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综合试题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高一语文第一单元单元测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 分,测试时间150 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30 分,每小题3 分)
一、(12 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漫溯(shuò)挥斥方遒(qiú)
惆怅(chànɡ)百舸争流(ɡě)
B.彳亍(chí chú) 哀怨彷徨(pánɡ)
寂寥(liáo) 忸怩不安(ní)
C.青荇(xínɡ)冰屑悉索(xiè)
火钵(bō)凝重隽永(juàn)
D.瓦菲(fēi)浪遏飞舟(è)
糯米(nuò) 矫健有力(jiǎo)
【答案】D(A.溯:sù,B.彳:chì,亍:chù,C.荇:xìng)
2.下列词或短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寥廓激浊扬清磅礴五岭逶迤
B.碣石含蓄隐诲太息清澈晶莹
C.春惟中流击楫瓦菲意趣盎然
D.通缉风度翩翩邂逅苦闷诅丧
【答案】A(B.诲-晦,C.惟-帷,D.诅-沮)
3.对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郊原如海,/房舍如舟。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艾丽斯·芒罗这个名字对于大多数中国读者还比 较陌生,但其实她早已蜚声国际,被誉为“短篇小说女王”。 B.作家刘庆邦继短篇小说《鞋》荣获鲁迅文学奖后,中篇小说《神木》 在《中国作家》全文发表,再一次引发各界的高度关注。
遇到困难、挫折,不称心、不顺利。
答案 (1)忸怩 (2)执拗 (3)虔诚 (4)局促不安 (5)磕磕绊绊
课前•自主梳理
课堂•整体自探
课后•评价作业
答案4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3.辨析词语
选择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松松爽爽·轻轻松松

地复习一个月,就顺利地通过了考试,接到通知后,便去梦
寐已久的西藏
9
课前•自主梳理
课堂•整体自探
课后•评价作业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C.《百合花》中的英雄人物——通讯员,并不是一位“高、大、全”式 的完美英雄,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和业绩,他更接近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 普通人。
D.写新媳妇,也是借“我”之眼来描写的:“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 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这段神态描写使得漂亮而 鲜活的年轻媳妇跃然纸上。
B.一开始他就把我撂.下几丈远。(口语,放,搁) C.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形容难为情,不好意思) D.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了,下面的话怎么说呢!(指处境困难,不好处 理) 答案 B
解析 句中“撂”的意思应为“抛、扔”,口语。
课前•自主梳理
课堂•整体自探
课后•评价作业
答案
解析12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事情节可分为四部分。
答案 清新 俊逸 时间 百合花被 □01 借被 □02 盖被

高一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解析

高一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解析

高一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解析语文能力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工具,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解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解析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颤栗/颤抖沁园/分泌湖畔/叛变B. 长篙/蒿草遏制/拜谒悄悄/悄然C. 峥嵘/狰狞强劲/干劲押解赴京/解甲归田D.百舸/磕绊漫溯/宿愿差可告慰/鬼使神差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字音的能力。

A项,zhàn/chàn,qìn/mì,pàn;B项,?āo/hāo,è/yè,qiāo/qiǎo;C项,zhēng,jìn?/jìn,jiè/jiě;D项,?ě/kē,sù,chā/chāi。

答案:B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著名作家翟泰丰曾在评论臧克家诗作的《融抒情与哲理于一体的世纪画卷》一文中指出:“如果说对人生哲理抒发得境界最高的,要算《有的人》这首现代诗,这是响遍祖国大地的名著力作。

这首诗把人生的伟大与丑恶论述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诗又是那么潇潇洒洒,铿锵有力,字字力透纸背,句句镌刻在人们心间,以哲理的力量毫不容情地道出了人生真谛。

”A.淋漓尽致B.栩栩如生C.铿锵有力D.力透纸背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A项,“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或非常痛快。

B项,“栩栩如生”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用来论述“人生伟大与丑恶”不妥,可改为“入木三分”。

C项,“铿锵有力”形容声音响亮而有劲。

D项,“力透纸背”形容诗文等作品深刻有力。

答案:B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12月7 日离京视察深圳时,由八辆车组成的车队下午 3 点半进入前海深港合作区,记者在现场没有看到任何横幅欢迎。

高中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语文试卷 鲁人版高一必修一

高中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语文试卷  鲁人版高一必修一

高中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语文试卷鲁人版高一必修一高中语文第一模块第一单元测试题第Ⅰ卷(共63分)一.(每小题3分,共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项是()A.蒙昧(méng)蒙骗(méng)湮没(yān)果实累累(léi) B.咀嚼(jué)潜力(qiǎn)皓首(hào)拈轻怕重(niān) C.譬如(pì)畸形(jī)歧路(qí)口诵心惟(wéi)D.要塞(sài)塞车(sāi)冷僻(pì)癖好(pì)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抹煞枯燥全副精力一幅画B.消耗销魂卷帙浩繁坐右铭C.落伍流弊驰骋爆发户D.缭草缭乱家私耽搁3.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格的一句是()A.书籍是过去人类的精神遗产的宝库,也就是说是人类文化学术前进轨迹上的里程碑。

B.我认为读书和婚姻一样,是命运注定的或阴阳注定的。

C.这种读法有如打游击,亦如蜜蜂采蜜。

D.伊里奥特说她第一次读到卢梭的作品时,好像受了电流的震击一样。

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书籍固然可贵,却也是一种累,可以变成研究学问的______。

②以问题为中心,心中先须有一个待研究的问题,然后采关于这问题的书籍去读,用意在_______材料和诸家对于这问题的意见。

③谈起抗震救灾,温总理______很深。

他动情地说:“这次抗震救灾,更加深了我对人民的爱。

”A.障碍收集感受B.妨碍收集感受C.妨碍搜集感触D.障碍搜集感触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句是()A.“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借鉴学习。

B.这好像逼吃奶的小孩去啃肉骨,岂不是误人子弟?C.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D.第三次但求人物与故事的穿插,以至于对话、辞藻、社会背景、人生态度等等都可如此逐次研求。

高一第一册语文第一单元测试

高一第一册语文第一单元测试

高一第一册语文第一单元测试一、(30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A.百舸(gě)漪(yǐ)沦翡(fěi)翠残羹(gēng)B.方遒(qiú)发酵(jiào)罗绮(qǐ)青荇(xìng)C.浪遏(è)浮藻(zǎo)长篙(gāo)漫溯(shuò)D.虔(qiān)诚慰藉(jiè)深邃(suì)镶嵌(qiàn)2.下列各组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A.宿愿纷繁芜杂沮咒音容笑貌B.吝涩礼上往来孱头勃然大怒C.顷诉残羹冷灸自栩冠冕堂皇D.贮立临风殒泪凭吊豁然开朗3.与“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一句中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B.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

C.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他)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D.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

4.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全对的一项是()①独立寒秋,湘江北去。

(离开)②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水深而清)③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水清而浅)④携来百侣曾游。

(携:带,拉着;来,助词)⑤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山势高峻)⑥粪土当年万户侯。

(以……为粪土)A.①④⑥B.②③⑤C.③④⑥D.②④⑥5.下列句子中修辞方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A.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上顶着大辫子……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B.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予,不想取得。

C.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D.“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新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新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高一第一单元能力测试说明:1.本试题共七大题,满分150分。

2.本试卷答题时间为150分钟。

3.第Ⅰ卷客观题一律用2B铅笔涂卡。

4.第Ⅱ卷主观题一律用黑色钢笔或黑色签字笔做答。

第Ⅰ卷选择题(42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舰舸.苛.刻坎坷.荆轲.B.稠.密调.整凋.敝雕.琢C.翡.翠斐.然祖辈..裴.多菲D.佝.偻苟.且足够.拘.谨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寥廓携手并进金壁辉煌沉滓泛起B.呼哮剩菜饭羹泛起漪沦凝神屏息C.倾圮不落窠臼大肆叫嚣漫山遍野D.桂冠暴虐无道枯稿荒芜云蒸霞蔚3.下列句子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语是()①没有浑厚的生活积淀和艺术功底是写不出______高的诗歌作品的。

②舒婷把这个深厚的感情________在她的诗歌里,希望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③鉴赏时,要体会这些诗的章法、韵律及其他方面的特点,认真________诗的意象。

A.品位灌注揣摩B.品位贯注揣测C.品味灌注揣摩D.品味贯注揣测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一句是()A.毛泽东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心潮澎湃,豪情满怀。

B.革命青年写出激扬文字,把反动统治者看得如粪土一般。

C.看到春色满园的景象,她高兴极了。

D.这亘古未有的奇闻,成了报刊炒作的好材料。

5.下面对加点词语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红遍”、“尽染”所描绘的景色虽是深秋的,但“红”这一暖色给人以富于活力的壮美印象。

B.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一个“击”字生动地塑造了雄鹰飞翔时迅猛有力拍打翅膀的形象,移用鸟儿飞翔的“翔”字来代替“游”字,把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的动作表现得极其生动传神。

C.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设问句含蓄地提出了革命领导权的问题。

通过询问应由谁来主宰大自然的盛衰荣枯,表现了词人的博大胸怀。

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遏”,阻止之意,“浪遏飞舟”,写风浪很大,都把行船阻挡住了。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必修1第一单元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必修1第一单元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必修1第一单元试题及答案一、基础测试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百舸(gě) 佝偻(gōu1óu)荡漾(yàng)橘子洲(jú)B.笑涡(wō) 纤绳(qiàn)深邃(suì)岁月稠(chóu)C.屏息(bǐng) 眷属(juàn)青荇(xìng)怅寥廓(liáo)D.漪沦(yī) 火钵(bō)竞自由(jìng)答案:B2.下列诗句节拍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 )A.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B.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C.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D.我/有/年轻的/舵手的/忧怀答案:D3.下列对《沁园春·长沙》一诗的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上阕“立”以下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B.上阕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铺垫了气氛。

然后,诗人激昂慷慨地提出了“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

C.下阕先用“携”“忆”两字过渡,由描绘旧地重游,转入对想象中生活的回忆。

而一个“忆”字又引起下文八句的铺叙。

D.最后“记”以下三句,同上阕一样,是以设问句结尾,但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表示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

答案:C4.对《再别康桥》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诗的第三节“招摇”二字写出青荇为引人注意而极力向人展示美丽的神态,“甘心”两字写出诗人对康桥的永久恋情。

B.诗的第一节,告别的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C.诗歌选择了“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富有特点的意象,避开了俗世的一切,造出一种清新感。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附答案解析)

13
课前•自主梳理
课堂•整体自探
课后•评价作业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C.1821 年济慈去世,1822 年 7 月,雪莱溺海身亡,两年后拜伦死在希
腊。英国浪漫诗人的第二代就此落幕,渐渐江.郎.才.尽.。 D.西方诗歌很难译得形神兼备,理性上我们一贯赞同忠实原作,然而
伴随着忠实而来的板滞或晦涩又常使读者意.兴.阑.珊.。
课前•自主梳理
课堂•整体自探
课后•评价作业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C.诗歌作为一种文学,理应担当社会责任和文化精神,执着地追求真、 善、美,不断地促人上进,引人思索,带给人更多的美感。
D.雪莱写了大量优美的抒情诗,如《云》《致月亮》《悲歌》等,雪莱 最后一部封笔之作是献给反对土耳其统治的希腊人民的抒情诗剧《希腊》。
答案 B
解析 A 项,语序不当,应先说人品,再说诗作。C 项,搭配不当,“担 当”不能与“文化精神”搭配,可在“文化精神”前加“传承”。D 项,语 意重复,“封笔之作”就是“最后一部作品”,删除“最后一部”。
课前•自主梳理
课堂•整体自探
课后•评价作业
答案
解析16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乐观主义精神。 答案 B 解析 “诗人和云雀物我合一,是完全一致的”说法过于绝对。诗人和
云雀只是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都追求光明,蔑视地面,都向往理想的世界。
但二者之间也有不同之处,即诗人痛苦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差距,
而这个差距对云雀是不存在的。
课前•自主梳理
课堂•整体自探
课后•评价作业
答案
解析11
的灯光下调整好
的心情。
(2)瞻前顾后·畏首畏尾
他一向要求完美,做起事来总是

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单元测试卷1

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单元测试卷1

第一单元测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扶贫先扶智”决定了教育扶贫的基础性地位。

“扶贫先扶智”理论认为,通过人的智力帮扶,赋能于人,提高贫困人口文化素质和就业技能,在此过程中活化、开发和培育多方面的潜能,形成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取决于人力资本水平高低,由教育支出、保健支出、劳动力迁移支出等形成的人力资本,能够促进国家经济持续性发展,贫困的主要根源在于人们对人力资本投资的不足。

人力资本投资是实现包容性增长、阻断代际贫困传递的重要途径。

包容性增长即机会平等的“益贫式增长”,旨在彻底打破贫困恶性循环和两极分化的发展格局。

当前仍然存在的贫困,在很大程度上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机会遭到挫折的结果。

从社会的角度看,对穷人人力资本的公共投资不足是贫困问题长期难以解决的根源之一;从家庭的角度看,父母对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投资不足是导致下一代继续陷入贫困的原因之一。

阿马蒂亚·森认为,贫困不仅是收入低下,更应被视为基本可行能力的被剥夺。

他将可行能力定义为,个人有可能实现的、各种可能的功能性组合。

构建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要求我国扶贫战略由“脱贫”转向“防贫”,即防止贫困的生产和再生产,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代际传递涉及两个群体——儿童和父母,贫困代际传递不仅仅是贫困现象的继承,还包含导致贫困的不利因素在代际传递。

世界银行在《公平的进步——世界各国代际经济流动》报告中,基于代际流动的全球数据库总结了教育与收入代际流动之间的三个渠道。

一是父母教育会影响子女教育,进而影响其收入,如受过教育的父母会更倾向于对子女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二是父母教育会影响子女的非教育特征,如受过教育的父母会帮助其子女获得更好的非认知技能,从而提高子女的收入水平;三是父母的非教育特征对子女收入也存在持续性影响,如相对富裕的父母所居住的地区以及所拥有的社会资本都更好,可以为其子女提供更好的经济机会。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检测卷(带答案解析)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检测卷(带答案解析)

洞等细节描写,极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神态和心理,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
猎》中通过“

”两句细节描写,写出随从将士们
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也反映了人物的神态和心理。
10
课前•情境学习
课堂•素养落实
课后•评价作业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答案 (1)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2)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3)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4)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
6
课前•情境学习
课堂•素养落实
课后•评价作业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C.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是考察作品有没有具备现代思想、现代 精神的一个标志。
D.能不能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是考察作品具备有没有现代精神、 现代思想的一个标志。
答案 B
解析 A、C 两项都犯了一面对两面的错误,且 C 项还有“具备”与“有 没有”语意重复的问题;D 项“具备”与“有没有”语意重复,且“思想” 与“精神”的语序不当。
出中华文化的内在精神,又借传统文化学理来阐释武功修养乃至人生哲理,
做到互为启发,
。与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浸润、萃取相交织的,却是
金庸小说的现代精神。这也是金庸小说超越于传统武侠小说、赢得一代一代
新读者的地方。比如,对于旧式武侠小说“快意恩仇”的普遍观念,金庸小
2
课前•情境学习
课堂•素养落实
课后•评价作业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课前•情境学习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金庸小说蕴含着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他的小说武侠其表,世情
其实,透过众多武林人物的描绘,深入写出历史和社会的人生百态,体现出

(答案 )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考试试题

(答案 )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考试试题

合肥理工学校高一年级2班、8班语文第一次基础知识测试试题一、积累与运用(45分)1.补写下列诗文名句。

(30分,每格1分)(1)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2)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3)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4)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徐志摩《再别康桥》)(5)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徐志摩《再别康桥》)(6)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戴望舒《雨巷》)(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8)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王湾《次北固山下》)(9)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1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1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乙亥杂诗》)(12)周敦颐《爱莲说》中最能体现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品格的名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3)思乡、离愁是永恒的话题。

崔颢在《黄鹤楼》中吟咏道:“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感慨道:“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李煜在《相见欢》中长叹道:“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14)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1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16)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自居易《钱塘湖春行》)(17)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刘禹锡《陋室铭》)(18)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19)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陶渊明《桃花源记》)合肥理工学校高一年级2班、8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模拟试题(20)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完整版)高一语文必修1一单元测试题

(完整版)高一语文必修1一单元测试题

人教版第一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姜国栋(本卷满分120分,测试时间120分钟)一、基础知识(20分,每题4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字形错误最多的一项是()A.寥廓..liáo kuò沧.茫cāng 橘.子洲头jú百舸.争流gěB.峥嵘..zhēng róng 逶.迤wēi 浪遏.飞舟è跫.音不响qióngC.漪沦..yīlún 颓圮.qǐ星辉斑.斓bān 别离苼.箫shēngD.漫溯..màn shuò佝.偻gōu 撑支长蒿.gāo 坎坷.小路kē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鹰击.长空:搏击,这里形容飞得矫健有力。

怅.寥廓: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

携来.百侣曾游:来往。

B.挥斥..方遒:奔放。

指点..江山:这里是评论的意思。

粪土..当年万户侯:作动词用,使成为粪土。

C.漫.江碧透:随便。

浪遏.飞舟:阻止。

峥嵘..岁月:不平凡、不寻常。

D.踟蹰..: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隽永..:(言语、诗文)意味深长。

山岚..:山里的雾气。

3.下列对有关诗句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万类霜天竞自由”是个总括性的句子,它突出了上文由“看”字引出的有关景物自由自在生长的共同特征。

B.“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作者以“翡翠”“桃花”等美好意象来表达对死水外美而内丑形象的极端厌恶之情。

C.《再别康桥》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都反复使用了叠字,增加了诗歌的节奏感,也使感情表达越来越沉重。

D.“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表达了女子渴望与男子有着平等的爱情关系,而不是作为依附者存在。

4.下列选项中,完全符合填入横线处内容的一项是( )新诗诚然完成了旧传统的打破和新传统的建立,但,并不意味着割断,而只能是,也就是推陈出新。

,也便没有可出之新。

A.打破或者叫决裂扬弃与吸收、批判与继承不推陈便不能出新而没有可推之陈B.决裂或者叫打破批判与继承、扬弃与吸收不推陈便没有可推之陈而没有出新C.打破或者叫决裂批判与继承、扬弃与吸收不推陈便没有可推之陈而没有出新D.决裂或者叫打破扬弃与吸收、批判与继承不推陈便不能出新而没有可推之陈5.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1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1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1单元测试卷(含答案)文章已经没有格式错误和明显有问题的段落。

改写建议:1.基础积累部分:将每个选择题的题目和选项分开,更加清晰易读。

2.第三题:将每个填空的选项分开,同时在解析部分对一些生僻字进行解释,方便理解。

3.第四题:将每个句子中的成语标注出来,更加明确需要判断的内容。

答案:诗中运用了比喻手法,如“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无比温柔的黎明”;还运用了排比手法,如“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这些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13.诗中“我自从重见XXX,/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这两句表达了什么情感?(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答案: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人被活埋在地底多年,重见天光后,更加珍惜自己的祖国,对故乡充满了深深的思念和眷恋。

14.本诗的主题是什么?(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答案:本诗的主题是怀念祖国,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思念之情,以及对祖国苦难的痛心和激愤。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及意象分析。

全诗中“孤舟”出现了两次,一次是在第三句“孤舟宿何许”,一次是在最后一句“XXX系枫桥”。

诗人通过“孤舟”这一意象,表达了旅途中的孤独和无助,以及对家乡的思念和向往。

同时,“孤舟”也象征着诗人的人生旅程,寓意着人生的孤独和漂泊。

答案:诗中的“孤舟”象征着旅途中的孤独和无助,以及对家乡的思念和向往,同时也寓意着人生的孤独和漂泊。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doc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doc

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第1卷(选择题,共45分)一、选择题(18分。

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百舸(ge1) 寥廓(liao2) 挥斥方遒(qiu2) 浪遏飞舟(e4)B.青荇(xing4) 漫溯(shuo4) 笙箫(shen1) 残羹(geng1)C.罗绮(qi3) 霉菌(qun1) 发酵(xiao4) 漪沦(yi1)D.踟蹰(chi2chu2)跫音(qiong2) 絮语(xu4) 懊丧(ao3)2.下列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A.攀援废墟崎岖暴谑B.荒漠隐秘招唤雾霭C.威仪流岚慰籍叫嚣D.嘶哑浮藻斑斓峥嵘3.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出游(出去游历) 出生入死(一生下来就面临生命危险)出丑(露出丑相) 出类拔萃(超出同类之上)B.辨别(根据特点加以区别) 别出心裁(独创一格,与众不同)别致(新奇,跟平常不同) 天渊之别(比喻差别很大)C.比照(按照,仿照) 朋比为奸(互相勾结干坏事)比邻(位置接近) 比翼齐飞(争相追逐,一同飞翔)D.简易(简单) 平易近人(态度和蔼,使人容易接近)贸易(进行商业活动) 不易之论(不易理解的言论)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2001年7月13日,中国终于赢得了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当时那激动人心的场面至今还记忆犹新。

B.《百年孤独》这篇小说把现实和幻象结合起来,生动地描写了拉丁美洲离奇的现实和不可理喻的神秘景象。

c.网络的开放性从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剽窃者的胆量,一想到有那么多梁上君子在网上欢蹦乱跳地忙活着,我就感到惊心。

D.开始,人家送礼他都不收,时间长了,他就认为是小事一桩,犯不着太认真,也就不以为然了。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我们进行了合理的分工,——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

(2)无论城市——乡村,到处都是一片兴旺景象。

(3)“9·11”事件后,美国政府正考虑一旦——发生恐怖袭击该怎样应对。

人教版语文高一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题精编 一年级第一单元测试题

人教版语文高一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题精编 一年级第一单元测试题

人教版语文高一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题精编一年级第一单元测试题人教版语文高一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题精编一、夯实基础1.以下加点汉字,注音都恰当的一项就是a.蓊蓊(wěng)郁郁弥(ní)漫脉脉(mò)含情敛裾(jū)b.息(xī)列索落下一椽(zhuàn)袅(niǎo)娜煤屑(xiè)路c.房檩(lǐn)涸(hé)辙吞噬(shì)猗(yī)郁d.蕈(diōn)菌涟漪(yī)深沉(suì)白魆魆(xū)2.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倩影风致风姿没精打采b.落莫萧索细腻缓慢悠闲c.了封盖攀援葱茏急不瑕独以d.黝黑尘诟盘旋受之无愧3.依次填上人以下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就是(1)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罢了。

(2)学生在考试时碰到一时有取的题目,不要紧绷,必须淡定思索,认真,深入细致谋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3)那青青的嫩竹,或一两株临窗,或三五丛傍水,为生活平添许多情趣。

郁郁葱葱的万竿碧竹,更透出一派清韵,让人难以。

a.大意揣摩忘却b.大意揣摩释怀c.大略捉摸释怀d.大略捉摸忘怀4.以下各组句子中的熟语采用不恰当的一项就是a.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

b.有时它们(燕子)鱼片水至水平线之下,似的这就是偶然的错误,继而真的恍然大悟。

c.前段时间,美国媒体对伊拉克战火再起,冲突升级的报道铺天盖地,4个美国人遇袭身亡并被鞭尸的电视镜头让美国人触目惊心,担心伊拉克成为第二个索马里。

d.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卷起得手足无措,有时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除此,我们除了什么方式去抒发我们内心的敬佩。

5.下列各组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就是啊,每一树叶、桠枝、石子和蜘蛛网在下午茶时又在闪烁,跟它们在春天的早晨筏以后一样。

b.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睡古不可少,小谁也别有风味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综合试题第I卷(选择题,共30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跫.音(qión)漫溯.(sù)召.唤(zhào)挥斥方遒.(qiú)B、佝偻.(lóu)慰藉.(jiâ)罗绮.(qí) 峥嵘.岁月(róng)C、青荇.(xìng)寥.(liáo)廓流岚.(lán)百舸.争流(gě)D、浮藻(zǎo)山峦(luán)漪.沦(yǐ)亘.古不变(gân)2、下列四组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A、终生相依暖人心房谈笑风声中流砥柱B、环境幽辟星辉斑澜峥嵘岁月风华正茂C、动人心肠音调凄凉铜枝铁竿凄婉迷芒D、残羹冷灸窗菲紧掩意志昏玄凝神摒息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现代诗歌门类众多,但真正讲究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作品却寥寥无几。

②如果一个诗人的一生中能有三五首作品下来,这个诗人就是幸福的。

③文学是情学,是人学。

因此,优秀的文学作品一定要作者的主观情感。

④鉴赏诗歌时,要认真体会诗歌的章法、韵律,认真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A、品位流传灌注揣摩B、品位留传贯注揣摩C、品味流传贯注揣测D、品味留传灌注揣测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依据长短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三种。

词的一段叫阕,又叫片。

B、徐志摩的诗字句清新,韵律优美,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幽远,为新月诗派的代表诗人。

C、闻一多在新诗各律化方面提出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主张,诗集有《红烛》和《死水》。

D、华兹华斯,是法国“湖畔派”代表诗人,他开创的浪漫主义诗风对雪莱、拜伦和济慈都有影响。

5、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沁园春·长沙》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没有传统诗词中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诗人笔下的秋景是明丽、活泼的。

B、《再别康桥》避开了一般离别诗的告别对象,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一种清新飘逸的感觉。

C、《错误》是一首现代“闺怨”诗,诗人以高超的艺术技巧,化平凡为神奇,使传统题材重新焕发出耀眼的光辉。

D、《篱笆那边》中“篱笆”象征束缚人性的枷锁,“草莓”代指一切好吃的东西,“上帝”指扼杀人真性情的卫道士。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⑴周部长上了小车。

同车的除张蓝外,还有王芳。

________。

王芳的爸爸是援外人员,已经有五年没有回过家。

⑵杨国华躺在床上,哼起了一首时下颇流行的电视剧主题曲。

________。

不一会,就响起了轻轻的鼾声。

①王芳今天格外高兴,因为她是去迎接爸爸的②王芳今天是去迎接爸爸的,因此她格外高兴③偷快的心情显示刚才发生的事情对他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④刚才发生的事情对他并没有多大影响,心情愉快表明这一点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二、(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甲】采桑子〃重阳(毛泽东)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7、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句仿用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的诗句,突出了“天难老”,再用“天难老”与“人生易老”对比。

B、“岁岁重阳”承首句而来,既是“天难老”的进一步引申,又言及时令,点题明旨,引起下文。

C、“一年一度秋风劲”,紧承“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的意脉,写凭高远眺,将诗的意境向更深更阔处开拓。

D、“寥廓江天万里霜”句摹画出一幅宏阔、秋色无限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自身渺小、前途茫然的无限感慨。

8、下面对这首诗歌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采桑子·重阳》中的秋天形象之所以色彩明艳,生机勃勃,主要取决于当时作者对人生与宇宙的深刻认识。

B、“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和“不似春光,胜似春光”,都似叠非叠,有反复又有递进,既断读却又连转,语势流宕,音节浏亮。

C、诗人从大处着眼,从人生感悟落笔,摆脱了个人的荣辱得失,站在历史、宇宙、人类的高度抒发一个革命者的豪情壮志。

D、全诗熔诗情、画意、哲理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革命战争,又显示了诗人豪迈旷放的情怀。

【乙】错误(郑愁予)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帏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9、下列对这首诗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的第一节短句、长句交错,既暗示过客之匆匆,又暗示思妇等待之悠悠。

B、“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一句运用倒装的语序,使人感觉音韵和谐,同时又以“莲花开落”比喻等待时间之长。

C、“向晚”与“紧掩”这些表示动态的词语倒装在后不仅加强了语言的变化,而且也更曲折地表现了思妇的怀人心理。

D、“不来”“不飞”“不响”“不揭”四个否定句在相对独立的位置上互相呼应,委婉地写出了女子的哀怨心情,有助于全诗音韵的和谐。

10、下面对这首诗歌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莲花”“柳絮”“窗扉”都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具有浓郁的古典文化气息。

B、第二节极力写少妇在春光时节的等待和期盼。

因为心上人的未归而使春天失去了应有的光彩。

C、诗中多处运用比喻,把女子外表的美丽和内心的凄清、寂寞、惊喜,失落表现的十分鲜明。

D、“美丽的错误”这一看似矛盾的诗句,是全诗的诗眼,它既能引人深思,又保持了全篇的婉约之美。

第II卷(非选择题,共120分)三、(16分)阅读毛泽东的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甲】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乙】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1、这两首词虽然题材不同,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首先,从表现的内容来看,两词上片都是,(1分)下片都是;(1分)其次从表现方法来看,两词都采用了的表达方式。

(2分)12、两首词都有警策之语,使全词的“题外之远致”洋溢纸上。

【甲】词的警策之语是;【乙】词的警策之语是。

(4分)13、诗有“诗眼”。

古人常说“一词警策。

乃使全篇生辉”。

试从两词中各举一例加以分析。

(4分)答:。

14、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两首词的主题蕴涵。

(4分)答:。

四、(16分)15、古典诗词和现代诗歌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它们都讲究缘事析理,体物抒情。

请将下面这首唐诗改编成现代诗歌。

(6分)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答:。

1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6分)第一次接到你的电话王良庆你叉开纤细的五指旋转成螺旋桨一瞬间你飞到我的上空我敞开关闭了十八九年的机场用目光铺成橘红的跑道用双臂架成蓝色的舷梯我闭上眼睛等你等你着陆①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选取典型意象,诗中“机场”指的是;“跑道”指的是;“舷梯”指的是。

(3分)②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

(3分)答:。

17、将下列诗句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

(任选四小题)(4分)①,。

粪土当年万户侯。

(毛泽东《沁园春·雪》)②,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③那榆阴下的一潭,,。

(徐志摩《再别康桥》)④,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舒婷《致橡树》)⑤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断章》)五、(16分)阅读下面的文章,然后回答问题。

⑴中国现代诗人对诗歌意象的认识和把握的自觉意识主要来自现代主义观念和作品的影响,但在创作过程中,他们诗歌意象的设计往往与中国传统诗歌意象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中国古代诗歌主要是“形象思维”的产物,但由于体格和制式的限制,在表现诗人较为复杂的思想情绪时,就不能靠简单的形象比喻来完成,而必须有赖于密切型的意象;同时,中国古代诗歌成就已有了两千多年的积累,作为历史沉淀,其为后世人们所津津乐道的精华往往都压缩在意象的光盘上,因而作为现代人唤起的对于古代诗歌乃至于古代文明的情绪记忆,便很自然地通过意象得以体现。

⑵中国传统的诗歌理论中没有明确过“意象”的概念,但这并非说传统诗人们就没有总结过“意象”现象。

其实,当古老的“比兴”说初露头角时,人们便可以从中得到有关“意象”揭示的信息。

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解释“比兴”说时已较为明确地指出了“比兴”的意象内含:“比者,附也;兴者,起也。

”而且说“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意即一比可指多义,正是意象化的特征。

周作人在为刘半农《场鞭集》所作的序言中也承认,中国传统的“兴”可与西方的“象征融合,构成诗化意象。

⑶到了清代,诗批家们已经明白地发现了中国诗歌的意象化传统。

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这样总结道:“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显然,这里的“烟霞”、“草树”已不是一般的形象,而是凝聚着诗人所体验的“山之精神”和“春之精神”等精神意含的意象了。

这段话不仅说明诗歌创作意象化的普遍化,而且也揭示了在传统诗歌表现格局中,以及在传统表现语汇的限制中,诗歌的意象化表现乃是一种必然的取法。

⑷虽然作为现代诗歌文化基础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以反对旧文化、反抗传统为价值指向的,但任何一个偏激地反传统的诗人也不可能摆脱优秀的传统文化遗存的深刻影响,胡适的“放脚体”新诗中就有传统意象的闪现,“五四”时代的那批诗人几乎都曾像胡适那样为挣脱不掉传统意象的缧绁而苦恼过。

更不必说在新诗创作面临着从最初得到解放时的粗暴发泄到建立新的审美规范的艰难选择时,诗人们的思维定势将不会像前述诗人那样拘囿在新旧文化对垒的框架之中,而只以是否有益于在新的诗歌形式下的思想情绪的表达为依据;何况现代诗人毕竟是喝传统文化的乳汁成长起来的,各种文化遗传信息显然会在他们不再对传统进行设防的自由心态中发挥作用。

于是,传统诗歌的意象几乎就从未间断过在新诗创作中的影响,而在像李金发这样的超越了新旧对垒的文化价值观的现代主义诗人中,传统意象的出现更是屡见不鲜。

⑸李金发新奇怪异的象征诗最初出现的时候,一度引起舆论大哗。

人们在惊疑于其语言风格的怪诞别扭之外,还极反感于它的凭借古语而又食古不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