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购重组再掀高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购重组再掀高潮
从长期来看,收购成功无论对平安还是深发展的股价都会产生有利的支撑。
短期而言,双方股权交易的不确定性主要是在增发价格上存在较大分歧。
而东航、上航合并至少意味着,在航空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不会继续相互竞争。
下载论文网
伴随着股指的冲高,资产重组活动也开始多起来了。
本周,最惹人关注的要数中国平安与深发展、东航与上航的重大重组消息的公布。
紧急停牌为重组
6月8日,中国平安A股和H股同时停牌。
中国平安在停牌公告中称:“本公司正在讨论重大交易事项,因相关事项存在不确定性,为维护投资者利益,避免公司股价异常波动,经公司申请,本公司股票自2009年6月8日起停牌,直至相关事项确定并披露有关结果后复牌。
”
与此同时,深发展公告称,正在筹划重大事项,公司股票停牌,将于6月13日前刊登相关公告后复牌。
东方航空和上海航空也分别公告称,正在筹划与公司相关的重大重组事宜,公司股票停牌交易。
虽然停牌较为及时,但中国平安和深发展的股价在发布公告之前,都出现了异动,重组消息是否泄露不得而知。
一些看好重组前景却没能介入的资金试图从重仓持有平安、深发展的基金身上寻找套利机会。
但开放式基金立即下达“谢客令”,富国天瑞、长盛同德都暂停了申购业务。
“平深”重组多方得益
对于中国平安与深发展的重组,市场多抱正面看法。
两家究竟会如何重组,市场众说纷纭,公司均未对市场传闻进行回应。
不少行业分析师认为,收购传闻的可靠性较高。
平安的金融控股战略是保险、银行、资产管理三足鼎立。
2006年平安收购整合了深圳商业银行,改名为平安银行,但规模偏小。
如果依靠自身逐步拓展,平安银行或许要花5~7年时间才能成为中等规模的、全国布局的银行。
但若适当借助并购,则有望缩短时间。
平安管理层也曾多次表示不排除通过并购进行扩张。
东方证券认为,如果收购成功,对平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虽然收购价格不便宜,为2,5~3倍的市净率,但考虑到平安银行仅在7个城市拥有约60个网点,而深发展在18个城市拥有200多个网点,考虑到控制权溢价,以及平安金控架构下的协同效应,此次收购对平安集团长期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通过平安来接手新桥所持的深发展股权,应该是深圳市政府非常乐意看到的。
新桥持股5年,作为财务投资者也到
了退出收获的阶段。
新桥是在2004年以每股元的价格受让深发展%股权,从而成为深发展第一大股东。
2009年一季度末持有%的股权,已解禁%,还有%将在6月20日解禁,剩余%将在明年6月20日解禁。
目前平安是深发展的第二大股东,持股%,仅次于新桥。
只要转让价格合适,新桥应该乐于拱手相让。
据分析,新桥有将股权变现以解母公司之困的想法。
新桥的母公司TPG(德州太平洋集团)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受创,其对华盛顿互惠银行亿美元的投资血本无归。
对深发展来说,也不失为一件美事。
深发展一直以来都有融资需要,至一季度末,资本充足率为%,核心资本充足率为%,在中型股份制银行中排名靠后。
按银监会提出的2009年底该类银行资本充足率达到10%的要求,显然还有差距。
虽然6月1日,深发展公告称完成15亿元混合资本债券的发行,但这仅能补充银行附属资本,无法提升核心资本充足率。
对各方都是好事,但好事如何办好呢?东方证券认为,收购方式有可能是“深发展定向增发+新桥投资股权转让”。
定向增发可解决深发展的融资问题,股权转让可使新桥顺利退出。
假设定向增发5亿股,加上新桥持有的亿股及平安持有的亿股,收购完成后,平安有望持有深发展11亿12亿股,持股比例约为30%,获得了对深发展的控制权。
应该说,平安是有能力不依靠融资完成收购的。
如果此
次增发和股权转让的价格是20元/股左右,平安需要支付约200亿元。
根据2008年年报,平安集团偿付能力比例超过300%,集团总部可动用资金超过210亿元。
但考虑到平安自身的业务和发展,其很可能通过融资解决资金问题。
并购学专家马光远博士认为,平安如果融资的话,融资额并不会像上一次提出的1600亿元那么多。
如果资本市场向好,融资未必会产生很大冲击,但是市场的恐慌心理还是存在的。
从长期来看,收购成功无论对平安还是深发展的股价都会产生有利的支撑作用。
短期而言,双方股权交易的不确定性主要是深发展在二级市场上估值偏高,可能使双方在增发价格上存在较大分歧。
经营的不确定性则表现在平安如何维持深发展管理团队的稳定性,以及整合初期面临的经营不确定性。
“东上”合并负负得正?
对于东方航空与上海航空的重组,市场并没有像对平安收购深发展那样看好,因为投资者担心带有国企行政色彩的重组可能不被市场认可。
有评论文章称,在航空业处境艰难之际,负负并不得正。
实际上,两家公司的合并很难说有着诱人的前景。
因一系列的管理决策失误,中国第三大航空公司东方航空去年亏损22亿美元,现在的股东权益为-17亿美元。
上个月,公司再次获得政府注资,至此,自去年底以来获政府注资总计达13亿美元。
上海航空是中国第五大航空公司,2008年严重亏损后,也获得了政府资金。
两公司目前都是“ST”一族。
市场人士认为,将这两个市场失败者合并,至少意味着,在航空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它们不会继续相互竞争。
人们注意到,3月25日,上航董事长周赤在2008年业绩媒体说明会上首次正面回应有关与东航合并的市场传言时表示,东航首先要把自己整合好,要治好自己的病。
假如两家公司真要合并,那也要尊重市场规律,充分考虑两家公司在品牌、企业文化和管理等方面的巨大差异。
如果这些都不考虑清楚,就算合并了,最后也不会有好结果。
5月份,周赤又表示,希望通过“东上”重组来建设上海航空枢纽港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重组需要把握时间、条件和途径。
他认为,从长远来看,上航引入战略投资者肯定是需要的,目前的股东结构需要优化扩充,不能一味依赖现有股东的注资。
但上航与东航重组不是引资的唯一可能性。
很明显,上航并不欢迎东航的重组,但在行政意志的主导下,上航没有别的选择。
最新消息称,东方航空已就和上海航空联合重组事宜成
立工作领导小组,东航董事长刘绍勇将担任该小组组长。
目前双方已经开始协商并展开重组事宜。
据报道,初步确定东航作为主导方重组上航。
分析人士认为,考虑到两家公司业绩现状以及地方政府希望拥有一家本土航空公司的愿望,两家公司交叉持股的重组方式可能性较大,这样既可以保持上航的独立运作,又可通过合作达到协同效应。
可能的交易方案是,目前持有上海航空%股权的锦江国际集团转让其中的%股权给东方航空的母公司东方航空集团公司。
不过,东方航空完全吸收合并上海航空的可能性也不小。
这样做有利于彻底解决经营、管理和长期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不留后遗症。
从经营规模和效率看,根据2008年年报数据,南航、国航、东航和上航的收入分别为564亿元、529亿元、418亿元和134亿元。
银河证券认为,如果东方航空和上海航空合并,新东方航空年收入552亿元,将超过国航,与南航也仅仅相差2%。
另外,新公司大批重复的功能都将得到重新优化组合,经营成本将显著降低,预计经营毛利率上升两个百分点左右,相当于增加8亿元左右的净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