胀的过程
D.中央集权逐步形成的过程
6.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而唐代设立三省制,“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其相似作用是( ) A.大幅提高了行政效率B.有利于决策时集思广益
C.限制、监督了皇权D.有效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7.“汉建国时,认为秦二世而亡与宗室无寸土上之封,无法以枝叶护本有关。

”为此,汉初实行()
A. 三公九卿制
B. 都县制
C. 郡国并行制
D. 内外朝制
8.钱穆认为:封建制逐步破坏,郡县制逐步推行,自春秋至战国已然。

虽封建遗形尚未全绝,
- 1 - / 8
然终不能再兴……此自景、武下逮东汉,封建名存实亡,尺土一民,皆统于中央。

这说明秦汉()
A.结束分封制,实施郡县制 B.开创并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C.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D.以有效手段严防相权膨胀
9.武帝到东某某期,规模宏大、歌颂为主的大赋兴盛;东汉和帝后,以抒情为主的小赋逐渐取代鸿篇巨制的大赋。

这说明
A. 皇帝喜好影响汉赋兴亡
B. 士人热衷于颂扬国运
C. 赋是汉代的官方文学
D. 汉赋的风格受时代影响
10.《三国志》记载:“魏兴,西域虽不能尽至,其大国龟兹、于寘、康居、乌孙、疏勒、月氏、鄯善、车师之属,无岁不奉朝贡,略如汉氏故事。

”据此可知( )
A.国家分裂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B.曹魏政权中断了与西域的联系
C.西域诸国与中原的交往仍很频繁
D.西域依然是东西方交往的桥梁
11.公元496年,孝文帝下诏称“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为德”,而土为“黄中之色,万物之元”,故改拓跋氏为元氏。

这表明孝文帝改姓氏的直接目的是( )
A.宣示北魏政权的正统性
B.加强拓跋氏对中原的统治
C.缓和鲜卑族与汉族的关系
D.彻底改变北方的社会习俗12.晋室南迁,衣冠南渡,为了仰仗随司马氏东迁的中原士族,司马皇族极力拉拢世家大族,上层土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

这反映出当时()A. 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 B. 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
C. 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
D. 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
13.晋代葛洪在道教典籍《抱朴子》中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

”这反映了()
A.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
B.儒道思想的融合
C.儒本道末的指导思想
D.道教危机的出现
14.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正确的是()
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 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
15.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

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 2 - / 8
C.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 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
16.有学者说,唐代的三省六部制“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各部职责有了明确的分工,……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

这表明三省六部制()
A.导致了权力分散,不利于皇帝集权
B.明确了各部职责,实现了限制皇权
C.强化了权力制约,减弱了国家机能
D.便利了政令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
17.《贞观政要》记载:“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任)其耕稼,此则富矣。

”贞观时期,体现上述思想的措施是( )
A.减轻劳役,发展生产B.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C.勤于政事,虚心纳谏D.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18.下列选官制度的标准按顺序排列正确的是世官制(夏商周)→察举制(汉朝)→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科举制(隋唐宋)()
A.血缘→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B.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C.血缘→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D.血缘→门第声望→品行才学→考试成绩
19.“科举制构成帝制中国的内在结构性动力,它沟通了官民阶层。

数世白身者,一登龙虎榜,就可能出将入相;而官宦子弟,不解经书,无缘科场,则可能沦为平民。

”这说明科举制的意义在于()A.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B.打击了门阀世族集团
C.形成了社会向学风气 D.提高了官员文化素养
20.唐前期,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

公元780年,唐朝改行两税法。

这一变化表明唐代中期( )
A.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变化
B.赋税改革能够有效缓解土地兼并
C.抑制兼并是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径
D.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
21.有学者在吐鲁番考古时发现了大量唐朝文书,其中公文书内容涉及土地、户籍、赋役、军事、诉讼和馆驿等,私文书内容多为借贷、买卖契约等;此外还发现了《千字文》等蒙书。

材料反映出当时( )
A.西域地区全面接受了中原文化
B.唐朝有效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
C.西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较快
D.唐朝实行大一统的文化政策
22.柳宗元专门著文褒扬郡县制,他的文章《封建论》实是论郡县,他认为“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他写这篇文章的现实原因是()
A.指责分封制易导致叛乱 B.揭露藩镇割据威胁中央集权
C.基于汉朝发生七国之乱 D.认为郡县制比分封制更优越
23.北宋开国皇帝宋太祖曾说:“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纵皆贪浊,
- 3 - / 8
亦不及武臣一人也。

”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是()
A.设通判,监督知州 B.设枢密使,管理军事
C.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D.派文臣做知州,管理地方行政
24.北宋建立后,将地方精兵编为禁军,拱卫京师,还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

这一制度( )
A.提升了边境防御能力B.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C.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D.提高了文官和士人地位
25.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某某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大量丝织品及大量瓷器。

该史料反映了宋代( )
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 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
C.“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情况 D.“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
26.下表是北宋几个年度的财政收支情况明细,从中得出的信息是()
A.北宋财政收入不断下降,入不敷出,出现积贫
B.“积贫”“积弱”引发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
C.冗兵、冗官开支浩大,是北宋国库空虚的主要原因
D.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赔款是北宋财政危机的因素之一
27.宋代的印刷技术发达,书籍生产和消费成为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

这种历史现象说明()
A. 国家治理推动了技术发达
B. 技术进步推动了社会发展
C. 科举制度取得突破性进展
D. 宋词兴盛推动了文化普及
28.某某、某某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上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 4 - / 8
29.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 )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30.元代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行中书省在自己的辖区内有一定的自主权,可及时处理一些棘手的事,减少了中书省的麻烦。

这表明行中书省的设置()
A.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B.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统一
C.导致中央集权日益削弱 D.扩大了元朝的统治区域
二、材料解析题,共3道题,第31题为27分,第32题为13分,共计40分。

31.中央与地方关系处理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态中的重要一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部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柳宗元《封建论》材料二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

……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

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

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材料三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

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

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

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

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

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X、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

——X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请回答:
(1)材料一论述到的西周、秦朝和汉初的三项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3分)
- 5 - / 8
(2)据材料二,比较唐朝中后期与宋朝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不同,并指出各自产生的后果。

(4分)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元代行省的特点以及它形成的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度的积极影响。

(18分)
(4)综合材料二、三,指出中国古代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应采取的策略是什么?(2分)32.对外交往有利于不同文明交流互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学研究者按照史料的呈现方式通常将史料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和口述史料。

该壁画展现了三名唐朝官员(左)在接见外国使节的场景。

这些使节可能来自拜占廷帝国、朝鲜和西伯利亚,他们在向唐朝的代表表达敬意。

材料二鉴真……应日本圣武天皇的约请东渡日本,经过六次努力,历尽艰险,终于在754年(天宝十三年)携同弟子到达日本,时已年近七旬。

鉴真把律宗传到日本,同时还把佛寺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传授给他们。

日本现存的唐招提寺,就是鉴真及其弟子创建的,它对日本建筑艺术有重要影响。

该寺至今还收藏着鉴真和尚的坐像,这是唐代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纪念物。

鉴真精通医学,尤精本草,他虽双目失明,但能以鼻嗅分辨各种药物,对日本医药学的
- 6 - / 8
发展作出了贡献。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隋、唐是继西晋灭亡以后南北长期分裂又重新走向统一的两个王朝。

经过隋的短暂统治,唐朝建立起更为稳固和广阔的统一国家。

不管在政治、经济、文化哪一方面,唐朝都有突飞猛进的发展,致使中国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

所以,唐王朝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占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而且在当时的世界上也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7世纪初至9世纪末的世界上,唐王朝是先进的、强大的、文化高度发展的国家。

——摘编自牛致功《隋唐时期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请回答:
(1)该壁画属于史料类别中的哪一类?根据以上图片及文字介绍,你能获取哪些关于唐朝对外交往方面的历史信息?(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影响。

(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崇高国际地位形成的历史前提。

(4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
31.
- 7 - / 8
(1)制度: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制。

(3分)
(2)不同:唐朝设置节度使,重外轻内;宋朝厉行中央集权,强干弱枝。

(2分)
后果:唐朝藩镇割据;宋朝积贫积弱。

(2分)
(3)特点:管辖区域大;权力大但受中央节制;民族控制。

(6分)
原因:元朝疆域辽阔;吸取前朝管理地方的历史教训;民族征服。

(6分)
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国古代地方行
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6分)
(4)策略:平衡、协调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2分)
32.
(1)实物史料;唐朝对外交流X围广、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3分)
(2)影响:促进了佛教在日本的传播;促进了日本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的发展;促进了日
本医药学等科技的发展;增进了日本对中国文化(唐文化)的了解。

(任答三点,6分)
(3)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心态开放,对外交融;经济文化领先世界;政治制度的传承、创新。

(任答两点,4分)
- 8 - / 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