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领域下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标准化培养模式的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教融合领域下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标准化培养模式的研究

纯粹的学科理论教育显然已不适应现代高职教育的理念,企业的融入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在了一起,实现了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但随着各产业在人才综合性能力要求上的普遍提升,专业技能的培养和发展不能成为衡量职业教育的标准,体现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育改革模式,逐渐成为教育界的关注点。鉴于此,本文通过对产教融合领域下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标准化培养模式的构建,获得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标准化培养模式的结构模型,以求为高职学生培养工作的有效发展与日益完善奠定基础保障。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应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在此之前《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国家政策文件也相继提出职业教育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由此可见,衡量学生职业发展的标准不再只是考查其是否具有高技能,更在于看其是否具有产教融合下学生未来职业素养这一“潜”能。目前各高校有开展职业指导等相关课程,其目的是关注学生全方位的完善和终生发展,帮助学生实现由学生到职业人,再从职业人到企业人的转变,掌握良好的专业知识、基本的职业素养,使其受益终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校企合作优势。尽管政策、高校一直在探索产教融合下高职学生素养的模式,但是“两张皮”的问题依然存在,究其原因是没有模式的规范和整合,从而导致国家政策、方针落地困难。笔者认为深化产教融合衔接,不断搭建校企深度融合平台,从各级构成要素出发尝试构建产教融合下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模式方案,以期能够为新时期高职教育核心素养的修订提供理论参考。

1 产教融合下高职学校职业教育的核心素养内涵和指标

1.1 职业核心素养的内涵

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是为了应对信息化时代信息资源的发展和知识重构变化的需要以及对回转过来再对教育本质的思考,不论如何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增强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未来职场竞争力。在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变化剧烈,企业势必会转变其雇佣模式,这种战略调整将对员工的能力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员工需要不断掌握新技术,产生的“无边界职业生涯”的现象将会变得越来越普遍,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目的也是为了增强应对此类变化的能力。职业核心素养的内涵,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查找发现,国内外关于职业核心素养的概念没有形成统一。国外最早提出职业核心素养的有关概念是1974年梅滕斯提出的“关键能力”,我国出现最早的和职业核心素养相关的

■ 吴敏娇1 丁福军2 赵雄峰2 吴学梅2

99

知识文库

100知识文库文献资料是2007年学者朱丹撰写的文章,但是文中也没有

直接阐述职业核心素养的概念,方健华在其博士论文中关于职业核心素养的概念得到了广大学者的认同,其认为职业核心素养也可称为“职业关键素养”或“职业通用素养”,除却岗位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外的从事任何职业都不可缺少的关键素养,包括职业理想与信念素养、职业道德人格素养等隐性职业素养,认为隐性职业素养就是职业素养当中最核心的部分。

1.2 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深度理解

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在政策文件的指导下不断演变和重新定位。以制造业为例,随着国内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过去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出的熟练技工类人才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的用人需求,呈现出劳动力市场人才单一性过剩和短缺并存的尴尬局面。一方面,传统制造业技工型人才的转岗较难;另一方面,先进制造领域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不足,制约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不难发现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由最开始的熟练技术型转变到了应用型、高技能型再到技术技能型,培养出高素质技能新人才已经成为了高职教育的新导向,其中将高职学生培养成为综合发展的高适应性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其核心素养教育目的,应使这类人才拥有专业的理论知识、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良好的职业操守。因此,借鉴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观点之后,本文语境下的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可以认为是:在产教战略性深度融合之下,本着高职学生为适应个体终身发展的需要,高职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阶段,对其的培养既能突出高等教育阶段的特点,又能顺应时代发展的规律,即在以后从事相关专业领域的职业或者工作岗位时,面对当前职业有得心应手的高精专的技能,又有强烈的职业理想信念和职业意识,是包括职业素养的前瞻性、综合性、实用性等特点的有机统一。

1.3 职业核心素养的指标(1)调查问卷

为了拟构建培养模式,对职业核心素养的指标我们初

步设了4个一级指标和27个二级指标(见图1),这些指标源自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欧美等8个国家和地区提出的核心素养要素;二是,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三是,国内外学者提出的有代表性的指标。为了能够反映出高职学生对职业核心素养指标的认可度分析,这些指标问卷以微信的形式发放和回收,本次调研涉及甘肃兰州四所高职院校大一、大二和大三学生共计

360份,比例分别为21.97%、37.67%和40.46%。

图1 职业核心素养的指标

(2)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对回收问卷进行分析发现,高职学生任务四个一级指标中职业素养>学习素养>生涯素养>信息素养,其中在职业素养中,90%的学生认为质量、劳动和法律与意识最为重要;对于生涯修养,87%的学生认为职业适应能力、岗位迁移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更为重要,领导力与责

101

知识文库

2023.6(下)任感、社会参与度与贡献度占比次之,分别占比达到77.6%

和54.2%,多元文化合作交流最低,为13.76%;在学习素养中,学生认为主动探索与研究和合作协助能力比其他指标的占比要高很多,达到了90%以上;信息素养中,任务执行能力为88.75%,技术应用能力为86.6%,数据分析能力为82.4%,信息意识最低仅为12.4%。

从以上对四个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信度进行检验,发现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信度系数为0.979,职业素养、学习素养、生涯素养、信息素养信度系数也达到了0.9以上,表明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模式调研指标理

想可靠。

图2 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养模式指标信度分析2 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2.1 评价指标不足,缺乏知识和技能外的评价指标目前部分高职学校还没有意识到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模式建立的紧迫性,没有系统的评价指标,更谈不上建立的职业核心素养培养模式。在教育教学上仍然一直沿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和人才培育方案,将考查学生的课业成绩、实践成绩和获得的相关技能证书作为了考核指标,忽略了把职业素养、生涯素养以及信息素养纳入考核的评价指标,导致当前高职类院校的人才培育体系存在严重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两张皮”的问题。同时,很多高职学校没有设置专门的、职业核心素养培育课程,既没有理论的支持又缺乏职业素养的实践环节,职业素养培育指标下标准模式的建立亟须解决。

2.2 学生对职业核心素养的理解不全,导致模式建立困难

随着职业核心素养政策性文件的出台和教育领域对此的关注度持续增高,使得部分院校意识到高职学生职业核

心素养计划入高职教育的必要性,但是由于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的滞后性,导致了学生对职业核心素养的理解不到位,不合理、不标准、片面化。因此,产教融合领域下,必须让企业负责人参与到评价体系中来,建立适应自己高校协同育人模式下核心素养的模式,采取教师、学生和企业三方共评的方式,效果会更好。

2.3 师资队伍欠缺,师资力量亟需提升

产教融合背景下搭建高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模式,需要加大教师对培养模式的应用、组织和支撑力度。在提升高职学生核心素养中,教师不仅要具备教学、管理和引导学生学业的能力,还应具备高水平的实践指导能力、评价能力和学生核心素养教导的能力,能够更加准确高效地在育人的同时将核心素养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体会到、学到。这个过程很难,因此,就得要求教师不仅具备传统理论教学的能力,还应该全面提升自己,让自己具备浓厚的人格魅力和素养,清楚学生在知识传输程中存在的不足和素养上的欠缺,能及时给予专业性指导,确保学生不断提升。

3 构建产教融合领域下高职学生核心素养模式“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高职学生的核心素养就像是种植在心灵的花朵,高校和企业应该厚植其土,建立长效机制。各高职院校理应转变时代巨变之下的人才培养理念,应从“就业导向”转向“生涯导向”,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才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向转向“生涯导向”的重要体现。因此,建立的核心素养模式,不仅可供高校人才培养进行参考,更可以指引学生未来的综合发展。以前面的四个一级指标为构建模式模块,

以调研分析结果为参考数据,搭建如下金字塔式的模式:

图3 产教融合领域下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