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复习资料-资料

合集下载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第一章古今词义的异同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对应情况(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名词:天、地、草、木、山、川、人、手、耳、刀、马、牛、羊动词:出、入、起、坐、笑、骂、学、问、变等形容词:大、小、长、短、轻、重、方、圆、白、黑、数词:一、二、三、四、注意:这种词属于基本词汇。

保证了汉语的继承性和稳定性。

基本词汇的词义基本不变,但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变化。

(2)古今词义基本不同1、旧词的死亡原因:历史事物的消亡膢社会观念的改变、被别的词语所取代倡优——演员、艺人注意:古今词义的演变,是指一个词的意义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

这跟“词义的引申”不完全相同。

“词义的引申”着重讨论一个词的各种各样的意义是怎样演变出来的。

“古今词义的演变”则着重于讨论一个词由古到今词义上有无变化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3)汉语中大多数的词古义和今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打瞌睡——泛指所有的睡觉《韩非子》:“人有酤酒者,为器甚洁清,置表甚长,而酒酸不售。

”卖掉(卖的结果)——卖的行为《左传·蹇叔哭师》:“穆公访诸于蹇叔。

”咨询(事)——探访、拜访(人)二、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一)词义范围的变化所谓词义范围的变化,是就一个词新旧义位的比较而言。

一般认为,词义范围的变化有三种情况:1.扩大:意义由下位义变成了上位义。

《礼记·曲礼下》:“公侯有夫人,有世妇,有妻,有妾。

”诸侯之妻——自己及他人的妻子2.缩小:意义由上位义变成了下位义。

《战国策》:“父母闻之,清宫除道。

”泛指居处、房屋——帝王的殿堂、居室《论语·子路从而后》:“子路从而后。

遇丈人,以杖荷蓧。

”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岳父《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泛指金属——专指黄金。

3.转移:词的意义由一个范围转到了另外一个范围。

(词义转移:指词义由古义发展到今义,反映的对象从某一事类转移到另一事类,两事类间虽有联系,但彼此之间无类属关系。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一.名词解释1、疏P674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

例如现在通行的《毛诗正义》,就包括了《诗经》的注和疏两种注解,是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2、衍文P678“衍文”简称“衍”,也叫“衍字”,是指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误加的文字。

3、句读P682古人读书,一句话完了,常常在字的旁边加上一个点或圆圈,叫做“句”;一句话没完,但读时需要一个停顿,就在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

两者合称句读。

4、纪事本末体P708所谓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某一专题的材料集中到一块,便于读者了解某一问题的全面情况。

首创这种体裁的是宋代的的袁枢,他根据《资治通鉴》编了《通鉴纪事本末》,全书共有239个专题,如第一卷的三个专题是:“三家分晋”、“秦并六国”、“豪杰亡秦”。

5、引用P876引用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方式之一。

引用的目的是为了“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文心雕龙.事类》。

引用的类别有三:引言、引事、引文。

引言就是引用那些不见之于书本的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引事就是在行文时引用历史故事。

引文就是引用见之于载籍的文字。

6、代称P879代称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方式之一。

事物本有自己约定俗成的称号,有时为了修辞上的需要,作者常常不用该事物的固有名称,而临时借用与该事物有某种内在联系的词语作为称谓,叫做代称。

常见的代称分三种(1)用该事物的性状、特征指代该事物。

(2)用泛称代特称。

(3)用特称代泛称。

7、并提P880并提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方式之一。

所谓“并提”一般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达。

如:耳目聪明。

8、互文P882互文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方式之一。

“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或简称”互见“。

其特点就是上下文义互相呼应、补充。

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古人所说的“互文”,还包括为了避免行文重复,在同一语言环境中互用同义词。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文字、词汇、工具书●笫一节文字一什么是文字:1定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2起源:文字起源于记事图画。

两万多年前的山洞壁画,多具记事性质。

我国云南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是当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誉称为“人类古文化的活化石”。

3三大古老文字:古美索不达尼亚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文字(钉头文字)、甲骨文体系的古汉字。

﹙周有光认为发源于中美洲古土著族的玛雅文字是笫四大古文字﹚二汉字的性质:1汉字形成:①历史传说:“仓颉造字”。

②原始汉字产生的时代:约5000年前黄帝时代。

据史书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的一位史官,大概曾从事过汉字的搜集与整理工作。

2汉字的表意性:表意性文字。

形成汉字表意性的原因:①先人造字“因形示意、意寓形中”的理念所致:汉字字形多数是直接与字义相联系。

形形汉字↗↘拼音文字↙↖音←义音→义②由古汉语的特有属性所规定:“因形示意”的表意性汉字与以单音词为主、少有形态变化、同音词数量大等为主要特点的古汉语有较好地适应性。

三汉字的结构(造字法):1许慎《说文解字》“六书”:许慎《说文解字·叙》:“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①象形:用描摹事物轮廓或特征来表意的造字法。

如:日.月.人.鱼.羊.水。

独体象形:目、木、手。

合体象形:眉、果、聿。

②指事: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增加象征性符号来表意的造字方法。

如:上、下、亦[腋] 、刃、本、末。

独体指事:一、三、五、高。

加(合)体指事:寸、叉、厷、甘。

③会意:把两个或几个表意形体组合在一起表示一种新意的造字方法。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古代汉语复习资料一,“三字”(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问题(尤其是讲过的课文里出现过的)、词的本义与引申义(注意常用词部分)、辞赋的基本知识。

以上这些将会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

古注要重点掌握,将会出一道大的分析题。

二,上古音、中古音、诗律是重点。

上古音主要掌握三十韵部及三十三声纽、弄清旁转、对转、准双声、旁纽等概念的含义。

中古音主要掌握中古音声母、声调向现代音转化的规律。

诗律会出一道大的分析题,分析律诗的平仄格式及拗救。

三,标点翻译(有可能从我们上过的课文中出,也有可能从课外读物中出)及文段的语法分析(词类活用、宾语前置、被动句、判断句等)。

第一题、客观题一、古今字(子路曾)鼓瑟希:希(希疏)—稀莫春者:莫(暮的本字)—暮(子路)使子路反见之:反—返(古今异义词:丈人古义老人今义岳父明日古义第二天今义今天下去的一天(氓)古今异义:至于,古义:到;今义:达到某种高度。

以为,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

泣涕,古义:低声哭泣落泪;今义:眼泪和鼻涕。

贿,古义:财物;今义:用财物贿赂。

)(逍遥游)其翼若垂天之云垂:本义为象草木花叶下垂的样子引申远边之义此为本义垂—陲志怪者也志—识“鹏之徙与南冥冥—溟而后乃今将图南图—小知不及大知知—智(秋水)不知何时已而不虚古今字:虚(河水流进)与墟(许行)古今字:禽兽偪人。

偪与畐、则贾相若贾与价圣人有忧之有与又(天伦)臧与藏臧本义奴隶。

申出“收藏”之义此为引申夭与妖(在“妖怪”这一义上)、北与背、臧与藏(后起区别文)、队与坠(历山)古今字:畝与(登大雷)古今字:景与影、泻为写、与派(静女)释”、“怿”也是古今字的关系。

二、通假字(秋水)舟车之所通卒,通萃,聚集卒”本义为在官府中服务的杂役所穿的衣服,后代指杂役。

“萃”本义为草的样子,草茂为众草聚集,可引申为“聚集”义(天伦)是无世而不常有之常通尝通假字:党与倘、常与尝、睹与(登大雷)通假字:澱与淀、陇与拢(情采)通假字:谟与模静女)“归”通“馈(氓)匪:通“非”,不是。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一、填空(通论、文选)1、墨子简介:墨子名翟,战国初鲁国人。

(公元前480—420年)哲学家、思想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创始人。

提倡兼爱、非攻;节用、节葬、非乐;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

落后一面:提倡迷信、相信鬼神。

《墨子》是墨翟门徒们编纂而成,现存53篇。

2、《诗经》简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共收录周代(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首,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汉代确立重要地位。

诗歌来源: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

汉代四家诗的传承者:齐、鲁、韩、毛齐人辕固所传叫齐诗;鲁人申培所传叫鲁诗;燕人韩婴所传叫韩诗;鲁人毛亨所传叫毛诗。

《诗经》注本:《毛诗正义》(汉毛亨传,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诗经》押韵方式:(1)、从韵在句中的位置看,句尾韵是最普遍的形式。

(2)从一章所用的韵数看,可以分为一韵到底的和换韵的两类。

(3)从韵脚相互的距离来看,情况较为复杂,可分为三种:句句押韵;隔句押韵;交韵3、答李翊书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

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崇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杜牧称“杜诗韩笔”。

有“文章巨公”“百代文宗”之名。

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主张文章要阐明孔孟之道,反对骈文。

提出“气盛言宜”。

现存作品《韩昌黎文集》4、汉书艺文志:《汉书》十志之一,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

简称《汉志》。

蓝本及作者:《汉志》是作者根据刘歆《七略》增删改撰而成的。

《汉书》100篇,作者班固,我国第一部断代史。

诸子十家名称: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儒家源出:司徒之官小说家源出:出于稗官二、修辞方法:夸饰、委婉、互文、并提、譬喻、省略、引用、代称三、划线字词在成语中含义:汉语常用成语释义(前30中选15)1.扑朔迷离:乱动的样子;眼睛眯起;2.巧言如簧:乐器里发声的薄片;3.欺君罔上:蒙蔽;4.明日黄花指重阳节的第二天;5.目不识丁指简单的字;6.民殷国富殷实;7.南面称孤封建王侯的自称;8.难言之隐隐情;9.拍案而起长形的桌子;10.弃暗投明:背弃;11.屡试不爽:差错;12.略高一筹:筹码,记数的用具;13.流金砾石:销熔,熔化;14.论功行赏:评定;15.履险如夷:平地;16.荦荦大端:明显,分明;17.两小无猜:猜疑;18.门可罗雀:张网捕鸟19.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能够;20.莫可名状说出;21.拍手称快痛快,惬意;22.判若黑白差别,区别;23.片言折狱判决词讼、官司;24.灵机一动灵巧的心机;25.千秋万代:年;26.默默无闻名声;27.临深履薄深渊,薄冰;28.岂有他哉:别的,其他的;29.其貌不扬:显明,出众;30.气冲牛斗:牵牛星,北斗星,泛指星空音韵学知识三十六字母表:见溪群疑,端透定泥,知徹澄娘,帮旁并明,非敷奉微,精清从心邪,照穿林审禅,影晓匣喻,来日。

古汉复习资料

古汉复习资料

古汉复习资料古汉复习资料一、填空(每空1分,计10分)二、术语解释(每题4分,16分)1、笺——“笺”是表识的意思。

特点是对前人注释的阐明、补充、订正。

以郑玄为《毛诗》作笺为代表。

2、疏、正义——是六朝之后古人给注作的注。

其特点是不仅要注释经文,还要注解古注,因此往往是旁征博引,文字繁琐冗杂。

3、音义——音义是兼释字音和字义的一种古注,以注音为主。

其代表为《毛诗音义》《周易音义》《尚书音义》等。

4、指事字——“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上、下是也。

”指事字是一种抽象的造字方法,指出一些不能用象形表示的抽象的概念。

如“上”“下”。

5、象形字——“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日月是也。

”象形字就是早期的图画文字,是从图画脱胎出来的。

它运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事物大体的轮廓或某些特征。

如“日”“月”。

6、判断句——指以名词或名词性结构作谓语、表示判断的句子。

7、会意字——“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

武信是也。

”会意字是并列字类即两个以上的字,会合它们的意义,表示出一个新的意义。

8、形声字——“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形声字,是根据所要表示的事物,取一个字作为意符,再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作为声符,从而构成一个新字。

9、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转注字有同一的部首,且字义相同或相近,可以互相注释。

10、古今字——古今字,是一种纵向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即记录同一个词,不同时代社会用字有不同。

前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古字,后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今字。

11、异体字——异体字是指音义完全相同、记词职能也一样,而只是形体不同的字。

10、繁简字——简化字与被简化的繁体字合称为繁简字。

11、词的本义——指造词之初所表示的意义,即词的原始义。

而通常所说的词的本义,指造字之初所记录的词的意义,即文字形体结构所反映的且有文献材料印证的意义。

12、词的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就是引申义。

古代汉语重点复习资料(最新)

古代汉语重点复习资料(最新)

古代汉语重点复习资料一、古汉重点——名词解释1.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来给一个汉字注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与声调。

2.叶音法:为读诗歌押韵临时改变一个字的读音注音,如“筹”。

3.同义副词:有两个意义相关或相近语素组成的合成词,例如“恭敬”。

4.偏义复词:有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组成词语,只偏于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另一语素只作为陪衬,他的此意究竟偏落哪个词素只有联系上下文意进行分析才能做出正确判断,例如“得失”。

5.同义词: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有一个或几个意义相同,但在其他意义风格特征,感情色彩以及用法上存在着细微的差别,例如“颈”和“项”。

6.词的本义:简单说就是指词本来的意义,即词的基本的最早产生的意义,我们现在所谈史前所见到的最早的古代书面语所体现出来的`词的本来意义。

7.四体二用:清代语言学家戴震分析汉字“六书”得出的结论,认为汉字六书中,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四种为造字法,转注,假借两种为用字法,这叫做“四体二用”。

8.古今字:指某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先后所使用的形体不同的字,先出者为古字,后出者为今字。

9.异体字:指通行于同一时代的音同义同而形不同的字。

10.同音替代的繁简字:有些简化字与繁体字之间本来在意义上毫不相干或显然有别,只因音同而合并,例如“云”和“雲”。

11.古今同形词:有些简化字典古书中某个字字型相同,但读音和意义都不相同,简化字仅与它同形。

二、古汉重点——简答1.古今词义的演变①古用今废词,是指在汉语历史上被淘汰,已经失了交集作用,随旧事物的消亡而消失的词。

②古今义用词,多为基本词汇,古今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如马,牛,山,水等,但个别词义所指仍有细微差别,如“坐、雷”。

③古今异义词,有的词义完全不同,如“抢”古义“撞”,今义“争夺”,有的同中有异,如“劝”古义“鼓励”,今义“劝说”。

2.古今词义的差异⑴古今词义范围的差异①词义范围扩大。

如“菜”,古义专指蔬菜,今义兼指肉类。

古代汉语复习重点

古代汉语复习重点

1、第一部汉字形义分析的巨著《说文解字》列出“六书”,其中“造字法”是指事,会意、象形、形声;“用字法”是转注、假借。

2、古典散文分成史传文、说理文、杂记文、应用文四类。

3、史传文,也叫“历史散文”,有三种体裁: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

4、《史记》开创了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先例。

5、汉字通假是指古代汉语中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

与通假字不同,假借字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6、大篆的名称始见于《汉书•艺文志》。

7、上古音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可以拿《诗经》音作为代表。

8、秦书八体: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

9、中国古代的文体,按语言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三个大类:一、散文;二、韵文;三、骈文。

10、自传体的产生和写书有序言,都与司马迁有关。

11、我国最早的说理文,有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编纂的《论语》。

12、真正可以称之为论说文,要从《墨子》算起。

13、“论”是议论,它的说理方式以论证为主;“说”是说明,它的说理方式以解释为主。

二、名词解释1、衍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衍”,也叫“衍字”。

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

如“‘臣欲使人刺之,众终莫能就’,众字衍”。

2、象形;象形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像它所表达的事物之形,是以简单的线条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

如:日月田山3、异体字:由于时间或地狱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了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

4、简繁字:由于人们改革汉字,进行简化而产生的现象,简化字要比繁体字的书写简单,笔画较少,往往是一对一的关系,也有一对多的情况。

今天所用的许多简化字是历代相传下来的。

如聲声、開开等。

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词义毫不相干,因为同音而被采用。

如万萬5、《十三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赋比兴: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

相当于现在的排比修辞方法。

比:类比,比喻。

(这里有两种说法,分别是类比和比喻。

而在“比兴”中,“比”为“比喻”之意。

)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

相当于现在的象征修辞方法。

兴就是以情寓于象中,此象乃是意象也,故兴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2.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从时间上看,《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产生于春秋时期。

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

3.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女诗人蔡琰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骏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

在这个时代里,诗歌、辞赋以及散文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尤其是诗歌,兴起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文人诗的高潮,从此奠定了文人诗的主导地位,给后世留下极深远的影响。

(完整word版)《古代汉语》期末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古代汉语》期末复习资料

考试题型1、名词解释2、写出与繁体相对应的简体3、参照图像分析造字法4、解释句中加点字(实词)5、分析特殊句式(语法一)6、词义引申(用图像表示)7、断句及解释加点词句《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宫之奇谏假道》《晋灵公不君《齐晋鞌之战》《史记》:《孙膑》《毛遂自荐》《魏公子列传》《聊斋》一、名词解释1、文字:是記錄語言的書寫符號的系統,是最重要的輔助、擴大和完善語言的交際作用的工具.2、漢字:就是記錄漢語的書寫符號的系統,包括漢字所有的構字部件、漢字中所有的字、漢字的書寫規則,以及作為漢字標記語言的輔助性符號的標點符號及其使用規則。

(漢字是一種以象形字為基本構字部件的表意體系文字.)3、象形:是通过描摹词所概括的客观实体来表达词义的一种造字法。

4、指事:运用指示性符号来指称物体中的一部分或表现抽象概念的造字法。

5、会意:是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代表某种物体的图形以表示新义的造字法.6、形声:是以声符表示词的声音、以形符表示词义类属的兼表声义的造字法.7、假借:就是本来没有这个字,靠借来的同音字寄托所写词的意义.8、古今字:也就是分化字,是把分化前一字写多词时期的字称古字,把以后分化出来的记词各有专司的字称今字。

9、異體字:又稱或體字,是指共寫同一個詞的不同的書寫形式。

10、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互对举的语素组合而成的。

其中只有一个语素有意义,另一个语素只起充当一个音节的陪衬作用.11、同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语素构成的。

12、叠音词:又称重言词,是重叠两个相同音节而成的双音词。

13、连绵词:是由两个字连缀在一起,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同表示一个意义。

14、古用今废词:是指在汉语历史上被淘汰了的字。

15、古今传承词:是指在汉语史上生命力很强,一直流传至今,仍活跃在口语和书面语里的词。

16、本义:是指词的本来的意义。

是指造字时代的词义,而不是汉语发生时代的原始义或最初义。

17、引申义:在本义的基础上繁衍派生出来的意义。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语言,它是现代汉语的前身。

在古代,汉族常用汉语进行交流和表达情感。

以下是古代汉语的一些基本内容。

1. 关于古代汉字
古代汉字主要有两个来源: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是刻在龟壳或兽骨上的文字,而金文是刻在铜器上的文字。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不断演变,形成了现代汉字。

2. 古代汉语的语法
古代汉语的语法与现代汉语有很多不同之处。

其中一个重要的区别是,古代汉语的主谓结构不如现代汉语那么严格。

在古代汉语中,有时候并没有固定的主语和谓语,而是由上下文来决定。

3. 古代汉语中的文言文和白话文
古代汉语分为文言文和白话文两种形式。

文言文是古代文学、历史书籍等正式场合所使用的语言,语法结构精细、措辞高妙,往往需要较高的文化素养才能理解。

白话文则是口语化、表达直白的汉语,适用于非正式场合和日常生活交流。

4. 古代汉语的成语和俗语
古代汉语的成语和俗语丰富多彩,其中一些还在现代汉语中广泛使用。

例如,“一马当先”、“画龙点睛”、“井底之蛙”等等。

5. 古代汉语的发音
古代汉语的发音与现代汉语也有所不同。

在古代汉语中,有一些音节是现在已经不存在的。

例如,“儿”字的发音是“兒”、“那”字的发音是“乸”。

总之,理解古代汉语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虽然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但是通过学习和复习,我们仍然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和启示。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完整版)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完整版)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完整版)[第一部分古代汉语基础知识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2)按音序排列。

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

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

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

如:元,始也。

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

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

如:斗,十升也。

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

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

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

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

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

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

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

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

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

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

复习资料古汉

复习资料古汉

一、文字六书。

判断,分析字形结构。

古今字通假字繁简字异体字古今字狭义:因为词义的引申和假借,一个字记録的词义比较多,便是古字;后世为了在字形上对不同的词义加以区别,造出新字,便是今字。

广义:不同时代记録同一个词所用的字不同,较早的为古字,较晚的为今字。

今字又叫分别文,区别字,后起字。

古今字的孳乳方式:1、为本义造今字。

共供,要腰,止趾,厉砺,亦腋,景影,莫暮。

要(身体中部)→要(身体中部) → 腰↘要(重要)莫(日落时) →莫(日落时) →暮↘莫(否定代词)2、为引申义造今字。

昏婚,陈阵,禽擒,免娩㝃,直值,反返,内纳,要邀,道导,藏脏,贯惯,解懈昏(傍晚) → 昏(傍晚)↘ 昏(傍晚娶女)→婚禽(鸟兽) → 禽(鸟兽)↘ 禽(捕猎鸟兽)→擒3、为假借义造今字。

舍舍,辟譬,絜(麻一端)洁,从怂。

舍(房屋) →舍(房屋)→舍(住宿)↘舍(放弃) →舍辟(法度) → 辟(法度)↘ 辟(比喻) →譬通假字狭义:有一个专门的字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

“本有其字”。

广义:不同的字相互换用。

又叫“通用”。

1、同音通用,狭义通假字;2、同义通用;同义词。

3、古今通用,古今字。

两字本是古今字,后来在某一意义上多用今字,但有时仍用古字。

通假字和古今字的区别:1、通假字不产生新字形,古今字产生;2、字形上,通假字和被通假字一般无联系,古今字则多在古字基础上增加形符;3、意义上,通假字和被通假字一般无联系,古今字则有;4、时间上,通假字和被通假字同时存在,处于共时层面。

古字和今字则一早一晚,为历时发展。

后世仿古故意用古字不算。

假借字狭义:没有为语言中的一个词专门造字,而是假借一个意义不相关但是同音的字来记録这个词。

如难,权,其,然。

本无其字。

广义:本无其字的狭义假借和本有其字的通假。

古今字贾四百,连岁不能售。

百废具兴。

缮甲兵,具卒乘。

属予作文以记之。

下臣不幸,属当戎行。

夙夜匪解。

王祭不共,无以缩酒。

奉觞加璧以进。

奉厚而无劳。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第一章文选《郑伯克段于鄢》《春秋》《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左丘明《春秋公羊传》,简称《公羊传》。

公羊高《春秋谷梁传》,简称《谷梁传》。

谷梁赤制,巌邑也:判断句。

虢叔死焉:焉:兼词,兼有指示代词和语气词的作用。

可译为“于此”、“于之”等。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三句话换了三个主语,且都省略不说。

请京,主语是姜氏。

使居之,主语是郑庄公。

谓之……,逻辑主语是社会的人们,但通常不说。

“谓之”式是《左传》中常见的句式,指社会上人们这么称说、这么认为。

唐孔颖达对这句话的注释是:“以宠禄过度,时呼为大叔。

”今京不度:度,名词,法度,制度。

不度,不合法度。

度,名词用作动词。

副词一般不修饰名词,副词后面的名词常常活用作动词。

姜氏何厌之有:何……之有,是一个宾语前置的固定格式。

“之”是代词,复指动词“有”前置的宾语“何……”。

也有研究者把“之”看作是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不如早为之所:为之所,双宾语结构。

为,在这里是“安排”的意思。

之,指共叔段,作“为”的间接宾语。

所,处所,“为”的直接宾语。

多行不义,必自毙:义:指道德、行为或道理合理、适宜。

不义:指不合理、不适宜的事情。

毙:倒下去。

【偃僵仆毙跌】“偃”、“僵”是向后倒,“仆”是向前倒。

“毙”是倒下去(包括“偃”、“僵”和“仆”),“跌”是失足跌倒。

君将若之何:若之何:是一个表示处置的凝固结构,意思是:对它怎么办(处置)。

无生民心:无,通“毋”,不要。

生民心,“生”是动词的使动用法,“生民心”就是使民生心,就是使人民(由于有两个君主)而产生二心。

无庸,将自及。

“无庸”:“庸”通“用”,“庸”的这种通用,一般出现在否定式里,如“不庸”、“勿庸”等。

及:赶上。

在《左传》里这个动词的宾语常省略不说,而“及”的对象一般指不好的,如“祸”、“难”等。

如《左传·桓公十八年》:“周公弗从,故及。

”杜预注:“及于难也。

”因此这里的“自及”意为自己赶上(灾祸),即自取灭亡。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一、基础知识2、王力古韵:三十六韵:开口的阴声韵:之入声韵:职收鼻韵的阳声韵:蒸3、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陈彭年等编4、清人古音学成就:顾炎武《音学五书》段玉裁凡同音者必同部钱大昕古无舌上音,古无轻唇音5、本无其字的假借类型:(1)、皆义独存,本意消失,即“文借不归”,“借义行而本义废”。

我(2)、借了后,再为本义或假借义造一个新字加以区别。

辟避僻(3)、借义与本义并存。

莫6、十三经书名及注疏者《周易》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旧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诗经》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春秋古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论语》魏何晏集解宋刑昺疏《孝经》唐玄宗注宋刑昺疏《尔雅》晋郭璞注宋刑昺疏《孟子》汉赵岐注宋孙奭疏7、孔颖达五经正义:《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传》8、《诗》毛传:毛亨、郑笺、郑玄9、注解的四中分类(1)、释词:如“马曰:‘子者,男子之通称,谓孔子也’”。

马融就只注释了“子”字。

(2)、串讲:把一句或几句连串起来讲解。

如“王曰:‘时者,学者以时诵习之。

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说怀’”。

王肃不但解释了“时”字,并且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全句串讲了一下。

(3)、释词并串讲:这是释词和串讲两中方式的同时使用。

如“王曰:‘时者,学者以时诵习之。

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说怀’”。

王肃不但解释了“时”字,并且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全句串讲了一下。

(4)、通释全章大意:如现在流传的汉赵岐注宋孙疏的《孟子章句》,就是采用既释字句也释全章大意的办法。

《孟子章句》每章之后都有“章指”,“章指”是通释全章正文大意的。

例如《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章的后面有:“章指言:‘王化之本,在于使民养生丧死之用备足,然后导之以礼义;责之矜穷,则斯民集矣。

古代汉语 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 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整理人:吴梦姣一、术语解释(5*4=20)1、声母方面①字母声纽音纽纽②五音七音(发音部位)唇音:重唇音轻唇音唇音:重唇音轻唇音舌音:舌头音舌上音舌音:舌头音舌上音齿音:齿头音正齿音齿音:齿头音正齿音牙音:牙音:半舌音:喉音:喉音:半齿音:③清、浊全清音:不送气、声带不振动次清音:送气、声带不振动全浊音:声带振动强烈次浊音:声带振动不强烈3、韵母方面(韵的分类)①韵韵部韵目②阴阳入阴声韵:没有韵尾和以元音结尾的韵。

阳声韵:以鼻辅音结尾的韵。

入声韵:以清塞音[p]、[t]、[k]结尾的韵。

③四呼开口呼:不是i u û或不以i u û为韵头的韵母。

齐齿呼:i和以i为韵头的韵母。

合口呼:u和以u为韵头的韵母。

撮口呼:û和以û为韵头的韵母。

“三十六字母”是古人总结的汉语的36个声母。

是宋朝人在唐末和尚守温创制的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增订而成的。

现代汉语的声母:21个声母+零声母韵母:39个对转:是指韵部之间的转化,转化的条件是以主要元音相同,韵尾不同。

所谓对转,是指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之间的转化。

这种语音的转化是以主要元音相同为条件的,韵部之间的差异是韵尾不同。

入声韵在对转理论上也算阴声韵,所以对转又称阴阳对转。

旁转:是指同类韵部间的转化,转化的条件是主要元音相近,韵尾相同。

有时候连主要元音也相同,只是韵头小异或声母小异,古人不叫旁转,现在我们也归入旁转。

通转:是指主要元音相同,又不属于“对转”一类的转化。

拗救:一个句子在该用平声(或仄声)的地方用了仄声(或平声),然后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或平声)的字,改为平声(或仄声)以作补救。

3、旧注的体例毛传:毛亨对《诗经》的注释。

“传”指阐明经义。

郑笺:郑玄对《诗经》的注释。

“笺”有补充订正毛传的意思。

孔疏:孔颖达对《诗经》原文以及毛传、郑笺等的注释。

“疏”不仅注释古籍正文,连前人的注释也一起加以注释,也叫做“正义”。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一、填空(10\10)1.古注中的“曰”、“为”、“谓之”这几个术语不仅用来释义,而且用来辨析同义词。

其意义略等于现代汉语的“叫做”。

2.古注中“读为”“读曰”和“读若”“读如”的分别就在于:前者必然是说明通假字;后者则一般是用于注音,但有时也是用本字说明通假字。

3、近体诗的对仗中,有两种特殊的类型:流水对和借对。

4、三十六字母中的齿头音是指精清从心邪,舌上音是指知彻澄娘5、七言律诗平起仄收式颈联对句的平仄格式是仄仄平平平仄仄6、作为格律要求,律诗中颔联颈联两联必须对仗7、韵母:指一个音节中除声母以外其他因素的总和,包括韵头、主要元音和韵尾。

8、诗韵:韵头不同而韵相同的字如干、满、南、叹可以互相押韵,这些互相押韵的字放在同样的位置上就构成诗韵9、韵脚:韵头不同而韵相同的字如干、满、南、叹可以互相押韵,这些互相押韵的字放在同样的位置上就构成诗韵。

汉语诗韵一般放在句尾,习惯上叫韵脚。

二、术语解释。

(5\10)1、反切:是用两个字合起来为一个字注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合成被切字的读音。

如“东:德红切”。

2、粘、对:所谓“粘”,指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

所谓“对”,是指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的类型。

也就是对句的平仄对立。

3、疏:又称“正义”,古书注解的体例之一。

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叫“疏”。

4、韵目:每一个韵部选用一个字作为代表,这个代表韵部部类的字叫韵目。

5、叶韵:把古诗中不和谐的地方改成他们认为和谐的读音,以求押韵,这就是叶韵。

6、传:训诂学术语。

指解释经义的一种体式。

7、注:训诂学术语。

是一种解释经书词句意义,兼及订正衍讹的训诂体式。

8、笺:训诂学术语。

补充、申发旧注原意,间抒己见的一种体式。

此名源自东汉郑玄所作的《毛诗笺》。

郑玄解《诗》依据毛传,从而引申生发,更下己意,故名之曰“笺”。

后人注书,或宗主一家,并博引诸书以证之,亦称为“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贱——高贵卑贱 弱壮——年龄小大 进退——做官辞官
相向引申
窃 偷窃——苟且 偷 苟且——偷窃 《墨子》: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左传》:吾侪偷食,朝不谋夕,何其长也? 《离骚》:唯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
隘。
《后汉书•袁绍传》:偷荣求利,则进可 以享窃禄位,退无门户之患。
匠 木匠——工匠 顶 头顶——顶部 额 项 颊 颡 理 治玉——治理 好 女子美貌——一切美好的事物
2、词义的缩小 宫: 《说文》:“宫,室也。” 《墨子·节用中》:“古者人之始生,未
有宫室之时,因陵丘堀穴而处焉。” 上入执宫功。——《诗·豳风·七月》
瓦:
《说文 》:瓦,土器已烧之总名。 《周书》: 神农作瓦器。
《诗·小雅·斯干》:载弄之瓦。传:“纺砖 也。”
(專)
谷(穀 ): 《论语》:“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周礼·天官·宰》:“一曰“三农,生
九谷”。 《诗经》:“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臭:古,气味,今,恶气味。
诏:古,告诉,今,上告诉下。
兄弟: 《孟子》: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 兄弟也。
则乱于下。
断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
嫌迟。 《周易》:断木为杵。 《汉书-霍光传》: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4、感受相似 酣 (醉、醒、酘dòu 、酲chéng 、酖、酗 ) 本指喝酒将醉未醉的程度。 酣歌、酣睡 好、圆、甘
二、相关借代
1、甲事物体现了乙事物的特征,借甲代 乙。
寡:《左传》:齐崔杼生成及强而寡。 (鳏寡孤独)
3、词义的转移
汤:《孟子·告子上》:“冬日则饮汤, 夏日则饮水。”
脚:
《韩非子·难言》:“孙子膑脚于魏。” 《说文》:“脚,胫也。 《释名》:脚,却也,以其坐时却在后也。
古汉语复习资料-资料
管:从竹,官声。本义为一种类似于笛的 管乐器。
《孟子》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 《左传》: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文章、派。
2、作用功能相似
术(術 ):从行,术声。邑中道 也。——《说文》
《吴都赋》:亦有甲第,当衢向术。 《韩非子》: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
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震慑,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自是亲属犯罪,无所假贷。
或故吏善家子失计随轻黠愿自改者,才 数十人,皆贳其罪。
反义词同步引申 多/少 数量大小 称誉与鄙视 君安能少赵人,而令赵人多君?君安能
憎赵人,而令赵人爱君乎? 《战国策》
险夷 1、险阻与平坦 2、危险、不详与平安、吉利。 《周易》:卦有小大,辞有险易。 化险为夷
将,由领兵引申为领兵的人。 《史记-淮阴侯列传》:陛下不善将兵,
而善将将。
4、借方位处所指代事物或人。 陵,本义是大土山。 《左传》: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
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避风雨也。” 引申为帝王坟墓。 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乐游原上
望昭陵。
室《礼记》:三十曰壮,有室。孔颖达 注:状有妻,妻居室中,故呼妻为室。
申为表示诚信的手段,如信物、符契、 印信。 《史记-刺客列传》:今行而无信----诚得 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
由手段推导目的: 垄断本义为高地。
《孟子》:有贱丈夫焉,必求垄断而登 之,以左右望,而网市利。
同步引申
同义词同步引申 假、借、贷、贳shì由“借”义引申出
“宽”义 1、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2、有马者,借人乘之。 3、平原君家贫未有以发丧,方假贷服具。 4、民无货,则赊贳而予之。
二、古今词义有同有异的
劝: 《左传》: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
君者。 《史记·货殖列传》:各劝其业。
穷: 《庄子》:死生存亡,穷达贫富。 《史记》:人穷则反本。
睡: 《战国策·秦策》 :读书欲睡,引自剌
其股。 《史记·商君列传》 :孝公既见卫鞅,语
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爱: 《论语·八佾》: 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孟子》:吾何爱一牛。
3、借动作行为指代动作行为的实施者
倡 (唱)本指领唱。 《诗经》倡!予和女。 引申为以演唱为职业的人。 《史记》:优旃zhān者,秦倡。
贼,本义为杀害、残害。 《左传·宣公二年》: 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贼之。 《韩非子》:二人相憎,而欲相贼也。
引申为杀人者,刺客。 《史记》:燕王昏乱,其太子丹乃阴令荆轲为贼。
官 由官府引申为官长。 宗由祖庙引申为祖宗。
三、相因推导 绝《说文》断丝也。 段注:绝则穷,故引申为极,如言绝美,绝妙是也。
厌本义为饱, 《孟子》:其良人出,必厌酒肉而后反。 《盐铁论》:或储百年之余,或不厌糟糠也。 引申为满足:《左传》:夫晋何厌之有?
由目的推导手段: 信本义为言语真实,引申为诚信,再引
访: 《尚书·洪范》:王访于箕子。
《左传》:穆公访诸蹇叔。
狱: 《左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
情. 《论语》: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
三、词义变化的结果
1、词义的扩大 江:江汉朝宗于海。 河:东至于海,西至于河。 嘴 : 鸟嘴——今,一切动物或器物的嘴。 菜:《说文》草之可食者。(荤、腥)
《李商隐诗》:偷桃窃药事难兼,十二 城中锁彩蟾。
古今词义的演变
一、古今词义差别很大的
《左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孟子·滕文公》:牺牲不成……,不敢
以祭. 《左传》: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 《孔雀东南飞》: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
专。
《鲍昭诗》:“仰视大火,俯听波声”。
《三国志·魏书》:“窃相谓曰:为何一 日杀二烈士。
齿:牙齿---寿命
《苏氏文集序》:子美之齿少于予,而 予学古文反在其后。
年:收成-----时间 《说文》秊,谷熟也。 《谷梁传》五谷皆熟为有年也。
2、借形状特点指代事物或人物 孩:小儿笑-----小孩 《老子》:如婴儿之未孩。
倚、卓-----椅、桌 倚本义为靠着。 《左传》:设几而不倚。 卓本义为高超 《汉书》:卓如日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