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总复习正反比例练习课|北师大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总复习正反比例练习课北师大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正、反比
例的基本概念,能辨识、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能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地写出对应的式子。
2. 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活动,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概括和推理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让
学生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内容
1.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
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
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2. 正反比例的辨识:通过实例,让学生辨识两种相关联的量是
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3. 正反比例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如行程问题、工作效率问
题等,让学生理解正反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正反比例的概念和辨识,正反比例的应用。
2. 难点:正反比例的辨识,特别是当两种量的关系不是直接给出,需要通过计算或推导来辨识时。
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计算器。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正反比例的实例,引导学生回顾正反比例的概念。
2. 新授:详细讲解正反比例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让学生辨识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3. 练习:让学生做一些辨识正反比例的练习题,巩固知识。
4. 应用: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理解正反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
1.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总复习正反比例练习课
2. 内容: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正反比例的辨识
正反比例的应用
作业设计
1. 必做题:练习册P5658页。
2. 选做题:解决一道实际问题,要求用到正反比例的知识。
课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复习正反比例的概念和辨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了正反比例的知识。
通过练习和应用,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通过实例来理解和辨识
正反比例,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数学,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同时,我也注意到了一些学生在辨识正反比例时存在的问题,如对两种量的
关系辨识不清,计算错误等,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解决
和改进。
重点细节:正反比例的辨识与应用
详细补充和说明
正反比例的辨识与应用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在学习过
程中容易感到困惑和困难的地方。
因此,教师需要在这个环节投入更
多的精力和时间,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
正反比例的辨识
1. 辨识方法:教师应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辨识两种相关
联的量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例如,给出一个情境:小明骑自行车
上学,速度是每小时15公里,时间是1小时,路程是15公里。
如果
速度和时间发生变化,让学生判断路程和速度、时间的关系是正比例
还是反比例。
2. 辨识步骤:确定两种相关联的量;观察这两种量是比值一定
还是乘积一定;根据比值或乘积是否一定,判断是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3. 注意事项:在辨识过程中,要注意单位的统一,避免因单位
不一致导致的辨识错误。
同时,要注意辨识两种量的关系是否直接给出,如果需要通过计算或推导来辨识,要注意计算的准确性。
正反比例的应用
1. 行程问题: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如行程问题,让学生理解正
反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给出一个情境:小明骑自行车上
学,速度是每小时15公里,时间是1小时,路程是15公里。
如果速
度变为每小时20公里,让学生计算所需的时间和路程。
2. 工作效率问题:通过解决工作效率问题,让学生理解正反比
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给出一个情境:小明每天工作8小时,工作效率是每小时完成10个零件,每天可以完成80个零件。
如果工
作效率提高到每小时完成15个零件,让学生计算每天可以完成的零件数。
3. 其他应用:除了行程问题和效率问题,正反比例还在其他方
面有广泛的应用,如浓度问题、面积问题等。
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感受正反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策略
1. 启发式教学:在辨识正反比例时,教师应采用启发式教学,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
2. 情境教学:在讲解正反比例的应用时,教师应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正反比例的应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3. 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
生在小组内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教学评价
1. 过程性评价:教师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
中的表现,如思考问题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及时给予反馈和
指导。
教学策略的深化
为了确保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并灵活运用正反比例的概念,教师应当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能力水平。
1. 案例教学:通过引入生活化的案例,如购物时的价格与数量关系,让学生直观感受正反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探讨买水果时,如果每千克的价格固定,购买的总价与重量之间的关系。
2. 图示法教学:利用图表和图像来展示正反比例关系,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例如,画出正比例关系的直线图和反比例关系的曲线图,让学生观察并理解其特点。
3. 游戏化学习:设计一些数学游戏,如“正反比例猜猜乐”,让学生在游戏中练习辨识正反比例,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度。
4. 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和应用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层面上得到提升。
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1. 学生自评与互评: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后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促进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反思和对他人思路的理解。
2. 表现性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和问题解决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3. 反馈机制: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进步和存在的不足,同时也让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课后反思的深入
1.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回顾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析哪些目标已经达成,哪些还有待提高,并思考原因。
2. 教学内容是否适当:反思教学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的实际,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概念。
3. 教学方法的实效性:思考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正反比例的辨识和应用。
4. 学生参与度与理解程度:分析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程度,考虑如何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理解力。
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反思作业设计是否具有针对性,是否能够有效巩固学生对正反比例的学习成果。
通过这样的课后反思,教师不仅能够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还能够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宝贵的经验,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