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观猎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观猎教案
【篇一:山中古诗王维教学设计】
篇一:1.1《王维诗》教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1.1《王维诗》教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王维。

过程与方法:理解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两个特点,一是“诗中有画”,
一是“以禅入诗”。

理解王维送别诗中景物描写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理解《观猎》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了解“起承转合”在古诗文中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悟王维的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两个特点,一是“诗中有画”,一
是“以禅入诗”。

理解王维
送别诗中景物描写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理解《观猎》中对比手法的
运用。

教学难点:了解“起承转合”在古诗文中的运用。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解法,引导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
观看《唐之韵》第6集“山水诗人”。

唐代山水诗人的代表就是王维,现在我们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歌《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介绍】
容不迫,从而能进入一种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不带任何功利的审
美目光,自得其乐地去发现极其平凡、有时旁人发现不了的自然美。

他这类诗成就极高,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源于老庄哲学 ?成于渊明手笔 ?继于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眺) ?盛于唐代王(王维)孟(孟浩然) ?影响追随者韦应物、柳宗元。

山水田园诗人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因此也称王孟诗派。

这些诗
人用开阔的胸怀,深细敏感的审美嗅觉,来描绘山水风景的优美壮丽,歌咏田园生活的闲适静谧,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盛唐时期社会的
安定,农民的安居乐业和时代精神的开朗乐观。

【写作背景介绍】
唐代“安史之乱”后,社会急剧变化,朝政日非,王维不再积极出仕,而是亦官亦隐。

他隐居
【字词、译诗】
(1)空林:疏林。

(2)烟火迟:因久雨林野润湿,故烟火缓升。

(3)夏木:高大的树木,犹乔木。

夏:大。

(4)啭:鸟的宛转啼声。

(5)黄鹂:黄莺。

(6)山中句:意谓深居山中,
望着槿花的开落以修养宁静之性。

(7)清斋:这里是素食的意思。

久雨不停,林野潮湿烟火难升;烧好饭菜,送给村东耕耘的人。


田广漠,一行白鹭掠空而
【艺术特点】
王维山水田园诗特点1——诗中有画。

请以此诗为例,对这一艺术
特色作简要说明(结合课后练习一)。

明确:此诗写辋川之夏景,给人以画意盎然的印象。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一联,白鹭雪白,黄鹂金黄,色彩差异明显;于白鹭描绘其飞行,而黄鹂则直说其啼鸣。

在背景上,“漠漠”,写
出了水田一望无际,苍茫一片;“阴阴”,描绘夏日林木茂盛,境界
清幽。

这样,碧空中白鹭高飞,绿树与黄鹂相衬,如一幅画展现在
读者面前。

此正可谓“诗中有画”。

辛夷坞
【字词,译诗】
“红萼”,辛夷花红色的蓓蕾。

树梢上的辛夷花,在山中绽开了红色的蓓蕾。

崖谷山涧寂静无人,
辛夷花纷纷扬扬地开放,然后又飘落。

这首诗前两句着重写“发”,后两句着重写“落”。

【艺术特点】
王维山水田园诗特点2——以禅入诗。

分析这首诗中蕴含的禅意。

明确:描写辛夷花开,尽管很美,但由于生长在绝无人迹的山涧旁,这里与尘世的喧嚣恰恰相反,只有一片自然的静寂,所以没有人知
道它的存在,自开自落,没有生的喜悦,亦无死的悲哀,全然没有
那种“花开易见落难寻”的苦楚,而是清幽深隐,含着空漠淡远的禅
心(教师补充,王维以禅入诗,以山林胜景为客观描写对象,表现
出诗人孤寂爱静的性格特点。

在王维的山水诗中,没有“人生如梦”
的喟叹,也没有“物是人非”的凄凉,更没有“因果报应”的表露。


是一种纯粹的“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一种对世界、人生在深
层次上认知后的平和心境,忘我忘情)。

送沈子福归江东
【艺术特点】
王维送别诗特点——借景抒情。

王维的送别诗善于借景抒情,请联
系学过的《渭城曲》,细细品味《送沈子福归江东》的景物描写与
表达情感的关系。

明确:《渭城曲》前二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主
要写“朝雨”和“柳”两种景
物。

柳,与“留”谐音,古人有折柳送别习俗,暗含依依不舍之意。

路上行人和车辆扬起的微尘被“朝雨”沾湿,“客舍”和柳枝在“朝雨”
的浸润下显得格外清新,就在这样的背景中与友人劝酒惜别。

这是
以景衬情;《送沈子福归江东》前二句“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
向临圻”写送别之际与友人难分难舍的情谊,而第三句正是承前二句
所发,表达对友人的深厚感情。

诗人巧设比喻,以有形可感的春色
来比喻无形的相思,且境界辽阔,这是以景喻情。

二诗都是借景抒情,收到了极好的表达效果。

观猎
【导入】
王维的诗歌作品大致以40岁作为分界线,分为前期和后期。

前期,作品表现了积极的人生态度,希望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为社稷
黎民谋福祉。

后期,思想日趋淡泊,佛教信仰日益发展,更多的是
淡泊宁静。

《观猎》是王维前期的作品,洋溢着作者的豪情壮志。

【诗歌赏析】
1、《观猎》前六句表现出的紧张、激烈、迅疾,与最后两句的淡静、平缓形成鲜明的反差,这是什么表现手法?你还能说出相似的例子
吗(课后练习三)?
明确:尾联与开头遥相呼应,形成鲜明对比。

射猎时“风劲角弓鸣”,风劲云涌,气氛激烈;猎后“千里暮云平”,风定云平,满载而归,
心情悠然自得。

例子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诗歌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
凉作了鲜明的对比。

诗歌着重渲染了昔日的繁华,末句以今日的凄
凉来进行反衬。

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
极为强烈,充分地表达了主旨。

2、请同学们看诗后的资料信息,教师补充,什么叫起承转合。

补充:“起承转合”是旧时写文章常用的行文的顺序,“起”是开始,“承”是承接上文,“转”是
转折,“合”是全文的结束。

泛指文章做法。

诗歌的创作,尤其是格律诗的创作,很讲究起承转合。

“起”即一首
诗的起句,地位很重要,往往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
铺垫意境的作用。

“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它不
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
思可互为佐证,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转”就是转句,
表明诗意的转折变换,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
的思路上的转换,前面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
歌顿生波澜。

“合”则是合笔,是结句,是前三句诗意的最后合成,
合句一出,中心就明了,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
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

3、“合”是我们了解诗人感情、解读古诗主旨的最重要所在。

那么,“合”的方式有哪些呢?补充:①直接点题,于篇末或抒发感情,或
议论明理,直接揭示主旨。

②收束方式是暗中寄托,即用暗示的方
法表现作者的感情、阐述的事理。

最常见的是寄情于景,以景语作结。

这种方式寓不尽之情于景物中,表达含蓄深婉,产生言有尽而
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引起读者回味。

因为其含蓄,给我们阅读带来
了比较大的障碍。

这需要我们能够从结句本身的个别关键词捕捉一
些有效信息,或者结合诗词的前半部分,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寻求
突破。

【总结】
“诗佛”王维在盛唐时期以开阔的胸怀,细腻的情感对山水田园进行
吟咏,对自然景物加以赞
美,为后代留下了诸多美妙的诗篇。

他把自己对于绘画色彩的领悟
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寓于山水田园诗中,形成了两个非常鲜明的艺
术特色——诗中有画、以禅入诗,让读者既有对想象中美景的向往,又有对人生的深层次哲学思考。

同时,他的送别诗也发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把离别时的情感映衬得更加浓厚。

他前期的
诗歌则又体
现出一种豪情壮志的色彩。

作业布置:预习《李白诗四首》。

篇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之一
佚名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鹿柴》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鹿柴》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言激趣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鲜花,它以和谐的韵律,敏
锐的观察,奇妙的联想,
精巧的构思,精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博得人们的喜爱。

今天我
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以前,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的?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投影,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解诗题。

2.解词连句知大意。

3.展开想象悟诗情。

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述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鹿柴》这首古诗。

三、学习古诗《鹿柴》。

1.知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画家、音乐家王维所写。

请学生补充介绍有关王维的资料。

2)解诗题。

“柴”,通“寨”,指导有篱落的乡村别墅。

2.读诗解意。

1)学生自读全诗。

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懂的词语。

2)指名读全诗,纠正以下字的读音。

3)自学诗中的生字。

“景”,不要多加“彡”。

“复”中间是“日”不是“目”。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的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

逐一解释。

青苔:深绿色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面上。

2)自己试着把句子的意思说一说。

一、二句句意: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

三、四句句意: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

4.展开想象,悟诗情。

1)自由练读、背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2)请学生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讲的是诗人感受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这首诗描写了夕阳西下时空山深林中的幽静景色。

前两句以人的话语声来反衬空山的幽静,着重从听觉方面描写环境的寂静。

后两句以明亮的夕阳返光,反衬出山林深处的幽暗,是从视觉上来描写环境的幽美。

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构成一幅空山人语、深林夕照的画面。

诗中写返照的阳光、幽暗的树林、深绿的青苔,色彩丰富、绚丽。

空山中有“人语”,深林中有阳光,使描写的环境有了生字。

这样描写有声有色,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3)给点时间让学生讨论:
①在这首描绘的景象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②学生这首诗你还有哪些疑问?
(为什么前两句明明写“人语响”,我们却说它写空山的寂静?后两句写“返景”“复照”,我们却说它写深林的幽暗?)
4)教师小结:
《鹿柴》这首诗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

5.练习朗读,试背诵。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

读时注意自然停顿,读出韵味。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2)自己试背。

3)同桌互背。

4)集体背。

四、作业:
背、默古诗;预习下一首古诗,查有关作者资料。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集体背诵《鹿柴》;请几名同学背。

2.出示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所写。

学生补充介绍有关作者资料。

2.解诗题。

渔者——打鱼的人。

这首题目的意思是:江上打鱼的人。

三、读诗解意。

1.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2.自学诗中的生字。

(1)区分“渔”“鱼”。

(2)“君”字第二笔右边要出头。

3.齐读《江上渔者》这首诗。

4.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下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的字词画下来。

逐一解释。

往来:来来往往。

但;只。

【篇二:观猎】
王寨小学课时教案设计
【篇三:古诗词教案】
怀柔区第四中学教案(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