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时间的简单计算(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时时间的简单计算(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时间的基本概念,包括时、分、秒。

2. 培养学生进行简单时间计算的能力,如加法、减法。

3. 培养学生运用时间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1. 时间的基本概念:时、分、秒。

2. 时间计算的方法:加法、减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1. 教师出示一个时钟,引导学生观察时钟的时针、分针、秒针。

2.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时钟上的时针、分针、秒针分别代表什么吗?”
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时针代表小时,分针代表分钟,秒针代表秒。

二、探究(10分钟)
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时钟,说出当前的时间,如“现在是8时25分”。

2. 教师提问:“同学们,如果现在是8时25分,那么10分钟后是几点几分?”
3.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10分钟后是8时35分。

4. 教师再提问:“同学们,如果现在是8时25分,那么30分钟前是几点几分?”
5.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30分钟前是7时55分。

三、巩固(10分钟)
1. 教师出示一些时间计算题目,如“8时50分加上20分钟是多少?”
2. 学生独立完成题目,教师巡回指导。

3. 教师出示答案,与学生一起核对。

四、应用(10分钟)
1. 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如“小明每天早上7时30分起床,他需要30分钟洗漱,20分钟吃早餐,然后去上学。

请问小明几点出门去上学?”
2. 学生独立完成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3. 教师出示答案,与学生一起核对。

五、总结(5分钟)
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如时间的基本概念、时间计算的方法等。

2.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时间计算难不难?为什么?”
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时间计算并不难,只要我们掌握了方法,多加练习,就能熟练掌握。

教学评价:
1.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时间的基本概念,包括时、分、秒。

2. 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如加法、减法。

3. 学生能够运用时间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时钟,让学生对时间有了直观的认识,再通过计算练习,让学生掌握了时间计算的方法。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加强对学生时间观念的培养,让学生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步骤”中的“探究”环节。

这个环节是学生理解和掌握时间计算方法的关键步骤,也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时钟,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时间计算的方法。

在“探究”环节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时钟,说出当前的时间,如“现在是8时25分”。

这个步骤是为了让学生对时间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知道时钟上的时针、分针、秒针分别代表什么。

这个步骤很重要,因为只有对时间有了直观的认识,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时间计算的方法。

接下来,教师提问:“同学们,如果现在是8时25分,那么10分钟后是几点几分?”这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思考如何进行时间的加法计算。

在这个问题中,教
师给出了一个具体的时间,让学生在这个时间的基础上进行计算。

这种问题设计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时间计算的方法。

然后,教师再提问:“同学们,如果现在是8时25分,那么30分钟前是几点几分?”这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思考如何进行时间的减法计算。

同样,在这个问题中,教师给出了一个具体的时间,让学生在这个时间的基础上进行计算。

这种问题设计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时间计算的方法。

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进行总结。

这个步骤很重要,因为教师的总结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对时间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在总结时,教师应该注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让学生一听就明白。

除了以上提到的细节,还有其他一些需要注意的细节。

比如,在“探究”环节中,教师应该尽量让学生自己思考和回答问题,而不是直接告诉答案。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在“巩固”和“应用”环节中,教师应该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题目,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加深对时间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总的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步骤设计得很好,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时钟,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时间计算的方法。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运用这种教学方式,同时注意以上提到的细节,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探究”环节中,教师通过提出具体的时间计算问题,如“10分钟后是几点几分?”和“30分钟前是几点几分?”,引导学生运用已知的时钟知识进行思考。

这个环节的设计至关重要,因为它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时间的概念,还要求他们能够将这些概念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从而解决问题。

为了确保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时间计算,教师需要在这个环节中提供明确的指导。

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时钟上分针的移动规律。

例如,教师可以指出每过一分钟,分针会移动一个小格,而每个小格代表一分钟。

这样,当问到“10分钟后是几点几分?”时,学生就能够理解分针需要移动10个小格,从而得出答案。

同样地,对于减法问题,如“30分钟前是几点几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分针逆向移动的情况。

学生需要理解,当分针逆向移动30个小格时,时间会相应地减少30分钟。

这样的引导有助于学生建立起时间的加减法与分针移动之间的直接联系。

在学生尝试回答问题后,教师应该提供即时反馈。

对于正确的答案,教师可以给予肯定和表扬,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对于错误的答案,教师应该耐心地指出错误所在,并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的方法。

这种即时的反馈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至关重要。

在“探究”环节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巩固”和“应用”环节来加深学生对时间计算的理解。

在“巩固”环节中,教师可以提供更多的计算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这些题目应该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增加难度,以便学生能够逐步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在“应用”环节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现实生活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将时间计算应用到实际情境中,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

同时,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根据学生的需要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总结来说,“探究”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掌握时间计算的方法。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需要提供清晰的指导,确保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时间计算。

通过“巩固”和“应用”环节,学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时间计算的理解,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并根据需要调整教学策略,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