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重在提升课程品质
基于琼海“三色文化”提升研学旅行课堂品质
新教育 上旬刊592019年教育部联合海南省政府提出“教育行”计划,聚焦建设“三色文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发展经典研学旅行,打造海南教育实践特色的新名片,明确开展中小学研学旅行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琼海“三色文化”2004年琼海市正式提出红色传统文化、绿色生态文化、蓝色开放文化的“三色文化”理念。
经过长期的摸索与实践明确指出“红色传统革命文化”—红色娘子军、“绿色生态文化”—秀美的万泉河、“蓝色海洋文化”—博鳌亚洲论坛和潭门千年渔港,共同构成独特的“三色文化”,成为琼海市特色文化品牌,全方位、多层次架起琼海市文化桥梁。
琼海市提出“三色文化”,突出地方特色旅游资源,重点发展会展旅游、医疗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滨海旅游等五大旅游品牌,这些自然和人文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便是打造地方特色研学旅行课程的重要前提。
1.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创造的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核心的先进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实质是精神文化传承。
将学科知识与红色革命文化融为一体的教育,使课堂教学影响更为深远。
地理学包罗万象,践行传承红色文化,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
选取红色革命文化区、红色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进行针对性的课题研究也是十分必要的。
如高中阶段涉及“地域文化与城市景观”“文化与城市发展”等相关内容学习时,教师可以将琼海红色革命文化恰当地引入地理知识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红色文化故事渗透,结合地域文化时代背景,了解区域位置信息,分析其形成和演化过程,进而深入挖掘其产生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历史价值,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该地区红色娘子军革命文化纪念馆和椰子寨战斗遗址爱国教育基地便是红色文化较好的教学基地。
在介绍琼海本地的红色文化景观时,教师亦可通过“红色娘子军”和“椰子寨保卫战战役”的宣传视频,帮助学生视觉感知地域文化、城市景观和时代变迁。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研和考察,从视觉、听觉、触觉全方位深入感受红色思想文化的厚重,使学生对家乡有更清晰、更全面的认识,增强民族自信心。
研学旅行工作会领导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研学旅行工作会,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研学旅行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我校研学旅行的质量和水平,推动研学旅行工作再上新台阶。
在此,我代表学校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首先,我想简要回顾一下我校研学旅行工作的开展情况。
近年来,我校高度重视研学旅行工作,将其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们紧密结合课程教学,积极开展各类研学旅行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下是我校研学旅行工作的一些亮点: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
学校成立了研学旅行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各部门的工作职责,确保研学旅行工作有序开展。
二、精心策划活动,丰富研学内容。
我们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特点,精心策划了丰富的研学旅行活动,涵盖自然、历史、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
三、注重安全保障,确保师生安全。
我们始终把师生安全放在首位,严格执行研学旅行安全管理制度,确保师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的安全。
四、加强师资培训,提升研学质量。
我们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研学旅行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指导能力,为研学旅行提供有力保障。
五、广泛宣传推广,营造良好氛围。
我们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等渠道,广泛宣传研学旅行的重要意义,营造良好的研学旅行氛围。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校研学旅行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如部分教师对研学旅行认识不够深入、研学旅行课程设置不够科学、研学旅行安全保障措施有待加强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在以下几方面继续努力: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对研学旅行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组织领导,确保研学旅行工作落到实处。
二、优化课程,提升质量。
我们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优化研学旅行课程设置,提高研学旅行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强化培训,提升师资。
我们要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指导能力,为研学旅行提供有力保障。
四、完善制度,确保安全。
我们要进一步完善研学旅行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安全防范措施,确保师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的安全。
最好的教育在路上——焦作市东环小学研学旅行课程构建的探索与思考
最好的教育在路上——焦作市东环小学研学旅行课程构建的探索与思考在课题研究中,学校为工作做实做深做新,学校申报了子课题《小学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研发的研究》并立项为省级课题,把研学旅行课程化建设作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一条重要路径,努力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和探索,培养学生求真理想和顽强意志,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家乡、研读家乡,从而树立为家乡未来而不断努力的理想信念。
一、做好课程规划,为学生研学旅行导好航研学旅行课程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它具有自主性、开放性、体验性和实践性的特征。
在实施过程中,必须要有组织架构、管理体系、师资配备和保障机制的匹配。
因此,课程的开发不能单打独斗,需要学校相关科室间、教师间的携手同行,还需要与研学基地、交警等部门的携手共进,构建教师、学生、家长、基地,包括旅行社在内的“五位一体”研学旅行保障体系。
学校根据课程研发需求成立了课程研发团队,主要包括课程设置组、策划落实组和安全出行组。
课程设置组主要负责做好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任务等内容的设置。
从学科角度编写研学旅行相关方案,根据学科特点确定研学地点。
策划落实组主要负责制定研学旅行出行预案,制定学生研学旅行中的注意事项,组织制作研学任务单,负责研学旅行综合评价工作。
安全出行组主要负责学生研学旅行前交通的协调和安全预案的制定,做好研学旅行中所有安全措施的落实、处置等工作。
任何课程内容的设计都要考虑到课程实施的可行性。
出于对学生安全、自理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考虑,在山阳区教育局规定小学生要以乡土乡情为主。
因此,我校研学旅行课程内容的设计与选择,根据区域的地理位置及资源价值来进行合理遴选。
以学校为圆心,坚持以全员参与、全员徒步为原则,把研学旅行课程分为出彩焦作、厚重山阳、红色焦作三大主题。
第一个“出彩焦作”主题,主要针对三年级学生开展:1.走进气象局,探索新知识——学习气象知识,认识气象观测仪器,激发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
2.走进科技馆,放飞科学梦——学习科学知识,体验科学的无穷魅力,激发科学梦想。
在“行走的课堂”中学习、思辨、提升(关于研学旅行的感想)
在“⾏⾛的课堂”中学习、思辨、提升(关于研学旅⾏的感想)在“⾏⾛的课堂”中学习、思辨、提升——关于研学旅⾏的⼀点感想2013年2⽉,国务院颁布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要“逐步推⾏中⼩学⽣研学旅⾏”。
“地⽅政府可以探索安排中⼩学放春假或秋假”,“⿎励学校组织学⽣进⾏寓教于游的课外实践活动,健全学校旅游责任保险制度”等。
2014年7⽉14⽇,教育部⼜颁布了《中⼩学学⽣赴境外研学旅⾏活动指南(试⾏)》。
研学旅⾏已经逐渐成为学⽣学习⽅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也必然成为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但是⽬前研学旅⾏更多呈现的还是⼀种乱象,因此就此次带队赴美研学旅⾏的经历阐述⼀下⾃⼰的想法。
⼀、研学旅⾏的定义研学旅⾏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游学”(Study Abroad),是世界各国、各民族⽂明中,最为传统的⼀种学习教育⽅式。
现代教育意义上的游学,是20世纪随着世界和平潮流和全球化发展进程⽽产⽣,并逐渐成熟的⼀种国际性跨⽂化体验式教育模式(Experiential Learning Model)。
它是指离开⾃⼰熟悉的环境,到另外⼀个全新的环境⾥进⾏学习和游玩,既不是单纯的旅游也不是纯粹的学,在学习之中放松,在游玩当中学习,其本质是⽂化的融合,是⼀种新兴的复合类教育形式,在《中⼩学学⽣赴境外研学旅⾏活动指南(试⾏)》(以下简称“指南”)中的第⼆条则给出了这样的定义:“本指南所称中⼩学学⽣赴境外研学旅⾏活动是指根据中⼩学学⽣的特点和教育教学需要,在学期中或者假期以集体旅⾏和集中住宿⽅式,组织中⼩学学⽣到境外学习语⾔和其他短期课程、开展⽂艺演出和交流⽐赛、访问友好学校、参加夏(冬)令营等开拓学⽣视野、有益学⽣成长的活动。
”此次赴美研学旅⾏是利⽤学期末的时间,组织理科成绩⽐较优异的同学到美国的中学、⼤学进⾏学习交流,并在多个城市⾏⾛参观,学⽣都通过研学旅⾏有所收获,应该说这次活动是完全符合以上的定义的。
⼆、研学旅⾏的选择之所以这次赴美研学旅⾏能够取得成功,是因为在⼏个环节的选择上都很慎重、很⽤⼼。
研学旅行如何让学生“实践出真知”
研学旅行如何让学生“实践出真知”首先,研学旅行可以提供学生更广泛的学习空间。
在传统的教室学习中,学生只能通过书本和讲解来了解知识,而研学旅行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知识的实际应用。
例如,学生可以前往科技企业参观,了解科技创新的过程和实践;或者前往农田参与农作物的种植和养殖,了解农业生产的实际操作。
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知识,将学到的理论与实际结合,开拓思维,提高综合素养。
其次,研学旅行可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传统教学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但很少涉及到实际动手操作。
而研学旅行提供了学生实践的机会。
比如,学生可以参与到实地调查研究中,进行数据收集和实验操作,培养实验设备的操作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这种实践的参与可以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亲身体验实践的过程,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
此外,研学旅行可以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在研学旅行中,学生通常需要分组合作完成各种任务,这需要他们克服困难,协调合作。
比如,一个小组任务可能需要学生分工合作,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调查研究,最后汇总成果。
这种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能力。
最后,研学旅行可以加深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理解。
通过参访社会机构和企业,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到社会现象和问题,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社会。
比如,学生可以参观政府机构,了解政府的职责和运作方式;或者参观社会福利机构,了解社会扶贫和救助的工作。
这样的研学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加关注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
综上所述,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知识的应用和实践的重要性。
通过提供广泛的学习环境、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促进团队合作以及加深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可以帮助学生实践出真知,提高学习效果。
因此,教育机构和学校应该重视研学旅行的组织和实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从而更好地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
研学旅行总结1500字(11篇)
研学旅行总结1500字(11篇) 关于研学旅行总结,精选6篇范文,字数为1500字。
研学旅行,打磨学习,提升教研能力。
研学旅行总结(范文):1一、研学旅行,打磨学习,提升教研能力。
1、教育思想方面。
认真学习新课标及新理念,在不断的学习中,我们逐渐认识到了课改要求、课改的内容、教改的方式,课改的方式、教改的理念。
2、课堂教学方面。
在课堂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探究,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3、教师专业成长方面。
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求教师成为学者,学习者,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
在新课程的实践中,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重视学生发展性观念。
重视学生的自身发展,尊重学生人格。
二、研学旅行,打磨学习,提升教研能力。
4、加强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
为了更好的提高课前的课堂教学,我积极组织组长和骨干教师的听课活动,通过听课、评课活动进一步提高教研能力,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5、加强教学常规工作检查与指导工作。
我组教师每周坚持听课1至3节,每次听课都要对教学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分析与总结。
6、做好课后反思工作。
我每次的课后都及时地进行反思,从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认真的、深入的反思。
同时,利用写教学反思的时间,组织组内教师相互听课,共同探讨如何上好一个主题。
7、组织课外兴趣小组活动。
本学期我们组织了一次以年段为单位的兴趣小组活动,组员通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8、课题意识淡薄。
9、部分教师没有认真去研究新的课型、课堂、课外教学策略,在教学实践中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思想。
10、教师在实践中总结的教育经验不够,缺乏创新意识。
11、课外教学策略还要进一步探讨。
三、研学旅行,打磨学习,提升教师综合素养。
12、积极参与新课改,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研学旅游的能力。
13、积极开展校内公开课活动,提高新课改的实施能力和课堂教学的水平。
研学旅行意义
旅行是通过空间移动来丰富时间价值,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活出无限的生命和精彩。
研学旅行由于其“游中有学,学有所得”的特点以及特定的知识和技能导向,更是丰富体验、提升素质的重要方式,有效地拓展了旅行的意义。
研学旅行的价值在于“学有所得”通过研学旅行首先可以获得文化知识。
研学旅行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旅行,是根据教育性和目的性来安排和规划的特色研学线路。
从行前的知识储备,到行中的学习参与,再到行后的思考领悟,每个阶段都涉及文化知识的汲取与摄入。
二是获得实践经验。
古人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其次,通过研学旅行的深度体验、参与设计和互动交往,可以让参与主体投身于社会实践当中,具身体验和探索自然与社会的“新、奇、异”,获取社会实践经验,提升实操动手能力。
第三,通过研学旅行可以获得户外技能。
研学旅行是一种开放式户外教育的过程,更加注重参与主体户外技能的培养和提升。
通过接触丰富多彩的互动项目来挖掘个体潜能并解锁新技能,以大自然为背景,以旅行为依托,促使参与主体“get新技能”。
第四,参与者可以获得精神享受。
传统应试教育以及激烈的竞争让社会群体直呼“压力山大”,一方面是来自自身能力不足的自卑感,另一方面是来自与他人比较的压迫感。
研学旅行通过将“教育”与“旅行”的巧妙结合,使得参与个体能够在旅行中学习知识、提升能力,更能够放松精神、愉悦身心。
研学旅行的发展仍然在路上随着研学旅行的快速发展,研学产品的质量与品质难以得到保障、市场的规章制度与监管体制尚未形成等诸多问题也随之而来。
国内外游学产品热度虽高,但是研学旅行实施效果并不显著。
从产品角度来看,研学旅行市场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很多产品无法兼顾研学旅行中“教育”与“旅游”的双重属性。
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在于研学旅行相关标准的缺乏和对研学旅行的认知还有待深化。
旅行的一个危险是,我们还没有积累和具备所需要的接受能力就迫不及待地去观光,而造成时机错误。
研学旅游的发展现状与创新分析
研学旅游的发展现状与创新分析1. 引言1.1 研学旅游的定义研学旅游是一种结合学习和旅游的教育方式,通过实地探究、体验和观察,让学生在旅行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以及提升综合素质的活动。
研学旅游不仅强调学生在实践中的学习和感悟,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思维方式,在探索中获得成长。
研学旅游是一种融合了教育、旅游和实践的教学模式,通过跳出书本,走近自然、历史、文化等实际环境,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进行学习和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研学旅游的定义不仅仅是带学生出游,更是让学生在旅行中学会探究、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通过研学旅游,学生可以拓展视野,增长见识,提升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1.2 研学旅游的意义研学旅游的意义在于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更具体的实践机会。
通过参与研学旅游,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目标地区的文化、历史、风土人情等,增加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和体验;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意识。
研学旅游的意义还在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学生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学科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增强学习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研学旅游还可以促进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全球意识,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并关注世界发展的大局,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全面素养。
研学旅游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形式,更是教育的一种手段,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和深刻的学习体验,有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
2. 正文2.1 研学旅游发展现状研学旅游是指学生在旅游中进行实地考察、实践活动,通过亲身体验来获取知识和提升能力的一种教育方式。
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旅游业的发展,研学旅游在中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
目前,研学旅游在中国发展势头良好,不仅受到学校的重视,也受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可。
研学旅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课程
研学旅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课程作者:苏芮来源:《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8年第09期《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强调让中小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感受中华传统美德,感受革命光荣历史等。
研学旅行重在学科融合、研究性学习和集体行动,在夯实学生文化基础,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强化学生社会参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武汉市第六中学(以下简称“武汉六中”)的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突出目标校本化、内容多样化、实施精细化和评价综合化,并形成了“自然笔记”生态实践创新活动。
打开武汉六中的研学地图,让我们共同领略别样的风景。
国民的核心素养决定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与国际地位。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指出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合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其中,文化基础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自主发展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社会参与重在强调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成为有理想、有担当的人。
核心素养的提出使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迫在眉睫,由于中小学课程目标衔接不够,创新和实践涉猎较少,学生在文化基础方面发展较好,但在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方面十分薄弱。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尤其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与社会参与就显得特别重要。
因此,能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提升生存技能,发展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研学旅行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课程。
一、研学旅行的价值取向与核心素养的培养从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开始,我国正在积极进行课程改革,并把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纳入课程计划。
研学旅行通过创造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亲身经验,并从中得到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的技能训练,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
这都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了关键土壤。
1.旅行中的现实问题为文化基础创造了真实情景核心素养中的文化基础包含了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和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上海研学旅行心得体会(7篇)(完整)
上海研学旅行心得体会(7篇)(完整)上海研学旅行心得体会(7篇)(完整)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
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
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上海研学旅行心得体会篇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新的课程标准,积极投身课堂改革,全面深化素质教育,以更新观念为前提,以提高师资整体素质为核心,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重点,加强教学研究,不断解决教学中的新问题,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前有的基础上使我们的教研组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一)加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素养。
1、组织教师继续认真学习《英语课程标准》,明确小学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形成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
2、要在认真学习《英语课程标准》的同时,结合学校课题,深入研究课堂教学中怎样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并学习有关这方面的教育教学论著,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
3、鼓励并组织英语教师,加强教学业务进修,努力提高英语教师的整体素质,特别是英语语言专业素质,组织教师学习新概念英语,为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同时要组织教师学习并熟练掌握电脑技术、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网上的教学资源,自己实践制作课件,并适当地运用到英语教学中来,丰富和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4、积极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通过师徒结对等方式,使更多的青年教师成长起来。
5、加强对新教师的培训和指导,加强教师的语言素质和教学技能的培养,通过学习思考,实践探索,研讨交流和总结反思四个环节,积极撰写心得、案例或论文。
利用各种途径和方法学习英语,提高学科素养。
(二)规范英语教学常规管理。
2024年研学旅行的意见
2024年研学旅行的意见
对于2024年的研学旅行,我认为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活动。
首先,研学旅行可以帮助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通过亲身体验,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
历史、地理、文化等学科内容,提高他们的学科素养。
其次,研学
旅行也可以促进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旅行中,
学生需要相互协作、相互帮助,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沟
通能力。
此外,研学旅行也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接触到不
同的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在选择研学旅行的目的地和内容时,我认为应该充分考虑学生
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
如果是小学生,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教育意
义和趣味性的目的地,比如科技馆、博物馆、动植物园等;如果是
初中生,可以选择一些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让他们感
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魅力;如果是高中生,可以选择一些与他
们所学学科相关的地方,如科研机构、企业实地考察等,让他们更
深入地了解所学知识的应用和发展。
在进行研学旅行时,学校和老师应该充分考虑安全和管理问题,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同时,也要注重活动的设计和组
织,让学生在旅行中既能获得知识,又能体验快乐和成长。
最后,学校和家长也要积极配合,共同关心和支持学生的研学旅行活动,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总的来说,研学旅行是一次非常有益的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增长见识,提高学科素养,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希望学校和家长能够重视研学旅行,为学生营造更多这样的学习机会。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与实践的综合研究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与实践的综合研究研学旅行是一种全新的课程形式,可以让学生走出校园进行探究性研究或研究性研究。
当前中学学校立德树人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在不同的环境中观察体验、实践思考。
然而,很多学校组织的研学旅行流于形式,“重旅轻学”甚至“只游不学”的现象严重,更有甚者,让研学旅行这一课程形式演变成了单纯的针对学生娱乐的商业行为。
因此,进行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与实践的综合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研学旅行具有集体为主、德育为先、体验为本的显著特点,是促进学生“立德树人”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要求,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把研学旅行摆在了重要的位置。
因此,进行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与实践的综合研究对于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研学旅行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中小学生的生活技能、集体观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因此,进行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与实践的综合研究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4、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与实践的综合研究对于教育机构、旅游企业、社会各界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育机构可以通过研究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与实践,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旅游企业可以通过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而社会各界可以通过支持研学旅行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分析研学旅行对于学生全面进步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作用。
通过梳理研学旅行项目中可能出现的关键问题,并总结出对应的指导策略,提出科学可操作的课程设计,以促进中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我校一直秉承“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的办学思路,推崇“民主、和谐、创新”的理念。
研学旅行课程标准(二)——课程结构、课程内容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遵循野外作业规范,使用地图、定位仪器、测绘、观察、观测等装备,获 1.地理位置与地名
取第一手自然地理信息。 ●实地确定地理位置与地名,认知和评价区域地理位置特
●遵循社会调研规范,使用调查量表、统计工具等,获得身临其境的社会地 征,了解当地地名与政区沿革的关系。
理信息。 ●实地确定旅行线路、区域范围,制作简易地图。
地理类研学旅行内容包括地理位置与地名、地理 要素与景观、地理环境、地理标志、人地协调观与地理 审美等方面,主要体现地理、科学、艺术等学科在研学 旅行中的作用,借助地图、地理信息技术等工具,依托 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通过自然考察、实验、社会调查 等形式,探究地质地貌、气象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要 素,人口、聚落、经济、文化、社会等人文地理事象, 进而发现该区域存在的人地关系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 决方案。通过地理类研学旅行课程使学生认识到理论与 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意义,从中培育学生的综合思维、人 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地理类研学旅行的 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如下表所示。
研学旅行的课程结构设计如下所示。
学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年级 四至六年级 初一、初二 高一、高二
研学旅行课程设计 研学旅行课程内容 乡土乡情基础上的拓展 地理类、自然类 县情市情基础上的拓展 历史类、科技类 省情国情基础上的拓展 人文类、体验类
3. 学分与课时建议
研学旅行课程必须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中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是必修课程,研学旅行是综合实践活 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研学旅行有课时保障,高中 阶段的研学旅行有相应的学分。高中学生的研学旅行学 业水平和表现是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
研学旅行课程可分为地理类、自然类、历史类、 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等类别。每次研学旅行活动可 以以某一类别的课程内容为主,更鼓励多种类别课程内 容的融合。
国家对研学旅行的重视
国家对研学旅行的重视引言研学旅行是指学生在课程外参加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实地考察和学习活动。
通过实地考察和亲身体验,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和掌握课堂知识,拓宽视野,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过去的几年里,国家对研学旅行的重视不断提升,通过出台政策和提供经费支持,推动了研学旅行的发展。
国家政策支持为了促进学生研学旅行的开展,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
首先,教育部明确提出在中小学教育中广泛开展研学旅行,将其纳入学校教育工作常态化、制度化管理范畴。
其次,教育部联合财政部出台专项资金扶持计划,鼓励各地区学校组织学生进行研学旅行,并提供经费支持。
此外,国家对重点学校和贫困地区学校优先给予支持,确保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研学旅行活动。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国家对研学旅行的重视,旨在通过实地考察和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研学旅行可以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增强国际意识和文化素养。
学生在参观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文化名胜等地时,不仅可以了解到相关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沿技术,还能感受到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
此外,研学旅行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增强学校的教育功能国家对研学旅行的重视还在于加强学校的教育功能。
研学旅行作为一种课程外活动,能够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拓展教育资源和教学手段。
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工厂、实验室等地,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
同时,研学旅行还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通过与同学们一起探索、学习和合作,学校可以更好地发挥教育的育人功能。
推动地方旅游业发展国家对研学旅行的重视不仅仅是为了学生个人的成长,也是为了推动地方旅游业的发展。
研学旅行活动通常会选择一些具有教育和科普价值的景点和名胜古迹,这些地方可以借助研学旅行的机会吸引更多的游客。
例如,一些历史名城、自然风景区和科技创新园区通过与学校合作开展研学旅行,增加了自身知名度和影响力,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繁荣。
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德育意蕴与实践策略
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德育意蕴与实践策略目录一、内容综述 (2)1. 研学旅行概述 (2)2. 德育在研学旅行中的重要性 (3)3. 实践策略的意义与价值 (5)二、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德育意蕴 (6)1. 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8)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8)3. 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9)4. 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0)5. 塑造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 (10)三、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实践策略 (11)1. 完善研学旅行课程体系 (13)1.1 设计富有德育内涵的研学主题 (14)1.2 整合校内外资源,丰富研学内容 (15)1.3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 (16)2. 创新研学旅行实施方式 (18)2.1 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研学活动 (19)2.2 结合跨学科特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20)2.3 引入现代科技手段,提高研学效果 (22)3. 加强研学旅行师资队伍建设 (23)3.1 提高教师的研学指导能力 (24)3.2 鼓励教师参与研学旅行项目 (25)3.3 建立教师研学旅行激励机制 (26)4. 营造良好的研学旅行环境 (27)4.1 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 (28)4.2 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29)4.3 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与交流 (30)5. 加强对研学旅行的评价与反思 (32)5.1 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33)5.2 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优化研学策略 (34)5.3 鼓励学生、家长和教师共同参与评价 (35)四、结语 (36)1. 研学旅行德育意蕴的深化与拓展 (37)2. 实践策略的完善与创新 (39)3. 未来展望与挑战应对 (40)一、内容综述中小学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既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又承载了深厚的德育意蕴。
本文旨在探讨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德育内涵和实践策略,以推动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全面发展。
研学旅行通过实地参观、实践操作、亲身体验等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锻炼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研学旅行活动心得2篇
研学旅行活动心得2篇和趣味性,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需求,打造具有育人效果的课程。
2、研学旅行的活动课程设计要注重实践性和体验性,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深入了解历史,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
3、研学旅行的活动课程要与学校课程有机融合,形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让学生在研学旅行中得到全面的教育。
通过这次研学旅行的研究,我们深刻认识到研学旅行对于学生的成长和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探索和开发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有益的教育资源,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篇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研学旅行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旅行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以下几点:1、确定旅行目的和目标,制定详细的旅行计划和安排,确保旅行的顺利进行。
2、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让他们在旅行中有所收获,增长知识和技能。
3、注重安全和卫生,制定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
4、注重与当地人民的交流和互动,体验当地文化和风俗,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社交能力。
在我们的研学旅行中,我们充分体验了以上几点。
我们前往了黄山、千岛湖等地,感受了大自然的壮美和人文的魅力。
我们参观了当地的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化场所,了解了当地的历史和文化。
我们还与当地的人民进行了交流和互动,了解了当地的生活和风俗。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收获了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提高了我们的综合素质。
通过这次研学旅行,我们深刻认识到研学旅行对于学生的成长和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探索和开发研学旅行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有益的教育资源,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研学旅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课程
研学旅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课程摘要:在《关于推进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提到,要让小学生感受到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我们所生活在的这片大地是多么的美好。
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小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华传统美德,从而增长自己的见识。
研学旅行的作用不可忽视,其重点在于学科与自然相结合,进行研究性学习,在旅行的过程中夯实学生的文化基础,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研学旅行;核心素养;课程引言:核心素养使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等。
然而国民的核心素养却是一个国家的关键,决定着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地位,不容小觑。
在研学旅行中,需要结合实际,有具体的方向,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的培养与研学旅行的价值在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这三个方面,小学生接触的特别少。
文化基础主要强调各个领域的文化知识和一些必备技能;自主发展则是希望学生能自我管理、自律性较强;社会参与是要求学生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处理好自己与社会的关系,能够成为有理想、有担当的国家栋梁[1]。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势在必得,同时也是关键。
学生在文化基础这一方面表现的较好,但是剩余二者并没有得到有效地发挥。
所以,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下,特别是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这两方面。
要让学生提升自身的价值,提高自己的生存技能,在实践过程中和创造过程中找到自我,在研学旅行中能真正使学生有所收获。
(一)以文化基础为根本,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中所包含的文化基础强调了知识与技能,例如人文情怀、审美情趣和遇事的沉思、勇于探索等等。
在正常的教学中,学生只能学习到课本上的知识,并不能实际体会到现实是什么样子的,缺乏直观体验。
研学旅行这一活动,就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书本中所描述的知识,体会到祖国的大好河山。
使学生在旅行的过程中可以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充实书本里未尽的文化知识;在名胜古迹下体会当时历史事件的背景;在乡土人情中体会到诗人的情感。
研学旅行意义
研学旅行意义旅行是一种通过空间移动来丰富时间价值的方式,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活出无限的生命和精彩。
而研学旅行则更加注重“游中有学,学有所得”的特点和特定的知识和技能导向,是一种丰富体验、提升素质的重要方式,有效地拓展了旅行的意义。
研学旅行的价值在于“学有所得”。
首先,通过研学旅行可以获得文化知识。
这种旅行不是简单的走马观花,而是经过精心策划的特色研学线路,从行前的知识储备到行中的研究参与再到行后的思考领悟,每个阶段都涉及文化知识的汲取和摄入。
其次,研学旅行可以获得实践经验,让参与者身临其境地投身于社会实践当中,获取社会实践经验,提升实操动手能力。
第三,参与者可以通过研学旅行获得户外技能,挖掘个体潜能并解锁新技能,以大自然为背景,以旅行为依托,促使参与主体“get新技能”。
第四,参与者可以获得精神享受,通过将“教育”与“旅行”的巧妙结合,使得参与个体能够在旅行中研究知识、提升能力,更能够放松精神、愉悦身心。
然而,随着研学旅行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研学产品的质量与品质难以得到保障,市场的规章制度与监管体制尚未形成等诸多问题也随之而来。
虽然国内外游学产品热度很高,但是研学旅行实施效果并不显著。
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在于研学旅行相关标准的缺乏和对研学旅行的认知还有待深化。
因此,在研学旅行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强标准化建设和监管,提高产品质量和品质保障,让研学旅行更好地发挥其教育和旅行的双重属性,为参与者带来更多的研究和体验价值。
旅行中存在一个危险,那就是我们可能没有准备好就急于去观光,从而错过了一些重要的时机。
在设计研学旅行产品时,我们需要为中小学生做好前期准备,包括让他们自己动手设计研究性课题(例如生态、能源、环保或文化),并安排合适的研学导师。
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专业机构推动目的地的专项资源,甚至一些“隐性研学资源”进入研学旅行视野。
如果没有这些细致的准备,研学旅行所接触的各种信息可能会显得杂乱无章,对学生们来说可能毫无意义。
研学 旅行 作用
研学旅行作用
研学旅行对于学生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它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增加知识面,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社交能力。
研学旅行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实际的情境中学习知识。
通过亲身体验,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比如,学生可以参观科技博物馆,亲眼目睹科技的发展历程,了解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这样的实践体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他们将抽象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研学旅行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在研学旅行中,学生往往需要分组合作完成一些任务或项目。
通过与同学们的合作,学生可以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贡献,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在团队合作中,学生还可以学会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出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团队合作的意识。
研学旅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旅行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他们自己思考和解决。
例如,当学生在野外进行生态考察时,他们需要观察、分析、推理,最终得出结论。
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可以培养出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研学旅行对于学生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它可以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增加知识储备,提高综合能力和社交能力。
通过实践、合作和思考,
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发展自己,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参加研学旅行,享受其中的乐趣,收获其中的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学旅行重在提升课程品质
2016年,教育部、发改委等11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将研学旅行课程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
研学旅行课程得到社会各界充分肯定和认同,受到广大中小学师生热情欢迎。
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中小学校也遇到了一些困难,特别是对如何“研学”的问题,感到困惑、茫然,甚至误解。
如何有效地实施与推进研学旅行课程?如何提升研学旅行课程的品质?这是亟待解答的问题。
强化研学旅行的课程意识
研学旅行课程的核心是旅行体验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
在教学环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方式上,与学校教育教学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与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有所区别。
研学旅行课程从教育教学内容到学习方式都具有开放性。
这种开放性为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提供了广阔、自由的空间,但如果没有建立课程意识,极容易导致课程实施与评价的随意性,出现“只旅不学”的现象。
是否具有课程意识,从一定程度上决定课程实施水平的高低。
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难点,在于课程内容发生了根本改变,教科书、教室、黑板等消失,教师角色隐退,教师的
作用很容易被弱化甚至忽视。
但从课程角度看,教育教学目标、内容、实施、成效等要素并没有消失,只是隐藏到了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之中,由显性变成隐性,由可以感知变成不可感知。
教师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创新指导学生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新的环境下,自主体验和感知新的学习内容,解决生活与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学校教师要聚焦研学旅行课程的核心要素,全程深度参与研学旅行课程的研讨、论证、课程设计与资源开发活动,根据不同学段的研学旅行目标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开发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等多种类型的活动课程。
只有这样,课程开设与实施才能常态化,课程品质才能不断提升。
加强对研学旅行课程内容的设计
研学旅行课程要做到“立意高远、目的明确、活动生动、学习有效”,必须加强课程内容的设计,挖掘课程的内涵与价值,力求每一个环节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显然不是像选择一个旅游景点那样简单。
旅行不是难事,选择去哪儿旅行才是难题,这直接关乎研学的成效。
旅行方式很简单,但如何将“研学”落在实处,富有成效,这才是课程的重点与难点,更是研学旅行课程所期待的亮点。
如果将学习目标与内容设定得过于具体,像布置课堂作业一样,那么期待学生主动去观察生活、
体验生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愿望,很可能落空,甚至会直接影响学生旅行的兴致与享受这一课程的乐趣。
如果没有充分的设计,目标过于空泛、虚化,学生就会感觉到无所适从。
因此,课程的设计显得尤其重要。
做好研学旅行课程内容设计,要充分考虑三个方面的结合――与游历地域课程资源的结合;与学生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的结合;与学校教育课程内容的结合。
课程内容要充分利用自然、文化、科技、城乡等资源,拓展学生视野,丰富知识,了解社会,亲近自然,陶冶情操,挖掘可供学生探究的课题,培育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信息收集与整理能力。
设计要能体现知识价值、激发学生参与体验的兴趣和热情,实现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有机衔接与高度融合。
研学旅行课程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要为学生提供鲜活的素材、真实的问题情境,为学生们搭建课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平台。
研学旅行课程设计要充分学段的特点,体现研学内容的层次性。
以黄鹤楼园区研学旅行?n程为例,小学、初中和高中的研学内容和要求是不一样的,可以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园区资源,进行研学内容的设计。
登上黄鹤楼,学生可以真切地感知武汉城市地域构图特点,欣赏三镇的无限风光,感受江城的特有魅力,感受城市建设取得的成就。
如果从“研”的视角考虑,可探究的内容十分丰富:武汉三镇名称
的来历;对园内楼、台、亭、阁、榭等建筑物特征比较;黄鹤楼的历史与传说;与黄鹤楼有关的古诗文;黄鹤楼景点中文介绍与外文表述;园林美学欣赏;中国四大名楼的比较分析;园区植物种类;旅客数据分析;如何测量黄鹤楼的高度;重修黄鹤楼的价值和意义等。
以黄鹤楼园区为主题的研学旅行课程,其价值导向在于培养学生具备探究的意识,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审美鉴赏的能力,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及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研学旅行学习场景的资源是有限的,只有进行深度分析、挖掘、融合和优化,设计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才能将课程资源的价值充分地体现出来。
在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中,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学习分享与成果展示。
学生的智慧与贡献、丰硕的学习成果是建设有影响力的研学旅行精品课程的重要基石。
体现研学旅行课程的特点与价值
研学旅行课程受到广大师生青睐,不仅在于学习空间的变化,更在于学习内容的鲜活与丰富、学习方式的改变、学习评价的多元与多样。
学生在行走中观察与思考,在活动中体验与感悟,在实践中学习与拓展,在团队中交流与分享。
课程的教育功能渗透在研学旅行的每一个环节。
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形式本身都具有极强的教育功能。
学生的时间观
念、纪律观念、自理能力、合作意识、小组和班集体荣誉感等,在集体行动中都会经受检验和考验。
课程在开放、动态、复杂的情境中展开,其学习目标与内容的开放性与不确定性,对课程实施与学生的学习都极富挑战性。
这集中地体现在“研学”过程与结果的评价上。
这是研学旅行课程的核心价值所在,也是提升研学旅行课程品质的关键。
教师要深入探究,做足功课。
要在备课上下功夫。
研学旅行中,教师可以不讲课,但是不能不备课。
较之于课堂教学,研学旅行的备课不仅要关注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与“研”。
面对新的学习内容,教师既是学习的参与者,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教师是研学旅行课程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还是课程的设计者和实践者,更是学生一起研学的“学长”。
研学旅行活动中,教师的深度学习与研究,对学习资源的全面了解,可以让师生间的探讨更加深入,更有效果。
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创设情境。
学生在情境中观察、发现、体验和感受,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
譬如,在日常学习中学生经常会遇到“亩”这个概念,数学用具体数学表达,语文从构字角度分析,学生对“亩”的知识有了基本的认识。
但对为什么要用“亩”这个单位名称,“1亩”究竟有多大?武汉市一所小学组织学生到生态农庄开展研学旅行活动,辅导老师在先行考察农庄资源的基础
上,结合学生的学习内容,设计了一个活动。
组织学生认真观察农田,感知农田形状,然后让几个班的学生们以手拉手的方式,围成“田”的图案,后来又分别围成面积为“1亩”大小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菱形、梯形等,让学生直观感知“1亩”的大小。
在教师的指导下,小学生们还观察农庄种植不同植物的田地,估算其大小,并相互交流估算结果。
学生在活动中建立了“亩”与“田”的联系,并对一亩地的大小有了感性的认识。
研学旅行课程品质的提升,需要教师的智慧,更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与探究。
学生深度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体验新的学习方式带来的乐趣,养成勤于观察、乐于合作、善于思考的学习品质,这才是课程的价值追求。
(作者单位: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