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_之的用法教案资料
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的之的文言文翻译教案
![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的之的文言文翻译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8dc2e34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0c.png)
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的之的文言文翻译教案教案: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之的文言文翻译【教学目标】1. 了解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之的背景和含义;2. 学会基本的文言文翻译方法和技巧。
【教学准备】1. 课本或相关文言文材料;2. PowerPoint或黑板/白板。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介绍和解释“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之的”这个词组的背景和含义。
指出“赵将马”是指将军赵奢、大将军马服,而“服君”则是指饰以丈夫地位。
Step 2:讲解词组结构1. 分析词组结构,指出“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之的”可以分成三部分: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
2. 给学生逐一解释词组中的成分含义:赵将马 - 赵奢与马服(赵国将军);服君 - 饰以丈夫地位;赵奢之妻 - 赵奢的妻子。
Step 3:讲解文言文翻译方法1. 介绍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分析句子结构、理解词义、按语序翻译,尽量保持原文风格和修辞特点。
2. 提示学生注意常见的文言文翻译困难,如虚宾、虚主、倒装等,以及常见的翻译技巧,如适当运用词汇替换、修辞手法等。
Step 4:翻译实践让学生尝试将“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之的”翻译成现代汉语。
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并给出合理的翻译,然后进行比较和讨论。
Step 5:总结和拓展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文言文翻译的重要性和基本方法。
鼓励学生多进行文言文翻译的练习,提高翻译能力。
【教学反思】本教案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解读“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之的”词组的背景和含义,以及讲解文言文翻译方法,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引入相关背景知识和例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理解。
同时,可以设计更多的翻译练习,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古代汉语 之的用法
![古代汉语 之的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3f69922e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f6.png)
古代汉语之的用法
“之”是古代汉语中常用的一个字,其用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 做代词:
- 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自己”。
例如:“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史记·廉顿蔺相如列传》);
- 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
例如:“通说范阳令徐公曰:‘……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
’”(《史记·扁鹏列传》);
- 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它们”。
例如:“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晏子使楚》),“之”代指“燕子”。
- 做动词:“之”做动词时,有“到”的意思。
例如:“送孟浩然之广陵。
”
-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
例如:“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烛之武退秦师》)。
- 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如:“夫晋,何厌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厌”是宾语,理应在“有”的后面,加上“之”,和定语成分“何”一块儿放在了谓语的前面。
如果你还想了解“之”字其他用法,可以继续向我提问。
高中语文文言句式教案 教师版
![高中语文文言句式教案 教师版](https://img.taocdn.com/s3/m/6ee9684243323968011c9296.png)
个性化教学辅导教案请指出下列虚词“之”的用法和意义。
1、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狼》)(代词,代物,指狼)2、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代词,代人,蔺相如)3、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孔雀东南飞》)(代词,代事,这件事)4、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庖丁解牛》)(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5、王之蔽甚矣(助词,无实义,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6、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指示代词,这)7、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倒装”的标志)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9、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0、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动词,到)1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2004广东,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动词,到……去。
13、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代词,第一人称,指自己)14、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词,指这件事)1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1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助词,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17、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助词,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8、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寡人之于国也》)助词,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19、久之,能以足音辨人(2004全国大纲卷,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后面,音节助词,无实义)20、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助词,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21、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2004江苏,取独)2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动词,到……去。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申徽字世仪,魏郡人也。
文言文虚词教案
![文言文虚词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4a75a00a5e9856a561260ba.png)
文言文虚词教案【篇一:高考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高三语文文言虚词复习学案设计:程国栋第一课时文言文阅读——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考纲要求:《考试说明》关于文言虚词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层级b级。
常见文言虚词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在文中的用法”,就是在文言文阅读材料的上下文中确定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作用。
复习文言虚词,一般不要求同学死记硬背虚词的义项。
教学重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教学难点:掌握虚词选择题的答题技巧教学过程:这是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
高考考查文言虚词的题型绝大部分是将每个虚词都放在两个句中加以比较来考查其异同,并且一句是出自原文,一句是出自中学课本。
课外知识是课内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掌握了课内知识点,特别是掌握了考纲规定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我们就可以在解答考查文言虚词这一小题时自如地运用代入法。
答题时先确认判断该虚词在两句中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那一句里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将其代入另外一句,再看看替代后文意是否通顺、恰当,如通畅,则相同;反之,则不同。
根据具体的语境和不同的语法搭配来进行判断,要充分利用语境来辨别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在阅读材料中,要根据上下文的特定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如“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这里的“乃”是副词还是连词?我们考查一下前文的意思:前文蔺相如说和氏璧是天下共同称颂的宝玉,赵王送璧时设九宾礼于庭,表示对大国的尊重,那么璧送来了,秦王也应对赵国表示尊重,“设九宾于廷”。
这样看来,蔺相如提出的是一个必要条件,两句间是“只有??才??”的关系,因此,“乃”应解释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
如用“见”“于”“为”“为所”表被动,用“之”“是”表示宾语前置,如:何厌之有。
从语法结构角度切入也是理解文言虚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以勇气闻于诸侯”和“故内惑于郑袖”,结合文意可知,前句的主语是廉颇,是施动者;后句的主语应是楚怀王,是受动者。
2023年文言文教案模板10篇
![2023年文言文教案模板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d77c71ab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ca.png)
2023年文言文教案模板10篇文言文教案篇1一、判断句白话文用动词“是”联系判断句中两部分,而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而以主语谓语直接相续。
文言文表判断的常见句式有:1.用助词“者”和“也”配合表示判断。
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夫战,勇气也。
粟者,民之所种。
2.在主谓间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
例如: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环滁皆山也。
⑥臣本布衣。
“乃”“则”“即”有“就是”之意。
3.动词“为”和判断词“是”表示判断。
例如:①此为何若人?②问今是何世?4.“者”也”都不用,完全凭句意去判断。
例如刘备,天下袅雄。
5.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例如:视之,非字而画。
二、被动句在动词作谓语的句子里,主语不是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施动者,而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叫被动句。
常见的文言被动句有以下几种:1.在动词谓语后边也用介词“于”,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例如:①而君幸于赵王。
②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介词“为”引出动作行为主动者或配合“所”字一起使用,例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3.在动词前边用“见”作为被动标志,例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又可以再在动词后边用介词“于”引出动作行为主动者,例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在动词前边用“受”,同时在动词后边用介词“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5.在动词前边用介词“被”作为标志,例如: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或者配合介词“于”引出行为主动者,例如:燕以万乘之国被围于赵。
三、倒装句(一)宾语前置句在古代汉语里,宾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沪教版《为学》教案(精选12篇)
![沪教版《为学》教案(精选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ccde5ed6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9c.png)
沪教版《为学》教案(精选12篇)沪教版《为学》教案(精选12篇)沪教版《为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和情感。
熟读背诵课文。
理解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
掌握文中重点实词的意义。
认识文中故事的内涵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学习利用对话表现人物心理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人之为学“贵在立志、事在人为”的道理。
激发克服困难、立志勤学的决心。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实词的意义;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文中故事的内涵与作用。
教学准备作者朱熹的相关资料。
旬子《劝学》片断。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作者简介1)、学生简介。
2)、教师相机补充。
(彭端淑,约1736年生,字乐斋,四川丹陵人,生而颖异,十岁能文。
清雍正十一年进士,曾任吏部朗中等职,乾隆十二年到广东肇罗道做道元,后在锦江书院讲学,著有《白鹤堂文集》。
)2、根据自己的感受谈“天下事有无难易之别”?难易之间是否存在转化的条件? 调动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认识、看法,教师及时做出评定。
如果学生答出了难易间的转化条件,那么教师顺势提出“我们学习是否也存在难易之别、相互转化的可能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论述这个问题的课文《为学》。
如果学生未能答出,教师此时告诉学生——我们今天就学习一篇解决这个问题的课文《为学》。
二、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句子停顿等。
学生可在课文中注好停顿标志。
2、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对句子停顿。
3、用散读、个别读、同桌互读、小组读、齐读等形式读课文,要求读得准确、流利。
三、再读课文1、结合文中注释疏通文章大意,并划出有疑问的字词。
2、同桌互说课文大意,相互答疑、存疑。
3、全班交流、答疑。
相机明确重点实词的意义及文中“之”字的用法。
(“之”字用法归纳如下:1)为之,则难者亦易也。
代词,相当于“它”,指代“事情”。
2)吾欲之南海。
动词,往、到。
3)蜀之鄙有二僧。
助词,的。
4)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助词,无意义,用在主谓之间,有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用法及翻译(高三复习) 教案教学设计
![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用法及翻译(高三复习)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bdf2bda581b6bd97e19ea0c.png)
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用法及翻译(高三复习) 教案教学设计江苏省灌南县第二中学邱玉兰考纲要求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2、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教学过程一、解读考纲:07年江苏高考《考试说明》对古文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浅易”指高中毕业生应该能够掌握的程度。
①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乃、其、所、为、焉、以、因、于、则、之。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主要结合理解文意和文句翻译来考查。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
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二、高考例题。
2005年[重庆卷] 阅读下文。
完成第l—5题。
侯可字无可,华州华阴人。
少倜傥不羁,以气节自许。
既壮,尽易前好,笃志为学。
随计①入京,里中醵金赆行②。
比还,悉散其余与同举者,日:“此金,乡里所以资应诏者也,不可以为他利。
”且行,闻乡人病,念日:“吾归,则彼死矣!”遂留不去。
病者愈,辍己马载之,徒步而归。
孙沔征侬徭,请参军事,奏功得官,知巴州化城县。
巴俗尚鬼而废医,唯巫言是用,娶妇必责财,贫人女至老不得嫁。
可为约束,立制度,违者有罪,几变其习。
再调华原主簿。
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岁责其租。
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
郡吏赵至诚贪狡凶横,持守以下短长,前后莫能去。
可暴其罪,荷枷置狱,言于大府诛之,闻者快服。
签书仪州判官。
西夏寇边,使者使可按视,即以数十骑涉夏境,猝与之遇,亟分其骑为三四,令之日:“建尔旗帜,旋山徐行。
”夏人循环间见,疑以为诱骑不敢击。
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
说渭源羌酋输地八千顷,因城熟羊③以抚之。
琦上其功。
可轻财乐义,急人之急,忧人之忧。
与田颜为友。
颜病重,千里求医,未归而颜死,目不瞑。
人曰:“其待侯君乎?”且殓而可至,拊之乃瞑。
必修一《师说》教案
![必修一《师说》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1faf389d4d8d15abf234e04.png)
《师说》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理解字、词、句的含义,能读懂文章的大意并背诵全文。
2.了解并梳理文言虚词(而、其、于、乎、之)、文言实词(惑、师、道、传、读、遗、不必、古文、小学等)、文言句式(判断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被动句)的意义用法。
学会在阅读中举一反三。
3.简略分析本文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衔接关系,感受正反论证、对比论证的运用效果。
【教学重、难点】1.疏通文章字、词、句的含义,读懂文章大意并背诵全文。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
学会在阅读中举一反三地运用。
2.简略分析议论文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关系,感受正反论证、对比论证的效果。
【教学方法】朗诵法、讲授法【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之前我们学习了荀子的《劝学》,大致了解学习的重要意义以及有效学习的途径方法。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韩愈的《师说》,聆听韩愈解说从师学习的道理。
二、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祖籍昌黎,自谓“昌黎韩愈”,故世称“韩昌黎”。
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曾任吏部侍郎,谥“文”,后人又称“韩吏部”、“韩文公”。
有《昌黎先生集》。
三、解题现在我们先来看一下文章的题目:师说。
说,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是用作动词。
但是本篇文章的文题中的“说”却不同于现在的用法,它是一种议论文体的标志,“师说”即解说从师学习的道理。
(板书)四、课文讲解(一)教师朗诵,学生注意字句停顿,同时标注字音。
(二)解析课文1.学生整体朗读文章第一段,注意字句停顿。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根据文下注释,这句中的“学者”是指求学的人。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第二句我们要关注一个句式:……者,……也。
是判断句。
在文言文中,……者,……也都是表示判断的判断句。
受,同“授”。
所以:用来……的。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板书:句式:判断句)(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2c06e2caaea998fcc220e2f.png)
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复习教案教学博苑09-14 1226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复习教案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于、与、则、者、之《考试说明》中确定的18个文言虚词;所谓“用法”就是某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其所表示的语法关系,即词性(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有些资料书把代词也归入虚词范围)二、基础知识。
1.文言虚词的作用:汉语语法的主要表现手段是语序和虚词而不是词类的形态变化。
文言虚词的具体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与实词一道组成某些结构(如结构助词“者”“所”“之”等)②联系词、词组、句子乃至段落(如连词、介词、以及语气词中的发语语);③表示语气(如语气助词、词气副词);④修饰限制(如副词);⑤称代(代词);⑥调整语序乃至规定语序(如:“唯利是图”中用虚词“是”将宾语“利”提到动词“图”的前面,就是调整语序;疑问代词作宾语时一定位于动词之前,这便是规定语序);⑦表示一定的声音或使音节匀称(前者如叹词,后者如音节助词)。
2.见参考书。
3.复习重点:1、分清虚实。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和虚化而来的,许多词即可作为虚词用也可作为实词用。
例如,“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中的“以”字,如果按虚词“把”或“用”来解释显然不合情理,只有依据语境讲成“率领”才符合当时诸侯之间的实情。
2.辨明词义和用法。
虚词大多是多义的,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
例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前后两个“乎”都相当于介词“于”,但前一个应翻译为“在”,后一个应翻译为“比”3.通晓古今。
有的文言虚词虽然在形式上呗保留了下来,出现在现代汉语里,但其意义和作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如“所以”在文言文里表示原因、依据,现在则用来表示结果。
再如“于是”在古文里更多的是两个单词,现在则是一个双音词。
因此,只有通晓古今,才可避免“以今释古”。
三、18个文言虚词用法例释1.【而】。
大道之行也的教案
![大道之行也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41e2a04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f8.png)
《大道之行也》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大道之行也》这篇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2.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 通过分析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大意。
2. 词汇讲解:对课文中的重点词汇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词义。
3. 内容分析:分析课文中提出的问题和观点,引导学生思考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4. 论证方法讲解:讲解课文中使用的论证方法,如对比、举例等,培养学生论证和辩证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与课文相关的问题或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准确性。
3. 词汇讲解:对课文中的重点词汇进行讲解,解释词义和用法。
4. 内容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问题和观点,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5. 论证方法讲解:讲解课文中所使用的论证方法,让学生了解并学会运用这些方法。
6.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看法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辩证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准确性和流利程度。
2. 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词汇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3. 学生对课文内容分析和思考的深度和广度。
4.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辩证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大道之行也》的原文文本。
2. 参考资料:相关的古代文化知识和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课文文本和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4. 学习活动材料:如笔记本、笔等,供学生记录和整理学习内容。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导入活动:通过展示古代社会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古代社会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课文阅读: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增加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课文中的观点和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之 用法 只能作宾语
![之 用法 只能作宾语](https://img.taocdn.com/s3/m/bbaff557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8f.png)
之用法只能作宾语
摘要:
一、介绍“之”的用法
二、解释“之”只能作宾语的原因
三、总结“之”在中文语法中的作用和地位
正文:
【一】介绍“之”的用法
在中文语法中,“之”是一个有着特殊用法的字。
它常常出现在句子中,起到连接作用。
然而,它的用法比较特殊,只能作为宾语出现,不能作为主语或谓语。
【二】解释“之”只能作宾语的原因
“之”字在中文语法中的特殊性,源于古代汉语的发展演变。
在古代汉语中,“之”字用作代词,代替前面的名词,起到连接作用。
随着语言的发展,它逐渐失去了实义,变成了一个纯粹的虚词,主要用来表示所属关系。
因此,它只能作为宾语出现,不能作为主语或谓语。
【三】总结“之”在中文语法中的作用和地位
尽管“之”字在中文语法中的地位比较特殊,但它仍然是中文语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起着连接作用,帮助句子更加通顺、连贯。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文言虚词“之”字的用法(教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文言虚词“之”字的用法(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135f7a0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ec.png)
当之字作助词时时情况有些复杂,它可以是结构助词也可以是音节助词也可以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也可以作为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的标志。
4.之字如果被放在被提前的宾语和动词之间,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翻译。比如“何陋之有”,何陋是宾语被提到了动词有的前面,就成了倒装句,那么这里的之字就起到宾语前置的作用了。
5.之字还能标志定语后置呢,比如“马之千里者”,本来正确顺序其实是千里马,千里是定语移到后面则为定语后置。
三、课后小结
好啦,之字最常用的方法已经讲解完毕,屏幕面前的同学掌握了吗?我们一起来做个课后小测试吧!请同学自行暂停,完成习题,并在页面下载答案自行对照哦!今天周老师的课就上到这里啦,同学再见。
(三)助词
1.之做结构助词时,译为的。比如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翻译为一做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实欲界之仙都,译为这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2.之做音节助词需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没有实在的意义。比如称善者久之,文帝称赞了周亚夫很久。“公将鼓之”,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这里的之都是为了补足音节使句子读起来更有节奏感。
3.如果之放在主谓之间的话会取消该句子的独立性,使其变成一个短语,才能更好的镶嵌在句子中间,使其更紧凑,重点更突出。比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这句话要分成两个部分看。“予”和“爱”字已经是句子的主干了,那就必须把原本完整的主谓“莲”与“出”之间加上之子,取消它原本的独立性才能融入到这个句式中来。同样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也是这个道理。
(二)代词
1.当之做代词时,一般分为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之一般作第三人称代词,翻译为他、她、它(们)。比如狼一文中“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指屠夫从后面将他的大腿砍断,也将它杀死了。这里的之代指前文出现的狼。第二句邻居京城氏有一个寡妇,他有一个男孩儿才刚刚换牙的年纪跳跳蹦蹦的前去帮助他们。这里的之代指愚公一家。
文言文词类活用教案
![文言文词类活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d5e407f011ca300a6c39081.png)
文言文词类活用教案一、名词的活用(一)名词用作动词直接带宾语1、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2、沛公欲王关中王:统治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4、公将鼓之5、范增数目项王。
6、大楚兴,陈胜王王:称王7、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泳8、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9、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规律总结:规律一:名词带宾语。
规律二:名词与名词连用,前面没有动词。
规律三:表示工具或器物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可按“用+工具(器物)+工具(器物)的功用”的格式翻译,或者直接用表工具(器物)功用的动词翻译。
(二)名词作状语1、狼不敢前。
2、人皆得以隶使之隶:当奴隶3、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用船4、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东、北:在东边、在北边5、而相如廷叱之廷:在朝廷6、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夜:在夜晚7、斗折蛇行,明灭可见8、(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
9、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10、箕畚运于渤之尾。
11、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规律总结:规律一: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
“于(向)+名词”规律二:就一般情况说,凡动词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能认为是用作主语的,就应该认为是用作状语。
(三)名词使动用法1、生死而肉骨肉:使……长肉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让……称王3、夫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四)名词意动用法吾从而师之1、稍稍宾客其父宾客:把……当作宾客。
2、鱼肉缙绅鱼肉:以……为鱼肉3、孟尝君客我客:把……当作门客二、动词的活用(一)动词用作名词1、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入:产品、收入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收获、心得3、今寡人不能。
4、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收藏、经营:金玉珍珠5、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到达的人。
)6、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总结:规律一: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规律二:一般是不及物动词,多数后面直接出现宾语,如果没有,便是省略了。
高考文言文虚词教学案
![高考文言文虚词教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077a80c22cc58bd63186bd1e.png)
《高考文言文—虚词》复习教学案主备人茆海燕审核人孙孟英教学目标1、掌握《考试说明》中规定的18个虚词的用法2、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课时安排 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掌握“之”“而”“以”虚词的用法教学过程文言文阅读材料多以人物传记为主,考查文言实词、虚词或信息筛选、分析与概括等,实词以常用、多义为主;虚词增加了3个,限制在以下15个范围内: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一、考点阐释文言文阅读材料多以人物传记为主,考查文言实词、虚词或信息筛选、分析与概括等,实词以常用、多义为主;虚词增加了3个,限制在以下15个范围内: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辍耕之陇上。
3、奉之弥繁。
4、侵之愈急。
5、子孙视之不甚惜。
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7、汝识之乎?8、可以知之矣。
9、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1、余之力尚足以入。
1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1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5、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16、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17、顷之,烟炎张天。
18、蚓无爪牙之利。
19、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20、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2、夫晋,何厌之有。
教师明确:1—2动词“到……去”;3—7第三人称代词“他”“它”“他们”“它们”;8—9指示代词“这”;10—12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中间“的”;13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中间;14—16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7用18—20定语后臵的标志;21—22宾语提前的标志。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初中语文文言文 复习教案
![初中语文文言文 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5467bd1ec3a87c24028c49a.png)
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教学目标:1 .正确诵读古代文言,读出文句的节奏和停顿。
2.借助注释,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基本内容。
3.理解常用实词和虚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具有一定的直译或意译浅易文言语句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常用实词和虚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过程:一、文学文化常识1.《醉翁亭记》选自,作者字,自号,晚年又号,是时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从表达方式看,《醉翁亭记》将、、熔于一炉。
1.《岳阳楼记》作者,字,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选自《》,我们曾学过他的《渔家傲》。
二、把握字音、节奏。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B.游人去/而禽鸟乐也C.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D.太守/与客来饮/于此2.给加点字注音。
树林阴翳.()饮少辄.醉()伛偻..提携()山肴野蔌.()弈.者胜()觥.筹交错()三、词语解释。
(一)重点字词解释。
《岳阳楼记》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2.增其旧制.()3.横无际涯.() 4.朝晖夕阴() 5.前人之述备矣() 6.然则()7.迁客() 8.骚人() 9.连月不开()10.薄暮冥冥() 11.翔集() 12.郁郁()13.把酒临风()1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15.或异二者之为()1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7.微斯人() 18.吾谁与归()《醉翁亭记》(1)蔚然而深秀()(2)翼然临于泉上者()(3)饮少辄醉()(4)醉翁之意不在酒()(5)得之心而寓之酒也()(6)野芳发而幽香()(7)佳木秀而繁阴()(8)临溪而渔()(9)伛偻提携()()(10)杂然而前陈者()(11)山肴野蔌()(12)弈者胜()(13)觥筹交错()(14)树林阴翳()(15)泉香而酒洌()(16)鸣声上下()(17 )太守之乐其乐也()()(二)一词多义词。
六年级下册《学弈》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
![六年级下册《学弈》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7a9a0c4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9c.png)
六年级下册《学弈》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学弈》教案篇一一、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1、使弈(yì yí)秋诲(huì huǐ )二人弈。
2、弗若之矣(yǐ yì )。
3、为(wèi wéi )是其智弗(fó fú )若与(yú yǔ )?4、鸿鹄(hú háo)二、形近字组词弈()悔()奕()诲()三、联系课文,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唯弈秋之为听。
思援弓缴而射之。
四、写出“之”在下列句子中的意思。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2、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3、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4、惟弈秋之为听。
()五、理解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两个人同时学下棋,后一个人却不如前一个人?2、《学弈》记叙了两个人跟弈秋学下棋,一个,一个告诉我们的道理。
语文教案-《学弈》的教学设计篇二《学弈》是一篇叙事明理的文言文,选自《孟子告子》。
全文讲述了围棋高手弈秋教两个学生学下围棋。
一个学生专心致志,一个学生虽然听着,但心里一直想着有天鹅飞来,用弓箭射它。
虽然两个人一起学习,但后者却不如前者。
告诉人们,并不是他们的智力有别,而是后者不用心学习,三心二意,自然学不好知识。
课文文辞凝练,寓意深刻,是孟子的传世名篇。
教者王亚宁课型阅读课文科目语文课题学弈教材分析《学弈》是一篇叙事明理的文言文,选.gaokaobaba 自《孟子告子》。
全文讲述了围棋高手弈秋教两个学生学下围棋。
一个学生专心致志,一个学生虽然听着,但心里一直想着有天鹅飞来,用弓箭射它。
虽然两个人一起学习,但后者却不如前者。
告诉人们,并不是他们的智力有别,而是后者不用心学习,三心二意,自然学不好知识。
课文文辞凝练,寓意深刻,是孟子的传世名篇。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课后的注释理解课文。
并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文言文“之”字的用法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
![文言文“之”字的用法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bcab2dd4cc7931b764ce1592.png)
教师姓名邓秀琴单位名称喀什市第二十八中学填写时间2020年8月学科初中语文年级/册九年级教材版本人教版课题名称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难点名称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之”字在文言文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用法比较多,学生容易混淆。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由于判定“之”的用法有时需要根据句子成分来判定,很多学生不会分析句子成分,所以判定不出来。
难点教学方法通过例句的讲解,细致的分析句子成分,帮助学生理解。
讲练结合。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导入文言文“之”字的用法,在初中文言文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也是经常考到的一个虚词,所以掌握“之”字的用法就比较重要,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看看“之”字有哪些作用。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一、出示“之”字的七种用法1、用作代词2、用作动词3、用作结构助词。
相当于“的”4、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不译5、放于句子中起调节音节、舒缓语气的作用6、宾语前置的标志二、结合具体例句讲解“之”字的用法1、用作代词代词(1)人称代词 “我”“他”“他们”“它”“她”例如:求之下流,固颠《河中石兽》之:代词,石兽 “它”(2)指示代词 “这”“这样”“那” “那样”等例如: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卖油翁》之:此,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2、用作动词 相当于:“到”“往”“去”例如:已而之细柳军 《周亚夫军细柳》之:动词 “到”“去”3、用作结构助词。
相当于“的”例如:小大 之 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之:结构助词 的格式:定语+之+中心语4、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不译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之: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不译格式:主语+之+谓语5、放于句子中起调节音节、舒缓语气的作用例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之: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注:用在形容词、副词或者某些动词的末尾,或者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起末尾调节音节的作用6、宾语前置的标志例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正确语序:孔子云:“有何陋之?”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格式:宾语+之+谓语7、定语后置的标志例如:马之千里者。
教案-之字的用法
![教案-之字的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daa4becf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2b.png)
文言文中虚词“之”的用法及意义【教学设想】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时候,对虚词“之”的用法使用比较费劲,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语感分析外,应该也可以借助语法分析来让学生掌握“之”的用法。
【教学目标】掌握辨析“之”字在初中文言文中的用法及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过程】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中,“之”比较多,用法也较复杂,有作代词用的,也有作助词、动词用的;区分起来也比较费劲。
若死记硬背,耗时多而效果不佳。
所以在学习中要学会摸索出一套有效的辨析“之”的用法的方法。
1、“之”作代词用“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①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马说》)②又数刀毙之。
——蒲松龄《狼》③渔人甚异之。
(陱渊明《桃花源记》)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第三人称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有时候也作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事”、“那”、“那样”等。
2、“之”作动词用①辍耕之垄上。
(《史记陈涉世家》)②杜少府之任蜀州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史记陈涉世家》)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蜀州”、“垄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杜少府”,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3、“之”作助词用“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如: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②水陆草木之花。
——周敦颐《爱莲说》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情”、“花”、“狱”、)或名词性短语时,“之”前面的词或短语来修饰其后面的名词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2)“之”用于主谓之间,用于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论语《学而时习之》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学而时习之》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dddbd23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74.png)
在此,我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总结:
1.学习《学而时习之》,理解其原文含义,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
2.领会文章中阐述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将其与现代学习理念相结合。
3.通过小组讨论、课堂练习等方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最后,请大家课后认真完成相关作业,巩固今天的学习成果。同时,希望大家能够持续关注《论语》这部经典著作,从中汲取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4.通过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文学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探究式学习法,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思考、讨论《学而时习之》中所蕴含的学习方法和道理。
2.运用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学而时习之”的重要性,培养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3.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举例说明“学而时习之”在学习、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例如,文中提到的“学而时习之”,这里的“学”和“习”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它们对我们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有何启示?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白“学”是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习”则是对知识进行巩固和运用。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知识的内化。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现在,请同学们分成小组,结合刚才的学习内容,讨论一下以下几个问题:
1.《学而时习之》中提到的学习方法,与现代学习理念有哪些相通之处?
2.请举例说明,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学而时习之”的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3.你认为“学而时习之”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是什么?
每个小组可以选出一个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进行补充。在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讨论情况,并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应在教学中采取分层教学、激发兴趣、引导思考、鼓励表达等措施,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课内容,提高其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学习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2.宋何罪之有?
1.不知道句读,不解决疑惑。 2.宋国有什么罪过呢?
返回
1.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 陆离。---《离骚》
2.都督阎公之雅望,宇文新州 之懿范。---《滕王阁序》
1.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加长我 长长的佩带。
2.有崇高声望的都督阎公,有 美好风范的新州刺史宇文。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 然。——《赤壁赋》
任凭小船飘去,越过那茫茫的江 面。
返回
1Hale Waihona Puke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 也。------《逍遥游》
2.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 也。------《烛之武退秦师》
1.在不生草木之地的北面,有一个深海, 是天池。
2.晋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 筑防御工事,是您所知道的。(用在 “所”字结构前,相当于“的”)
作代词
取独
之 的
音节助词
用
作动词
语气助词
法
结构助词---“的”
作助词
宾语前置的标志
定语后置的标志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 《孔雀东南飞》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鸿门宴》
1.阿母听说了这件事,用拳头敲 着坐具,十分生气。
2.项王接受了和氏璧,把它放在座 位上。
返回
奚以之九万里而难为。---《逍遥游》 哪用飞到九万里的高处,再往南飞去呢?
返回
1.扣弦而歌之。---《赤壁赋》
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寡人之于国也》
1.敲着船边,打着节拍唱着歌。
2.咚咚的敲着战鼓,战斗已经 开始。 用在动词后,没有意义,作衬 字。
用在介宾前,舒缓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