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速成像技术检测的脉搏波传导速度在中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应用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极速成像技术检测的脉搏波传导速度在中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应用价值
发布时间:2022-07-24T08:05:08.497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3月5期作者:刘小静庞慧燕通讯作者姜学忠王会何萍任爱荣[导读]
刘小静庞慧燕通讯作者姜学忠王会何萍任爱荣
(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江苏南京210000)
【摘要】目的:极速成像技术检测的脉搏波传导速度在中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一组中老年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例数是35例,局部斑块形成(IMT>1.5mm),一组是无高血压正常健康人,(IMT<1.0mm),例数是33例,测量患者颈动脉PWV时应用极速成像技术检测,运用Spearman秩相关方法对动脉IMT、弹性值BS、ES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结果:BS、ES与IMT存在密切关系,P<0.05,对比健康正常组,高血压组的BS、ES值均增大,P<0.05。
结论:极速成像技术检测脉搏波传导速度在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具有应用价值,运用BS、ES,可以对颈动脉弹性改变进行评估,是评估颈动脉硬化的新办法,优势是方便、快速、无创、安全。
【关键词】极速成像技术检测;脉搏波传导速度;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
[Abstract]Objectiv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pulse wave conduction velocity detected by extreme velocity imaging in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in middle-aged and elderly hypertensive patients. Methods: A group of middle-aged and elderly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atherosclerosis, the number of cases is 35, local plaque formation (IMT>1.5mm), a group of normal healthy people without hypertension, (IMT <1.0mm), the number of cases is 33, when measuring the PWV of patients carotid arteries detected by extreme velocity imaging technology, using Spearman rank correlation method for the arterial IMT, elasticity value BS, ES The correlation was analyzed using Spearman's rank correlation method. Results: BS and ES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IMT, P < 0.05, and BS and ES values were increased in the hypertensive group compared to the healthy norma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Extreme velocity imaging technique to detect PWV is valuable in 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sis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 and the use of BS and ES allows the assessment of carotid artery elasticity changes, which is a new method to assess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method, with the advantages of convenience, rapidity, non-invasiveness and safety.
[Key words]Extreme speed imaging technique detection; pulse wave conduction velocity; hypertension;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临床常见慢性疾病患者,其中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而中老年中最常见的基础病因为高血压。
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是其病理基础,在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前,伴随血管功能以及结构改变,其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指标是动脉弹性改变,早于结构改变,因此临床提出研究动脉弹性改变。
临床分析脉搏波传导速度,可以对患者动脉弹性进行准确反映。
在既往实验中,测定颈动脉PWV方法很多,例如颈-股PWV、股-踝PWV等,其中运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可以将PWV质间隔推测得出[1],由于心率以及血压干扰,加上以上测量方法在操作时繁琐、复杂,需要较长时间,临床应用受限。
临床研究极速成像技术检测,将组织多普勒成像算法采用[2],对患者颈动脉前壁运动进行描记,可以将收缩期起始时、结束时的PWV进行直接测量。
本组实验选择68例患者,分析极速成像技术检测脉搏波传导速度在中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在我院2017年12月至2022年2月随机抽取68例体检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探讨,均开展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定患者PWV,依据有无高血压病史,有无斑块形成对颈动脉进行分组,一组是高血压斑块组,患者例数35例,男性、女性分别是20例、15例,年龄42-81(63.0±1.51)岁,一组是IMT正常组,患者例数33例,男性、女性分别是18例、15例,年龄41-85(61.5±2.01)岁。
1.2方法
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器(法国科声公司Supersonic Aixplorer)完成,其内有极速成像技术,采集帧频、探头型号、探头频率分别是60Hz、SL10-2、中频。
在超声扫查过程中,患者处于仰卧位,将颈部暴露。
首先使用灰阶显像模式对患者进行观察,首先实施横切扫查,然后实施纵切扫查,左侧从患者主动脉弓起始,右侧从患者无名动脉分叉部位起始,对患者颈总动脉进行连续观察,涉及近段、中段、远段,还需要连续观察患者颈内动脉的近段、中段、远段以及颈内外动脉分叉部位、颈外动脉主干以及分支。
参照颈动脉长轴切面,对球部、颈总动脉远段的IMT进行测量记录,对斑块有无进行观察,将大小记录。
依据相关血管、浅表器官超声指南,IMT在1.0mm以下为正常,局限性IMT在1.5mm及以上,提示形成斑块。
测量患者颈动脉PWV时应用极速成像技术检测,具体办法:(1)B模式。
探头平行颈总动脉长轴最大切面,将颈动脉前后壁内中膜清晰显示,避开形成斑块、颈动脉球部位置,对PWV进行测量。
(2)PWV模式。
在感兴趣部位放好探头,将“PWV”点击,获取图像时间2s,在此期间不要将探头移动,接下来进入图像处理过程,此时可以将探头从患者身体上离开,结束数据采集。
(3)对BS、ES值进行测量。
将“Select”点击[3],将BS(颈动脉收缩期起始时的PWV)及ES(颈动脉收缩期结束时的PWV)获得。
1.3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25.0统计软件,以[±s]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运用Spearman秩相关方法对正常组、高血压组动脉IMT、弹性值BS、ES的相关性进行分析,P<0.05,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BS、ES在正常组和高血压斑块组之间相关性密切,P<0.05,BS与IMT之间的相关系数是0.191,ES与IMT之间的相关系数是0.248;高血压斑块组的BS、ES值均增大,对比IMT正常组,P<0.05。
3 讨论
临床分析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未能统一,临床认为其病变过程是因为改变了受累的动脉内膜层,一般是形成内膜内脂质,沉着坏死组织、纤维组织等物质,随后会改变动脉中层结构,逐渐蜕变,将斑块形成,继而发生不良情况,包括血管壁增厚、狭窄、闭塞,弹性失去后,相应组织器官会发生功能改变以及生理病理改变。
若冠脉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到达一定程度,可导致冠脉狭窄或者闭塞,导致患者发生病变段血管供应心肌缺血、坏死。
临床分析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未能统一,认为其病变过程是因为改变了受累的动脉内膜层,该病理学过程一般是形成内膜内脂质,改变动脉的中间层结构,逐渐蜕变形成斑块,继而发生不良情况,包括血管壁增厚、狭窄、闭塞,弹性失去后,相应组织器官会发生功能改变以及生理病理改变。
[4]若冠脉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在动脉硬化过程中,常常受到累及,各种危险因素作用下,到达一定程度,可导致冠脉狭窄或闭塞,导致发生病变段血管供应心肌缺血、坏死的情况。
由于高胆固醇血症、高血脂、高血压、年龄、糖尿病等多种因素影响,损伤患者的血管内皮,促进患者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因为平滑肌细胞增生、动脉壁中层纤维组织增生、增加迁移以及钙化弹力层断裂胶原含量等情况影响,会减退患者动脉弹性。
临床分析颈动脉IMT,可以对患者动脉血管壁结构改变进行更多反映,运用PWV可以对患者动脉弹性功能进行更多反映,因此,动脉弹性减退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有关系,且关系密切[5]。
研究证实,颈动脉位置浅,应用超声容易探测,因此, 全身动脉硬化时, 颈动脉是“窗口”,检查患者的颈动脉可以对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情况进行推测,了解血管重塑、血管狭窄情况[6]。
在近几年来,评估患者动脉弹性过程中采用超声二维应变、测量脉压、脉搏波传导速度等,对动脉弹性进行反映稳定重要指标是PWV。
因为血液流入主动脉,导致主动脉壁扩张,再沿着患者的血管壁以一定的速度传导患者周围的血管,相应动脉段上传导速度就是脉搏波速度[7]。
PWV越快,患者的动脉僵硬程度就越高,动脉的弹性就越低[8]。
相关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危险程度评估中,重要指标是减退动脉弹性功能、增高动脉僵硬度,可以对各种危险因素针对血管造成的损失进行全面反映。
传统PWV通过测定两个压力感应器之间的脉搏波传播时间来估算二者之间的距离,但是对于体位不能配合患者,对于肥胖患者,操作难度大,估算距离时,容易出现误差,对患者局部血管状态不能准确测量。
极速成像技术检测是一种定量检查动脉弹性功能的技术,由法国的声科公司推出,对比传统脉搏波技术,可以使用超快速瞬时拍照手段对患者动脉壁运动过程进行精确显示、测量,对患者颈动脉内膜线于脉搏波通过瞬时位移轨迹进行记录,做好细致运算,可以对患者脉搏波瞬间通过观察窗速度进行更加精确的计算,测得BS、ES值,可以全面体现患者的动脉弹性功能,是唯一一种可通过单次采集来获得颈动脉PWV数值的办法。
临床分析极速成像技术,临床应用价值较高,意义重大,优势明显,有无创性,较为简便,安全性高,可以快速获得结果,可以为患者重复操作,通过应用这一技术,可以快速以及客观测量患者瞬时通过颈动脉的脉搏波,对患者颈动脉BS、ES值进行检测,用于预测冠状动脉硬化,也可用于定量评价冠状动脉硬化,为临床医生更加准确了解患者血管弹性提供可靠的途径,促使患者治疗效果提高,在动态观察患者病情方面,作用积极。
在评价动脉壁粥样硬化改变过程中,指标是颈动脉IMT,本文实验中,通过对IMT增厚组、IMT正常组的血管结构、弹性指标进行检测,本组实验得出:BS与IMT之间的相关系数是0.191,ES与IMT之间的相关系数是0.248;IMT增厚组对比IMT正常组,其BS、ES值均增大,结果提示,动脉IMT或者增高PWV相关颈动脉斑块发生率,联合两者,可以将更多信息提供给动脉硬化诊断,可以对患者血管结构、功能改变进行更早反映。
运用极速成像技术,成像速度较高,在每分钟20000幅,在2分钟内,可以将BS、ES值测得,对比baPWV,更加方便以及快速。
临床分析baPWV,是胫后动脉、肱动脉之间的PWV,涉及外周、中央动脉弹性,容易受患者自身体制及血压的干扰,根据相关研究,该方法可以反映中央弹性动脉、部分周围肌性动脉的僵硬程度,涉及血管以及分支,影响评估中央动脉。
本实验先使用传统二维超声对颈总动脉
IMT进行测量,然后使用极速成像技术,对颈动脉BS、ES值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BS、ES与IMT之间相关性密切,P<0.05,BS与IMT之间的相关系数是0.191,ES与IMT之间的相关系数是0.248;IMT增厚组的BS、ES值均增大,对比IMT正常组,P<0.05。
可以对受检人员的动脉弹性状态进行良好反映。
总结而言,运用极速成像技术,可以对患者颈动脉PWV进行快速测量,其中BS、ES的参考价值也较高,用于评估患者颈动脉弹性改变。
总结以上得出,极速成像技术检测脉搏波传导速度与颈动脉硬化之间的相关性较为密切,运用BS、ES,可以评估患者颈动脉弹性改变,可用于评估颈动脉硬化,优势明显,是方便、快速、无创、安全,值得临床推荐。
参考文献:
[1] 张思婷, 蔡焱, 李碧,等. 超声极速成像技术在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颈动脉弹性功能检测中的应用[J]. 实用医学杂志, 2021, 37(19):556-557..
[2] 马英, 李玉宏, 杨芳,等. 极速脉搏波技术评价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的相关性[J].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0, 28(6):610-611.
[3] 高艳颖, 冉欣宜, 朱欣,等. 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联合脉搏波传导速度评估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弹性的效果分析[J]. 当代医药论丛, 2021, 19(18):302-303.
[4] 朱迎, 郭瑞君. 脉搏波传导速度评估高尿酸血症对颈动脉硬化的影响[J].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20, 22(2):213-215.
[5] 黄辉, 朱正球, 吴意贇, et al. 超极速脉博波传导速度技术实时定量评估慢性肾病患者颈动脉弹性减退[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21, 37(11):167-168.
[6] 刘皇亮, 杨军, 马春燕,等. 极速脉搏波技术在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风险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21, 32(6):432-433.
[7] 王杰冰, 李玉宏, 葛丽丽,等. 极速脉搏波技术定量评价代谢综合征患者颈动脉弹性变化[J].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0, 41(6):155-156.
[8] 宋加慧, 冯艳红. 极速脉搏波技术评价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弹性变化的影响[J]. 中国医学创新, 2021, 18(16):51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