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拱的演变历史及变化规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斗拱的演变历史及变化规律
斗拱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木建筑结构,其最初是满足建筑梁柱承托功能的需求,之后慢慢演变为纯装饰性结构。

它的演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形制演变的历程,在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有着特别的代表意义。

斗拱的演变历史
西周:出现雏形
西周铜器“矢令簋”上已有大斗的形象。

其基座上出现了四个矮柱上承皿板、栌斗,中间连以横楣和蜀柱的形象,反映出房屋柱网及柱间联系构件的做法,推测在西周初期建筑柱子上可能已出现栌斗。

战国中山国墓出土的铜方案上四角出现栌斗、抹角栱和斗子蜀柱,可以据此了解早期的斗栱形象;陶制斗拱中有栌斗、散斗等,大致反映出了早期斗栱组件中斗的形象。

斗拱早期形象
斗栱的早期发展,当代有建筑考古学家结合考古中发现的擎檐柱遗迹现象,推测斗栱纵向栱(也称竖栱)的形成过程是:擎檐立柱——落地斜撑——腰撑(撑栱)——曲撑——插栱,这一檐结构由落地支承到悬挑支承的变革大约完成于西周晚期,最迟到战国时期又完成了插栱与横栱的组合,即形成最初的出跳斗栱的形式。

横栱的发展,一般认为脱胎于叫做“欂(bó)、枅(jī)、栌”一类的短枋木,这些横向构件横装于斗栱栌斗口子中,在构件的两端置散斗,就形成了一斗二升的平叠横栱,再将横栱改为弯曲上举的形式,就形成了栾栱。

斗拱早期发展示例图
汉代:探索期
这一时期出现各种各样的斗栱形式。

汉代斗栱以承托柱梁和增大挑檐为主。

在有最简单的柱头放置栌斗和柱头安放实拍栱的做法;有一斗二升、一斗二升加蜀柱的做法;有一斗三升的做法;有将栱做成曲栱和左右牵合形成交互曲栱(鸳鸯交首栱)的做法;有伸出挑梁,形成单栱出跳和重栱出跳的做法。

汉代斗拱示例图
南北朝:进一步发展
柱头铺作基本完善,柱头栌斗除了承托斗栱与额枋外,还承托内部的梁架;补间铺作尚处在探索中,出现了人字栱、人字栱与斗二升的组合,栱端卷杀逐步规矩。

在南北朝的后期,斗栱中出现了斜向构件“昂”。

南北朝斗拱形式
隋唐五代:基本成熟
斗栱的承托和悬挑功能已臻完善,在外檐斗栱出跳中,下昂的杠杆结构机能充分发挥,斗栱的形制已经完备,形成了较为规范的斗栱
系列,并呈现出“以材为祖”的现象。

斗栱已经从孤立的节点托架联结成整体的水平框架,在殿堂型构架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结构作用。

同时斗栱在厅堂型构架中,外檐斗栱铺作延续着良好的结构机能的一面,在内檐铺作则出现整体性衰退和消失的一面。

宋辽金元:完全成熟
《营造法式》总结了以前的营造经验,并以规范的形式确定下来,使得斗栱有了制度、等级、名称、次序、尺寸、规定的做法,并得以推广。

辽、金与北宋、南宋处于相互并行时期,基本上继承了唐代形制,并与两宋建筑相互影响,相通之处颇多,但又有若干变化,如:在铺作中使用了45°和60°斜栱斜昂。

元承宋制,但斗栱尺寸日渐缩小。

辽金时期的斜栱斜昂
明清:进一步发展
(1)明代明代斗栱处于承上启下的一个阶段,其柱头铺作、转角铺作基本上继承了明代以前的做法。

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由下昂变为直昂,即昂身由斜向变为平行;二是在补间铺作中演化出一种新的斗栱——“溜金斗栱”(兼有平行的昂和斜行向上的昂的特点);三是上昂作为结构构件消失,昂首演化为六分头,昂脚靴楔演化为菊花头,华头子至明代告终,淡出历史舞台。

(2)清代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工程做法则例》问世,斗栱从名称、构造、外观、尺寸等方面有了较大的变化。

主要名称变为柱头科、平身科、角科。

平身科变化不大。

柱头科上出现了桃尖梁,桃尖梁头较宽,以梁头宽度为准,其下的栱昂向上,渐次生宽。

角科中出现了闹头昂,变化较大。

斗拱的变化规律
1.斗栱由大变小
斗栱整体尺度由大变小,唐宋时期,斗栱整个高度占柱身高度的1/4~1/2,而明清时期,斗栱高度与柱身的比例为1/9~1/5左右。

2.斗栱用材由雄壮到纤巧
唐佛光寺大殿,用材30cm×20.5cm(大于宋一等材),宋代五开间殿堂建筑用材多为24cm×18cm左右(相当于宋二等材)。

元代永乐宫重阳殿5开间用材为18cm×12.5cm(相当于宋六等材),明代智化寺如来殿万佛阁5开间用材仅为11.5cm×7.5cm(介于清制八等材与九等材之间,低于宋代的八等材),清代故宫太和殿11开间用材仅为12.6cm×9cm(介于清制七等材与八等材之间,低于宋代的八等材)。

佛光寺大殿斗拱示例图
3.斗栱分布由疏朗到繁密
宋代补间铺作分为单补间和双补间,柱间最多2朵斗栱。

而明清时期,平身多科斗栱数量大增,一攒斗栱与一攒斗栱紧密相连。

如太和殿,明间平身科8攒,次、梢间为5攒,即便是廊间也有斗栱3攒。

开间内攒数的增多,使构件的尺寸大大减小,斗栱由宏大、简洁有力的结构构件变成娇小无力、密密麻麻的装饰性构件。

4.斗栱形象由简到繁
宋《营造法式》中,栱材的断面均为3∶2的矩形,至元明时期,栱材断面添加了平行四边形的形态。

除此之外,在元明建筑中,明间补间铺作三向出栱和出昂的做法十分普遍,更增加了斗栱的繁密形象。

宋《营造法式》中,斗栱有偷心造和计心造两种形式,虽然《营造法式》较为推崇计心造,但在实际留存的早期建筑中,外檐计心、内檐偷心造做法非常普遍,而在明清时期,内外檐基本上为计心造,一组斗栱构件繁多,远胜于前。

斗拱与柱高尺度变化
5.斗栱的作用由结构而装饰
唐宋时期,斗栱的结构作用很明显,尤其是殿堂型构架,铺作层位于构架层与柱网层之间,起着重要的受力和传力作用。

即便是厅堂型构架,梁架之间也通过铺作层传力。

明清时期,室内斗栱被瓜柱替代,室外斗栱变小、变密,斗栱的结构性能衰退,复杂而繁密的构件成了外檐重要的装饰。

6.昂由真结构而成假刻
在唐宋时期,昂是铺作中的斜置构件,在外檐起到杠杆作用。

宋代时期在柱头铺作中已经出现了插昂和昂式华栱(是假昂的一种),明清时期,昂普遍叠置于栱翘之上,杠杆作用消失殆尽,与原有真昂结构相配合的华头子、靴楔等构件也由受力构件变为假刻构件或消失。

宋、清代斗拱式样
本文摘自《中国古建筑构造技术》及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