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视角下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以玉树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ULTURE区域治理文旅融合视角下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保护
与发展研究
——以玉树为例
浙江工业大学 申雅新,孙以栋
摘要: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村落大多位于中国的西南、西北、东北地区,以高山大川为伴,生活方式以游牧和农耕为主。
其独特的地理环境,神秘莫测的历史文化,丰富多彩的民俗生活,一直受到世人的瞩目。
本文从文旅融合的视角出发,以玉树传统村落为例,探索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策略,对少数民族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文旅融合;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玉树
中图分类号:K9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22-0286-0001
中国国土广阔,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多民族国家。
除汉族外,我国少数民族分布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50—60%,主要集中在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宁夏等自治区①。
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是传统村落的重要分支,其村落景观、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和经济价值。
近年来,在文旅融合的助推下,越来越多的传统村落开始注重挖掘本土传统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这些举措提高了传统村落的旅游品质,也促进了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在文旅融合的视角下对玉树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进行研究,将对推动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发展提供实证和理论支撑。
一、玉树传统村落概况
玉树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地处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
境内河网密布、地形复杂,湿地、峡谷、草原等自然景观资源十分丰富。
作为全国39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主体民族比例最高的自治州,玉树境内藏族占总人口的98%[1]。
玉树藏传佛教文化浓郁,“佛塔”“经幡”“玛尼石堆”等传统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同时也是古代汉藏两族文化交融之地、联系四川西部和西藏的重要纽带、隋唐时期的唐蕃古道主的要途经地[2],是中国与其他国家贸易、饮食、服饰、音乐等文化的交流荟萃之地,拥有着丰富的东西方历史文化资源。
截止到目前,玉树藏族自治州共有17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这些传统村落大多集中分布,其自然风光独特,民居形式、民俗文化资源丰富,为玉树藏族自治州的传统村落文化旅游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基础资源。
二、玉树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现状分析
在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和文旅融合之后,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我国多数远离发达城市、交通不便且城镇化发展较为缓慢的少数民族传统
村落的保护和文旅发展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
成果。
自西部大开发以来,国家和地方政
府先后出台及政策措施使玉树的生态环境和
民族文化得到了进一步保护和发展。
国务院
《玉树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和青海省《三江
源地区生态旅游发展规划》等文件对三江源
地区包括玉树地区在内的旅游发展方向进行
了总体规划,玉树也被列入青海省重点开发
的“两圈两带一区”中的三江源旅游核心区
[3],为玉树传统村落发展文化旅游提供了政
策指导依据。
受地理区位的限制,玉树传统村落大多
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内,并因宗教
文化力量维系,村落风貌较少受到外来因素
的强烈冲击,具有很高的原真性[4]。
但由
于处于偏远地区,经济发展较为缓慢,水、电、
道路、通信等基础建设不完善。
另一方面,
玉树州曾发生的7.1级地震,导致传统村落
的自然生态、传统建筑、交通设施等受到了
不同程度的损坏,震后修复不善又对传统村
落的整体风貌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部分传统
村落由于地震、房屋结构、人口外出等多方
面原因,导致该地区空废化情况非常严重[5]。
由于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农牧业生产方式,
村落居民的开发意识落后,文化旅游发展只
是单一依赖于政府的投资,资金不充裕。
同
时,在玉树传统村落文化旅游发展中,还存
在产业规模小、发展速度缓慢、旅游资源知
名度低等问题。
三、玉树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策略
建议
在国内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中,玉树传统村落存在的问题具有广泛的代
表性。
要解决这些问题,涉及经济、社会、
文化等多个领域,是一项复杂而繁难的综合
工程。
应遵循“活态”保护、系统性保护、
差异化保护、原真性保护等原则,建立健全
科学的决策机制,要加强保护机制措施的研
究,因地制宜地探索不同的发展模式。
(一)保护自然生态,合理开发旅游
环境
玉树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的三江源
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区域,生态环境敏感脆弱
[6],自我调节能力较弱,旅游业的发展将会
给高原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因此,
保护生态环境,是玉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
重要前提。
应通过科学评估、合理规划来保
证村落环境的安全性和生态性,有效避免旅
游发展对自然生态的冲击,确保在传统村落
文化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
(二)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加强文化遗
产保护
玉树传统村落历史、民俗等文化资源十
分丰富,但旅游业的发展,必然会面临外来
文化的冲击,需要处理好传统村落中文化遗
产保护与发展共生的问题。
深入挖掘传统村
落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信息,系统梳理村落
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资源。
如宗教建筑、
石砌碉房等传统建筑和藏族舞蹈、体育、饮
食与宗教等文化遗产。
实施历史遗址、建筑
修复工程;提升非遗保护措施,建立村落资
源档案、数字库等,让民族村落展现出永久
的魅力和时代风采。
(三)因地制宜发展文旅业态,打造特
色旅游名片
利用历史遗迹、建筑、民俗、宗教等文
化资源,规划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景点、业
态、公共服务设施等内容。
如基于玉树独特
的高原地貌与山水环境,开发自驾、摄影、
探险等生态旅游项目;基于藏族佛教文化开
发徒步、朝圣等宗教旅游项目;基于玉树卓
舞、赛马等开发民族风情旅游项目等。
利用
民族村落的本土文化打造相关的品牌精品,
如山水文化品牌、宗教文化品牌以及藏族服
饰品牌、饮食品牌等。
以此强化地域文化的
独特性,打造玉树传统村落文化旅游特色名
片,提升传统村落文化旅游发展的文化效益
作者简介:申雅新,生于1995年,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环境设计。
286
CULTURE 区域治理
和社会效益。
(四)历史保护与现代发展融合,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互动
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推力。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丰富传统文化的展陈方式,利用互联网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交流,紧扣现代发展潮流动态,推出村落传统文化在文学、美术、舞台、网络等领域文化精品。
推动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换,为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发挥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独特价值。
(五)民族文化与经济多元化发展
经济价值是村落文旅发展不可忽略的方面,自然景观、空间格局、民俗风情等都是重要的经济资源。
统筹村落历史文化资源和公共文化设施,将文化植入经济之中,采取文化传承发展、文化产品开发、文化产业建设、文化业态打造、文化品牌树立、文化空间创造、景区建设开发等方式,开发食、住、行、游、购、娱相关产业,促进经济发展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对于传承玉树传统村落的优秀历史文化、丰富村落文旅特征、提升文化与经济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六)提升旅游配套与原住民生活品质
发展文化旅游的同时要注重原住民生活品质的提升,注重文化设施、旅游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建设的艺术性、地域性表达。
在旅游配套设施的完善过程中,坚持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经营思路,让原住民参与旅游的开发建设,引导原住民利用自身资源,发展如民宿、餐厅、土特产售卖等相关产业,让原住民切实感受旅游开发带来的实际利益,从而产生认同感,以此提高原住民生活品质,做到村落旅游发展与原住民生活品质得到共同提升。
(七)加强宣传力度,增强文化传播
利用好本地资源优势,通过与电视、网络、广播等多媒体相结合,多方面多渠道展示玉树的地域民族文化。
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玉树传统村落的现有资源,开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宣传和交流,扩大社会对玉树传统村落的认知度。
如利用糌粑节、赛马节等节
日,开展民俗体验活动;利用宗教和民族文
化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利用绘画艺术、藏黑
陶等传统手工艺举办展示和体验活动等等,
提升传统村落的知名度和认可度,扩大村落
文化的影响力。
(八)文化与政治协同,加强综合治理
落实国家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等相关政
策,加强政府引导力。
完善少数民族传统
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法律法规,明确村落保护
范围和旅游开发力度。
根据实际需要,加
强民族文化保护对策,规范村落旅游市场秩
序、协调各方利益,为文化旅游事业搭建平
台。
基于玉树传统村落文化的地域性和独特
性,同时村落保护与旅游事业发展的动态性
特征,政府需要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精简和
调整现有政策,保持政策的灵活性。
形成政
府引导,社会、企业、村民共同参与、共同
治理,构建权责统一、风险共担、成果共享
的社会治理系统。
(九)推动行业联动,加强人才培养
鼓励政、产、学、研、用多元平台协同
创新,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共同参
与、共享成果、共担风险为准则,形成高效
的工作格局。
同时,为了保证各平台的工作
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平台间的协同工作持
续高效运转,应加强各项工作的调查研究,
及时总结已有的工作经验,不断完善、创新
健全协调联动机制。
同时,通过学校教育、
培训等手段引进、培养相关专业人才,创新
用人机制,确保人才“引得进、育得成、流
得动、用得好、留得住”,为玉树传统村落
的文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十)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机制保障
在资金上,根据实际需要,完善财政
扶持、金融支持、土地使用、市场准入、项
目落户、人才保障等配套政策,加大公共财
政对村落保护的投入力度。
建立健全政府与
社会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支持群众参
与民族村落文化保护和旅游建设。
健全村落
保护体制、政府监管机制,确保玉树传统村
落文旅融合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综上,通过对青海玉树传统村落的发展
现状与问题的研究分析,认识到少数民族传
统文化的丰富与宝贵。
在国内政策背景大好、
文旅融合市场发展前景广阔的前提下,通过
当地政府正确引导,加强人们对于民族文化
的认知,合理保护与利用村落文化资源,不
断提高社会参与度,推动少数民族文化旅游
产业与事业发展。
不仅能保护和弘扬少数民
族传统村落的历史遗风和地方特色,也能促
进村落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可持续发展,对
提升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少数民族地区和国
家的文化软实力和文化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
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玉树藏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
会.玉树藏族自治州年鉴[M].青海:青海
民族出版社,2016.12:41.
[2]冯舒芮,宋昌素,郭泺.青海玉树
藏族自治州生态旅游资源评价[J].中央民
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86-92.
[3]李林贤,张发红,余敬德.刍议青
海玉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J].科技
与企业,2013(15):7-8.
[4]李冬雪,樊婷婷.通天河流域藏族
传统村落聚落及民居的地域性表达——以青
海省玉树州结拉村查同社为例[J].建筑与
文化,2017(9):226-227.
[5]吕蒙,靳亦冰.多维视角下藏族
空废化严重村落的保护与更新研究——以
玉树州称多县吾云达村为例[J].城市建
筑,2017(23):56-59.
[6]赵晓亮,李军环.玉树地震后三
江源地区藏族民居恢复重建思考——以澜
沧江、通天河流域村落为例[J].城市建
筑,2018(26):109-112.
注释
①https:///item/%E4
%B8%AD%E5%9B%BD%E5%B0%91%E6%95%B0%E6%B0
%91%E6%97%8F%E5%88%86%E5%B8%83%E7%AE%80
%E8%A1%A8/426756?fr=aladdin.
(上接第283页)
义的原型诸如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等。
此足以证明远古祖先的想象力之丰富和精神活动之自由。
参考文献
[1]乌丙安.民俗学原理[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2]杨利慧.女娲的神话与信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3]袁珂.中国神话传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4]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
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
[5]黑格尔.贺麟,王玖兴
译.精神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
馆,1979.
[6]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7]王启凡.新时期以来重要文
学现象及其文化基因论[M].沈阳:辽
宁大学出版社,2006.
[8](联邦德国)米夏埃尔·兰德
曼.张乐天译.哲学人类学[M].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9]茅盾.神话研究ABC[M].天
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
[10]万建中.民间文学引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1]袁珂.中国神话传说[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12]叶舒宪.熊图腾[M].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总社,2007.
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