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正面临的困难及原因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业银行正面临的困难及原因分析
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其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冲击强度之大,为上世纪30年代以来所罕见。
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被称为经济血脉的商业银行深受其害,商业银行面临的各种困难也随之浮现出来。
(一)各商业银行的竞争较为激烈,经营模式,业务领域较为趋同
各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也是很激烈的,市场就是这么大,有了你的就没有我的。
尤其是在市场趋于饱和的状态下,商业银行之间竞争极为激烈,存款,贷款,都是要经过一番你死我活的斗争才能得到。
各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业务领域较为趋同,容易开成同质竞争。
其不利因素表现为一是同质化容易导致恶性竞争现象。
目前,这么多商业银行,如果提供性能雷同的产品,那么,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出现恶性竞争是必然的,而恶性竞争又往往会出现违背监管政策和要求的不正当竞争,最终导致市场混乱。
二是同质化恶性竞争往往导致两败俱伤。
使金融产品的预期效益大打折扣甚至出现赔本吆喝的现象,最终受损害最大的各家商业银行。
此外,由于经营模式、业务领域较为趋同,也容易形成行业的系统性风险。
(二)实体经济下滑,有效信贷需求不足
企业为获取贷款,不择手段,导致了寻租行为的出现,这些年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
一些银行高级官员被拉下水,成为设租的源头,为一些不合条件的贷款开路,而这些贷款十有八九成为不良贷款,这种现象不仅对银行信贷业务的规范化设置了障碍,而且动摇了社会的信用基础,极大地损害了国家的形象,降低了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
另外金融市场发育迟缓且不规范,使得信贷风险的产生成为必然。
另一方面,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实体经济增速减慢和下滑,受海内外市场有效需求锐减的影响,以及基于对未来经济增长放慢的预期,加上房地产、钢铁等基础行业市场供求过剩,企业不敢进行投资,大多数企业处于一种维持现状的状态,不愿意承担投资风险,企业的投资资金需要大幅下降。
(三)对地方政府不良贷款持续增加,基础项目的信贷投放过度集中
改革开放以来,财政安排的经济建设资金绝大部分用于基本建设方面,老企业需要增加的流动资金几乎完全依靠向银行贷款,甚至于有的新企业基本上是使用银行贷款建成的。
这就使得一些国有企业负债过高,大量银行贷款无法到期收回。
在过去的几年,为平缓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冲击,我国过于鼓励对地方政府大型项目的信贷,并直接形成了今天巨额的地方债务规模;而各地疯狂的造成运动,也使得房地产(含住房抵押贷款、开发商信贷)信贷总规模扩大;新增贷款过于集中趋势明
显,利用一个项目向多家银行融资,套取信贷资金,改变约定用途,挪用信贷资金等情况已经显现。
(四)利差收窄,银行盈利空间压缩
对于国内商业银行来说,虽然在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上也获得了可观的投资收益,但实际上也与成本低廉的资金来源,尤其是居民储蓄存款的低利率有直接的关系,另外近年来银行经营将面临地产调控、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更加严格的监管政策等一系列压力,且预期利率市场化后还将收窄利差,压缩银行利润,存款利率市场化后将加大经营难度。
由于利差收入当前仍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经营收入,利差缩小无疑会使银行的盈利能力减弱,盈利空间受到压缩,银行盈利增长的压力加大。
而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存贷款之间的巨大利差逐渐缩小又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
这对中国银行业的利润增长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要单纯依靠存贷利差来实现利润的稳定增长可能难以为继。
(五)中间业务收入大幅减少
近年来,“银行中间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激烈竞争的创新领域。
在国际上,中间业务已经成为现代商业银行创收的主要渠道之一,但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却一直处于低水平,基本上局限于一些传统的代理业务,涉及的企业户数少、金额小、质量差、效益低,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入比重很低,加上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资产价格破裂和资本市场下跌,导致了银行理财产品和基金发行的受阻,银行中间业务大幅减少。
另外,由于居民收入增长缓慢以及消费不振,银行信用卡业务面临潜在的风险正在加大,对银行的稳健经营造成一定影响。
(六)信贷资产的安全性有待观察
由于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健全及政府的干预,银行业对陷入困难的企业不能见死不救,“安定团结”之类贷款的发放,加上金融危机的发生导致了商业银行不良信贷资产的累积,加剧了整个金融体系风险,动摇了投资者对金融机构的信心。
如果控措施不力,一些风险隐患本来就比较多的贷款,就可能会现劣恋,并还可能由一些个体的微观风险向系统性的宏观风险进一步扩展。
(七)房价调整是主要风险
房地产业是个资金密集型的行业,财务杠杆通常比较高,一旦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破灭,房地产企业的现金流会很快枯竭,从而导致房企资金链断裂,并把风险迅速传递给银行,进而传递给整个社会,导致系统性风险爆发。
因此,在楼市持续调控政策之下,房地产业
的风险自然成为银行家们最为关注的风险。
在近期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调查报告就称,67.2%的银行家认为“房地产市场大幅调整带来的风险”是其面临的最主要风险。
报告指出,房地产市场的风险主要有三方面,流动性风险、资金链断裂风险和房地产风险带来的连锁效应。
在我国现有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格局下,银行业的经营行为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细微领域,并形成了银行业同社会经济运行的高度正向关联性。
由于很多地方政府把房地产作为支柱行业,所以银行资产负债表上有很多房地产贷款。
为了应对这个风险,银监会要求银行一方面要切实贯彻中央政府对于房地产方面的一些宏观政策,另一方面也要求他们做好房地产风险的防控,对于房地产贷款的一些差异化的政策进行很好的贯彻落实,对于房地产贷款的申请做到严格的尽职调查,并对房地产贷款风险防范采取有效措施。
对贷款成数、抵押品都有明确要求,要求银行使用在建工程作为抵押而不是土地;要求对有土地闲置、捂盘惜售和投机行为的房地产开发商贷款进行限制;要求新发贷款考虑借款人之前的还款记录。
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密集出台,房地产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加,加之其关联的上下游较多,涉及面广,倘若未来房地产市场出现大幅调整,会给银行业带来较大风险。
对于步入金融危机时代的中国商业银行,虽然面临前所未所有困难,如何使其平稳健康的发展才是当下商业银行管理者们所要思考的问题。
只有不断的创新、改革、转换经营战略模式才是更好的出路。
(一)提高商业银行对自身具有持久竞争力的核心业务。
在一定程度上,未来银行之间的竞争就在于核心竞争力的竞争。
核心竞争力也是一家银行区别于另一家银行的关键特征之一。
从表象上看,核心能力提供了进入多样化市场的潜能、应当对最终产品中顾客重视的价值作出关键贡献,它应当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能力。
(二)调整商业银行经营战略
战略”。
就是发展的方向、目标和路径,战略得当、先进与否决定银行的前途命运。
我国商业银行应当从战略的高度着眼,改革银行管理体制,整合内部流程,重塑国内商业银行形象,通盘考虑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另一方面以合作的方式争取时间,多学习和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一方面结合自身特点和本土优势,尽可能地扬长避短,才能摆脱坐以待毙的被动局面,为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取到一块生存空间。
(三)吸收优秀的金融专业人才
由于金融危机,国外金融机构大批裁员,许多海外优秀的金融人才纷纷选择回国就业。
国外优秀人才回流无疑进一步加剧了国内人才市场供给大于需求的买方市场特征,为银行物色、选聘各类专业人才特别是高层次金融人才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人才是支持战略目标实现的首要因素,好的企业和银行往往经营的就是人才而不是业务。
人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要做到通过高水平的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只有有了优秀的人才,才能将各种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才能在竞争中居于主动地位。
同时也只有充分调动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才能够尽心尽职地为客户服务,才能捕捉转瞬即逝的市场机会。
总之,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风险防控工作,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完善风险提示制度,建立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情况通报和风险提示专题会议制度,进一步强化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建立监管协作机制、共同维护金融稳定等八项风险防范措施进行努力。
面对当前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的形势,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危中求机,学会用辩证统一的思想方法去分析问题、研究方法、制定对策,坚持做到“既审慎又积极”,相信在一系列维护稳定、防范风险的力举护航下,我国银行业稳健经营、健康平稳的发展态势不会有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