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寅初先生与“包产到户”的一段情缘
介绍马寅初人物
介绍:马寅初先生与他的新人口论(介绍人物篇)之一前言:最近,有许多报刊与杂志在介绍各个时期的历史人物。
其中当我读到介绍我国一位教育家马寅初先生时,顿使我眼前一亮,读到在他一生事迹中有其成名的“新人口论”即计划生育论,乃因我本人后来在医院任职时,也曾参与了计划生育的一些工作。
回想起来,这项工作是与马寅初先生的“新人口论”有其因果的相连关系啊!(1882~1982)一、马寅初先生的个人经历:1、出生:1882年6月24日至1982年5月,享年100岁。
2、籍贯:浙江绍兴3、最高学历:1916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和哲学博士学位。
4、父亲:马棣生(在绍兴酿酒开一酒店为生)5、母亲:王贤惠6、儿子:马本初(共有八个子女)7、孙子:马思泽(有很多不一一罗列)二、马寅初的任职情况:1、他在1916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后便回国,先任职北洋政府财政部工作。
2、后又被北大校长蔡元培邀请出任北大经济系任教。
3、在民国时期又任浙江省政府委员。
4、南京政府立法院委员,财政委员会委员长。
5、新中国时期任华东军政委员会付主席(由周恩来的邀请)6、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经济委员会付主任。
总的来说,马寅初先生在三个不同的政权时期,其所担任的公职与教育都与他的专业经济相关联的。
三、他当官的抱负受挫:他秉持当官的理念与设想越来越渺茫。
他发现政府不能办富人的税,只能在穷人身上刮。
三民主义名存实亡,权贵资本是实的一个国民政府,他说这些是为人痛哭也。
因此他后来便弃政从教想以教育后人来挽回中国的命运。
他先后在杭州财务学校、上海商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南京金陵大学和中央大学任教。
四、因为言论激烈被当局关押:1、1940年12月,马寅初被逮捕,中央社发稿称马奉命赴前方研究战区经济,实际上他已被押进贵州息烽看守所。
2、1942年8月,他回到重庆,便被软禁在歌乐山家中。
3、1944年12月,此时马寅初已62岁,因有周恩来等人的呼吁终于获得了自由,数年的监禁未能折损他的刚正公义。
马寅初的故事
马寅初的故事
声援罢教
1947年5月23日,上海大、中学校学生为了声援南京“520惨案”举行罢课。
当时在中华工商学院执教的马老毅然贴出一张声明:“本教授遵照上海市学联罢教一
天。
拒绝邀请
马老曾经当过蒋介石的老师。
在抗日期间蒋介石送来名片,用委员长的名义请他赴宴。
马老对来人说:“委员长是军事长官,我是个文职,文职不去拜见军方!再说我给委员长讲过课,他是我的学生。
学生不来拜见老师却叫先生去拜见学生,岂
前辈,既是老师,又是浙江同乡。
委员长推荐您任财政部长,或者是中央银行行长。
”马老笑道:“你们想弄个官位把我嘴巴封住,办不到!”来人说:“那么,请马老先生买些美钞吧,政府批给您一笔外汇,这可是一本万利的生意啊!”马老答道:“不,不!这种猪狗生意我不做!我不去发这种国难财!”来人只得灰溜溜的走了。
毛主
命我就依照政府意旨做事,希望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努力完成我们的任务。
”。
改革之前三十年和之后三十年
改革之前三十年和之后三十年:经济发展得与失茅于轼改革以来的三十年,我们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不论对中国友好的,敌视的,谁也不能否认。
我们身历其境的中国人更有亲切的体会。
除了年龄小一点的人,凡是三四十岁以上的人,都亲眼看了这个变化。
我估计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中国人都受益于中国的经济改革。
但是改革前的三十年,1949-1978,中国的经济如何总结,却有不少争议。
一方面是年轻人没有切身的体会,也由于这里牵涉经济学的理论问题,不容易弄清楚。
应该说,1949到1955的七年里中国的经济建设是很成功的。
日本侵华,八年抗战,再加三年内战,搞得中国遍体鳞伤,经济非常困难。
1949年和平来临,大家终于盼来了重新建设国家的机会,全国一片欢呼声。
那时候万众一心,齐心协力,专心致志,形势非常有利。
三年恢复期之后迎来了1952-1956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当时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有苏联的无私援助,大批苏联专家来华帮助我们建设。
计划中的156项建设项目能够顺利执行,人们生活得到快速改善。
每年都能够加工资,幅度达5-10%,物价有小幅度的通胀。
全国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尽管1950-52年的抗美援朝对国家是一个巨大的负担,但是经济建设并没有遭受太大的阻碍。
可是大一统的计划经济思想此时也开始冒头。
1952年实施了粮食的统购统销,农村经济受到一定影响。
先是粮食统购统销,以后推广到棉花,油料作物,再后包括了鸡鸭鱼肉,三年灾荒后全面实施计划供应。
布匹,棉花,茶叶,肥皂,手表,脚踏车,几乎一切商品全都凭证凭票供应。
1954年以后实行农业合作化,在合作化运动后期农民被迫参加合作社,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生产积极性。
未等初级合作社巩固,接着组织高级社,生产资料统统都要入社,受到农民很大的抵触。
反对高级社的邓子恢被指责为小脚女人,毛泽东组织编写了《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组织大家学习。
最后就是1959年更激进的人民公社运动。
事实上到1955年农产品已经供应趋紧,小城市买不到猪肉,大城市也时有时无,1956年形势更差。
马寅初:坦然是我的长寿药
马寅初:坦然是我的长寿药作者:项力来源:《祝您健康》 2011年第11期马寅初出生于浙江省嵊县浦口镇一个酿酒作坊主家庭。
因本姓马,又是马年马月马日马时出生,乡间就此盛传:“五马齐全,必定非凡。
”他后来还真的成了一个“非同凡响”的人。
立志进取为报国马寅初自幼性格倔强,立志进取用以报效国家。
其父本想让他在自家的酿酒作坊里学习经营之道,而他却一心要读书。
新中国成立后,马先生曾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也担任过浙江大学、北京大学校长。
1955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其主要著作有《中国国外汇兑》、《中国关税问题》、《马寅初经济论文集》、《经济学概论》等。
1957年,他发表了石破天惊的《新人口论》。
马先生那刚正不阿的秉性决定了他不愿讲假话。
在他年近八十高龄之时,维护真理之雄风仍不减当年,他舌战群儒,毫不怯场。
他恪守的名言是:“碎身粉骨不可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一生常作“狮子吼”马先生曾是国民党统治下的立法院议员,他经常发表与当时政策不协调的声音。
1940年他到陆军大学演讲抗战财政问题,说道:抗日战争期间,全国上下应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同心同德,共赴国难。
但现在是“下等人”出力,“中等人”出钱,“上等人”不出钱、不出力,还囤积居奇发国难财。
马先生说到这里,更公开点名,他把“孔祥熙和宋子文之流”称之为“猪狗不如的‘上上等人’”,还说“必须把孔祥熙、宋子文撤职,把他们不义的家财拿出来充作抗战经费”。
孔、宋都是蒋介石一帮的人,当时位居高官。
因为马先生的这些言论,当局就以“立法议员外出考察”名义暗地将马先生幽禁在贵州的山沟里,后经各界人士的营救及美国总统特使的要求,马先生才在1942年8月20日被释放。
《新人口论》的遭遇1953年,中国大陆进行了解放后的第一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截止到1953年6月30日,中国人口总计为601938035人,估计每年要增加1200万到1300万人,增殖率为20‰。
马寅初——一个真正的学者
一个真正的学者——《大师马寅初》观后感纪录片的名字为《大师》,我想马寅初是无愧于这一称号的。
对于我们这代人,对马寅初的了解可能仅限于其《新人口论》的发表,拥有一个学者难得的睿智,高瞻远瞩。
但看完纪录片我发现,还有许多东西是我所不知道的。
纪录片的开头以倒叙手法,讲述其古稀高龄时的一件事情:学习俄文。
当时的马老既是北大校长,又是中央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在他看来,要把中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社会主义工业国家,必须向苏联学习。
为了保证资料书籍的准确无误,马老决定读俄文原著,这意味着他必须学习俄文。
七十多岁的老人像孩子一样把一门语言从头学起,他甚至为自己定了个十年计划。
从此无论政务如何繁忙,他每天早晚都要留出时间跟着苏联女教师学习俄语,就这样两年后,马老就能阅读俄文著作,深入地研究苏联经济了。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在五十三岁征伐乌桓途中写下这两句话,以千里马自喻,表现人老志未衰的精神。
但他不会想到,一千多年后,这两句话作为另一人的写照更为贴切,不是范进,不是左宗棠,而是马寅初。
我一直在想,作为一个老人,已至古稀高龄,功成名就,为什么他不像其他老人那样含饴弄孙,颐养天年,而是继续学习,哪怕是一个崭新的领域?我想马老虽没有曹操那般的政治野心,但他有着更可贵的精神:为祖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因为心中有了目标,有了牵挂,所以他不能老,他必须把自己变成一个没有保质期的机器,一直运作下去。
是对祖国的爱,是内心无法撼动的责任感,是熊熊燃烧的奉献之火,让他老而弥坚。
我也曾有过许多计划,但大多数却终未实现。
我想那是因为我的目标不够明确。
所以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经常思考一下自己到底想要什么,那么就能经常性地提醒自己应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那么做起事来也会更加的从容不迫,坚定不移。
其实马寅初的爱国热情是早早就有的。
他早年到美国学习,目睹了西方社会的先进与中国的衰败的反差,他认识到,改变中国现状必须从经济入手,从此踏上了学习经济的漫漫长路。
风骨与脊梁 越剧《马寅初》观后
风骨与脊梁越剧《马寅初》观后作者:周育德来源:《艺术评论》 2013年第4期为纪念马寅初诞辰130周年和逝世30周年,浙江嵊州越剧团创作演出了大型现代越剧《马寅初》(姜朝皋编剧、韩建英导演)。
这部戏曲新作被成功地推上越剧舞台,使人感动,使人振奋,观剧之后使人产生不少的思考。
马寅初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教育家、人口学家。
他的百年人生经历了中国历史的三个时代。
他的命运始终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
马寅初先生是学界泰斗,令人敬仰。
他一生胸怀天下,为民族前途奋不顾身,为维护学术的尊严不屈不挠,一身正气,为国人树立了人格的典范。
他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马寅初是中国共产党的赤诚拥护者,又是中国共产党的最坚定的、说真话的诤友。
如果50多年前中国的决策者能听取马寅初《新人口论》的警世良言,适当地控制人口,或许中国不至于长达30年实行一胎制,不至于出现令人忧虑的“421”家庭结构,不至于如此之快地进入老龄化社会。
可见诤友之言何等宝贵!当今的中国非常需要马寅初,当今的中国舞台也十分需要马寅初。
如何成功塑造马寅初的艺术形象,是值得当代艺术家努力追求的目标之一。
越剧《马寅初》的上演是令人振奋的。
剧场中一次又一次的掌声,说明马寅初的形象已经鲜活地树立在舞台上,剧中人马寅初的行为、情感和人格引起了观众精神上的巨大共鸣。
观众的掌声是在赞赏剧情和演员表演艺术的成功,更是在赞美马寅初的人格魅力。
马寅初的百岁一生值得叙写的事情太多了。
全面地评述马寅初是传记作家的任务,戏曲艺术家在有限的表演时间里,只能以最集中的手段,择取马寅初身上最为耀眼的亮点,以最鲜明强烈的方式表现在舞台上。
越剧《马寅初》选取了抗战时期马寅初在重庆大学演讲痛斥蒋家王朝的腐败黑暗,因言获罪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囚禁;新中国成立后,马寅初出任北大校长,爱国爱党,为人师表;为提倡计划生育发表《新人口论》而遭受批判,为坚持真理维护学术尊严,马寅初不屈不挠,以至被迫辞职等几件最能体现马寅初个性与人格的事件,组织了全剧的情节。
马寅初家简史
马寅初家族史简述绍兴市委宣传部原定在本世纪初出版四本家史,它们是《蔡元培家史》、《鲁迅家史》、《周恩来家史》、《马寅初家史》。
前面三本都已出版,《马寅初家史》起先曾有几位前辈文人接收,都因马氏家史资料奇缺,不容易找寻半途而废。
2003年春,电视台秀春先生约我一起写《马寅初家史》,其时我正忙于杭州马寅初纪念馆的筹建,无暇顾及这本书。
这几年,我工作之余有意收集一些马氏家族历史资料,经过几年的准备,《马寅初家族史》初步成型,今先摘其要一二,以飨关注者。
一、避乱入剡“兰亭禊,剡雪舟,一时清风,万古冰雪。
”嵊州历来是江佐高士隐逸之所,二戴、王谢、阮仙相继隐剡。
嵊州还是避灾躲难的好去处。
唐梁载《十道志》谓:“谶曰两火一刀,可以逃。
”马寅初的远祖就是后唐五代时因避乱躲入嵊州谷来的。
东汉时经学大家扶风茂林马氏第5世孙马融,字季长宦越设绛帐于会稽(今绍兴)玉东山,命名此地叫“马家埠”。
传至马华,字湘茂,为扶风马氏第33世孙。
后唐时有马华族兄马卓(吴越国二世国王钱元瓘之夫人马氏之父)者,随越州观察使董昌至绍兴为官。
董昌在绍兴自立为皇,国号大越罗平,于是马卓联合钱鏐合兵征讨董昌。
马华怕受马卓株连,遂躲进剡北富顺乡(时谷来等地属富顺乡)城后,命所居之地为“马村”。
《嵊州志》记载:“马姓先祖最早到村安居落户,以姓氏命名。
”马华之子马福、字维升,唐天成二年(927年)授官金华,晚年亦居马村。
遂成嵊州马氏。
嵊州马氏以陕西扶风为宗。
其实与扶风马氏并无血缘关系。
马福配陈氏,继配上虞吴氏皆无子,晚年继吴氏姐之子,古虞县(今上虞)书法家虞世南第九世孙虞天佑的第四子虞团为嗣,取名继宗,马氏家谱称之为“团公”。
马继宗,号湘水,行悠四,天福二年丁酉乡举,后汉乾祐二年为杭州右厢二干辨,周显德二年转都干辨累官至学士,娶妻赵氏,诰赠夫人。
马继宗即是马寅初家族的嵊州始祖,越中马氏也多以虞团为世祖。
嘉泰《会稽志》载,唐大书法家永兴公虞世南终老于绍兴,葬在今绍兴山南镇,唐封虞世南为会稽山神。
读马寅初北大之精神有感
读马寅初《北大之精神》有感1927年12月19日,在杭州北大同学会举行的纪念校庆二十九周年集会上,刚刚脱离北大的经济系教授马寅初(1882-1982)发表演讲,题为《北大之精神》。
马寅初作为中国当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和人口学家为我们所熟知。
1951年5月,马寅初先生就任北京大学校长。
1957年7月,马老提出用普遍宣传避孕节育的方式来控制人口的“新人口论”。
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是需要勇气的。
我一直认为,马老的实事求是、敢说真话,除了自身的性情使然,与北大这片沃土是分不开的。
纵观中国近代史,尤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北大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有人说,北大精神就是五四精神,而对于北大精神、北大传统的概括历来五花八门,其中马先生的说法最为别致。
不但“精神”,而且“主义”,在外人看来,或许有“大北大”的嫌疑。
可将为了国家与社会,“虽斧钺加身毫无顾忌”作为“北大之精神”,我以为还是抓住了根本。
身为北大的首任教务长,马寅初五十年代方正式出任校长,时间长达十年。
五十年代的大学校长与三十年代的大学校长,其所处环境及责任、权利等均有很大差别。
即便如此,你仍能感觉到马校长不时露出的棱角。
发表《新人口论》,主张控制人口增长,“单枪匹马”挑战主流意识形态,与上述“北大之精神”若合符节。
马老提到的北大之精神,围绕着一个核心,那就是变革。
北大大概是中国最敢于变革与创新的学府了,这也许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和强大之处。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可谓举世闻名,可谈到创新精神,尤其到了近代以后,却不得不承认与西方、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我认为,北大称得上是中国创新与变革的地标,尽管在历史上几经波折,但仍然保持着巨大的生命力和声誉,这是难能可贵的,也是中国的希望所在。
虽然没有机会亲身融入到北大的怀抱,北大之于我,也并非高山仰止,但在我内心中,仍然对北大怀有敬意。
遥想1919,北大,作为民主与科学的阵地,作为新文化运动的航母,孕育着民主的理想,播撒着科学的火种。
【读后感1000字】读《绍兴名人故事》有感1000字
【读后感1000字】读《绍兴名人故事》有感1000字翻开《绍兴名人故事》之序页,一段优美的文字进入了我的视线——绍兴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
巍巍稽山,泱泱鉴水,注定了这是一方物华天宝、钟灵毓秀的好地方。
几千年来,在这里诞生了一批又一批的志士仁人、英雄豪杰。
有饱受磨难的圣人虞舜,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英雄大禹,有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这些故事有些是我以前知道的,但更多的是我第一次读到的。
在这本书中,我知道了我们绍兴曾出现过那么多的名人,而从他们的故事中也让我懂得了许多深刻的道理。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不读书,宁愿死》这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马寅初为读书而抗争的故事。
马寅初的父亲是位酒坊老板,他看到儿子天资聪颖,就希望他早日继承家业,多读书反而无用。
但马寅初却有更大的理想和抱负,不愿只做一只井底蛙。
每次父子俩谈论这件事意见不合后,脾气暴烈的父亲总会鞭打马寅初。
而马寅初终因受不了不能读书的事实而跳河自杀,幸得父亲好友相救又支付他的所有读书费用,他才如愿考入了天津北洋大学,之后,去美国留学,最终成为著名的经济学家。
读了这则故事,半晌,我都无法言语。
马寅初读书意愿之猛烈深深地金沟线了我,也而令我陷于了深深的思索。
使我对自学的目的与意义存有了代莱认知,也引起我再次回去检视自己的自学观。
马寅初无法读书宁可回去死去。
而我呢?爸爸妈妈辛辛苦苦工作去的钱全用在了我身上,辅导班、零食、玩具、名牌衣服……可以我还不领情,真的这就是我必须获得和享用的。
就像是对于念辅导班,我指出父母就是在助长我的精力和童年,却不宽慰父母的良苦用心。
自学上也就是三心二意,对于老师和父母反反复复表示的缺点——不抓紧时间、动作快,也就是“这只耳朵入那只耳朵出来”,或者听到的时候真的羞愧,存有道理,却从未真正想要过如何从根本上废止这个缺点,使自己更进一步!对比马寅初,我羞愧难当,恨不得有道地缝能让自己钻进去,对自己的一些情绪与做法产生了深深自责。
马寅初在北大二三事
马寅初在北大二三事作者:张昌华来源:《百姓生活》2015年第04期1955年的冬天奇冷,时任北大校长马寅初到学生宿舍查铺,看同学们的被子太薄,马上让校方为被薄的同学每人发条棉被。
那年,全市供煤紧张,北大供暖的煤不够用,学校办公室无奈,马寅初亲自到煤炭部找部长。
工作人员告知部长不在,马寅初知道其中奥妙,硬把车堵在煤炭部门口“等”部长,问题最终得到解决。
马寅初虽是校长,但对党员副校长一直很尊重。
学校开大会,他有事离开前,总要对着扩音器大声说几句:“兄弟刚才讲的无关紧要,大家要好好听江书记的,那才是正题。
”凡有政界要人、文化名流到北大講演,马寅初喜欢搬把椅子坐在讲坛一侧,随时和主讲者交流或插话。
一次请体委一副主任来讲,马寅初忍不住插话,一插插走了题,竟然批评起历史系主任翦伯赞教授不爱体育活动,被师生引为笑谈。
李富春来做报告,马寅初插话时一会儿叫“李先生”,一会儿称“李副总理”,忽然又冒出个“李副总统”,让听众联想到远离大陆的李宗仁,引起一阵笑声和骚动。
马寅初一片天真烂漫,口无遮拦,他作报告有时脱稿,少不了荒腔走板。
学校办公室主任有良策,总坐在第一排见机行事打手势提醒。
一次接待印度大学生代表团,对方是教育部长率团,有关方面提示,请马校长在讲国际问题时不能脱稿。
马寅初怕管不住自己嘴巴,想了个办法,让人在发现他脱稿演讲时,送上一杯茶来;如还不能制止他,就让人为他打开杯盖说“喝茶”。
这个点子果然奏效。
最有趣的是“反右”前夕某日,马寅初自己在校长办公室布告牌上贴了一张黄纸海报,标题是《请柬》,大意为:“我最近研究人口问题,小有心得,谨定于×月×日下午一点半,在大饭厅向全体教授和大学生们汇报学习心得,敬请届时到场指导。
”最后是端正的个人签名“马寅初敬上”。
据当事人、学生宋云郊回忆:演讲的那天,大礼堂座无虚席。
主持人是办公室主任高望之先生。
北大有传统,听报告可以写条子提问题。
那天有张条子到主持人手中便被收藏了,台下嘘声不断。
一路之隔,两家悲欢
一路之隔,两家悲欢作者:沈宁来源:《领导文萃》2008年第24期我至今清楚地记得,母亲(陶琴薰,陶希圣之女)在历数她在西南联大和中央大学听过课的名教授时,不止一次提到过马寅初先生的名字,而且对马老表示极度的尊敬,对他后来几十年受到的不公平待遇非常愤慨。
马寅初的女公子马仰兰曾在重庆中央大学跟母亲同班,后来又同事。
马寅初先生因1940年公开发表反对国民党政府的演讲,惹恼蒋介石,遭军警逮捕,关进贵州息烽军统集中营。
1942年获释后,继续被蒋介石软禁。
1946年抗战胜利后回上海,在中华工商专科学校任教,后出任浙江大学校长。
台湾地区资料里很难找到有关马寅初的记载,而大陆关于马寅初的记载,(从1941年到1946年)这一段时间总是略带一笔跳过,很不详细,甚至互有矛盾。
比如有的说他1942年获释,有的则说他1944年获释,还有说他被继续软禁重庆歌乐山上。
可是1944年马寅初出版一本专著《通货新论》,那么,他什么时候写的这本书,又在哪里写的呢?母亲没有对我讲过马寅初曾遭国民党逮捕的事,她也许不知道。
后来马仰兰阿姨给我写的信里,也提到当年许多同学单身到重庆,没有父母在身边,生活比较苦,言下之意,她有家在重庆,生活好得多,似乎并无她父亲被软禁的迹象。
但母亲确实告诉过我,1949年以前,马寅初确以敢于公开批评蒋介石政权而著称于世,国民党对他是又恨又怕。
我记得曾经问过母亲,蒋介石独裁专制,马寅初那么公开反对国民党政府,怎么他的女儿还能读中央大学呢?她叹口气说:如果那时像现在这样子,马仰兰是无论如何不能读大学的。
我知道她是在为我们三个孩子难过,我们没有马阿姨那么幸运。
因为家庭出身的问题,大学一次又一次把我们拒之门外。
有一点我很存疑,就是我的外祖父从来没有讲过一句有关马寅初的回忆。
1919年马寅初任北京大学教务长时,外祖父正在北京大学读法学院,1929年马寅初先生任南京国民政府财政委员会委员长兼南京中央大学教授,而外祖父1930年初受聘为中央大学法学教授,若论起来,马寅初当时是中国顶尖级的经济学家,而我外祖父是中国经济史学界的一派领袖,两人无论如何不至于互不相识吧。
高中素材经济学家名人故事:马寅初不让学毋宁死
经济学家名人故事:马寅初不让学毋宁死马寅初于1882年出生在一个以酿酒为业的小作坊主家庭,前店后坊的马家,生意十分红火。
父亲见五个儿子中,寅初最为聪明伶俐,有心让他继承父业,想先让他学会酒店管帐,再继承家业,因而只让他读私塾,无意让他继续求学。
马寅初不喜欢私塾的四书五经,向往城里的新学堂,对父亲让他学习管帐非常不满。
常常以怠学怠工以示反抗,为此多次遭到父亲打骂。
有一次,父亲郑重地与他谈话,马寅初抢先表示出自己要到城里读书的态度,父亲坚决不让。
父子双方都不示弱,争执了很久,马寅初也饱受皮肉之苦,他见求学无望,一气之下跑到镇外,一头扎进了黄泽江,幸亏被人救起。
马寅初为求学而以死抗争,虽险遭不测,竟也因祸得福。
原来,恰在此时,父亲的老友张降生来马家访友。
得知此事,觉得马寅初有志气,说服了马寅初的父亲,由他带马寅初到上海读书。
从此竟改变了马寅初的一生。
马寅初早年加入了中国同盟会,1905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学选学矿冶专业。
1906年,他赴美国留学,三年后获得耶鲁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
1909年他又向位于纽约市的哥伦比亚大学申请攻读硕士学位。
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后,先是领取国内发给的公费,后来国内政局发生变化,公费停发,他半工半读以维持生活和费用。
在哥伦比亚大学时他师从著名经济学家赛利格曼(Saligman)教授。
赛利格曼教授对马寅初先生的人格品德、刻苦攻读、成绩优异,十分赞赏。
在马寅初经济最困难的时期,曾经伸出援助之手对他进行资助,使他免于中途辍学。
1911年,马寅初在哥伦比亚大学通过题为《中国的公共收入》(PublicRevenuesinChina)的硕士论文,取得文学硕士学位。
在博士论文选题上,他不走捷径,选择了较难的《纽约市的财政》作为博士论文题目。
论文收集了充分的资料,经过统计分析,论述了纽约市财政预算的编制、筹集、监督等方法,以及纽约市财政体制的优劣等问题。
1914年8月5日他的博士论文经答辩通过,取得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院的哲学博士学位。
最新-周恩来和马寅初的情谊 精品
周恩来和马寅初的情谊周恩来和马寅初的情谊20世纪50年代,北大校长马寅初对我国人口问题的研究,是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获得的重大成果。
他撰写的《新人口论》一文,是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的典范之作。
周恩来坚决制止马寅初被划为"右派"1957年3月2日,马寅初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发言,提出"要控制人口增长",得到毛泽东的赞赏。
毛泽东说,人口是不是可以搞成有计划的生产,这是一种设想。
这一条马老讲得好,今天讲得好哇!我跟他是同志。
从前他的意见百花齐放没有放出来。
准备放时人家反对,就是不要他讲,今天算是畅所欲言了。
马寅初听了毛泽东的这番肯定他见解的话,深感党和国家领导人开始重视控制人口问题。
1957年6月,马寅初整理出《新人口论》,作为一项提案,提交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然后将此发表在7月5日的《人民日报》上。
在《新人口论》一文中,马寅初还批判了马尔萨斯的反动人口理论,阐明《新人口论》与马尔萨斯主义有本质的区别。
马寅初的《新人口论》一文发表时,正当"反右派"斗争的政治风暴席卷全国,不久就受到错误批判。
在"反右派"斗争中,有人曾主张把马寅初划为"右派"中央统战部负责人为此特向周恩来汇报。
周恩来明确指出"马寅初这个人,有骨气,有正义感,是爱国的。
他是我国有名的经济学家,国内外都有影响,不能划为‘右派’。
"由于周恩来坚决制止,马寅初才幸免一劫。
康生的指使和煽动1958年5月4日,是北京大学校庆60周年。
在庆祝大会上,陈伯达突然点了马寅初的名,说什么"马老要作检讨"他的话给北大的节日气氛笼罩了一层乌云。
同年7月1日,号称"理论权威"的康生给北大师生作报告。
他睨视坐在主席台上的马寅初,阴阳怪气地对台下师生说"听说你们北大出了个《新人口论》,作者也姓马。
人到中年,才知道当独生子女有多苦逼
精心整理人到中年,才知道当独生子女有多苦逼我算是七零后中的奇葩,1971年出生的,居然是独生子,是父母提前响应国家的号召?对于国家号召这玩意,有个网友说得好,只要你不去响应它,迟早会有好处的。
提倡计划生育的马寅初都生了七个八个,平凡如我父母,当然不会如此先知先“嫌一年的口粮有三分之一是地瓜,生产队每人每年四百斤谷子,而且还未脱粒,湿湿的。
要挑到水电站去打谷脱粒,水电站的打谷机时好时坏,时停时转,打几十斤谷子要等老半天。
哎,那个穷啊。
大约是我四岁那年吧,记得父母和姑父姑妈带我上街,我看见一家商店的玻璃坛子里有一个饱满鲜红的果子,我不知道是啥,但我知道它好吃,于是闹着要吃,爷娘买不起,只好无视我的要求,幸亏姑父是国家干部,掏钱买了一个,我一口咬下去,又甜又鲜,我抬头看着县电影院墙壁上的毛主席像,他老人家笑眯眯地看着我,我觉得好幸福啊。
那天,我才知道那个果子的学名:苹果。
我六岁以前,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穷得没有任何希望。
因此爷娘商量好了:而隔壁彭叔叔家有三个孩子,为了争吃最好的西瓜,老大老二两个男孩子打得鼻青脸肿,打得西瓜满地乱转。
老三是妹妹,抢不到,坐在地上娇滴滴地哭,两个哥哥也不知道心疼她。
也许是西瓜吃得少,这妹子后来出落得如花似玉,在县比美大赛中进入十佳,再后来嫁到台北的大户人家当少奶奶。
城市的独生子,意味着物资不存在所谓的配给,父母拿回来的给孩子的福利,都是你一个人的。
我在同辈人羡慕的眼光中长大,从红孩子班到高中,我都有一个绰号相随始终:“独生子”,其含义其实和现在的奇葩差不多。
殊不知,早年的享受也是要后来买单的,生活从来都是收支平衡,你享受独生身在异乡,我当时的心,惶惶如也。
从来没碰到过这种情况,当时还有点啃老心态,买了房,还想着从老人家那里弄点装修费,爹却一不小心就老了,衰了,病了,病体侵蚀他的肌体,黑瘦,枯黄,憔悴,想着当年他和母亲把一个个圆滚滚的西瓜全都抛给我,让我独自尽情享受,如今,吃了的西瓜转化为责任,甜蜜转化为苦涩和艰辛,儿呀儿,你得担起责任了。
马寅初:我国提出“计划生育”第一人,却2妻生8娃,遭人诟病
马寅初:我国提出“计划生育”第一人,却2妻生8娃,遭人诟病在我国七十年代末,由于当时的中国人口快速增长,而国家无法一时解决众多人口所导致的经济压力问题,最终决定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而这一政策也被定位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
自计划生育这项政策实行后,原本巨大的人口压力迅速得到缓解,我国经济也实现了飞速的发展,而现有人口过大与土地分配不均的问题也得以解决,同时全国人民的普遍素质也逐渐提高,中华民族真正的在世界民族之林屹立不倒。
然而,不为人知的是,提出这项计划生育政策的马寅初先生,却娶了两位妻子,还生育了8个孩子。
而这也成为了他一生唯一被人诟病之处。
生逢乱世,心系祖国马寅初生于清朝末年一个富裕的家庭,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际,而马寅初也同许多革命志士一样心系祖国,满怀报国信念。
尤其是当他看到无数的百姓因战乱流离失所,马寅初便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中国现有的状态。
他日夜发奋苦读,在1960年终于得到前去美国深入学习的机会,并且就读于美国高等学府耶鲁大学,随后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哥伦比亚大学。
原本可以在美国安然度过人生的马寅初,却时刻未曾忘记自己的祖国,毅然决然地拒绝了美国高新工作的邀请,返回中国。
虽然当时的中国正在处于军阀混乱时期,但学历颇高马寅初还是受到了许多军阀政客的重视,这些人纷纷向他邀约,请求马寅初来到自己的门下做事。
然而一心报国的马寅初却一一婉拒这些高官政客的笼络,转身前去北京大学教书。
在马寅初的心里,高官厚禄从来都不是他追求的人生信仰,真正扎根于他心中的是那片真诚的爱国之心。
他希望自己能够通过教书育人,为祖国培养真正可靠的人才,为中国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不畏权贵,为民发声1939年至1940年正值我国抗日战争的关键性时段,此时因陷入窘境的日本当权人,为了挽救日本即将在太平洋地区战败的结局,开始各种调动直升机疯狂轰炸中国各个城市地区,而当时作为国民政府根据地的重庆也成为了重点轰炸对象。
此时国民党反动派内部政治黑暗,抗日战事正处于不利局面,然而蒋宋孔陈四大家族趁着国家内乱外患之际,利用自家权势,囤积粮食,大发国家难财。
马寅初提倡“计划生育”,自己却连生七子,毛主席用一句话评价他
马寅初提倡“计划生育”,自己却连生七子,毛主席用一句话评价他原作者一见历史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之后,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看着那些数据皱起了眉头,他认为,按照当时的人口增长速度,50年后中国人都将吃不起饭,这个问题太严重了,于是他向国家提出了“计划生育”。
在那个“人多力量大”的年代,计划生育这个设想是人们无法接受的,所以在人大会议上,马寅初大胆向毛主席谏言,称农村没有电,所以那些农民才不断地生孩子,毛主席听了这话后,只说了句就让他哑口无言:“你家里有电,但你生了7个孩子!”最初,马寅初提出的计划生育在国内是举步维艰,但是最后却依旧被采纳了,作为一个人口专家,马寅初自己都生了7个孩子,为什么会提出限制人口增长的想法呢?他又是如何让这一计划得以顺利实施的?人口学家说起“计划生育”,我们就不得不先了解马寅初这个人。
马寅初出生于1882年,清末民初,马寅初的父母在他身上耗费了不少的精力,但也庆幸马寅初本人也足够努力,所以小小年纪就学识渊博,远超周边的所有孩子。
1901年,马寅初赴天津北洋大学读书,后因成绩优异,被推荐至美国耶鲁大学留学,在美国,马寅初先后获得了经济学和哲学双博士学位,有了这样的殊荣,马寅初回国当个大学老师就可以安度一生了。
但马寅初并没有停止学习的脚步,而是进入纽约大学学习经商。
1915年,马寅初学成归国,作为海外镀金归来的经济学高才生,他刚刚踏上中国领土便接到了各方邀请,这些人当中有经商的,有从政的,甚至还有军阀势力。
这些人之所以邀请马寅初,不过是想许以好处,然后将他收归自己的麾下,面对那些高官厚禄,马寅初没有表现出半点兴趣,而是转身投入到了教育事业当中。
对马寅初来说,个人的成绩做得再好,也不及教育出更多的能人来得直接,毕竟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
马寅初也确实凭借自己的学识赢得了各界的赞赏,或许是他的思想受到了更多的人拥戴,以至于后来他的言论也越来越大胆。
教学期间,他常常对时政进行抨击和点评,因其身份特殊,影响力较大,所以当时的国民政府对其很是重视,多次邀请马寅初出任国民政府要职。
马寅初:处江湖之远
马寅初:处江湖之远李正宏黄团元《新人口论》受到错误的批判,风暴不断升级。
但马寅初坚持自己的观点。
1960年1月4日,马寅初向教育部递交报告,请辞北京大学校长职务。
马寅初的报告马上得到了批准。
3月18日,马寅初毅然搬出北大,回到了在北京的东总部胡同32号的家里。
马寅初在北京东总部胡同32号的家里,冷清的小院罩上严霜,腊梅花却破霜而出。
老伴给马寅初做可口的浙江家乡菜。
背着他对孩子们说:“让他多读书吧,他小时候就是‘只有读书可以忘记赌博’。
”子女们说:“爸爸只能在书中寻找安慰!”莫愁前途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国务院副总理陈云来了到了马家的小院。
同马寅初在二楼促膝长谈。
论经济,讲人口,议国事。
两人时而竞相背出数字,时而相对无言。
告别时,一脸严峻的陈云对马家几个子女说:“你们的爸爸不会消沉。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这是他的可贵的个性。
你们要好好照顾他,这是党和国家交给你们的任务!”国务院副总理陈毅也来看望马寅初,元帅诗人一进门就是诗:“马老啊,‘自古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你这好了,由‘饮酒者’变成了‘隐居者’。
你是海量,不会有情绪吧?哈哈!”陈毅率直的性格和马寅初十分相似。
两人意气相投,关系密切。
二人上楼后,时听笑声琅,时闻叫骂声。
陈毅离去时,对马家的几个孩子说:“你们的父亲还是姓马克思的马,很好很好。
我曾经作过一首诗,诗曰‘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孩子们,冬天过去是春天,历史定会给他作出公正的评价!”马寅初还是马寅初。
在全国政协委员会议上,针对“右派分子”已经名列“地(主)、富(农)、反(革命)、坏(分子)”之列,他说:“右派太划多了。
有些知识分子给党提意见是善意的,只‘鸣’了几句个人观点,怎么就是右派呢?同时,有的人很有学问,一棍子将其打死,对我们国家是个损失!”讲到这里,马寅初提高了声音:“重要的是,有些无辜者也被打成了右派。
湖北的学生对我讲,有个学校的炊事员刚脱盲,用方言写了反映实际情况的顺口溜,给党提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