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2023年高二生物下册期末考试试卷完整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择题
下表为几种限制酶的切割位点,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限制酶能够水解DNA上特定的磷酸二酯键
B. BamHⅠ切割的序列能被BclⅠ切割
C. BclⅠ切割的序列能被Sau3AⅠ切割
D. 以上信息说明限制酶具有特异性和专一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题中表格可知,限制酶BamHⅠ的识别GGATTC序列,且在GG之间进行切割;BclⅠ识别的序列为TGATCA,且在TG之间切割;Sau3AⅠ的识别序列为GATC,且在G前面切割;
A、限制酶作用部位是DNA上的磷酸二酯键,故A正确;
B、BamHⅠ切割的序列与BclⅠ切割序列不同,所以不能被BclⅠ切割,故B错误;
C、BclⅠ识别的序列中包含Sau3AⅠ的识别序列,而且两者切割位点相同,故C正确;
D、限制酶具有特异性和专一性,故D正确。
本题需要选择错误选项,故答案为B。
选择题
关于如图所示DNA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限制酶作用于①部位,DNA连接酶作用于③部位
B. 该DNA的特异性表现在碱基种类和比例上
C. 若该DNA中A为p个,占全部碱基n/m(m>2n),则G的个数为(pm/2n)﹣2p
D. 把该DNA放在含15N的培养液中复制两代,子代中含15N的DNA 占100%
【答案】D
【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这个DNA分子的一条链是15N,另一条链是14N;
①是磷酸二酯键,②是脱氧核糖,③是氢键。
A、限制酶和DNA连接酶作用的部位都是磷酸二酯键,故A错误;
B、DNA的特异性表现在碱基排列顺序上,故B错误;
C、由于该DNA为双链结构,所以G+A=50%=1/2,若该DNA中A为p 个,占全部碱基n/m(m>2n),则全部碱基为p×m/n,所以G的比例为1/2-n/m,G的个数为(pm/2n)﹣p,故C错误;
D、把该DNA放在含15N的培养液中复制两代,子代DNA中新形成的子链都含有15N,故D正确。
故选D。
选择题
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培育抗虫棉,下列导入目的基因的做法错误的是
①将毒素蛋白注射到棉受精卵中;②将编码毒素蛋白的DNA序列,注射到棉受精卵中;③将编码毒素蛋白的DNA序列,与质粒重组,导入细菌,用该细菌感染棉的体细胞,再进行组织培养;④将编码毒素蛋白的DNA序列,与细菌质粒重组,注射到棉的子房并进入受精卵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A
【解析】
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
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
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①项,将毒素蛋白直接注射到棉受精卵中,受体细胞未获得目的基因,故错误。
②项,将编码毒素蛋白的DNA序列注射到棉受精卵中,DNA序列无法整合到棉花细胞的染色体上随之复制,可能会被酶水解,故错误。
③项,将目的基因与质粒重组后导入细菌,用该细菌感染棉的体细胞,再进行组织培养,细菌实际上起到了转导的作用,故正确。
④项,将目的基因与质粒重组后注射到棉的子房并进入受精卵,这
应用了花粉管通道法,故正确。
综上所述,做法错误的是①②,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
选择题
研究者将苏云金芽孢杆菌(Bt)的Cry1Ab基因导入水稻细胞培育成抗螟虫的克螟稻,克螟稻与普通水稻杂交,子代抗螟虫与不抗螟虫的比例为1:1。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Cry1Ab基因虽已整合到克螟稻细胞的染色体上,但没有表达
B. 获取Cry1Ab基因需使用限制酶和DNA连接酶
C. 克螟稻和普通水稻仍然属于同一个物种
D. 克螟稻降低了农药的使用量,害虫不会出现抗药性
【答案】C
【解析】
1、基因工程至少需要三种工具: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DNA 连接酶、运载体。
2、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步骤主要包括四步:(1)目的基因的获取;(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其中目的基因的获取需要限制酶,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需要限制酶和DNA连接酶。
3、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的生理功能,
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A、克螟稻能抗螟虫,说明Cry1Ab基因已整合到克螟稻细胞的染色体上并成功表达,故A错误;
B、获取Cry1Ab基因需使用限制酶,但不需要DNA连接酶,故B错误;
C、克螟稻和普通水稻能够杂交并产生可育后代,所以仍然属于同一个物种,故C正确;
D、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因此害虫也会出现抗药性,故D错误。
故选C。
选择题
某兴趣小组拟用组织培养繁殖一种名贵花卉,其技术路线为“取材→消毒→愈伤组织培养→出芽→生根→移栽”。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消毒的原则是既杀死材料表面的微生物,又减少消毒剂对细胞的伤害
B. 若在愈伤组织培养中加入细胞融合的诱导剂,则不能获得染色体加倍的细胞
C. 出芽是细胞脱分化的结果,受基因选择性表达的调控
D. 生根时,培养基通常应含α-萘乙酸等生长素类调节剂
【答案】C
【解析】
植物细胞工程:
A、在植物组织培养中,消毒的原则是既杀死材料表面的微生物,又减少消毒剂对细胞的伤害,要选择适当的消毒剂及浓度,故A正确。
B、在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中,应先加入果胶酶和纤维素酶将细胞壁分解,再加入细胞融合的诱导剂,使细胞融合,才可获得染色体加倍的细胞,故B正确。
C、出芽是细胞再分化的结果,同样受基因选择性表达的调控,故C 错误。
D、α-萘乙酸是生产中常用的植物生长素类似物,具有促进植物生根的功能,故D正确。
故选C。
选择题
如图为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过程,则制作人工种子,及生产治疗烫伤、割伤的药物紫草素,应分别选用编号()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③②
【答案】D
【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①为离体的植物组织或器官,②为愈伤组织,③为胚状体,④为新植株,据此答题。
人工种子是指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得到的胚状体、不定芽、顶芽和腋芽等为材料,通过人工薄膜包装得到的种子,因此,要制作人工种子,应选③;要获得细胞代谢产物,应该培养到愈伤组织,因此,生产治疗烫伤、割伤的药物--紫草素,应选②,故选D。
选择题
科学家把天竺葵和香茅草进行体细胞杂交,培育出的驱蚊草含有茅醛,能散发出一种特殊的气味,达到驱蚊且对人体无害的效果。
下列关于驱蚊草培育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驱蚊草的培育属于细胞工程育种,发生了染色体变异
B. 驱蚊草培育过程可用到纤维素酶、果胶酶、PEG等试剂
C. 培育过程中形成的愈伤组织不能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
D. 在由杂种细胞形成杂种植株过程中,发生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细胞分化
【答案】D
【解析】
A、由题意可知驱蚊草利用的是植物体细胞杂交,属于植物细胞工程,杂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天竺葵和香茅草染色体数目之和,所以发生了染色体变异,A正确;
B、在体细胞杂交过程中需要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然后用PEG促进原生质体的融合,B正确;
C、培育过程中形成的愈伤组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C正确;
D、由杂种细胞形成的杂种植株过程中,一定要有经过有丝分裂和细胞分化,不进行减数分裂,D错误。
故选D。
选择题
用三倍体无籽西瓜植株叶片通过组织培养得到新个体,该生殖方式和新个体所结的果实分别是
A. 有性生殖、无籽西瓜
B. 有性生殖、有籽西瓜
C. 无性生殖、有籽西瓜
D. 无性生殖、无籽西瓜
【答案】D
【解析】
植物组织培养的操作过程为:
植物体细胞进行植物组织培养形成新个体属于无性生殖;三倍体无籽西瓜植株叶片通过组织培养得到的新个体仍为三倍体,由于其在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不能形成正常配子,因此所结果实仍为无籽西瓜。
故选D。
选择题
下列有关细胞全能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草莓、马铃薯等脱毒苗的培育成功表明了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B. 用花粉培育成的植株往往高度不育,说明花粉细胞不具有全能性
C. 克隆羊的诞生不能说明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D. 愈伤组织的形成不能说明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答案】B
【解析】
细胞的全能性:
(1)概念: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2)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是:细胞携带有该生物全套的遗传信息。
(3)细胞全能性大小不同,一般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大于动物细胞,所以
植物细胞比动物细胞更容易发育成完整个体。
(4)细胞表现出全能性的条件:离体、适宜的营养条件、适宜的环境条件。
A、草莓、马铃薯等脱毒苗的培育,采用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说明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A正确;
B、用花粉培育成的植株,体现了花粉具有全能性,B错误;
C、克隆羊的诞生说明高度分化的动物体细胞核具有全能性,C正确;
D、愈伤组织的形成说明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可以脱分化,没有体现出细胞的全能性,D正确。
故答案为B。
选择题
下列关于动物细胞培养和植物组织培养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动物细胞培养和植物组织培养所用的培养基不同
B. 动物细胞培养和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不同
C. 烟草叶片细胞离体培养能产生新个体,小鼠杂交瘤细胞离体培养可大量增殖
D. 动物细胞培养可用于快速繁殖,植物组织培养可用于检测有毒物质
【答案】D
【解析】
1、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关键:(1)条件:离体,一定营养物质,激素等。
(2)培养基状态:固体培养基,主要成分:无机营养成分、有机营养成分、激素、琼脂。
(3)细胞学基础:细胞全能性。
(4)光照的应用:脱分化阶段不需要光照,再分化阶段需要给予光照,以利于叶绿素的形成。
2、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1)无菌、无毒的环境。
(2)营养:合成培养基,通常再加入血浆、血清等天然成分。
(3)温度和pH。
(4)气体环境:氧气和二氧化碳。
A、动物细胞培养和植物组织培养所用培养基不同,动物细胞培养采用的是液体培养基、植物组织培养采用的是固体培养基,故A正确;
B、动物细胞培养理论基础是细胞增殖,但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是细胞全能性,故B正确;
C、给予适宜的条件,烟草叶片细胞离体培养能产生新个体;小鼠杂交瘤细胞离体培养可大量增殖,故C正确;
D、动物细胞可以用于检测有毒物质、判断某种物质的毒性;由于植物分生区(如茎尖)的病毒极少甚至无病毒,因此切取一定大小的茎尖进行组织培养,再生的植株就有可能不带病毒,从而获得脱毒苗,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比较项目
植物组织培养
动物细胞培养
原理
细胞的全能性
细胞增殖
培养基性质
固体培养基
液体培养基
培养基成分
营养物质(蔗糖)、植物激素等营养物质(葡萄糖)、动物血清等培养结果
植物体
细胞株、细胞系
培养目的
快速繁殖、培育无毒苗等
获得细胞或细胞产物
分散处理
无
有
脱分化
有
无
选择题
下列关于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动物细胞经PEG诱导融合后再通过培养能得到优良动物个体
B. 动物细胞融合最重要的应用是制备“生物导弹”
C. 杂交瘤细胞实质上就是癌变的浆细胞
D. 单克隆抗体和传统方法生产的抗体化学本质相同
【答案】D
【解析】
1、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是将骨髓瘤细胞与浆细胞结合,经过选择培养基的筛选得到杂交瘤细胞并经专一抗体检测后,培养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杂交瘤细胞集合了两个细胞的遗传物质,既能无限繁殖,又能产生特异性抗体,又能无限繁殖.
2、单克隆抗体的作用:①作为诊断试剂:(最广泛的用途)具有准确、高效、简易、快速的优点.②用于治疗疾病和运载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癌症,可制成“生物导弹”
A、因为动物细胞的全能性受到限制,动物细胞融合形成的杂种细胞不能培育成动物,故A错误;
B、单克隆抗体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大量制备,最广泛的用途是
用作体外诊断试剂,故B错误;
C、杂交瘤细胞是把骨髓瘤细胞和浆细胞融合成的,不是浆细胞癌变的结果,故C错误;
D、单克隆抗体和传统方法生产的抗体化学本质相同都是蛋白质,故D 正确。
故选D。
选择题
下列有关体细胞核移植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在体外将从卵巢采集到的卵母细胞培养到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
B. 供体细胞不一定要来自珍稀动物
C. 通过显微操作技术去除卵母细胞的细胞核和第一极体
D. 使用电脉冲等方法激活重组细胞使其完成细胞分裂和发育
【答案】A
【解析】
动物核移植:是将动物的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一个已经去掉细胞核的卵母细胞中,使其重组并发育成一个新的胚胎,这个新的胚胎最终发育成一个新的个体。
用核移植方法得到的动物称为克隆动物。
A、由于MⅠ期卵母细胞核的位置靠近第一极体,用微型吸管可一并
吸出细胞核与第一极体,所以需要将卵母细胞培养到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故A错误;
B、供体细胞不一定要来自珍稀动物,故B正确;
C、在核移植之前,需要通过显微操作技术去除卵母细胞的细胞核和第一极体,故C正确。
D、本实验中需要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如电脉冲、钙离子载体、乙醇、蛋白酶合成抑制剂等)激活受体细胞,使其完成细胞的分裂和发育进程,故D正确。
故答案为A。
选择题
下列关于动物细胞培养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培养至细胞发生接触抑制时,瓶壁上的细胞呈双层分布
B. 在细胞的传代培养过程中,有部分细胞的基因型会发生改变
C. 骨髓瘤细胞的传代培养次数通常不是无限的
D. 传代培养时,无需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
【答案】B
【解析】
动物细胞培养的流程:取动物组织块(动物胚胎或幼龄动物的器官或组织)→剪碎→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分散成单个细胞→制成
细胞悬液→转入培养瓶中进行原代培养→贴满瓶壁的细胞重新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分散成单个细胞继续传代培养。
A、除癌细胞外,细胞一般都为贴壁生长,且当贴壁细胞分裂到表面相互接触时,因为细胞的接触抑制就会停止分裂增殖,从而无法形成双层细胞,故A错误;
B、细胞培养过程中,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所以培养出来的多数细胞基因型相同,只有少数细胞可能在培养过程中遗传物质改变,故B正确;
C、骨髓瘤细胞的传代培养次数通常是无限的,故C错误;
D、传代培养前需要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使细胞从瓶壁上脱离下来,故D错误。
选择题
“筛选”是生物工程中常用的技术手段,下列关于筛选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基因工程中用同种限制酶切割运载体和目的基因,酶切产物用DNA连接酶连接,为了保证成功率,需将获得的产物筛选后导入受体细胞
②为了快速繁殖无子西瓜,需筛选出特定染色体组数的体细胞才能进行组织培养
③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在完成细胞融合后,第一次筛选出的是杂交瘤细胞
④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在完成细胞融合后,第二次筛选出的是针对目标抗原的抗体检验为阳性的杂交瘤细胞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C
【解析】
单克隆抗体制备的两次筛选:①筛选得到杂交瘤细胞(去掉未杂交的细胞以及自身融合的细胞);②筛选出能够产生特异性抗体的细胞群。
①基因工程中用同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运载体和目的基因,将酶切产物用DNA连接酶连接,由于连接产物存在目的基因和目的基因的连接体、运载体和运载体的连接体以及目的基因和运载体的连接体,为了保证成功率,需将获得的产物导入受体细胞,然后对受体细胞再进行筛选,即选择出导入重组质粒的受体细胞再继续培养,故
①错误;
②为了快速繁殖无子西瓜,可采用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不需要筛选特定染色体组数的体细胞就能进行组织培养,故②错误;
③④单克隆抗体制备的过程中,在完成细胞融合后,第一次筛选出的是杂交瘤细胞,去除了未融合的细胞和自身融合的细胞,第二次筛选出的是针对目标抗原的抗体检验为阳性的杂交瘤细胞,即第二次筛选出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故③④正确。
本题答案为C。
选择题
下列关于哺乳动物生殖细胞的发生和受精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精子的发生是从初情期开始,经过MⅠ和MⅠ两次连续分裂再经变形而形成的
B. 卵子的发生开始于胎儿期性别分化之前,MⅠ是在雌性动物排卵之后完成的
C. 只有获能的精子才能与达到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卵子受精
D. 雄原核形成的同时,卵子完成减数第二次分裂
【答案】B
【解析】
1、卵子的发生开始于胎儿期性别分化之后,MⅠ是在雌性动物排卵前后完成的,场所在卵巢;MⅠ是在受精过程中完成的,场所在输卵管。
2、精子的细胞核和卵细胞的细胞核分别形成雄原核和雌原核,即雌、雄原核的形成;最后核膜消失,雌、雄原核融合,标志着受精作用的完成。
A、精子的发生是从初情期开始,经过MⅠ和MⅠ两次连续分裂再经变形而形成的,故A正确;
B、卵子的发生开始于胎儿期性别分化之后,MⅠ是在雌性动物排卵前后完成的,故B错误;
C、只有获能的精子才受精能力,故C正确;
D、雄原核形成和卵子完成减数第二次分裂是同时进行的,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选择题
下列有关受精作用及胚胎发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防止多精入卵的两道屏障是顶体反应和透明带反应
B. 卵裂期胚胎中细胞数目增加了,有机物总量减少了
C. 桑椹胚从透明带中伸展出来的过程称为“孵化”
D. 卵子是否完成受精的标志是卵细胞膜和透明带之间是否出现两个极体
【答案】B
【解析】
1、胚胎发育的早期有一段时间是在透明带内进行的,这一时期称为卵裂期,其特点是:细胞分裂方式为有丝分裂,细胞的数量不断增加,但胚胎的总体积并不增加,或略有缩小。
2、根据胚胎形态的变化,可将早期发育的胚胎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桑椹胚、囊胚、原肠胚。
A、透明带反应是防止多精入卵的第一道屏障,卵细胞膜反应(卵黄膜封闭作用)是防止多精入卵的第二道屏障,故A错误;
B、卵裂期胚胎中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所以细胞数目增加了,有机物总量减少了,故B正确;
C、囊胚期胚胎从透明带中伸展出来的过程叫做孵化,故C错误;
D、当精子进入卵子内后,被激活的卵子完成减数第二次分裂,排出第二极体。
当在卵黄膜和透明带的间隙可以观察到两个极体时,说明卵子已经受精,故D错误。
选择题
下图是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某一时期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中③可发育成胎儿的各种组织
B. 高等哺乳动物细胞分化开始于此时期的胚胎,终止于生命结束
C. 进行胚胎移植时,必须选用该图所示时期的胚胎
D. 此时期的胚胎既可以进行胚胎分割,也可以进行性别鉴定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该时期为囊胚期,其中①为透明带;②为滋养层,将来发育成胎盘或胎膜;③为内细胞团,将来发育成胎儿的各种组
织。
A、图中③是内细胞团,可发育成胎儿的各种组织,故A正确;
B、高等哺乳动物细胞分化开始于囊胚期,终止于生命结束,故B正确;
C、进行胚胎移植时,应选用囊胚或桑椹胚,故C错误;
D、此时期的胚胎既可以进行胚胎分割,也可以取滋养层的细胞进行性别鉴定,故D正确。
本题需选择错误的,故答案为C。
选择题
下列有关哺乳动物胚胎工程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采集到的精子和卵细胞相遇即可发生受精作用
B. 用于移植的早期胚胎必须由受精卵发育而来
C. 胚胎分割次数越多,产生的新个体也越多
D. 用同一胚胎的胚胎细胞核移植,产生的动物的性别是唯一的
【答案】D
【解析】
1、体外受精主要包括:卵母细胞的采集和培养、精子的采集和获能、受精。
2、胚胎分割是指采用机械方法将早期胚胎切割成2等分、4等分或8
等分等,经移植获得同卵双胚或多胚的技术。
胚胎分割的分数越多,操作的难度越大,移植的成功率也越低,目前以二分胚的分割和移植效率最高。
A、采集到的精子需经获能处理才能与成熟的卵细胞发生受精作用,故A错误;
B、用于移植的早期胚胎可以来自受精卵发育,也可以来自核移植,故B错误;
C、胚胎分割次数越多,操作难度越大,成功率越低,故C错误;
D、用同一胚胎的胚胎细胞核移植,产生的动物的性别都相同,故D 正确。
选择题
老年痴呆症患者的脑血管中有一种特殊的β-淀粉样蛋白体,它的逐渐积累可能导致神经元损伤和免疫功能下降,某些基因的突变会导致β-淀粉样蛋白体的产生和积累。
下列技术不能用于老年痴呆症治疗的是
A. 基因治疗技术
B. 胚胎干细胞技术
C. 单克隆抗体技术
D. 胚胎移植技术
【答案】D
【解析】
采用胚胎细胞技术可以产生新的神经元细胞,单克隆抗体技术定向改善免疫能力,基因治疗技术可以从基因水平对老年痴呆进行治疗,而胚胎移植技术则不能治疗老年痴呆。
A、基因治疗技术能导入正常的基因,治疗老年痴呆症,故A正确;
B、胚胎干细胞技术能提供和修复受损伤的神经元,故B正确;
C、单克隆抗体技术能降低β淀粉样蛋白体的含量,定向改善免疫能力,故C正确;
D、胚胎移植是为了获得优良个体,不能用于治疗疾病,故D错误。
选择题
科学家运用胚胎移植技术培育试管牛时,首先用激素促进良种母牛超数排卵,然后进行体外受精和培育,最后把胚胎送入母牛子宫内,孕育成小牛产出。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运用胚胎移植技术培育的试管牛属于动物克隆范畴
B. 在胚胎移植前可采用胚胎分割技术快速繁殖良种牛
C. 供体与受体在胚胎移植前后的生理环境须保持一致
D. 须配制一系列不同成分的培养液以培养不同发育时期的胚胎
【答案】A
【解析】
胚胎移植的生理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