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诗中看中外交流对唐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唐诗中看中外交流对唐代社会生活的影响当提到中国古代历史,最先想到的便是“汉唐气象”。
作为一个大一统王朝,唐代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都得到了极大地发展。
尤其是在对外交往方面,由于统治者开明的政策,更是出现了万国来朝的盛况。
毫无疑问,这种广泛与频繁地中外交流给唐代的社会生活带来了极大地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被载入史册,同时也被记录在诗人的笔下。
在这些诗歌中,我们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看见了唐代人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一、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
中外交往对唐代人社会生活的影响首先体现在物质方面,其中影响唐代人最大的无疑是胡食。
在《全唐诗》中,题目中出现了胡食的诗歌有白居易的《寄胡饼与杨万州》,刘禹锡的《葡萄歌》、《和令狐相公谢太原李侍中寄蒲桃》,赵鸾鸾的《酥乳》等8首;文本中出现胡食的诗歌有王绩《食后》、王维《送孙秀才》、卢绝《过楼观李尊师》、皮日休《太湖诗.雨中游包山精舍》、杜甫《太平寺泉眼》等共76首,其中初唐13首,盛唐41首,中晚唐22首。
1
胡食对唐代人饮食习惯的影响体现在主食和副食两个方面。
主食的种类仍可分为很多种,但从史料记载中出现的频率看,饼为最多,也是胡化色彩最浓厚的。
胡饼传入中原后,很快便受到上层社会的欢迎。
白居易《寄胡饼与杨万州》一诗中有这样的描述: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
寄予饥谗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
同时,胡饼也盛行于民间,《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云“唐代长安盛行此饼,日本僧圆仁入唐,在长安及见之,其言日开成六年正月六日,立春,命赐胡饼寺粥。
时行胡饼,俗家皆然。
”
传入长安的副食包括水果、蔬菜、调料等。
从西域传入中原的水果大部分只有贵族能够享用,有葡萄、石榴、黄桃、波斯枣等,其中以葡萄传播范围最广,唐彦谦有《咏葡萄》一诗“西园晚霁浮嫩凉,开尊漫摘葡萄尝。
”刘禹锡则有《葡萄歌》“野田生葡萄,缠绕一枝高。
移来碧墀下,张王日日高。
”蔬菜包括胡萝卜、胡芹、波斯菜(即菠菜),调料包括糖、胡椒等。
这些胡食的传入大大丰富了唐代的社会生活。
二、回鹘衣装回鹘马,就中偏称小腰身
唐代女性服饰大气而开放,追求身形美好而飘逸,多采用轻薄的纱制成,尤1乔乔《<全唐诗>中的胡食》[D],西北大学2015,第14页
其突出女性的胸部,表现出女子的胆略与气魄。
随着唐王朝的强盛,大量胡人涌入京城,受其影响,越来越多的中原女性也开始着胡服,显现出女性英气勃勃的一面。
关于胡服的样式在众多的唐诗中皆有所记载,如白居易《拓枝词》“绣帽珠稠缀,香衫袖窄裁”,刘禹锡《观拓枝舞二首》“垂带覆纤腰,安钿当妩眉”,许浑《赠萧炼师(并序)》“红珠络绣帽,翠钿束罗襟”等句。
诗人元稹《法曲》中对唐代女子盛行胡服胡妆的现象有一段描写“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膻满咸洛。
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
火凤声沈多咽绝,春莺啭罢长萧索。
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虽是于安史之乱后慨叹世风不古,但其中所描述的女子嫁胡人、着胡装的现象表现初唐代女子不受封建思想的羁绊努力追求自身幸福的美好愿望。
除了着胡服之外,受北朝胡风影响,唐代女性还流行着男装,表现出追求平等和自由的思想。
三、胡旋女,胡旋女。
心应弦,手应鼓。
中国的舞乐艺术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在唐代时期由于开放和兼容并包的思想尤为大放异彩。
除了传统的汉舞、汉乐等,唐代时周边各民族的特色舞蹈和音乐也逐渐传入中原,使得中原的一些舞蹈和音乐也带着浓厚的异域色彩。
唐朝的宫廷十部乐中,有6部来自西域诸国,它们分别为《西凉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
其中《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都来自西域,因此被列入胡部。
而《西凉乐》也被列为胡乐,是因为它是从胡乐演化而来,带有浓重的异域色彩。
2白居易新乐府诗《骠国乐》记写了唐贞元十七年(801年)骠国(古缅甸的前身)乐舞到大唐来表演的情景:“玉螺一吹椎髻耸,铜鼓一(一作千)击文身踊。
珠缨炫转星宿摇,花鬘斗薮龙蛇动。
”。
可见这种乐舞的乐器是螺号和铜鼓,舞者顶髻文身,舞姿耸动跳踊,有时摇摆旋转。
唐代时期原汁原味的西域歌舞以《胡旋舞》和《胡腾舞》最为出名,其中《胡旋舞》出自康居(约在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其舞最大的特点便是连续急速地旋转,热烈而奔放。
白居易有一首诗专门写《胡旋女》,其中对胡旋舞有这样的描述:“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
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
”在唐玄宗时期,胡旋舞甚是流行,更有“禄山胡旋迷君眼,贵妃胡旋惑君心”之说。
《胡腾舞》是中亚粟特的胡人舞蹈,于北朝后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原。
2赵喜惠《唐代中外艺术交流研究—以乐舞、百戏、书法、绘画、雕塑为中心进行考察》[D],陕西师范大学大学2012,第75页
由于唐朝时期从西域通往中原的道路畅通无阻,这就使胡腾舞大规模地涌入唐朝,这种现象在唐诗中也可体现。
如李端的《胡腾儿》和刘言史的《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
前者曰:“扬眉动目踏花桂,红汗交流朱帽偏。
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弱满灯前。
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
”后者曰:“石国胡儿人见少,縛舞尊前急如鸟。
织成蕃帽虚顶尖,载细胡衫双袖小。
手中抛下蒲萄盏,西顾忽思乡路远。
跳身转毂宝带鸣,弄却续纷锦靴软。
”这两首诗都生动描绘了胡腾舞的特点,即步态迅速敏捷、腾踏跳跃,舞姿轻巧快速、弦目多变,情感如醉如痴、热烈奔放,具有显著的西域舞蹈特色。
3
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姜笛戍楼间。
唐代的对外交往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地理视野,让唐代人了解了中原之外各国不同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
这些带有异域色彩的景观在唐边塞诗人们的诗歌中体现最为明显。
其中有“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的浩渺,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的开阔,有“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古从军行》)的苍茫,更有“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带给人的豪壮情怀。
唐诗中描写西域文化景观的主要是服饰、饮食和建筑。
关于服饰,有岑参“将军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袍”(《赵将军歌》),“黑姓蕃王貂鼠裘,葡萄宫锦醉缠头”(《胡歌》);刘商“水头宿兮草头坐,风吹汉地衣裳破。
羊脂沐发长不梳,羔子皮裘领仍左。
狐襟貉袖腥复肢,昼披行兮夜披卧”(《胡笳十八拍.第五拍》)。
关于饮食,则有岑参的“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巨罗”(《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灯前侍牌泻玉壶,金挡乱点野酡酥”(《玉门关盖将军歌》),描述了北方游牧民族以牛、羊、驼等肉食及奶酪、酡酥等为食。
在建筑上,不同于中原的是胡人之居处多为弯庐毡帐4,在此方面,岑参、王昌龄等人的边塞诗在诗歌中有
所提及,如岑参写道“雨拂毡墙湿,风摇毳幕羶”(《首秋轮台》),王昌龄则有“碧毛毡帐河曲游,囊驼五万部落稠,救赐飞凤金兜黎”(《箜篌引》)之句。
从这些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唐代人的地理和文化视野已经由中原扩大到北方各民族和西域诸国。
“寓史于诗”是我国古代诗歌的文化传统,作为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唐诗对后人研究唐代政治、经济、社会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从唐诗中,
3赵喜惠《唐代中外艺术交流研究—以乐舞、百戏、书法、绘画、雕塑为中心进行考察》[D],陕西师范大
学大学2012,第76页
4海滨《唐诗与西域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7,第238页
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频繁而广阔的对外交往给唐代人民的生活方式、精神文化等带来的影响,不仅丰富了唐代人的社会生活,更为后世留下了丰富且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
[2]牛抒真.全唐诗中的乐舞资料》[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6年.
[3]海滨.《唐诗与西域文化》[D]. 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7
[4]乔乔.《<全唐诗>中的胡食》[D].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大学2015
[5]赵喜惠.《唐代中外艺术交流研究—以乐舞、百戏、书法、绘画、雕塑为中心进行考察》
[D].博士学位论文. 陕西师范大学2012
[6]方亚光.《从唐诗看唐代的中外交往》[J].《学海》1993年第4期
[7]马豫鄂.《<全唐诗>中的服饰文化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